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伦理论文-张载“四为”之政治伦理思想价值探析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
张载的哲学思想_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分为很多种,有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有政治思想等。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载的哲学思想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载的哲学思想张载哲学概括起来主要是五种思想理论,第一种是“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
张载作为新儒学的理学思想,弥补了原始儒家在本体论上的不足,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本体论哲学。
张载在哲学上公开批判佛道,他的“气一元论”与佛老唯心理论相对立。
张载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气”这个概念的人。
张载认为气是宇宙最高本体,太虚即“天”,就是宇宙空间。
第二种是“一物两体”的辩证法。
在张载看来,任何由气构成的事物都是矛盾对立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的对立为“两”,内部的统一则为“一”。
用张载的原话说:“一物两体,气也;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强调“两”和“一”的互相依存、联系,反对将两者分开来。
第三种是人性论,之前已经具体介绍过了。
第四种是道德论。
张载的道德论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道德修养必须“变化气质”、“通蔽开塞”;强调“躬行礼仪”的道德实践;过程应该划分为学者、贤人、圣人三个阶段。
第五种是“大同”理想和自由人格境界思想,这也是宋明理学中“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
张载政治思想理论张载是北宋关学学派的创始人,字子厚,1020年出生在凤翔郿县横渠镇,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眉县。
他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载尊称为张子,封先贤,世称横渠先生,在奉祀孔庙西庑中排名第38位。
他的著名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被现代哲学家冯友兰称作为“横渠四句”,在历代流传。
《张载政治思想概论》的作者并不是张载,而是李焦。
这本书是2011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的图书。
在宋明新儒家学中,张载的学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使后代对张载的政治思想有一些谛解。
这本《张载政治思想概论》就是通过文献的研究、历史的分析和史实的结合,还有比较研究的方法,从而对张载的政治思想展开了一系列系统并且深入的剖析。
张载政治思想的时代价值
34第27卷 第7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72018年7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Jul.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7-0034-04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8-03-23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JG2013010109);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重点项目(编号:DGYZD2017-01);2017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与儒家传统伦理结合点研究”(项目号:17ZXE424)刘经纬( 1972 - ) ,男,辽宁义县人,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中国传统文化研究。
张明月(1995 - ) ,女,内蒙古额尔古纳人,东北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
张载青年时喜论兵法,后求之于儒家“六经”,晚年退居陕西眉县横渠镇,一生思学并进,以利国利民为己任,在晚年横渠不过七八年的时间里,思想系统整合完善,涉及哲学、教育、政治等领域,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我们今天根植传统文化,汲取精髓铸造中国梦具有积极意义。
一、“井地治天下”思想对完善土地政策的启示“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已”[1]张载一生处于宋仁宗执政时期。
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现象成为社会矛盾,而埋下积贫积弱根源的正是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所实行的不抑制土地兼并政策,张载政治思想的时代价值刘经纬 张明月(东北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摘 要:张载是我国宋代著名理学家,是北宋五子之一,是关学学派创始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其政治思想倾向于革新,具有理想主义色彩,以现代人的眼光重新审视张载的思想,对于美丽中国建设、美好生活的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张载政治思想内涵丰富,本文主要研究其井地治天下、足民、利民、民胞物与以及立心立命思想的时代价值。
“为天地立心”——张载“四为句”新释
"四为句"的意义:"四为句"强调人的责任 和义务,鼓励人们为社会做出贡献,有助 于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添加 标题
"四为句"的影响:"四为句"在中国历史上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伦理道德的 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3
为天地立心
章节副标题
“天”与“地”的哲学含义
"天":指宇宙万物,包括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 "地":指人类社会,包括道德、伦理、法律等各个方面 "天"与"地"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为天地立心":指为人类社会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以引导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立命”的哲学思考
"立命"的含义: 确立自己的人生 目标和价值观
"立命"的重要性: 实现人生价值, 为社会做出贡献
"立命"的方法: 通过学习、实践 和反思,不断提 升自己的智慧和 能力
"立命"的影响: 对个人和社会产 生积极的影响, 推动社会进步和 发展
张载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
张载的“四为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 太平
