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忻州市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如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
革,算法、大数据、5G等为公众所熟知,()。
在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阶段,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加快发展人工智能,逐渐从“追赶”到“跟跑”,在部分还实现了“领跑”。
可是,下一代人工智能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如何实现“弯道超车”甚至“换道超车”?这些都需要深入思考,以便,抢占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先机。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亦鸣认为,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性,但很少认识到这些都是围绕语言为基础的。
语言作为思维的物质载体参与了整个高级功能,以这种观点为基础重新考虑人工智能的基本理论,有可能走出下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新路子。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如火如荼区域未雨绸缪认知
B . 如火如荼领域居安思危感知
C . 方兴未艾区域居安思危感知
D . 方兴未艾领域未雨绸缪认知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被称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B . “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成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
C . 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的“人工智能”,被称为科技创新的“超级风口”
D . 科技创新“超级风口”的“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
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但很少意识到这些都是围绕语
言为基础的。
B .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意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但很少认识到这些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C .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性,但很少意识到这些都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D . 在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人们已经充分认识到人类智力、意识、思维的重要性,但很少意识到这些都是围绕语言为基础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0分)
2. (6分) (2018高一下·阜阳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山水诗考略
①中国古典山水诗究竟源于何时?近人范文澜说:“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
”这话不无根据,写作山水诗形成一种潮流、一种时尚,的确是在东晋时期,《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②东晋出现大量的山水诗,主要是纷乱的国情使然。
东迁的文士几乎都有“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慨叹,加上受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失落感愈来愈沉重。
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于是流连山水,写作山水诗便相因成习,以至蔚然成风。
另外,在新的哲学思潮如玄学的冲击下,汉朝以来“罢黜百家,独尊孔子”的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于是出现“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法自然而为化”(阮籍)之类的主张。
“自然”指宇宙自然规律,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则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这种规律,也就成了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③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所谓“知者”,就是智慧之人;“仁者”则是仁义之人。
为什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朱熹的解释是:“知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
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
”原来,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某种类似性,因而产生乐水乐山之情。
④另外,与山水亲近还可丰富知识,培养和提高审美情趣以及模山范水的能力。
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都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经历。
“读万卷书”正好可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便可持山水诗集为“卧游”之具,作纸上的观瞻。
