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共7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从全球史观角度审视,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影响是()
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
B. 为西欧国家殖民扩张提供了条件
C. 打破了世界各地彼此相对隔绝的状态
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2.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
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
”对其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 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 资本的发展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3.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将公元1500年作为世界历史的转折点。
以下哪一史实可以作为这种历史分期的依据()
A. 工业革命
B. 新航路的开辟
C. 欧洲殖民扩张
D. 英国“光荣革命”
4.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的烟叶、玉米和马铃薯等作物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传遍世界;水
稻、甘蔗、葡萄等植物,马、牛、驴等动物,以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人美洲。
这说明()
A.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B. 殖民活动客观上推动文明交流
C. 新航路开辟带来经济繁荣
D. 农作物种植不受地域影响
5.如图是英国人口结构变化示意图,据此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 资产阶级革命
B. 工业革命
C. 第二次工业革命
D. 海外殖民活动的进行
6.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源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有()
①打电话拜年②乘公共汽车上班③坐飞机旅游④网上炒股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钱乘旦在《英国通史》中对19世纪的英国社会这样描绘道:“……过去以天为单位,现
在以分钟、秒计算,……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要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材料重在说明()
A. 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火车的发明引发了技术创新的连锁反应
C. 科学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D. 科学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8.史料记载:“(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少
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
一捆捆机器压的印度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
”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民族工业尚未起步
B. 孟买的棉纱质优价廉
C. 手摇纺车效率低下
D. 家庭纺织业逐步解体
9.“上海轮船招商局创办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
海关每年进口的洋布就减少了10万匹。
”这说明()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外国资本主义之间市场竞争激烈
B.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发展迅速
C. 洋务运动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 洋务运动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0.“1948年8月19日到11月8日间,上海的商品价格上涨20倍,仅11月8日一天,米
价从清晨的300中国元一担涨到中午的1000元,而傍晚时已至1800元。
”材料反映的这一现象在当时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 加速蒋介石政权的崩溃
B. 加速了当时国民经济濒临崩溃
C. 导致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D. 推动了抗战后农业经济的迅速复苏
11.中国一位民族资本家言:“我之廉价工人,彼(日本)亦得而使用;我之丰富原料,彼
(日本)亦得而购买,就地制造,就地卖出,运费既省,关税无多,我之便利即彼得便利……”上述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发生在()
A. 鸦片战争时期
B. 洋务运动时期
C. 甲午战争后
D. 一战期间
12.1927~1936年中国民族工业经历了一段较快的发展期。
1936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86%,
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是()
A. 全面抗战的需要
B. 国民政府推出鼓励发展经济的措施
C. 国共合作的推动
D. 西方列强完全放弃对华的经济侵略
1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很快
陷入低谷,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呈波浪形态
B. 官僚资本的形成严重制约了民族资本发展
C. 民族独立才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D. 战争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基础
14.辛亥革命时期,因女子参军而出现了女子国民军、女子北伐光复军、女子军事团、女子
经武练习队等团体。
与此同时,还涌现出了女子参政同盟会、女子参政同志会、中华女子共和协进会等团体。
这表明()
A. 国民政府重视对女性权利保护
B. 社会转型时期男女地位平等
C. 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D. 政治变革推动了社会风气变化
15.1903年,梁启超曾记载:(此电)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刺,
复由马尼刺用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
发电时间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
时间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
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近代新式发明()
A. 电报
B. 有线电话
C. 无线电话
D. 电子邮件
16.《苏联国民经济》记载:1949年,当苏联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成为世界第二核大国,
其钢铁和电力发展水平也跃居世界前列之时,而全国平均每人不到一双皮鞋。
对此理解合理的是()
A.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为战胜法西斯奠定物质基础
B. “斯大林模式”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C. 苏联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
D. 对美国构成威胁,成为美国对苏联发动冷战的直接原因
17.1930年12月2日,胡佛在第二个国情咨文中说:“经济不景气的问题是绝不能用立法的
行动或行政的声明来解决的。
经济创伤只能由经济实体的细胞——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自我治疗。
这两方面的合作可以加速复原的过程并且减少不利的副作用。
”下列关于胡佛政府的主张理解正确的是()
A. 固守“自由放任”政策
B. 支持政府直接干预经济
C. 鼓励企业之间加强合作
D. 主张政府干预和市场结合
18.有人认为,从1933年开始的“新政”,并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美国人勒紧裤腰
带又苦熬了七八年。
美国真正的救星是二战,战时的军需充分吸收了美国剩余的劳动力,大量美军的出征又使美国从一半劳动力闲置走向劳动力短缺,乃至待在家里的妇女都被鼓励出来工作。
下列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有()
①“新政”的作用是有限的②二战的爆发完全消除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③二战对美国经济的恢复起着重要作用④二战使美国人口锐减,劳动力严重不足
A. ①②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19.罗斯福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的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
足够的生存来源。
”为此“新政”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 调整工业生产
B. 实行“以工代赈”
C. 调节农业生产
D. 整顿财政金融
20.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
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
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A. 提倡“新经济”
B. 发展社会主义
C. 建立福利国家
D. 实施计划经济
21.英国首相撒切尔(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
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
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
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
A. 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 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 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22.就其实质而言,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不能成功的相同原因是()
A. 没有突破个人崇拜的禁区
B.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C. 片面发展重工业
D. 扩大地方权力,导致地方分散主义膨胀
23.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索戈林曾十分精辟地总结了苏联某领导人执政时期的特征:“……
