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外国语学校高中文言文试题中难题训练百度文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高中文言文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威,字无畏,京兆武功人也。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拜太子少保,俄兼纳言、民部尚书。
威上表陈让,诏曰:“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威乃止。
初,威父在西魏,以国用不足,为征税之法,颇称为重。
既而叹曰:“今所为者,正如张弓,非平世法也。
后之君子,谁能弛乎?”威闻其言,每以为己任。
至是,奏减赋役,务从轻典,上悉从之。
威见宫中以银为幔钩,因盛陈节俭之美以谕上。
上为之改容,雕饰旧物,悉命除毁。
寻复兼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本官悉如故。
治书侍御史梁毗以威领五职,安繁恋剧,无举贤自代之心,抗表劾威。
上曰:“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因谓朝臣曰:“苏威不值我,无以措其言;我不得苏威,何以行其道?杨素才辩无双,至若斟酌古今,助我宣化,非威之匹也。
”其见重如此。
隋承战争之后,宪章舛驳,上令朝臣厘改旧法,为一代通典。
律令格式,多威所定,世以为能。
国子博士何妥奏威与礼部尚书卢恺等共为朋党,上令蜀王秀、上柱国虞庆则等杂治之,事皆验。
上以《宋书·谢晦传》中朋党事,令威读之。
威惶惧,免冠顿首。
上曰:“谢已晚矣。
”于是免威官爵,知名之士坐威得罪者百余人。
(选自《隋书·列传第六·苏威》)(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B.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入/卧内与语大悦/
C.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D. 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召之/及至/引人/卧内与语大悦/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表又称上奏,是古代社会臣子向皇上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的一种形式。
B. 京兆尹是汉代始设的官名,为三辅之一,主管京畿地区的治安。
C. 朋党,是指多为争夺权利,排斥异己互相勾结而成的集团或派别。
D. 坐即“连坐”,指古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威才华出众,勇挑重担。
他因身兼数职,曾经上书陈辞谦让,但高祖下诏肯定他的才能,他仍继续担任多项职务,不再推辞。
B. 苏威谨记父言,轻徭薄赋。
他奏请皇上减轻赋税和劳役,改变了以往国家资财不足而制定重税的做法,以实现父亲的未竟之志。
C. 苏威明辨事理,深得倚重。
高祖认为杨素才辩天下无双,但是在斟酌古今得失,帮助君主宣扬教化方面,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D. 苏威自恃权势,结党营私。
他私结朋党的事被揭发查实后,虽然认了错,但没得到皇上的宽恕,还因此冒犯了许多有名望的士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
以公有兼人之才,无辞多务也。
②苏威朝夕孜孜,志存远大,举贤有阙,何遽迫之!
【答案】(1)C
(2)B
(3)D
(4)①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
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②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解析】【分析】(1)这段话大意为: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
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
本题中“高颖”“高祖”是两个人,根据结构对称法,应为“高颍屡言其贤/高祖亦素重其名”,先排除A和D;引入的宾语是“卧内”,二者应连在一起,排除B。
故选C。
(2)B项,是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之一,而非主管。
故选B。
(3)D项,“也因此冒犯了许多当时有名望的士大夫”叙述不当,应为“因苏威而获罪的有名人士有一百多人”。
“得罪”文中是获罪的意思。
故选D。
(4)本题中,第一句中,“以”,因为;“辞”,推辞。
第二句中,“阙”,有缺点,缺失;“遽”,急忙。
故答案为:⑴C;⑵B;⑶D;
⑷①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
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②么要急忙地逼迫他呢!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给文言文语段断句,需要在通读文意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以轻松断句,同时,需要掌握语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断。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4)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参考译文】
苏威字无畏,京兆府武功县人。
高颍多次称他贤能,高祖也一向重视他的名望,就征召他。
到了之后,高祖请他进卧室,跟他交谈,非常高兴。
任命他为太子少保,不久又让他兼作纳言、民部尚书,苏威上书陈辞谦让,高祖下诏说:“大船当负荷重载,骏马当长途奔驰。
因为你一人兼有许多人的才华,不要推辞多任事务。
”苏威才没有推辞。
当初,苏威的父亲在西魏任度支尚书,因为国家资财不足,制定了征税的法令,被认为很重。
不久苏威的父亲就感叹说:“现在做的,就如同拉紧弓弦,不是平常时代的法令制度。
后代的君子,谁能够放松它呢?”苏威听了这些话,常常把这作为自己的责任。
到了此时,苏威奏请皇上
减轻赋税和劳役,致力于采用较轻的法令制度,皇上全都听从了他。
苏威见到皇宫中用白银制作帷幔的钩子,就极力陈说节俭的美德来告诫皇上。
皇上为此而改变了神色,对于旧有的雕琢文饰的器物,全都命人清除销毁。
不久又兼任了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原任的官职全都依旧。
治书侍御史梁毗认为苏威兼任五个职务,贪恋于繁多的权位,没有举荐贤能代替自己的心思,就上表进谏弹劾苏威。
皇上说:“苏威早晚勤勉不懈,有远大的志向,在举荐贤能方面有些缺点,为什么急忙地逼迫他呢!”于是就对朝中的大臣说:“苏威没有遇到我,就没有办法施行他的见解;我没有得到苏威,又靠谁来实行我的主张?杨素才辩,天下无双,至于说到考虑古今得失,帮助我宣扬教化,是无法与苏威匹敌的。