这间接得到的知识和印象,与亲身所历、亲目所见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⑤好的山水诗总是包涵着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不单是模山范水而已。
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势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对读者无疑是有力的鞭策和激励。
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除生动再现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显然有启迪智慧、拓展襟怀的作用。
⑥优秀的山水诗大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征。
所谓“诗中有画”,就是用画笔般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点染出来,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把登高的“怡悦”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其中有诗人自己登山的身影,有想象中北山隐者张五的怡悦之情,还有阔远的视野以及闪烁于其间的种种景物。
它的突出特点就是表现在一个“远”字上,用远景烘托远意。
“远意”没有明说,只是影影绰绰地表现在“心随雁飞灭”的描摹上。
勾画远景的笔墨也不多,却很有层次,显示出和谐的韵律与虚静阔远的美,像“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清新淡远,与隐者(包括诗人自身)恬淡高远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选自袁行霈《盛唐的山水诗》,有删节)
(1)下列对山水诗形成的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山河之异”的国情对文人的影响,政治暴力和军事暴力的迫害使文人失落感越来越重。
B . 流连山水,从清丽无比的江南山水风物中寻求抚慰和解脱,是受迫害的文人们缓解失落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
C . 人们可以从山水诗中看到自然风景,虽然与亲身经历、亲眼所见的自然隔了一层,但收获往往更快捷,也更精粹。
D . 汉朝以来儒家思想控制日趋软弱松弛,“越名教而任自然”“法自然而为化”之类的主张的出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关于中国古典山水诗起源问题,作者认为范文澜“写作山水诗起自东晋初庾阐诸人”的说法是有一定的依据的,《兰亭集》就是一个突出的例证。
B . 由于受种种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遍览全国各地的山水胜迹,所以古今诗文大家、艺术巨匠大抵用“读万卷书”来弥补“行万里路”的不足。
C . 孔子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可以从“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与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规律性具有
某种类似性的角度来解释诗人喜爱山水的原因。
D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以理入诗,兼有教化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它表现出来的求实态度和奋进精神,是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在诗句中的凝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岿然不动的山和变动不居的水,最充分、最完美地体现了宇宙自然的规律,它们成为诗人师法的对象,成了精神力量不竭的泉源。
B . 孟浩然的诗句“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很有层次地描绘出了远树、江畔沙洲的虚静阔远之美,与隐者的情趣相表里,几乎达到了天然淡泊的完美境界。
C . 诗人用画笔一样的诗句把山水风物中精深微妙的蕴涵在诗中点染出来,于是就使得山水诗中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样的艺术效果,使读者获得直接的审美感受。
D .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既生动再现了山林特有的幽静氛围,还揭示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使“噪”与“静”“鸣”与“幽”在审美感受中统一起来。
3. (2分) (2020高三下·六安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代的民心测评
儒家将“天命”和“民心”捆绑在一起,一代代学者不断积累,创建出一整套浩繁的政治学、伦理学理论。
要言之,《尚书•泰誓》中所说“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可以总概儒家的“民心”诠释之道。
以此来证明天命与民心之间的关联,告诫君王,江山社稷非为个人私产,乃是替天看守,只有得民心,才能得到天命,失去民心则失去天命。
在这样的逻辑下,很合理地推导出“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
”(《孟子•尽心下》)这种理念当然不能等同于现代政治理念中的“主权在民”,但将民心、民意,与终极的仲裁者——天,紧密联系在一起,对掌握最高权力的君王,有着强烈的制约意图。
那么,如何观测民心渐失、天命将终呢?在没有现代选举制度和中立媒体进行民意调研的前提下,政府的公信力以及言论自由程度是观测民心变化的一个比较现实的指标。
“民无信不立”是古代中国评价一个政权的公信力最有名的一句话。
如果一个政权在民众中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说完全破产了,那么就可以说其执政“民心”正在迅速地流逝。
古代社会,官府公信力产生危机,甚至破产的一个最显著的社会现象就是:流言甚至“谤言”肆虐,而官府陷入了“塔西佗陷阱”(亦即当一个政府失去公信力时,无论说真话还是假话,做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被认为是说假话、做坏事)。