研究“四为句”与其他 哲学思想的联系和区别
感谢观看
汇报人:
“为生民立命”的含义:关注民生,关心人民的生活和命运
张载的人文关怀: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关注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修养
张载的社会责任感:倡导社会责任,关注社会问题,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贡献力量
05
为往圣继绝学
章节副标题
“往圣”的历史定位
"往圣"是指古代的圣贤、先知和智者 他们在道德、学问、技艺等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 "往圣"的思想和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往圣"的精神品质和道德风范一直被后人所敬仰和传承
张载四为句的理解
张载四为句的理解张载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四为句”的理论,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张载四为句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张载四为句的概念。
张载认为,人类的思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心性”、“理性”、“智性”和“知性”。
这四个层次相互关联,构成了人类的思维结构。
在这个思维结构中,心性是最基础的层次,它代表了人的本性和情感;理性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和理解;智性是对事物的判断和决策能力;知性是对事物的具体知识和经验的掌握。
这四个层次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思维能力。
其次,我们来探讨一下张载四为句的实际应用。
在教育方面,张载的四为句理论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的教育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而张载的四为句理论强调了情感、理解、判断和知识的综合发展,使得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在文化方面,张载的四为句理论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注重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伦理,而张载的四为句理论恰恰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情感的培养。
这种注重内在修养的思想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国文化具有独特的人文关怀和思想深度。
此外,张载的四为句理论还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人们往往过于追求物质利益和功利主义,忽视了情感和思维的培养。
而张载的四为句理论提醒我们,人的内在修养和情感的培养同样重要,只有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和幸福。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张载四为句的理解。
张载的四为句理论强调了人的情感、理解、判断和知识的综合发展,对于教育、文化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和情感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维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进步。
总之,张载四为句的理解是一个复杂而深刻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
张载“四为句”旨趣新说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 o u r n  ̄o f L i a n y u n g a n g No r mM C o l l e g e
S e pt , 2 01 6
No . 3
第 3期
张载 “ 四为句 ’ ’ 旨趣 新说
石 荣伦
( 连云港师 范高等专科学校 督导室 , 江苏 连 云港 2 2 2 0 0 6 ) 摘 要: 张栽“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学 , 为万世开 太平” 被后世 称之为“ 横 渠四句” 或“ 四为句” 而传
家 。张载二 十一 岁 时至延 州上 书范 仲淹 , 提 出 自己 的
搞清楚张载“ 四为句” 何时而作 、 在什么背景下为 谁而作等关键性问题 , 对于全面理解“ 四为句” 的旨趣 及 意境 至关 重要 。“ 四为句 ” 作 于熙 宁二 年 ( 1 0 6 9年 ) , 张载受时任开封知府 吕公著推荐 , 宋神宗召他到京师
屈, 此 之谓 大丈 夫 ” , 范仲 淹 的“ 先天 下之 忧 而忧 , 后天 下之 乐而乐 ” , 皆为个 人 “ 明志 ” 之言, 所 以 长期 以来 学
作为以讲学 、写作为主要营生的一代学术宗师 ,
张载 自知 自己的份量 , 他不会有此抱负 , 也没有这个 能力 。 “ 四为句” 不是对 自己说 的, 也不是对后学说的 , 而是对“ 当今圣上” 宋神宗说的。虽铿锵有力 , 但简单 明 了。 过度 解读 张载 “ 四为 句 ” 反 而违 背 了张载 的一片
的思 考 。有 人认 为“ 四 为句 ” 既是 张 载一 生 为学 的归
年) 的一生为后世 留下 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 , 其 中, 他的四句名言“ 为天地立心 , 为生民立命 , 为往圣继绝 学, 为万世开太平” [ 1 ] 最为人们所称颂。 冯友兰先生鉴
张载人性论及其伦理困境
太 虚与气 是 宇宙 万物 生成 的总 依据 , 而“ 神” 与“ 化” 则 是对 此生 成过 程 中气之 运行 规律 的形 容 :
神, 天德 ; 化, 天道 。德 , 其体 ; 道, 其 用。一 于 气而 已。
具 体说 来 , 张载 借助 《 周 易》 中太极 阴 阳的运 行方 式来 说 明气 的运行 方 式 : 地所 以 两 , 分 刚柔 男女 而效之 , 法也 。 天所 以参 , 一 太极 两仪 而 象之 , 性也 。 一 物 两体 , 气也 。 一 故神 , 两故化 。此 天之 所 以参也 。翻
第1 4卷第 2 期
文史哲专题研究
张载人性论及其伦理 困境
◎赛 子豪
( 河南 大学 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河南 开封 4 7 5 0 0 0)
摘
要: 张载 试 图借 助 “ 太虚” 、 “ 气” 、 “ 神” 、 “ 化” 等 宇 宙论论 述 , 完成 对儒 家人 性 论 的证 明 , 最 终重 建 以
气有 阴阳 , 推 行有 渐 为化 , 合一 不测 为神 。[ 3 1 气 虽为 统一 的 形上 本体 , 却 可 如太 极 生两 仪般 生 出 阴阳 、 刚柔 、 清浊 、 男女 等 相对 立 的性 质 , 即“ 一
物 两体 ” 。种种 性 质对 立 的气却 能 够统 一 在气 中 , 实在 神妙 莫 测 , 故称 之 为 “ 神” ; 而 当它 们 从气 中分化
作为宋明理学奠基人的张载提出了心统性情天理人欲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等一系列宋明理学的基本命题和基本原则在表现宋明理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体系结构上具有非常鲜明的代表意义叫
-
i 3 峡 职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OU RNAL OF S ANMEN XI A P OL Y TE CHNI C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
