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城市生态河道治理设计
1. 生态河道建设的概述
生态河道就是河道在满足人们需求的同时,又可以确保自然生态环境不受破坏,从而实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处。
在河道建设过程当中,充分贯彻生态河道的理念,在使河道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人类活动对于河道所处的生态系统的破坏,从而使河道的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我恢复的功能,从而使人类和河道以及周围的生态系统能够和谐共处。
生态河道的建设涉及到多个学科,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
通过生态河道的建设,使河道既具备满足人们需要的能力,同时又能够保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2.建设生态型河道的必要性
河流本身又是具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所到之处都充满生机。
河道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其功能的正常发挥。
而河道生态安全,则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人类活动的急剧扩张,河道在一天天走向枯萎,曾经洁净万物的本源惨遭污染,河水不再清澈、鱼虾不再肥美、环境不再优雅、景色不再宜人,河流功能日益衰弱,健康状况堪忧,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使河流回归自然的可能性。
人们逐渐认识到维持河流生物多样性和河流生命活力的重要性,积极探索河道生态建设的新方法、新技术,采取各种生态方法和工程技术使受损河流尽可能恢复至近自然状态,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
而河流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健康的河流系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承担着环境和生态安全的使命,其重要作用已得到了全球的广泛认同,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鉴于河道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循环以及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过程,所以在建设生态型河道时,要从区域的角度,以系统的观点进行综合性的考虑。
3.建设生态河道的特征要求
3.1生态型河道应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生态河道建设中应该充分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在建设之前通过科学的论证,防止盲目建设带来的各种浪费以及污染问题。
通过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使人们能够充分的享受河道所带来的经济上的便利以及生态环境上的益处。
3.2体现生物多样性和本地化
水利工程的建设本身是对自然原生态的一种破坏,只是在整体上权衡利弊得失时这种破坏利大于弊而值得干。
生态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平衡的。
因此,建设生态型河道时必须极大地关注恢复或重建陆域和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形态,尽可能地减少一些不必要的硬质工程。
河岸选择栽种的树种、草种尽可能用本地、土生土长、成活率高、便于管理的,即便是杂树杂草也不要紧。
由此来充分体现河道整治的生态理念。
3.3提倡渐进式的生态河道整治
无论生物多样性的重建,还是自我净化、自我修复能力的恢复,在河道整治中都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
如果不注重生态而快速地实施环境水利工程,往往会导致自然环境的不和谐。
4.建设生态型河道的几点建议
4.1要明确河道的传统作用
其传统作用就是防洪泄洪,所以,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建设生态型河道也不能把河道的防洪泄洪这个作用抹去,不能光顾着保护生态环境,净化水资源,一定要把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所以,生态型河道的建设一定要符合防洪除涝保证人民和国家的财产安全的要求,所以我们绝不能搞形式主义,不要刻意的追求人与水和谐共处的单边形式主义,所以,我们在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用多角度的思维去建设生态型水到工程,在确保河道能安全泄洪防洪的同时,体现出人与自然任人与水和谐发展共处的生态型河道的特点。
4.2要明确建设生态型河道的必要性
生态型河道建设不仅是经济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性,同时也是人类物质生产生活发展提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在建设生态型河道时也要跟上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的步伐,因为,从我国历代水利工程的发展来看,水利的开发与建设都是与人民的生产生活相联系的,如农林牧副渔生产,所以,符合农业的生产需要也是建设生态型河道的一个重要要求,因为在我国农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我国的又在全面发展与建设小康型农业,所以,建设生态型水利就必须考虑到农业的发展,从而为国家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所以,在有农田需要的地方,我们要建一些符号小康型农业的生态型水利河道。
4.3要注意提高河道的管理水平
生态型河道管理需要认真研究和处理好以下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和机制问题。
按照统一管理与分级负责的原则,落实分级负责责任制;在管理过程中,探索管养分离的新机制,制定市场准入规划和管养定额标准,逐步实行养护的社会化、市场化。
二是落实管理经费。
管理的投入要根据工程的性质和管理责任权限,由公共财政投入和社会性投入配套组成。
三是提高管理的技术含量和科学调度水平。
四是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管理水平。
4.4加大河道综合治理
一是在指导思想上要确立综合治理的观念,包括河道疏浚、河流通畅;在安全基础上的陆域部分的绿化;水体的治污、调活、净化;污染源的截流、纳污和集中处理,最终实现标本兼治,使清水长流,永续利用。
二是在治理过程中要注意反对形式主义,防止片面强调景观而导致水利工程园林化。
即使是十分必要的景观建设,也要在设计中尽可能减少污染物,减少硬质工程。
要注重强调规划控制,在河道工程范围内的绿化和景观建设不一定都要一步到位,可以在主体工程完成后,留出绿地和大片空间,以后通过非水利途径再去营造景观。
三是要处理好点与面、段与线的关系,可以一次确定目标,分阶段组织实施。
四是建设程序规范化问题。
要当前特别注重贯彻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实行政府采购,对工程决算和建设进行审计。
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要实行建设效益后评估。
4.5河道建设投入多元化
一是公共财政投入。
这部分投入只能用于社会性、公益性、基础设施性的建设。
因此,生态型河道建设的投入,不可能全部由公共财政投入来解决,只能根据工程性质和分级负担原则,实行综合性、配套性、多元性投入。
按照补助性、扶持性、引导性的原则予以适当投入,以推进生态型河道建设。
二是社会配套投入。
这种投入带有公益性意义,是自愿的。
三是受益者投入。
按照“谁受益、谁投入”的原则,由受益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开发商、农业企业或其他受益企业和个人按受益比例分摊投入。
总之,建设生态型河道有其自身的必要性,这是城市景观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必然需要。
同时建设生态型河道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重视规划,确定目标,科学论证,合理选项,规范管理,组织开展生态型河道建设,发挥整体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