”他就是这样被看重。
隋朝在接连不断的战争后,法令规章错乱混杂,皇上命令朝臣改正旧的法令,作为一朝通用的典章制度。
法令的标准、式样,大多是苏威制定的,世人都认为他有才能。
国子博士何妥上奏揭发苏威和礼部尚书卢恺等人互相勾结,成为朋党,皇上就命令蜀王杨秀、上柱国虞庆则等人共同处理这个案件,所揭发的事情都得到了验证。
皇上拿《宋书·谢酶传》中有关朋党的史事让苏威阅读。
苏威害怕,脱下了官帽叩头认错。
皇上说:“认错已经晚了,”于是就免除了苏威的官职和爵位。
由于苏威而获罪的有名的士人有一百多人。
2.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芙蕖①
李渔
芙蕖与草本诸花似觉稍异,然有根无树,一岁一生,其性同也。
谱云:“产于水者曰草芙蓉,产于陆者曰旱莲。
”则谓非草木不得矣。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请备述之。
群葩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则不然。
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徂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种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为最。
无如酷好一生。
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又时病其漏。
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谓不善养生而草菅其命者哉。
【注释】①芙蕖:莲花
(1)对《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
B. 文章围绕芙蕖的“可人”之处落笔,极言芙蕖的种植之利,甚而将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
C. 作者为自己不能辟出半亩方塘来种植芙蕖而感到遗憾,抒发了他酷爱芙蕖、厌弃百花的感情。
D. 文章以“可目”为写作重点,详细得体,繁简得宜,不仅中心鲜明,而且重点突出。
E. 文章多用偶句,遺词造句,十分优美,不仅体现出事物的不同特点,使之两两对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齐和谐。
(2)结合《莲蓬》《芙蕖》两文的内容,谈谈它们在写莲方面的异同。
【答案】(1)A,C
(2)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解析】【分析】(1)A项,作者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鼻”“可口”“可用”来说明芙蕖的特点,没有“可种”;C项,作者“厌弃百花”,无中生有;故选AC。
(2)《莲蓬》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莲,写到莲蓬,因为莲蓬的可食性,然后写到荷花颜色不同,莲蓬以及莲藕的不同;作者由莲蓬的形状又写到莲蓬的果实莲子,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芙蕖》这篇文章,李渔先总说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别从“可目”“可口”“可用”“可种”五个方面说明芙蕖的特点,表达自己对芙蕖的喜爱之情。
所以,两篇文章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处是《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故答案为:⑴AC;
⑵相同之处:都从实用价值的角度出发,写莲子清香的味道能满足人的口腹之欲。
不同之处:①《莲蓬》重点写莲蓬的实用性——味美可食,对莲花,仍是延续了传统的大多数人的认识,赋予它“超凡脱俗”的人格化品质;而李渔《芙蕖》则全方位写莲,且都从实用方面写莲各阶段的“可人”之处。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写莲方面的异同的能力。
第一步,指明小说运用了哪一种描写手法。
第二步,结合具体情节分析这种描写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第三步,明确有何效果或作用。
要点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点。
【参考译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没有木质的树干,是一年生的植物,这些性质和草本是相同的。
花谱书中说:"在水中生长的叫草芙蓉,在陆地生长的叫旱莲。
"那么这就不能说芙蕖不是草本了。
我爱芙蕖,在夏季靠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颐重复前人早已说过的话,而是因为芙蕖适合人的心意,它的长处不是一两点就可以讲尽
的,请容我一一说说它的好处。
在花的最佳观赏时节,只在花开的那几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属于无人问津的时候。
芙蕖就不是这样:自从荷叶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点缀得一片碧绿;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则又一天一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
有风时就作出飘动摇摆的神态,没风时也呈现出轻盈柔美的风姿。
这样,我们在花未开的时候,便先享受它那无穷的逸致情趣了。
等到花苞开花,姿态娇嫩得简直要滴水,(花儿)先后相继开放,从夏天直开到秋天,这对于花来说是它的本性,对于人来说就是应该得到的享受了。
等到花朵凋谢,也可以告诉主人说,没有对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莲蓬,蓬中结了果实,一枝枝独立,还像未开的花一样,和翠绿的叶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节下霜的时候,它所擅长的本领不会停止。
以上都是说它适于观赏的方面。
适宜鼻子(的地方),那么还有荷叶的清香和荷花特异的香气;(以它来)避暑,暑气就因它而减退;(以它来)纳凉,凉气就因它而产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莲籽与藕都可以放入盘中,一齐摆上餐桌,使人满口香味芬芳。
只有霜打的枯萎的叶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遗弃的废物;但是把它摘下贮藏起来,又可以在明年用来裹东西。
这样看来,芙蕖这种东西,没有一时一刻不适于人们耳朵和眼睛观赏的,没有哪部分哪一点不供家常日用。
(它)有五谷的实质而不占有五谷的名义,集中百花的长处而除去它们的短处。
种植的利益难道还有比它还大的吗?
