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项羽悲剧结局成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⑴绪论
人物简介 (2)
⑵正文
历史背景 (4)
⑶性格分析
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5)
勇武有余,谋事不足 (6)
妇人之仁与妇人之见,不知用人之道
(7)
残杀无辜,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度
(10)
⑷总结失败原因 (13)
绪论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
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
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
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
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
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就像李清照诗说的一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但是项羽在中国这个历史环境下注定是悲剧英雄,他败于丑恶的人性,是丑恶的世人把他推向了死路。
这个世界是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谁更凶狠谁就有生存权。
即使你势力强大,就像强大的稀鲸也会被虎鲸吃掉。
项羽就败在他不够狠。
他对刘邦屡屡留情,致使养虎为患。
历史往往是这样:出身高贵讲究礼仪的贵族会被出身卑贱善耍无赖的贱民所制服,蛟龙比制蟹虾。
岂不悲愤。
善败与恶,这是历史的必然。
摘要
西楚霸王—项羽(B.C.232-202),其一生充满传奇性及戏剧性, 项羽是一位英雄,这点不可否认。
在钜鹿之战中,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号称西楚霸王而无人敢轻撄其锋。
他是英雄,所以摆下鸿门宴又因其大丈夫行径而放虎归山;他是英雄,所以中了刘邦四面楚歌之计而自刎于乌江岸边。
但他是英雄也是莽夫,他可以在战场上当者披靡却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火烧阿房宫,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咸阳城从昔日的繁华景象到如今的断垣残壁,这样咸阳人民情何以堪呢?残忍杀害二十万士卒性命的暴行也让他失尽了民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争议性十足的历史人物,凭着手中之剑纵横天下,留给我们无限的猜想和探究。
Concubine - Xiang Yu (BC232-202), his life is full of legendary and dramatic, Xiang Yu was a hero, this is undeniable. Deer in the huge battle, he took the lead from victory to victory, known as King of Western Chu and no one dared to resist the light front. He is a hero, so placed under the Banquet, but also because of a real man acts and Fanghuguishan; he is a hero, so the plan for the embattled Liu Bang and Suicide in the Wujiang River shore. But he is a hero is Mangfu, he can battle Shang Dangzhe Pimi not know how to win public support; Metrical fire, the fire burned a full three months, Xianyang City, the downtown scene from the past to today's ruins, so that people feel then Xianyang it? The brutal murder of two hundred thousand soldiers lives so that he also lost the atrocities done by the public. But is such a controversial historical figure full, with the sword in the hands of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world, and left us to explore the infinite conjecture.
论项羽悲剧结局成因
太史公撰《项羽本纪》,用他得意之笔记下了霸气十足的英雄项羽。
这是一位生性快意,有真本领、真性情、真气概的英雄。
风起云涌,用一种狂飙式的精神打破历史。
然而,无情的历史却给了他一个悲剧的命运。
豪迈与温情相并的性格使他没有成为历史的主宰者,而他,用撕破了的生命演奏了一曲英雄的悲歌。
他是英雄,是个可爱可叹的悲剧英雄!
西楚霸王—项羽(B.C.232-202),其一生充满传奇性及戏剧性, 项羽是一位英雄,这点不可否认。
在钜鹿之战中,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号称西楚霸王而无人敢轻撄其锋。
他是英雄,所以摆下鸿门宴又因其大丈夫行径而放虎归山;他是英雄,所以中了刘邦四面楚歌之计而自刎于乌江岸边。
但他是英雄也是莽夫,他可以在战场上当者披靡却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火烧阿房宫,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咸阳城从昔日的繁华景象到如今的断垣残壁,这样咸阳人民情何以堪呢?残忍杀害二十万士卒性命的暴行也让他失尽了民心。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争议性十足的历史人物,凭着手中之剑纵横天下,留给我们无限的猜想和探究。
司马迁(B.C.145-86)都对他极尽推崇,甚至为不是帝王的他写下本纪,使他成为《史记》全书中最突出之人物,也因为司马迁的著力描写,项羽成了中国历史上典型的悲剧英雄.而司马迁的据事直书,不依成败论人,使後世的我们能以不同的角度更客观去看待历史人物,让我们不至於因个人的失败而否定其人.