论张载的理学纲领与气论定位1. 引言1.1 张载的学术背景张载(1020—1077),字鲁直,号震谷,北宋思想家、理学集大成者,被誉为“张子”,同时也是儒家理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载生于岳州浏阳(今属湖南),家境贫寒,自幼聪慧过人,习学甚勤。
后赴洛阳就学,师从程颢、程颐兄弟,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张载的学术背景主要受程朱理学思想的熏陶,他秉承程颢的“敬老尊师”的传统,对儒家经典有着深厚的功底。
而程颐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思想也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载在研究理学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见解和理论,对后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载在学术背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学纲领和气论定位,为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在后世,他被尊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对中国哲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载的学术背景为他后来的学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他能够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为中国思想史贡献了卓越的成就。
1.2 张载的学术地位张载是北宋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二程之并世无双”。
他在理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上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张载是北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出生于山西洪洞县,曾经担任过宰相,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
他对经学有深厚的造诣,曾经创立“直言”派,主张批评圣贤言论的错误观点,主张正确的学术理念。
张载的学术地位在宋代非常崇高,他的许多著作被广泛流传,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载在学术界被誉为“创新者”,他的学术地位不仅在宋代十分显著,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张载以其卓越的学识和深厚的思想为后人树立了学术典范,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杰出代表之一。
2. 正文2.1 张载的理学纲领一、经世致用张载强调道德修养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学术研究应当服务于社会现实,促进国家治理和民族复兴。
他主张不仅要躬行实践,更要传道授业,将自己的学术成果传播给更多人,使之造福社会。
张载思想简论
张载思想简论张载作为宋代的理学家,其思想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对理学的完善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张载的思想深奥难懂,然而他作为一个社会人,从哲学范围看,他的思想必然包含对自然和对社会两方面的认识。
现就从这两方面进行粗浅的谈论。
张载对自然界的认识可以从其宇宙观窥见一二。
造化神奇,宇宙玄妙。
宇宙总是能引起人们无限的思考:宇宙是怎么产生的?它的本原是什么?面对宇宙的本体问题,张载提出了“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
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
(《正蒙·太和》)(《正蒙·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太和》)”等观点。
由此可以看出,张载认为宇宙从太虚中来,虚即气,那么“气”就是宇宙的唯一本原。
按照现代的哲学观点就是“气一元论”。
“气”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物质,虽然难以感觉到它的实体,但它绝不是虚无缥缈的,宇宙的本原不是力量无边的神灵也不是人的内心,而是微小灵动的气,天地万物的产生都是“气”运化的结果。
由此,按照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来看的话,张载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张载的唯物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他的“鬼神观”里。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物生既盈,气日反而游散,至之谓神,以其伸也;反之为鬼,以其归也”,“天道不穷,寒暑也;众动不穷,屈伸也。
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由此可以看出,即便是“鬼神”这样虚无飘渺的东西在张载看来也是由“气”构成的,在封建社会众人普遍相信鬼神的情况下,张载能将鬼神这种东西归于实体,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的唯物主义思想还是比较深刻的。
而且这种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个人认为还和佛家、道家思想的大行其道有着密切的联系。
张载作为儒士,自然以弘扬儒家思想为己任。
而当儒家思想与佛道思想相比处于微势时,张载认为是儒家思想在本体论上处于劣势而造成的,所以他就阐发了儒家的本体论,以此来还佛家道家相抗衡。
试论张载人性论与本体论的关系及其伦理意义
试论张载人性论与本体论的关系及其伦理意义张载的人性论打破了人性的善与恶,突破性地提出了性二元论理论,将善与恶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将二者对立起来。
究其原因,与张载哲学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其哲学体系为人性理论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一、人性从“一”的儒家人性论人性,在中国思想史中的笔墨很重。
孔子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开启了思想家们对人性讨论的大门。
孔子认为人的本性是相差无几的,之所以会有很大不同之处,就在于后天修炼的如何。
孔子至此没有进一步阐明人性到底为何,是善、是恶。
因此,后人以此发问,继承了孔子的本性无差的观点,又对疑惑之处做以回答,出现了两大主流的人性理论:性善论与性恶论。
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2]孟子肯定了人性的共同性,即人都有四种善端。
然,仅有这四端是不够的,这是人内心的善,要想真正为善,就要有仁、义、礼、智这四种德。
只有从内心到外在的统一,才是真正的善。
当然,孟子认为,现实的行为中却也有着“不善”,造成这种不善的原因在于后天的影响。
由此可以总结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即便是有恶的情况出现,但是最终通过后天主体的修养,也是可以为善的。
