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君武父子鲜为人知的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君武父子鲜为人知的故事
作者:暂无
来源:《农家之友》 2015年第7期
广西名果“沙塘桔”是怎么得来的?创建广西大学之初如何艰难?韦拔群从哪里学习革命
方法?胡适为何被破格录取……这些都与马君武、马保之父子有关,其中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
故事。

打算大胆重用韦拔群
在马君武后期的教育生涯里,非常重视素质教育和不拘一格录人才。

在《胡适传》里曾说到胡适数学成绩很差,但国文却非常棒,结果让“马君武拍案叫绝”,胡适才得以进入中国公学。

马君武后来做了中国公学的校长,重视素质教育的风格仍然未变。

有着“中国的居里夫人”之称的吴建雄,在中国公学求学时,马君武任校长。

《吴建雄传》说她是以优异成绩考进中国
公学。

当时3 位考官给她打分,不约而同地都写了100 分,其中有一名考官就是马君武。

中国公学是综合性的大学,马君武敢大胆录用女子人才,在当时可谓是惊人之举。

马君武对广西的韦拔群,也有过大胆重用的打算。

那时候韦拔群去广州想参加黄埔军校,
而马君武其时也在广州在孙中山的身边任秘书长,还兼任“改造广西同志会”会长,两人因此
认识。

从广州回来后,马君武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省省长,马君武想举荐韦拔群做南丹县县长。

韦拔群虽然没有去做县长,却也从马君武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他回到东兰县后仿效马君武的
作法成立同乡会,在东兰掀起了革命的高潮。

为广西大学去求张学良
在摸索了革命救国、实业救国都失败之后,马君武力求教育救国,从此,“中国政坛上少
了一个勇猛的政客,却多了一个学界的宗师”。

在桂林市政协文史办里,不仅保留了马君武自己写的部分自传,也保留了他铮铮铁骨却为
了教育甘愿折腰的历史。

当了广西大学的校长后,马君武为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曾求张学良为他捐助一笔办学经费,张学良拒绝接见后,他便守在张家公寓门外整整一夜,张学良只好接见。

1936 年,马君武被国民党排挤,被迫离开了一手创建的广西大学。

离别前,他很感触地说:“我一生做过很多工作,都是别人求我,只有办西大,是我总去求别人,可我无怨无悔啊。


马君武倾情教育以致积劳成疾,59 岁便在广西大学辞世。

昔人远离可影响依旧。

马君武留在桂林的近亲属,如今还有一个今年已65 岁的侄孙女马桂芬。

马家在广西设立
的各类奖学金,就是她和今年已70 岁的丈夫李蔚强负责发放的。

马保之与柳州“沙塘桔”
很多人都知道广西的水果特产里有“沙塘桔”,但很少人知道这皮薄肉甜的桔子,早在上
世纪30 年代就和马保之联系在一起。

1936 年到1945 年,马保之全家都在柳州市沙塘镇居住。

马保之就是在这里,筹建了广西高级农业职业学校(广西农学院前身)。

他的儿子马健常,也是在沙塘出生的。

沙塘镇如今已变成了柳州市畜牧兽医学校所在地。

许多退休的老教师的回忆,也勾勒出马君武严谨的教育及家教作风,因为马保之俨然有慈父的风范。

在该校校园里,长着一株郁郁葱葱的芒果树,老师们说,这是马保之当年亲手栽种的。

在沙塘镇,有闻名区内外的“沙塘桔”,那是当时农学专家马保之最先引进改良的品种。

在畜牧兽医学校的档案室里,保存着马保之的一根特制的拐杖,拉开后发现里面是一把剑形的利器。

这是研究农业的他当年上山砍杂草开路、挖采标本的工具。

马保之当时请了很多知名的专家、学者在沙塘搞了畜牧基地、农场。

那时连办公地点都没有,大家都在一个小庙里办公,白天还要躲日本飞机的轰炸。

当时在众多专家、学者和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昔日默默无闻的小镇沙塘,被打造成了当时闻名的“中国农都”。

贫困时期以桃为粮食
马保之一生育有5 个子女,分别是大女儿马葆龄、儿子马健常和马仲常、双胞胎女儿马左龄、马右龄。

如今他们分别居住在美国和加拿大。

尽管远在海外,但祖父辈唏嘘的往事,却一代代流传下来。

据马葆龄等人介绍,他们的父亲马保之曾向他们讲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马君武在上海中国公学任教时,一家人生活非常困难。

马君武就自力更生,在荒地上开垦种植蔬菜瓜果。

印象最深的是院子里种有桃树,有一年全家人连续几天都吃桃子充饥,结果个个都拉肚子。

马君武创建广西大学后,境况有所改善,但仍然对儿子严格要求。

马保之学成归国后,马君武把他叫到广西大学当了小助教。

当时广西大学请了很多外省的教师,马保之干的工作远比他们多,可马君武却给他最少的报酬。

开始时马保之对此很有情绪,在马君武的一番开导下才理解了父亲的作法。

让马健常、马葆龄等人没有想到的是,当年嫌报酬低的父亲,到了晚年时,却一分报酬也不要了。

1999 年,已92 岁高龄的马保之选择长住桂林,成为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的“义工”教授,成为广西工学院、柳州畜牧兽医学校的客座教授,一直到2004 年逝世。

这也是为何已定居海外的马保之,魂安故里的原因。

立遗嘱要卖房产捐助教育
在漓江边,至今仍有马保之的一套房子,里面安放着马君武和马保之的铜像。

据平时管理这套房产的马桂芬介绍,马保之在生前就立下遗嘱,要将这套房子变卖,将所得款捐献给广西的教育事业。

其实在立这份遗嘱之前,马家父子为了广西的教育事业,就作出了不少贡献。

在马君武之后,相继成立了“马君武校长及夫人马周素芳奖学金”“马保之奖学金”“马蓝乾碧女士奖学金”,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桂林君武小学等不少学生获得过奖励。

马保之一直铭记着父亲的教育,为了发展广西的教育事业而不遗余力:从 1991 年开始,他和子女为广西教育捐资170 多万元。

2002 年,他又引进新加坡支显忠基金会到广西捐资助
学1000多万元,分别在桂林、来宾、南宁、百色等地市县的农村新建小学教学楼和学生宿舍54 栋。

马君武、马保之都离开了,可他们倾情教育的接力棒将一直传接下去。

(骆南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