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理工大学2011-2012(2)学年
《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6分)
1.对“共青团支部”作连续的限制,正确的是()。
A.共青团支部一共青团员一大学生共青团员;
B.共青团支部一大学的共青团支部一中学的共青团支部;
C.共青团支部一大学的共青团支部一工科大学的共青团支部;
2.当A类对象与B类对象是()外延关系时,则判断“所有A是B”
为假,而“有的A是B”为真。
A.全同关系和真包含关系;B.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
C.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D.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3.“中国工人”这一概念的属概念,不能是()。
A.工人B.人;C.青年工人;D.亚洲人;
4.在“法律有刑法、民法、经济法等等”和“法律有规范性”这两个语句
中,“法律”这个概念()。
A.都作集合概念;
C.前者作非集合概念,后者作非集合概念;
D.前者作非集合概念,后者作集合概念。
5.根据对当关系原理,如果断定了“有的经济合同是违法的”为真,则()。
A.可以断定“有的经济合同不是违法的”假;
B.不能断定“经济合同都不违法”假;
C.可以断定“经济合同都违法”假;
D.不能断定“经济合同都违法”假。
6.当SIP和SOP都为真时,S与P的外延关系是()。
A.全同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
B.真包含于关系和真包含关系;
C.真包含关系和交叉关系;
D.交叉关系和全异关系。
7.“谈话”这种关系具有()。
A.对称性、传递性B.非对称性、传递性;
C.对称性、非传递性D.非对称性、非传递性。
8.下列判断中,主项不周延的是()。
A.这首歌不是流行的;B.马有白色的;
C.合同法是法律;D.张某有案时间。
9.“句子成分分为主语、谓语、宾语等等”,这句话表达了一个()。
A.漏划子项的划分;B.分解;
C.多标准划分;D.正确的划分
10.“犯罪集团的主犯”这个概念是()。
A.单独概念、集合概念;B.单独概念、非集合概念;
C.普遍概念、非集合概念;D.普遍概念、集合概念。
11.“这个班没有一个学生不是四川人”与“这个班有学生是四川人”,这两个判断之间具有()关系。
A.上反对;B.下反对;C.矛盾;D.差等。
12.当p ∨⌝ q为假时,则()。
A.⌝ p ∨ q为假B.q→p为假;
C.p ∧⌝ q为真;D.p→q为假。
13.判断形式⌝ (p →(q←r))等值于()。
A.⌝((p ∧ q)→ r);B.p ∧ (⌝ q ⌝∧ r);
C.p ∧ (⌝ q ∧ r);D.p ∧ (q ∧ r)。
14.“⌝ p ∨ q”与“p ∨⌝ q”这两个判断形式的真假关系是()。
A.上反对关系;B.下反对关系;
C.矛盾关系;D.差等关系。
15.“有的学生不一定知道那件事”等值于()。
A.有的学生一定不知道那件事;
B.有的学生可能不知道那件事;
C.所有学生一定都不知道那件事;
D.所有学生可能都不知道那件事。
16.以SEP为前提进行直接推理,不能必然推出的是()。
A.POS;B.SOP;C.PES;D.PAS。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符合下列图示外延关系的概念组有()。
A.a.“工人”,b.“党员”,c.“中年党员”;
B.a.“大学生”,b.“团员”,c.“中学生”;
C.a.“大学生”,b.“小学生”,c.“中学生”;
D.a.“运动员”,b.“中国人”,c.“四川人”;
E.a.“盗窃犯”,b.“杀人犯”,c.“贪污犯”。
2.下列判断中,主谓项不都周延的有()。
A.没有哪棵树不是植物;B.杀人罪有的不是故意罪;
C.有的学生是非团员;D.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
E.鲁迅不是江苏人。
3.“我国的大城市”这个语词,在下列语句中表达非集合概念的有()。
A.我国的大城市是人口在500万以上;
B.我国的大城市是经济较发达地;
C.我国的大城市有许多个;
D.我国的大城市多数分布在沿海;
E.我国的大城市是科技人才密集的地方。
4.下列概念的限制中,正确的有()。
A.个体户一出租车司机;B.经济规律一价值规律;