荀子,作为性善论的极力反对者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3]“今人之性,生而好利焉,顺是,故争夺而辞让亡焉;人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3]荀子主张人性是天然而成,如人之肢体,生而有之。
人性来源于“血气”,所以必须加以约束才能“化性起伪”。
只有通过人主体自身的努力,才能把天然的恶改造而成为礼义的道德属性。
无论是性善论推崇者,还是性恶论提倡者,他们的主张都归于“一”。
对“一”的理解有两层含义。
一方面,“一”不是将人性的善恶统一的“一”,而是说性善也好、性恶也罢,要么是善,要么是恶,是二者择其一。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
(最新版)
目录
1.张载其人及其思想背景
2.张载的“四为说”理念
3.“四为说”的具体内容
4.“四为说”的现代价值
正文
张载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道家和佛教的影响,是宋明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四为说”是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内容,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张载的“四为说”理念是他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高度概括,包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四句话,概括了张载对个人、社会、历史和未来的深度思考,是他的哲学思想的精髓所在。
“四为说”的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为天地立心”,这是张载对个人的要求。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为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负责,要有“立心”的勇气和决心。
其次,“为生民立命”,这是张载对社会的要求。
他认为,社会的存在是为了满足人民的需要,政治家的责任是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
再次,“为往圣继绝学”,这是张载对历史的要求。
他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不至于中断。
最后,“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张载对未来的要求。
他认为,每一个人都要有远见卓识,要为未来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张载的“四为说”虽然形成于千年之前,但是其现代价值依然显著。
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要有“立心”的勇气和决心;社会要满足人民的需要,政治家要为人民谋福利,为民族谋复兴;每一代人都有责任继承和发扬前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使之不至于中断;每一个人都要有远见卓识,要为未来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张载哲学的政治意涵诠释
张载关学是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但正如余英时先生在《朱熹的历史世界》中所指出的那样,学界研究理学都集中在“道学家关于‘道体’的种种论辩”[1]。
当然对张载的研究也不例外,在研究张载哲学时哲学史界很少将其社会政治关怀纳入视野,忽视了张载的社会政治关怀与其哲学思想之间的密切关系。
“朝廷以道学政术为二事,此正自古之可忧者。
”[2]显然在张载看来“道学”与政治不是“二事”,我们又岂能脱离其社会政治关怀来孤立的考察张载的哲学思想呢?笔者认为政治是张载关注的核心,是张载学说的立脚点和出发点,社会政治关怀渗透在张载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对张载哲学政治意涵的忽视必然阻碍对关学认识的深入。
因此有必要对张载哲学的政治意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诠释,以期加深对张载思想体系的理解。
张载著书立说与“浮屠老子辩”,使人知人知天,有其深刻的政治意图,其著《正蒙》是“述空文以继”其经世之“志”,政治应是理解《正蒙》的重要视角。
张载的“指示令知天”的天道性命之学就是要让人们体认到“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从而摆脱一己小我的自私自利,视人如己,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才能有真正的万世之太平。
只有“大其心”、“尽性”而“成性”才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所以助天成民之性乃是圣人在政治上的使命和责任之所在,也是圣人的功业之所在。
张载心目中的三代理想社会正是一个使人“自幼闻见莫非义理文章”,从而有利于人们实现人性的万世太平的社会。
真正的万世太平要建立在人们的成性或人性实现的基础之上,而人性实现又有赖于人们能够知人知天。
从知天经由成性到万世之太平,这是张载试图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治问题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进路,由此进路来理解张载哲学,也许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张载“指示令知天”的天道性命之学。
一、张载的经世之志张载少时即有经世之志,“年十八,慨然以功名自许”[3]。
张载一生顷刻不忘“仁义功业”,“人到向道后,俄顷不舍,岂暇安寝?然君子向晦入燕处,君子随物而止,故入燕处。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
张载四为说的理解张载四为的背景和贡献张载(1020年-1077年),字载之,号二师,汉族,唐州(今山东曲阜)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化名人。
他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宋代最重要的儒学家之一。
张载主张“心即理”,认为心是万物的本体,万物都有心。
他提出了“六经注我”、“心即理”的理论,强调了人心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善,只要人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能够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张载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学说在北宋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当时的主流思想。
他的学说对后世的理学、心学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张载四为”的含义张载提出了“四为”这个概念,是他对人生的一个总结和思考。
其中的“四为”分别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为天地立心,意味着人应该有一颗崇高的心,以天地万物为依归。
人应该顺应天地的规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为生民立命为生民立命,意味着人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人应该以利他为己任,为他人的幸福和福祉而努力奋斗。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贡献。