我视为生命的四种花草中,以芙蕖最为宝贵。
可惜酷爱了它一生,却不能得到半亩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赖以生存的地方。
只是挖了个凿斗大的小水池,栽几株来安慰自己,又时常为小池漏水而忧虑,祈求上天降雨来拯救它,这大概是所说的不善于培养生灵而把它的生命当作野草一样作贱吧。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初,晋献公欲以骊姬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
公曰:“从筮。
”卜人曰:“筮短龟长,不如从长。
且其繇曰:‘专之渝,攘公之羭。
一薰一莸(yóu),十年尚犹有臭。
’必不可!”弗听,立之。
生奚齐,其娣生卓子。
及将立奚齐,既与中大夫成谋。
姬渭大子曰:“君梦齐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归胙于公。
公田,姬置诸宫六日。
公至,毒而献之。
公祭之地,地坟;与犬,犬毙;与小臣,小臣亦毙。
姬泣曰:“贼由大子。
”大子奔新城。
公杀其傅杜原款。
或谓大子:“子辞,君必辩焉。
”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实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谁纳我?”十二月戊申,缢于新城。
——以上僖公四年
姬遂谮二公子曰:“皆知之。
”重耳奔蒲,夷吾奔屈。
初,晋侯使士蔿为二公子筑蒲与屈,不慎,置薪焉。
夷吾诉之。
公使让之。
士蔿(wěi)稽首而对曰:“臣闻之,无丧而戚,忧必仇焉;无戎而城,仇必保焉。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诗》云:‘怀德惟宁,宗子惟城。
’君其修德而固宗子,何城如之?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退而赋曰:“狐裘尨茸②,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及难,公使寺人披③伐蒲。
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
”乃徇曰:“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以上僖公五年
六年春,晋侯使贾华伐屈。
夷吾不能守,盟而行。
将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
梁近秦而幸焉。
”乃之梁。
【注释】①齐姜:太子申生的母亲。
②尨茸:méng róng,蓬乱的样子。
③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为内官,即后来的宦官。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专之渝,攘公之羭坚贞
B. 归胙于公祭肉
C. 公祭之地,地坟隆起
D. 被此名也以出蒙受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既与中大夫成谋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B. 子其行乎其皆出于此乎
C. 三年将寻师焉,焉用慎吴之民方痛心焉
D. 乃之梁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分别用龟甲、蓍草进行了占卜,占卜结果相反,他只相信了吉利的结果,没听从卜人的劝说。
B. 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他却以自尽来表示抗议。
C. 重耳和夷吾比较聪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有过错,又缺少正常的申诉渠道,在灾祸临头时通过外逃来保护自己。
D. 骊姬为了能够让她的亲生儿子成为太子,不惜在用毒辣手段陷害太子之后又嫁祸重耳和夷吾,最终达成自己的目的。
(4)用“/”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废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与忠何以事君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饱。
我辞,姬必有罪。
君老矣,吾又不乐。
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
”逾垣而走。
披斩其祛,遂出奔狄。
【答案】(1)A
(2)D
(3)B
(4)寇仇之保 / 又何慎焉 / 守官废命 / 不敬 / 固仇之保 / 不忠 / 失敬与忠 / 何以事君(错两处扣1分)
(5)①君王没有骊姬,睡不好,吃不饱。
如果申辩,骊姬必定有罪。
君王年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
②(重耳)就当众宣布:“违抗的人就是我的仇人。
”重耳跳墙逃走。
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狄国。
【解析】【分析】(1)A项,“专之渝,攘公之羭”,“渝”如解释为“坚贞”,则与语境不合,从语境来看,这句话是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渝”,改变,这里是“生变、出现叛乱”之意,考生可联系上下文及成语“至死不渝”来突破。
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
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
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
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
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
(2)D项,两个“之”都是动词到、往。
A项,“既与中大夫成谋”,“与”是介词,和,“与”前后内容不能颠倒;“谷与鱼鳖不可胜食”,“与”是连词,和,“与”前后内容可以颠倒。
B 项,“子其行乎”,“其”表商量语气,还是;“其皆出于此乎”,“其”表揣测语气,大概,恐怕。
C项,“年将寻师焉,焉用慎”,哪里;“吴之民方痛心焉”,“焉”是代词,他。
(3)B项,“表示反抗”与文意不合,从文章第三段太子申生的话来看,他认为君上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自己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没有人会接纳他,并不是用自尽来表示反抗。
(4)首先浏览所给句子,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寇仇之保/ 又何慎焉/ 守官废命 / 不敬 / 固仇之保 / 不忠 / 失敬与忠 / 何以事君”,这段话是说“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