他选择的改革社会主义的行政命令模式……失败了,采用的民主改革模式引发了更具毁灭性的经济后果,国家的未来发展前景极其不明朗。
”索戈林旨在说明()。
A. 列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B. 斯大林模式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失去了活力
C. 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的旧体制束缚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24.新中国“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
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
这一计划的最大特点是()
A. 优先发展轻工业
B. 优先发展重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25.有经济学家认为,中国的20世纪50年代存在着两次“自毁性”的经济运动,它们指的
是()
A.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B. 一五计划、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大跃进、农业合作化运动
D. 一五计划、农业合作化运动
26.1956年7月,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的第一批国产解放军牌载货汽车出厂,这激发了
中国人民的建设热情。
这一成就取得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工业基础雄厚
B. 中共八大的召开
C. 一五计划的实行
D. 国企改革的结果
27.1993年,作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第二货币”——粮票,在完成自己38年的神
圣使命后“光荣退休”。
这不仅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更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新时代”是指()
A.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代
B. 人民公社化时代
C. 计划经济时代
D. 市场经济时代
28.英国《卫报》专栏作家的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
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
”文中的“一步”是指()
A. 结束“两个凡是”
B.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 提出“一国两制”
D.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9.企业家柳传志回忆说:“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全是社论。
我第一次看到
《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的要变了!”柳传志感受到的“变”是指()
A. 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重大变化
B. 农业合作化运动在全国范围开展
C. 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确立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30.某城市既是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港口,又是近代中国了解西方的窗口,还是现代中国改
革开放的前沿。
这座城市是()
A. 长沙
B. 广州
C. 南京
D. 武汉
31.在广泛吸收西方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国近现代民族服饰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32.《城南旧事》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的社会风貌,曾被评选为亚洲周刊“二十世
纪中文小说一百强”。
下列情景可能出现在小说中的是()
A. 主人公去教堂参加新式婚礼
B. 穿着列宁装是一种时尚
C. 报纸上出现九一八事变的消息
D. 搭乘地铁出行成为现实
33.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在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
成英国该时期“领先地位”的因素包括()
①君主立宪制度形成②确立海上殖民霸权
③积极发展垄断组织④率先开始工业革命。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34.史学界认为,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其根本依据在于()
A. 洋务运动打开中国近代教育改革之先河
B.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
C. 洋务运动把西方先进生产方式——机器生产引入中国
D. 洋务运动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
35.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
们的共同点包括()
①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
②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③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格限制
④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其中36题16分,37题14分,共30分)
3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材料一《苏州风俗考》记载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
……若机户工作减。
此辈衣食无所矣。
”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猛烈增加。
中国进口的货物,第一是鸦片,第二是纺织品。
1885年以后,棉纱和棉布的进口值超过鸦片进口值。
中国出口商品仍然以传统的丝、茶为大宗。
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赵德攀《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材料三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
……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
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
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材料四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4分)(2)材料二中,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带来的经济影响。
(6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4分)
(4)根据材料四指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命运。
(2分)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共14分)
英国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而且最早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材料一随着英国圈地运动发展,社会矛盾尖锐。
16世纪70年代开始,逐渐形成了以征收济贫税为主的整套济贫制度。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通过,不再无条件救济有工作能力的人,贫困劳工得到救济的唯一办法是参加工作。
材料二1942年,英国的贝弗里奇报告提出:保障人人有免于贫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业的自由权力;所有家庭应按统一标准上缴捐款和领取津贴而不受收入的限制;社会保障应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自愿保险等三种办法进行。
1943年,政府基本上接受了报告的原则。
——张红《现代西方福利制度评析》材料三贝弗里奇报告是英国现代福利国家的奠基石……今后在福利措施上可能会有激烈的政治斗争,但根本否定福利国家的基础,是任何政党都不敢轻举妄动的事。
——钱乘旦《第一个工业化社会》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时期济贫制度的差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分析政策调整的作用。
(6分)
(2)据材料二,概括“贝弗里奇报告”中关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设想。
(4分)
(3)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现代西方福利制度”。
(4分)
2018级高一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答案】
1. C
2. D
3. B
4. B
5. B
6. C
7. A
8. D 9. C 10. D 11. C 12. B 13. C 14. D
15. A 16. B 17. A 18. D 19. B 20. C 21. C
22. B 23. D 24. B 25. A 26. C 27. D 28. B
29. C 30. B 31. B 32. A 33. D 34. C 35. C
二、材料题【答案】
36. (1)现象:纺织业发达,工匠与机户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工匠无生产、生活资料。
(2分)
本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分)
(2)变化:中国对外贸易逐渐由顺差向逆差转变。
影响:萌芽大部分夭折;但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每点2分,共6分)
(3)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
(每点1分,任写4点得4分)(4)经过社会主义改造,退出历史舞台,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2分)
37.(1)差异:由无条件济贫到有条件济贫。
(2分)
原因:圈地运动时期为缓和社会矛盾;工业革命时期为适应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
作用: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稳定。
(2分)
(2)设想:保障人们基本的生存权;维护制度的公平性;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社会保障可通过多种办法实施。
(4分)
(3)评析: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利于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人们工作的积极性。
(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