在没有现代传媒业的古代,民间歌谣、段子、流言不失为统治者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因此中国周代天子派采诗官摇着木铎巡行天下,收集歌谣,以观执政之得失。
到了西周后期,厉王暴虐,国人苦不堪言,于是民怨沸腾。
周厉王采取的是掩耳盗铃的办法,派人监视百姓,不许散布对其不满的言论,这下,大家都不说话了,似乎天下太平。
可结果是国人暴动,厉王被放逐,凄惨地死在山西霍县。
周厉王的倒行逆施、钳制言路,也为后世奉献了另一个成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钳制言路,必然失去预警机制,统治者容易飘飘然,总觉得自己英明伟大。
秦以后,周朝的封建制被废除,皇帝直接统治的疆域比秦以前广阔得多,人口也多得多,照理说,其对民心得失的观测难度更大,可是后世不少帝王,采取的却是“防民之口”,直到王朝灭亡时才明白民心早就失掉了。
孔子、孟子等先贤对民心和天道的论述,在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未诞生前,有着相当的价值,可作为执政者的镜鉴。
真实的“民心”“民意”得不到呈现,为官者必然沉浸在自己营造的繁荣稳定假象中。
如此下去,等承认民心尽失时,为时已晚。
就如清末摄政王载沣等满蒙亲贵,到了不得不退位时,才悔不当初,清朝末代皇帝在《退位诏书》中也说道:“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其实就是承认自己已经失去了民心。
在中国古代,依照先贤的教导“民心”可以测评得八九不离十。
怕就怕,自毁预警机制,失了民心还不承认。
(摘编自《历史的倒影》,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5月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儒家将“天”与“民心”“民意”紧密相连,对封建君王有明显的制约意图。
B . 古代,官府陷入“塔西佗陷阱”意味着这个政权遭遇公信力危机甚至破产。
C . 靠“钳制言路”维系的“民心”“民意”只能是虚假的,“民心”早失,觉时已晚。
D . 孔孟等先贤对民心与天道的论述,如今仍有可作为执政者镜鉴的重要价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在论证儒家“民心”与“天命”相关联时,将儒家的理念与现代政治理念作比较。
B . 文章采用先分论后总论的写作思路,论述了中国古代民心测评的依据、途径及意义。
C . 文章运用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例子,论证了钳制言路必定会失去民心。
D . 文章末尾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从反面论证了真实的“民心” “民意”的价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君为轻,社稷次之,民为贵”这种理念是儒家创建“民心”测评重要的理论依据。
B . 民间歌谣、段子、流言是古代天子观察舆情的重要参照系,据此可观执政之得失。
C . 真实的“民心”“民意”无法呈现,执政者必然沉浸在繁荣稳定假象中,不会清醒。
D . “民心”可测评得较准,但是有的执政者却自毁预警机制,失去民心而不自知。
4. (12分) (2017高二下·南溪期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雅盗
孙方友
陈州城西有个小赵庄,庄里有个姓赵名仲字雅艺的人,文武双全,清末年间中过秀才。
后来家道中落,日子越发窘迫,为养家糊口,逼入黑道,干起了偷窃的勾当。
赵仲是文人,偷盗也与众不同,每每行窃,必化装一番。
穿着整齐,一副风雅。
半夜拨开别家房门,先绑了男人和女人,然后彬彬有礼地道一声:“得罪!”依仗自己艺高胆不惧,竟点着蜡烛,欣赏墙上的书画,恭维主人家的艺术气氛和夫人的美丽端庄。
接下来,摘下墙上的琵琶,弹上一曲《春江花月夜》,直听得被盗之人瞠目结舌了,才悠然起身,消失在夜色里。
赵仲说,这叫落道不落价,也叫雅癖。
这一日,赵仲又去行窃。
被窃之家是陈州大户周家。
赵仲蒙面入室,照例先绑了主人夫妇,然后点燃蜡烛,开始欣赏主人家的诗画。
当他举烛走近一帧古画面前时,一下瞪大了眼睛。
那是一幅吴伟的《灞桥风雪图》。
远处是深林回绕的古刹,近景是松枝槎桠,板桥风雪。
中间一客,一副落魄之态,骑驴蹒跚而过,形态凄凉。
中景一曲折清泉,下可连接灞桥溅溪以助回环之势,上可伸延向窗渺以续古刹微茫……整个画面处处给人以失意悲凉感!
赵仲看得呆了。
他由画联想起自己的身世,仿佛身临其境,变成了那位骑驴过客,不由心境苍凉,心酸落泪。
不料趁他哀伤之时,周家主人却偷偷让夫人用嘴啃开了绳索。
周家主人夺门而出,唤来守夜的家丁。
家丁一下把主人卧房围了个严实。
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对周家主人说:“我只是个文盗,只求钱财,并不想闹人命!你若想保住夫人,万不可妄动!”
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见形势略有缓和,赵仲松了一口气。
他望了周家主人一眼,问:“知道我今日为甚吃亏吗?”
“为了这幅画!”周家主人回答。
“你认得这幅画吗?”赵仲又问。
周家主人见盗贼在这种时候竟问出了这种话,颇感好笑,缓了口气说:“这是明朝大家吴伟的真迹《灞桥风雪图》!”
“说说它好在哪里?”赵仲望了望周家主人,挑衅般地问。
周家主人只是个富豪,对名画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自然说不出个道道儿,禁不住面红耳赤。
那时候赵仲就觉得有某种“技痒”使自己浑身发热,开始居高临下,口若悬河地炫耀道:“吴伟为阳刚派,在他的勾斫斩折之中,看不出一般画家的清雅、幽淡和柔媚,而刚毅中透凄凉的心境处处在山川峰峦、树木阴翳之中溢出。
不信你看,那线条是有力的勾斫和斩截,毫无犹豫之感。
树枝也是钉头鼠尾,顿挫分明,山骨嶙峋,笔笔外露……”说着,他像忘了自己的处境,抓夫人的手自然松了,下意识地走近那图,开始指指点点,感慨阵阵……
周家主人和诸位家丁都听得呆了,个个木然,目光痴呆,被盗贼那临危不惧的执迷而叹服不已。
赵仲说着取下那画,对周家主人说:“此画眼下已成稀世珍品,能顶你半个家产!你不该堂而皇之地挂它,应该珍藏,应该珍藏!”
周家主人恭敬地接过那画如接珍宝,爱抚地抱在了胸前。
赵仲拍了拍周家主人的肩头,安排说:“裱画最忌虫蚀,切记要放进樟木箱内!”说完,突然挽过周家主人的胳膊,笑道:“让人给我拿着银钱,你送我一程如何?”
周家主人这才醒悟,但已被赵仲做了人质。
万般无奈,他只得让一家丁拿起赵仲开初包好的银钱,赵仲走出了大门。
三人走进一个背巷,赵仲止了脚步,对周家主人笑道:“多谢周兄相送,但有一言我不得不说,你老兄抱的这幅画是一幅赝品,是当初家父临摹的!那真品仍在我家!为保真品,我宁愿行窃落骂名而舍不得出手啊!”