为往圣继绝学为往圣继绝学,意味着人应该有一颗学习之心,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成果。
人应该虚心学习,不断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才能够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太平,意味着人应该有一颗使命之心,为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而努力奋斗。
人应该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心态,人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张载四为”对当代的启示张载四为所强调的心态和价值观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有一颗崇高的心,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面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保护环境,推动可持续发展。
张载思想总结
张载思想总结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号东坡散人,即唐宋之际文化名臣、学者、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美术家、策划家、教育家等多重身份的张载。
他为北宋“修明法理,以安黎庶”的理学派创立者之一,被誉为北宋理学的宗师。
张载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理学体系之中。
他以“理学”为基础,提出了理气、纯一、致知、格物等重要概念和学说,并以“天人合一”、“知行合一”、“道法自然”等为核心思想。
以下是对张载思想的总结。
首先,张载强调“理气”概念,即事物本质和物质形态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理是无形的抽象本质,而气则是具体事物的具体形态。
他强调物质的变化与理的不变性,并通过研究事物的气质变化,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张载提出了“纯一”概念,即事物本质的纯正和一致性。
他认为,人类内在的本性即“天理”,是纯粹的、正直的,与外在的“物理”相辅相成。
通过发掘和塑造人的纯一本性,可以使人实现自我完善和社会和谐。
另外,张载强调“致知”观念,即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人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真正了解和认知。
他认为,这种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是通过阐释和感悟存在,以及通过实践和体验加以提炼和巩固的。
此外,张载强调“格物”观念,即通过观察和研究事物的现象,可以揭示其本质和规律。
他认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实践,可以积累经验,并通过理性思考和归纳总结,以获得对世界和人生的更深入理解。
最后,张载主张“天人合一”,即天理与人事的和谐相融。
他认为,天理是宇宙法则和人的内在本性,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需要通过遵循天理和礼仪来实现。
总体来说,张载的思想涉及了哲学、宇宙论、伦理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具有很高的理论深度和应用价值。
他对理学的发展和推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为理学派的宗师。
通过对张载思想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人类社会和自然世界的和谐发展。
论张载《西铭》中的伦理思想
论张载《西铭》中的伦理思想张载,字子厚,号曰横渠先生,为北宋理学创始人之一,与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并为“北宋五子”。
其学说远承洙泗正统,近辟佛道异学,以易为出发点,在其“太虚即气”的宇宙本体论基础上建立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新伦理体系,给“秦弊于今未息肩”的时人提供了一条达到孔颜乐处切实可行的途径,世称“关学”。
吕思勉先生在《理学纲要》中赞之云“理学家中,规模阔大,制行坚卓,实无如张子者”。
(P61)张载一生著作颇丰,有《张子正蒙》《经学理窟》《横渠易说》数种,其中影响最大也是最能集中体现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去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思想的,则非《西铭》莫属。
《西铭》被张载编入《正蒙》第十七篇《乾称》之首,初名《订顽》,与原名《贬愚》的《东铭》同为张载晚年教育警示弟子所作,它扼要的论述了人与宇宙、人与他人的关系,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与价值,人生的理想以及实现他的方法与途径,乃是张载人学理论体系的总纲。
《西铭》全文虽仅二百五十三字,但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反响,对关学乃至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二程朱熹到王廷相王夫之,无论是唯物主义者还是唯心主义者,大都对《西铭》作出了高度评价。
如小程说: “《订顽》之言极纯无杂, 秦汉以来学者所未到。
”( 《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 。
陈亮作《西铭说》一文, 开篇便引述伊川《答杨时论西铭书》的大部分文字来强调张载此文的重要性, 更认为“西铭之书,先生之言, 昭如日星”,王夫之则夸赞道《西铭》“辟佛老之邪迷, 挽人心之横流, 真孟子以后所未有也。
”( 《张子正蒙注》第3 15 页)。
二程甚至专以《西铭》开示门人,据《宋元学案》载,神宗元丰己未(1079年),吕大忠,吕大临,吕大均兄弟三人东入洛阳,师事二程,二程便以《西铭》开示其学。
而元丰初年,建州游酢、蔡州谢良佐,南剑州杨时等先后入太学师事二程时,二程同样以《西铭》开示。
虽然我国现代的一些哲学史家若任继愈侯外庐等人对《西铭》稍有訾议,但这还是难以动摇它在理学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
张载哲学的政治意涵诠释
天下无一物非我 唯有人人都视天下无一物非我, 才能有 无限诗书乐. 一种难忘是本朝”。张载的名言“ f 7 】 为万世开
真 正的 万世之 太平。只 大其心”“ 有“ 、 尽性” 成 才能 太平” 说是他的人生理想、 我期许、 而“ 性” 可以 自 责任感和使命
பைடு நூலகம்
收 稿 日期 :0 0 0 — 2 2 1— 6 1
摘 要 :张 载 的 “ 示 令 知 天 ” 指 的天 道 性 命 之 学就 是要 让人 们 体 认 到 “ 民吾 同胞 , 吾 与 也 ” 从 而摆 脱一 物 , 已 小我 的 自私 自利 , 人 如 己 , 天 下 无一 物非 我 。唯 有人 人都 视 天 下 无 一物 非 我 , 能有 真 正 的 万世 太平 。 视 视 才 “ 其 心” “ 性 ” “ 性 ” 能 视 天 下 无 一 物 非 我 , 以 助 天 成 民之 性 乃 是 圣 人 在 政 治上 的使 命 和 责任 之 大 、尽 而 成 才 所
所在 张 载 心 目中的 三 代 理 想 社 会 是 一 个 使 人 “ 自幼 闻见 莫 非 义理 文 章 ”从 而有 利 于人 们 实现 人 性 的 万世 .