〈项羽本纪〉是司马迁传记文学中的一篇杰作,他透过对项羽一生经历的记述,不但真实的再现了秦汉之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而且也成功地描绘了项羽这一历史人物的典型性格.「鸿门宴」更是其中最精采的一段,它是项羽成败的关键.后世研究《史记》的书籍有很多,如韩兆琦《史记博议》就提到《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是最能体现《史记》悲剧精神的篇目之一,项羽所代表的是悲剧精神中的超越精神.魏聪祺在其文章〈析论项羽「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里不否认项羽的性格确实隐藏著失败的结果,但对於「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这句话,他提出不同的见解,在他的推论中项羽其实是一个禀赋优异,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人,绝非只是一个空有武力的莽夫而已.要了解中国史上最悲壮的英雄―项羽在经历一生的戎马倥偬後,如何在天命的安排下一步一步走向败亡的结局,下面,就从几个方面分析项羽悲剧结局的原因。
一、个人英雄主义倾向
西元前二三二年,项羽出生於下相(今江苏省宿迁县西南).项家为战国时代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其祖辈世代为楚国的高级将领,举足轻重.随著祖父项燕兵败为
国殉难,楚王被俘,楚国败亡,仅存的项羽及其季父项梁可说是背负著「国仇家恨」.於是年仅十多岁的项羽跟随著叔父四处漂泊,相依为命,支持他们活下去的力量就是报仇雪恨,恢复楚国江山的决心.项梁对项羽的教育丝毫不敢懈怠关於项羽的年少时期《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一段记载: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之其意,又不肯竟学.透过这一段文字记载,隐约透露出项羽急躁,不耐烦的个性,但也同时可看出他具有十分强烈的企图心,而这个潜在的因子影响到他後来霸业的维持.而始皇南巡时项羽的一句“彼可取而代也”气魄恢宏,豪气干云。
可一想象当时他那种蔑视的神情,与十足的霸气,这也是他自信与自大的综合表现。
他完全可以自信,“籍长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但他不该自大。
自信使人成功,而自大使人失败。
自大的人往往很难看清自己,也更难看清敌人,不知己亦不知彼。
这是失败的潜在隐患。
而楚汉争霸的另一方刘邦却对自己认识得非常清楚和客观,对于项羽来说,这就非常危险了。
而在以后的历史这种自大愈来愈多地体现为狂妄、骄傲、轻敌,且缺乏从善如流的王者气度。
他认为只有自己做事是最完美.然而,一个凡事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别人自然难与他共事,这也是为何他会落得众叛亲离的原因之一.范增经常提醒他除了武术的修为外,在谋略的应用上也应有所精进,但项羽并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谋略不过是一些琐碎的枝微末节罢了!他总以为战场上是以气力见真章,徒有智谋根本不足以取胜!这种似是而非的谬论常让范增觉得生气但又莫可奈何.从这里也可看出项羽冥顽不灵的一面. 项羽的个人英雄主义倾向已暴露无遗,不难想见我们的霸王在战场上叱诧风云的时候是多么英气勃发、所向披靡。
但是历史需要的,这场中原逐鹿战中所需要的不是一个所向披靡的英雄,而是一个可以重新统一天下、安邦治国的君主。
从这一点看来,似乎就注定了项羽终其一生不能称帝的原因。
二、勇武有余,谋事不足
项羽非常喜欢逞匹夫之勇,图一时之快。
韩信在去楚归汉追随刘邦的时候,曾对项羽有这样一番评价:“项王喑恶叱诧,人人皆发;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尔。
”
根据历史记载,项羽每一场战役上都是身先士卒打头阵,这在客观上当然可以起到鼓舞士气的作用,但对个人英雄主义倾向非常严重的项羽来说则更相似单纯的为了一时的痛快。
司马迁曾批评他是“奋其私智”“欲以力争”,项羽也知道谋大事不能光凭一人之勇,还要斗智斗法,少时他不是要学“万人敌”的兵法么,但是学的却并不怎么样,只能“略知其意”,可是这略知的一点他似乎也并未用上,依旧我行我素,耽其勇武而误于谋略。
这种爱逞匹夫之勇的性格在他“悲歌慷慨”吟唱的诗句“力拔山兮气盖世”中同样可以感受到。
而我们再看刘邦的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返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谋国求贤,盼望天下英雄尽为我用安邦定国的情怀跃然纸上,并且入关之后为图霸业而克制“贪于财货,好美姬”之欲,鸿门宴上屈居下座而安之若素。
相对于刘邦的工于心计,项羽在谋国之策上几乎单纯如孩童了。
难怪范增会脱口而叹:“竖子不足与谋!”。
在秦帝国败亡後,人民刚从水深火热的生活中挣脱,所希冀的乃是能出现一位仁君并得其安抚与领导,但项羽似乎未能体察百姓的心思及期盼,他虽然顺势消灭了暴秦,但无法应对紧接而来的新局势,因此,只要有任何风吹草动,或妨碍其成就霸业的,均诉诸於武力并设法铲除.《史记》中记载了一段他初起时攻襄城的情形:「项梁前使项羽别攻襄城,襄城坚守不下.已拔,皆阬之.还报项梁.」短短的几句话,一个「阬」字,让人心惊胆跳,而在他降服了章邯,准备进入关中,路过新安时,鉴於无法揣测降军的心理,因此也全部予以歼灭.
