公共伦理论文-张载“四为”之政治伦理思想价值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伦理论文-

张载“四为”之政治伦理思想价值探析

摘要:张载的“四为”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治国安邦的理想境界,也是建立和发展政治伦理的可贵思想方法。以人为本,保持社会安定,注重财产再分配的公平性,是保证天下“太平”的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张载;“四为”;政治伦理;长治久安

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关学创始人,理学奠基者之一。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思想界具有较大的影响。王夫之曾说张载的思想是培养伟大人物的思想。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方映了人生成就伟业的理念和境界,是建立政治伦理的可贵思想方法,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从个人和谐进步到社会和谐的人类文明规律的概括。本文拟就“四为”及其对政治伦理发展的意义略作探析。

一、“为天地立心”与治国安邦之理想的建立实施

伟大理想是高尚伦理产生的前提条件,高尚伦理是伟大理想实现的精神保证。治国安邦,体恤百姓,使自己的国家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历朝历代竭力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仁人志士的终生追求。要达到政治廉洁清明高效,必须有超前的治国理念,有敢于奉献、愿意承担责任有才能的大批志士仁人。儒家奉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处世之道,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孔子教导弟子立身处世,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力争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民族多做些事情。“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都表现出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儒家把富国安民,实行仁政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把实现这个目标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因此它的价值取向是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它实质上蕴含着一种崇高的献身和牺牲精神。

但是,儒家把实现政治的清明砝码放在政治家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上,为此倡导加强培养人才道德素质的内容和途径,就是著名的“修、齐、治、平”,而这些良好的素质培养过程只注重个人的内在世界的顿悟和开掘,不强调人在更大的自然、历史空间的作用,即没有指明人在自然宇宙、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及其主动性。相形之下,张载的“四为”就比既往儒家治世安邦的政治思想广阔、深邃而实际得多。就“为天地立心”这一句来讲,是对儒家的超越贡献,它突出表现了张载唯物的史观、前瞻的思想、广阔的胸襟、仁爱的情怀和创新的精神。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的一种人生价值追求,是治国的高境界体现。要“为天地立心”,而天地是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受人类思维规律羁绊,《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地生生不息运动发展,是那样的自觉自然而且富有活力,它必然有一种内在精神理念在支撑着,即它像人类一样有一个统治支配一切行动的中枢机关一“心”。心是人的生命动力,心就是人的思想,是主宰人行为的核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探索发现宇宙自然的思想灵魂。自然宇宙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像人类有鲜活的思维,张载所说的“心”应该是什么?张载说“太虚即气”,认为客观存在的宇宙本体。都是由以气为基础的物质构成的。他认为宇宙万物“大分不齐,于其类中又极有不齐。某尝谓: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虽则一件物,亦有阴阳、左右”之分。说明宇宙万物都具有特殊性,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但它们都是由气这种物质构成,人应该能了解掌握天地的特点规律。“气之为物,散人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气而为太虚。”气聚为物,气散为“太虚”即气,而“太虚者天之实也。”既然天

是一种物质存在,它必有一个中心为统帅,如果统帅找到了并把它放在它的世界的统治地位,那么自然界就可以按规律进入人可与之沟通、直至驾驭它的发展轨道。显然,张载所说的“心”,正如冯友兰的评价:“天地是没有心的,但人生于其间,人是有心的,人的心也就是天地的心了。换句话说,物质的世界是没有思维的,人的脑子是物质组织的最高形式。脑子的活动是思维,思维也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了。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他能思维,他有心。“为天地立心”,就是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的限度,对天地间的事物和规律得到最多和最高理解。质言之,张载“为天地立心”,就是力求用接近科学的思维、哲学的思维获得对天地的正确认识。他所说的天地,不是指“珏月星辰”这些“目之所止”的显著的形象,而是指天地的本质和规律,即对天地的理性认识,他称之为天道。这个“天道”是含有丰富的主观能动性的。

同时,张载认为要探索世界的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大其心”与“尽其心”。他在《正蒙·大心篇》中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要“大其心”就不能“以见闻梏其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局限在眼见耳听之范围,应当用理性的思维审时度势,以辩证的思维去“体天下之物”,探其渊源,究其规律,从而为天下提炼创造治国安邦之良策。

治国之良策之归纳以至于实施,还需要智者“尽其心”。治国之事繁复庞杂,天地之物五彩缤纷,认识管理好这个世界必须信念坚定,方法科学。在众多的事物中,人不可能逐一实践体验之,就需发挥人思维的抽象性等特性,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则“尽其心”就是好的方法之一。张载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若只以闻见为心,但恐小却心。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若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张载讲的是根据客观事物变化,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凭借思维的特性,应尽力“尽心”认识世界、管理国家,让人们与宇宙彼此认识、互通相融而发展。

二、“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政治伦理之基石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张载在继承“仁”这个“绝学”时,跳出儒家仁爱等级的藩篱,探索揭示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本质动力,即一个社会的动荡衰败是由于对百姓的本质认识有误。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主体,但是封建统治者囿于认识,始终没能有一个正确而合乎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以至于元代著名政治家、散曲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慨叹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的结果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实际在张养浩所处时代的三百年之前,思想家张载就深思探究关于民生、民权和安民之问题,并试图倡导社会建立一种爱民、恤民的政治伦理,他认为这样就可避免社会的杀戮掠夺,民众就能安居乐业,社会就会兴旺发达,真正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为生民立命”就要从弘扬改造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人手,张载说:“学者当须立人之性。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学者学所以为人”。他把“仁”作为立志向、学做人、辨别人和培养人的标准,并且

重视用“仁”来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一个发扬彰显“仁”的社会,首先要从管理层做起,用“仁”行使职权,实施的过程以至于结果必然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地位和需要考虑照顾得较为周全,社会的矛盾就不会激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不难化解。要使百姓安居乐业,财富的占有分配是重要的“天平”,这个天平上的砝码若有不公,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其结果是不安定因素滋生。张载认为解决“为生民立命”问题的最佳道德,是统治者的“无欲”,当然也是讲君子应是“无欲”之人。张载说:“仁人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善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并说:“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他试图以人的自觉性与外在的强制力结合,来有效控制人们的欲望,以求得当政者与百姓两相安好,这是对儒家“仁”的一个改造。张载在《正蒙·有德篇》中说:“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