太平 的社 会
关键词 : 天 ; 性 ; 相之道 ; 知 成 有 三代 理 想
中图 分 类 号 : 2 44 B 4.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4 7 8 (0 0 0 — 0 2 0 1 0 — 37 2 1 )4 0 7 — 4
载的整个思想体系之中.对张载哲学政治意涵的忽视必 然阻碍对关学认识的深入 因此有必要对张载哲学的政
一
、
张载的经世之志
治意涵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诠释.以期加深对张载思 想体系的理解 张载少时即有经世之志 ,年十八 。慨然以功名自 “ 张载著书立说与“ 浮屠老子辩”使人知人知天. 许” 。张载一生顷刻不忘“ . 有其 [ 3 ] 仁义功业” “ . 人到向道后。 俄 深刻的政治意图, 其著《 正蒙》 述空文以继” 是“ 其经世之 顷不舍, 岂暇安寝?然君子向晦人燕处, 君子随物而止。 故
试论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
试论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作者:王善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2期王善(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南海口570228)摘要: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到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理论基础、作用、目标、内容、过程及方法原则等方面问题,对宋代理学中有关道德教育与修养的学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同时,对于当代教育尤其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借鉴与启发意义。
关键词:张载;知礼成性;道德教育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081-02基金项目:2012年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QJE12501);2012年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科重点项目(Hjsk2012-04)等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王善(1971-),男(汉族),陕西洛南,博士,海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张载是宋代理学四大学派之一——关学的创始人,北宋初期著名的理学思想家。
于仁宗嘉佑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州云岩县令、崇文院校书等职,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讲学授徒,著书立说。
张载长期苦学苦思,获得朱熹由衷的敬佩:“横渠之学,苦心力索之功深。
”其著作主要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语录》等,《张载集》是张载著作较全面的汇集。
张载“知礼成性”的道德教育与修养思想十分丰富,涉及到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理论基础、作用、目标、内容、过程及方法原则等方面问题,其主要有:一、“学以变化气质”张载在唯物主义“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合一”说,他说:“阴阳者,天之气也,刚柔缓速,人之气也。
生成履帱,天之道也;仁义礼智,人之道也。
损益盈虚,天之理也;寿夭贵贱,人之理也。
”(《张子语录中》)这里所说的“天”,指“自然”,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天与人都统一于气,人之气源于天之气,人之道源于天之道,人之理源于天之理。
张载《西铭》的伦理道德观及现实价值
张载《西铭》的伦理道德观及现实价值
:
《西铭》是一部属于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记载了西铭要求忠义廉洁的伦理道
德观和高尚的仁爱价值——即仁爱优先于利益的思想,反映的是人的社会和谐与民主关系的精神实质。
西铭对伦理道德观的倡导渊源于他强调的“平衡与互利”的理念,即以君子之道去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西铭要求政治家必“遵行人道、守要义、忠于国家”,使人民得到真正的照顾。
西铭伦理道德观不仅丰富了春秋时期伦理文化和思想传统,而且有现实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以人民幸福为重要基点的管理体制及社会秩序的形象也是西铭的追求和目标,他的伦理道德观能够鼓舞人们秉持仁爱之心,彼此同情和关心。
在建设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西铭的理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生活中的行为完全应遵循这一伦理道德,比如以礼节和谦恭的态度对待他人,拒绝非理性的利益导向,尊重他人的权利,尊重他人,勤奋自强,遵守规则,做到公平正义。
总之,西铭的伦理道德观及其现实价值具有很强的社会教育和指导意义,可以
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凝聚力,保护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实践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伦理论文-张载“四为”之政治伦理思想价值探析摘要:张载的“四为”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治国安邦的理想境界,也是建立和发展政治伦理的可贵思想方法。
以人为本,保持社会安定,注重财产再分配的公平性,是保证天下“太平”的基础和条件。
关键词:张载;“四为”;政治伦理;长治久安张载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关学创始人,理学奠基者之一。