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侍奉国君呢”,先依据句末语气词“焉”断开一处,再依据对称的句式断开“守官废命 / 不敬 / 固仇之保 / 不忠”这几处,“不敬”和“不忠”结构一致,也就顺势断出“固仇之保”和“守官废命”;“何以……”是固定句式,应断开。
考生可以依据这种方式依次断开这个句子。
(5)“非”,没有;“居”,睡;“辞”,申辩;“乐”,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快乐。
第二句中,句首添加主语“重耳”;“乃”,就;“徇”,对众宣示;“校者,吾仇也”,判断句;“校”,对抗,违抗;“逾”,越过,跳过;“垣”,墙;“走”,逃跑。
故答案为:⑴A;⑵D;⑶B;
⑷寇仇之保 / 又何慎焉 / 守官废命 / 不敬 / 固仇之保 / 不忠 / 失敬与忠 / 何以事君(错两处扣1分)
⑸①君王没有骊姬,睡不好,吃不饱。
如果申辩,骊姬必定有罪。
君王年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
②(重耳)就当众宣布:“违抗的人就是我的仇人。
”重耳跳墙逃走。
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狄国。
【点评】(1)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
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2)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与辨析能力。
这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注重识记,积累,掌握文言18个虚词的常规用法;当然也可以借助语境或利用教材所学作迁移联想等来推断词义。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4)此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
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
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
易被发现。
常用虚词是标志。
(5)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当初,晋献公想把骊姬立为夫人,便用龟甲来占卜,结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结果吉利。
晋献公说:“照占筮的结果办。
”卜人说:“占筮不灵验,龟卜很灵,不如照灵验的办。
再说卜筮的兆辞说:‘专宠过分会生变乱,会夺去您的所爱。
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过了十年还会有臭味。
’一定不能这么做。
”晋献公不听卜人的话,把骊姬立为夫人。
骊姬生了奚齐,她随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齐立为太子时,骊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预谋。
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她。
”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
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
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
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
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
”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
国君一定会辨明是非。
”太子说:“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
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
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
”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上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子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阴谋。
”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当初,晋献公派大夫士蒍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墙里放进了柴草。
夷吾把这件事告诉了献公。
晋献公反而责备了士。
士蒍叩头回答说:“臣下听说,没有丧事而悲伤,忧愁必定变为仇怨。
没有战事而筑城,仇敌必定来占领。
既然仇敌会来占领,又何必那么谨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这是不敬,加固仇敌的城池,这是不忠。
失去了恭敬和忠诚,拿什么来侍奉国君呢?《诗》说:‘心怀德行就是安宁,同宗子弟就是坚城。
’国君如果能修德行并巩国宗子的地位,有什么城池比得上呢?三年之后就要用兵,哪里用得着那么谨慎?” 士蒍退下来后作了首诗说:“狐皮袍子毛蓬松,一个国家有三公,我该跟从哪一个?”
到灾祸发生时,晋献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
重耳说:“君父的命令不能违抗。
”于是他通告众人说:“违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敌。
”重耳翻墙逃走,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
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狄国。
(以上僖公五年)
鲁僖公六年的春天,晋献公派贾华去攻打屈城。
夷吾坚守不住,与屈人订立盟约后出走。
夷吾准备逃往狄国,卻芮说:“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国去,这证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国。
梁国靠近秦国,而且得到秦国的信任。
”于是夷吾去了粱国。
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