那周家主人这才恍然大悟,一下把画轴摔得老远,忿忿地说:“你这贼,真是欺人太甚!”赵仲飞前一步,捡了那画,连银钱也不要了,双手抱拳,对着周家主人晃了几晃,然后便飞似地消失在夜色里……
从此,赵仲再不行窃,带着全家躲进偏僻的乡村,用平日盗得的银钱买了几亩好地,白日劳作,夜间读画——读那幅《灞桥风雪图》。
据说,赵仲常常读得泪流满面……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赵仲不仅是雅盗,而且是智盗。
他先后抓住夫人和周家主人当人质,以便自己脱身,后来又设计骗得《灞桥风雪图》,故事情节峰回路转。
B . 作者分别是从赵仲的衣着、作案手法、语言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把赵仲与众不同的“盗”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C . 小说运用了许多细节描写,比如,“赵仲从艺术中惊醒,一见此状,急中生智抓过夫人”“周家主人迟疑片刻,命家丁们后退了几步。
”等都能突出雅盗的“智”“勇”。
D . 小说中设置了许多波折,赏古画入神,主人逃脱,自己反被围困;以夫人为质,本可逃脱,却雅兴未尽,沉醉于评点古画;说古画为赝品。
整个小说一波三折,悬念迭起,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E . 小说的结尾很有韵味,既强调赵仲为盗实在是生活所迫;还照应了题目,又突出他的“雅”是深入骨子中的;更激起人们对他有志难伸的不平境遇同情与慨叹。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雅盗的形象。
(3)画线的文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 (2020高一上·汶上期中)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师说》)
(1)关于下列文言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用心一也”中“用”的释义为“因为”。
B . “是故圣益圣”中两个“圣”均为活用,前一个活用为动词,后一个用作名词。
C . “下饮黄泉”中“黄泉”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地下的泉水”。
D . “小学而大遗”中“小学”为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
(2)关于下列文言句式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句)
B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判断句)
C .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疑问句)
D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倒装句)
(3)关于下列文化知识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跬步:古代“跬”解释为“一举足也”,义为“半步”;“步”古义为“脚跨一次”,常喻指极近的距离。
B . 爪牙:古代本指鸟兽的爪子和牙齿,也指精干的护卫,古今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
C . 句读:阅读文言文的方式,俗称“断句”,文言文句休止、行气与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
D . 师说:“说”是一种通过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来说明道理的文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5)《师说》本段中韩愈运用几组对比批判不重师道的态度?请简要说明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6. (7分) (2019高三上·惠来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钜南定楼遇急雨①
陆游
行遍梁州到益州,今年又作度泸游。
江山重复争供眼,风雨纵横乱入楼。
人语朱离②逢峒獠③ ,棹歌欸乃下吴舟。
天涯住稳归心懒,登览茫然却欲愁。
【注】①诗人入蜀,奔走八年,奉召自成都东归,途经泸州,写下此诗。
②朱离:形容异地语音难辨。
③峒獠:指西南山地的少数民族。
(1)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 这首诗首联交代了作者在四川的行踪以及沿江东下情景。
江上风大,山间雨急,风雨相挟,纵横奔突。
B . 颔联中抓取了最能体现情景的形象来渲染,一个“争”字,一个“乱”字,形象地写出暴风急雨时的景象,可谓传神。
C . 这首诗所写景象变化极快,忽写行役之苦,忽写江山之胜,忽写风雨之狂,忽写土俗之陋,忽写归心之切,忽写登览之愁。
D . 陆游久居蜀地,对这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一旦离去,惜别之情顿起,正所谓惯住天涯,归心倦懒,流露出一种随遇而安之情。
(2)本诗以“愁”字作结,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因何而愁。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
7. (3分)布衾多年冷似铁,________。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2分)
8. (1分)经典文学形象述评。
请根据示例,从下面所给的作品中选取一个人物形象,先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其行状,再对该形象的特点、作用或意义进行个性化评价(不超过80字)。
备选作品:《红楼梦》(曹雪芹)、《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鲁滨逊漂流记》(笛福)、《哈姆莱特》(莎士比亚)、《复活》(托尔斯泰)、《巴黎圣母院》(雨果)
形象述评示例:《复活》中迷失本性的聂赫留朵夫千方百计营救被自己始乱终弃、深深伤害过的喀秋莎,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救赎的愿望,也让自己“复活”,成长为揭露俄国贵族罪行的叛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