他的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对后世思想界具有较大的影响。
王夫之曾说张载的思想是培养伟大人物的思想。
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方映了人生成就伟业的理念和境界,是建立政治伦理的可贵思想方法,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必由之路,也是对从个人和谐进步到社会和谐的人类文明规律的概括。
本文拟就“四为”及其对政治伦理发展的意义略作探析。
一、“为天地立心”与治国安邦之理想的建立实施伟大理想是高尚伦理产生的前提条件,高尚伦理是伟大理想实现的精神保证。
治国安邦,体恤百姓,使自己的国家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历朝历代竭力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仁人志士的终生追求。
要达到政治廉洁清明高效,必须有超前的治国理念,有敢于奉献、愿意承担责任有才能的大批志士仁人。
儒家奉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处世之道,在价值取向上,体现出浓厚的社会责任感。
孔子教导弟子立身处世,要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力争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为民族多做些事情。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些都表现出积极人世的人生态度。
儒家把富国安民,实行仁政作为自己的政治理想,把实现这个目标作为人生的最大价值,因此它的价值取向是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它实质上蕴含着一种崇高的献身和牺牲精神。
但是,儒家把实现政治的清明砝码放在政治家良好的道德品质素养上,为此倡导加强培养人才道德素质的内容和途径,就是著名的“修、齐、治、平”,而这些良好的素质培养过程只注重个人的内在世界的顿悟和开掘,不强调人在更大的自然、历史空间的作用,即没有指明人在自然宇宙、人类社会中的地位角色及其主动性。
相形之下,张载的“四为”就比既往儒家治世安邦的政治思想广阔、深邃而实际得多。
就“为天地立心”这一句来讲,是对儒家的超越贡献,它突出表现了张载唯物的史观、前瞻的思想、广阔的胸襟、仁爱的情怀和创新的精神。
“为天地立心”是张载的一种人生价值追求,是治国的高境界体现。
要“为天地立心”,而天地是按自己的规律运行,不受人类思维规律羁绊,《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天地生生不息运动发展,是那样的自觉自然而且富有活力,它必然有一种内在精神理念在支撑着,即它像人类一样有一个统治支配一切行动的中枢机关一“心”。
心是人的生命动力,心就是人的思想,是主宰人行为的核心。
“为天地立心”就是探索发现宇宙自然的思想灵魂。
自然宇宙事物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像人类有鲜活的思维,张载所说的“心”应该是什么?张载说“太虚即气”,认为客观存在的宇宙本体。
都是由以气为基础的物质构成的。
他认为宇宙万物“大分不齐,于其类中又极有不齐。
某尝谓:天下之物无两个有相似者,虽则一件物,亦有阴阳、左右”之分。
说明宇宙万物都具有特殊性,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但它们都是由气这种物质构成,人应该能了解掌握天地的特点规律。
“气之为物,散人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
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气而为太虚。
”气聚为物,气散为“太虚”即气,而“太虚者天之实也。
”既然天是一种物质存在,它必有一个中心为统帅,如果统帅找到了并把它放在它的世界的统治地位,那么自然界就可以按规律进入人可与之沟通、直至驾驭它的发展轨道。
显然,张载所说的“心”,正如冯友兰的评价:“天地是没有心的,但人生于其间,人是有心的,人的心也就是天地的心了。
换句话说,物质的世界是没有思维的,人的脑子是物质组织的最高形式。
脑子的活动是思维,思维也是物质活动的产物了。
人为万物之灵,灵就灵在他能思维,他有心。
“为天地立心”,就是把人的思维能力发展到最高的限度,对天地间的事物和规律得到最多和最高理解。
质言之,张载“为天地立心”,就是力求用接近科学的思维、哲学的思维获得对天地的正确认识。
他所说的天地,不是指“珏月星辰”这些“目之所止”的显著的形象,而是指天地的本质和规律,即对天地的理性认识,他称之为天道。
这个“天道”是含有丰富的主观能动性的。
同时,张载认为要探索世界的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大其心”与“尽其心”。
他在《正蒙·大心篇》中说:“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物有未体,则心为有外。
世人之心,止于见闻之狭。
圣人尽性。
不以见闻梏其心,其视天下无一物非我,孟子谓尽心则知性知天以此。
”要“大其心”就不能“以见闻梏其心”,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局限在眼见耳听之范围,应当用理性的思维审时度势,以辩证的思维去“体天下之物”,探其渊源,究其规律,从而为天下提炼创造治国安邦之良策。
治国之良策之归纳以至于实施,还需要智者“尽其心”。
治国之事繁复庞杂,天地之物五彩缤纷,认识管理好这个世界必须信念坚定,方法科学。
在众多的事物中,人不可能逐一实践体验之,就需发挥人思维的抽象性等特性,去认识事物的本质,则“尽其心”就是好的方法之一。
张载说:“人本无心,因物为心。
若只以闻见为心,但恐小却心。
今盈天地之间者皆物也,若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物?所以欲尽其心也。
”张载讲的是根据客观事物变化,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凭借思维的特性,应尽力“尽心”认识世界、管理国家,让人们与宇宙彼此认识、互通相融而发展。