C.简单判断一关系判断;D.联合国一美国;
E.地球一南半球。
5.在“大学生都是学生”和“有的学生是大学生”这两个判断中,“大学和”和“学生”的周延情况是()。
A.“学生”在前句和的句都周延;
B.“学生”在前句和后句都不周延;
C.“大学生”在前句周延,在后句不周延;
D.“大学生”在前句和后句都不周延;
E.“大学生”在前句不周延,在后句周延。
6.根据对当关系原理,若SEP假,则()。
A.SAP假;B.SOP真假不定;C.SIP真;
D.SOP假;E.SAP真。
7.在“共青团员是党的助手”这一语句中,“共青团”表达的是()。
A.单独概念;B.普遍概念;C.集合概念;
D.非集合概念;E.肯定概念。
8.根据逻辑思维规律要求,对于“有的教师是共产党员”和“有的教师不
是共产党员”这两个判断,如果()。
A.都加以肯定就违反了矛盾律;
B.都加以否定就违反矛盾律;
C.都加以否定就违反了排中律;
D.都加以否定不违反排中律;
E.如果仅肯定前者就肯定后者,则违反充足理由律。
9.“如果不坚持反腐败,就不能搞好党风”这个判断断定的是()。
A.“坚持反腐败”是“能搞好党风”的充分条件;
B.“不坚持反腐败”是“不能搞好党风”的充分条件;
C.“坚持反腐败”是“能搞好党风”的必要条件;
D.“不坚持反腐败”是“不能搞好党风”的必要条件;
E.“能搞好党风”是“坚持反腐败”的必要条件;
三、简答题(每题6分,共24分)
写出下列推理形式,并说明其是否正确的理由。
1.只有本案或是盗窃案或是抢劫案,才会是某甲和某乙作的,经调查,本案既不是盗窃案又不是抢劫案,所以,本案既不是某甲作的也不是某乙作的。
2.因为破坏国家安全罪是故意罪,所以,渎职罪不是故意罪。
3.因为有的青年不是学生,所以,有的非学生不是非青年。
四、论述题(共30分)
1.用综合推理方法证明下列推理是正确的。
(20分)
(1)此次车祸如果吴某不负主要责任则或是张某负主要责任或是李某应付医药费;
(2)只有受害人追究罗某责任,罗某才会受批评;
(3)如果张某负主要责任则罗某就要受批评;
(4)只有罗某受批评才会李某应付医药费;
(5)受害人不追究罗某责任。
所以,此次车祸是吴某负主要责任。
2.请用矛盾律、排中律知识说明,对于下述多项选择题你将怎样选择答案。
(10分)
甲说:“本案不是我作的”,乙说:“本案是丙作的”,丙说:“本案是乙作的”。
如果作案人在这三人之中,并且只有一人作案,只有一人说假话,则()
(1)甲说假话;(2)乙说真话或者丙说真说;(3)乙说假话或丙说假话;(4)本案是甲作的;(5)本案是乙作的。
成都理工大学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
《法律逻辑学》试题(B卷)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C4.C5.D6.C7.C8.B
9.D10.C11.D12.B13.C 14.B15.B16.D 二、多项选择题
1.AD2.ABCD3.ABE4.BC5.BC6.BC 7.ACE8.CE9.BC
三、
1、本案是盗窃案p,是抢劫案为q,作案人为某甲为r,为某乙为t,(2分)
则:(P∨q→r∧t)∧(⌝p∧⌝q)→(⌝r∧⌝t)。
(2分)错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不能否定前件。
(2分)
2、破坏国家安全罪为M、、故意罪为P,渎职罪为S。
(2分)则其推理为
(MAP)∧(SEM)→SEP。
(2分)错误。
三段论推理小项扩张。
(2分)
3、青年为S、学生为P,(2分)则:SOP→SI⌝P→⌝PIS→⌝PO⌝S。
(3分)
正确。
(1分)
四、1、设吴某不负主要责任为P、张某负主要责任为Q 、李某应付医药
费为R、受害人追究罗某责任为T 、罗某才会受批评为L。
(2分)
则:(1)P→Q∨R(2)T←L
(3)Q→L
(4)L←R
(5)⌝T(5分)
(6)⌝L (2)(5)←-
(7)⌝Q (3)(6)→-
(8)⌝R (4)(6)←-
(9)⌝R∧⌝Q (7)(8)∧+
(10)⌝(R∨Q)(9)RT
(11)⌝P (1)(10)→-
(6——11步,每步答案1分,依据1分)
2、(1)因为只有1人作案并且只有一人说假,而丙、乙的陈述矛盾,所以
说假的为乙或者丙。
(2分)
(2)甲陈述为真,故甲不是作案人。
(2分)
(3)设乙说假,则丙没有作案;则丙说真。
丙说真则乙作案。
设乙说真,则丙作案;则丙说假。
丙说假则乙没有作案。
可见,无从判定究竟谁作案。
(4分)
(4)答案为(2)(3)(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