二、“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是政治伦理之基石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张载在继承“仁”这个“绝学”时,跳出儒家仁爱等级的藩篱,探索揭示使社会长治久安的本质动力,即一个社会的动荡衰败是由于对百姓的本质认识有误。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主体,但是封建统治者囿于认识,始终没能有一个正确而合乎政治发展规律的认识,以至于元代著名政治家、散曲家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慨叹朝代更迭、历史变迁的结果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实际在张养浩所处时代的三百年之前,思想家张载就深思探究关于民生、民权和安民之问题,并试图倡导社会建立一种爱民、恤民的政治伦理,他认为这样就可避免社会的杀戮掠夺,民众就能安居乐业,社会就会兴旺发达,真正实现“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
“为生民立命”就要从弘扬改造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人手,张载说:“学者当须立人之性。
仁者,人也当辨其人之所谓人。
学者学所以为人”。
他把“仁”作为立志向、学做人、辨别人和培养人的标准,并且重视用“仁”来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
一个发扬彰显“仁”的社会,首先要从管理层做起,用“仁”行使职权,实施的过程以至于结果必然对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地位和需要考虑照顾得较为周全,社会的矛盾就不会激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就不难化解。
要使百姓安居乐业,财富的占有分配是重要的“天平”,这个天平上的砝码若有不公,必然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拉大,其结果是不安定因素滋生。
张载认为解决“为生民立命”问题的最佳道德,是统治者的“无欲”,当然也是讲君子应是“无欲”之人。
张载说:“仁人难成久矣,人人失其所好,善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正相背驰。
”并说:“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然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他试图以人的自觉性与外在的强制力结合,来有效控制人们的欲望,以求得当政者与百姓两相安好,这是对儒家“仁”的一个改造。
张载在《正蒙·有德篇》中说:“德主天下之善,善原天下之一。
善同归治,故王心一。
”其意是讲德是统率善的,善是统治者应有的品质,上行下效,人人都向善,国家就会大治兴旺。
张载追求德善奠基的政治伦理,是“为生民立命”理想得以实现的保证。
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是靠人们共同遵守信奉的道德理念来维系的。
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需要,同时也需要高尚可行的政治伦理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张载从人性是“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统一的观点出发,辩证地提出了“天理”与“人欲”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发展观,以社会伦理激励政治伦理发展。
那么,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张载对此有深刻的见解,他说:“所谓天理者,能悦诸心,能通天下之志之理也。
能使天下悦且通,则天下必归焉者;不归焉者,所乘所遇之不同,如仲尼与继世之君也。
…舜禹有天下而不与焉‟者,正谓天理驯致,非气桌当然,非志意所与也。
”他在《正蒙·诚明篇》中还说:“…在帝左右‟,察天理而左右也,天理者时义而已。
”这里,张载把“天理”概括为以下几层意思:首先“天理”是得到天下人公认的“公理”,人们懂得了就觉得“能悦诸心”;其次,“天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存在,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即使像舜禹那样的人,也是被“天理”“驯致”而成就其事业和完美其人格的;再之,“天理”是“时义而已”的,即它与时俱进,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丰富多彩,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何谓“人欲”?即人的正常生活欲望要求。
张载对“人欲”和“穷人欲”持截然相反的态度,他尊重人的正常欲望,反对“穷人欲”。
“穷人欲”就是只讲嗜欲,不讲道德。
为此他说:“烛天理如向明,万象无所隐;穷人欲如专顾影间,区区于一物之中尔。
”由此可看出对“烛天理”与“穷人欲”的态度。
要用“天理”抑制“穷人欲”,使人们在社会中平等和谐相处,就必须倡导博爱,也需要认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人在世界中应担负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提出了令后人无不称赞的——“天理”,即“民胞物与”、“厚孝道”和“法圣贤”的思想道德。
这些思想是管理国家的必备精神素养,也是张载为建立安和兴旺富裕的国家而开出的伦理良方,这些至今仍对社会文明进步发挥着作用。
三、“为万世开太平”是政治伦理之崇高境界什么是“太平”?这一词最早是由汉代人提出来的,据《汉书·王莽传上》记载:“九族亲睦,百姓既章,万国和协,黎民时雍,圣瑞毕臻,太平已洽。
”据历史发展可知“太平”一词含义有二:一是指社会安定,百姓生活和美;二是指百姓财富均平。
社会发展百姓乐业,没有战争、没有饥饿,人人平等,这是仁人志士始终追求的美好社会。
要实现社会一代一世的“太平”,是可以做到的,但是,要“为万世开太平”,其任务之艰巨,理想之宏伟,精神境界之高尚,是需要政治家和管理者世代相继地奋斗方可达到!张载所生活的北宋,内优外患严重,百姓生活在动荡战乱、贫困之中,对于忧国忧民的张载,他始终想找到一个解决社会矛盾、救民于水火之中的方法,他试图用恢复“井田”来解决百姓财富不均问题;他提议对统治阶层适当的分权,以解决拥权太重、决策失误、扰民害国的问题:他还想通过道德精神的重塑,来改变国家纲纪不振、国衰民弱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