《史记》记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於是楚军夜击阬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 他的心态是赶尽杀绝的,完全没有尝试作任何努力去安抚这些士卒.此外,也可以看出他目光短浅,短视近利的心理,在当下他只想到这些士兵若不心悦诚服,对他将来是一大阻碍,但他没有想过倘若妥切地安抚这些降卒,对
於军队的兵力将增强许多,或许急於消除反侧的心使他无法作利害关系的权衡,而基於斩草除根的直接想法使他往往在打败敌人之後,进行大规模屠杀,他不了解人民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正是他失败的最佳写照.
他是个个性再直率不过的人.他一生中几乎不用心机,总是直来直往,快言快语,速战速决,但这样的项羽一碰上擅於掩饰自己情绪的刘邦,注定是要吃亏了.刘邦
太会演戏,必要时,他可以不顾一切放下身段,像鸿门宴时的卑屈;他可以虚情假意,与韩王送往迎来;到了汉中,他可以隐藏自己的本意,「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和项羽光明磊落的行为比起来,刘邦的小人行径是相当令人不齿的,他耍心机,玩
手段,完全不符合一个大丈夫所应有的作为.但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刘邦是一
个能屈能伸的汉子,他的「曲」是—压抑,隐忍,掩饰,甚至是完全的表里不一.你永远无法猜到刘邦脑子里打的是怎样的算盘,但项羽在想些什麼,他的部下,敌人可
是一清二楚.陈平在项羽的阵营时,曾形容刘邦「像只老狐狸,善於隐藏利爪利齿」.因此刘邦总是不与项羽正面冲突,当项羽想找刘邦单挑时,为了明哲保身,他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於是,刘邦宁可被齿笑为孬种,也不让自己暴露在危险之中.就这样,纵使再狂妄的狮子最终还是得败在狡诈的狐狸之下. 所谓「大丈夫喜怒不形於色.」但项羽直率的个性不断地支配著他的行为,所以项羽给人的感觉是一眼就能看透,很容易陷自己於危险的境地中.因此,楚汉相争的结局,我们不感到意外.一个将自己弱点完全暴露在敌人眼前的人是注定失败的.苏轼在〈留侯论〉中对楚汉相争的胜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
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以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 他点出了项羽失败的原因,正好为项羽的个性下了最好的注解.
三、妇人之仁与妇人之见,不知用人之道
项羽的匹夫之勇是很好理解的,但令人无法理解的是他又很有些妇人之仁,亚父所说的“君王为人不忍”也是这种妇人之仁,韩信评价项羽‘‘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也是他的仁爱。
虽然项羽没有好好读过几天圣贤书,但毕竟出身贵族,耳濡目染的会沾上些“仁义”的思想。
而且他的仁义表现得很不合适,在几次重要的转折点都是因此失利的。
表现最突出的就是项羽霸业由盛转衰的鸿门宴。
鸿
门宴中,项羽错失杀刘邦的机会,将范增缜密的计画完全给破坏,留下无限悔恨.或许我们可以说:项羽基於惜才爱才的心理,所以他赞赏樊哙这样大无畏的壮士.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可以说他在樊哙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充满了坦率,不畏惧.就这样他有意无意地纵容了樊哙的行为,无视於范增的提醒,一再地任由机会从身边溜过,他原本的率真变成了感情用事,终於酿成了大错,难怪范增感慨地说:「唉!竖子不足与谋.」虽然项羽没有深远的预见力,但就当下来看,刘邦将会成为日后劲敌这点他还是应该知道的。
但是基于心里的仁义与当断不断的性格使然,他并没有果决地下达击杀沛公的命令,甚至默许项伯越僭舞剑,任其保护外敌。
鸿门宴上樊哙的出现是一个转折点。
如果之前项羽还有犹豫的话,那么听了樊哙的一席话,他就已经坚定了不杀的决心。
这就不仅仅是一时的妇人之仁了,这种毫无原则的行为处事,如何能君临天下?
项羽行事充满了矛盾,很多时候还会有些妇人之仁,有时凶狠残暴,有时宽厚待人,可悲的是,在他一生中的关键步骤,多半逆道而行,该杀的他心慈手软;不该杀的却大施淫威:如他不杀章邯,置叔父之仇於不顾,却在路过新安时坑杀降卒二十万.而在鸿门宴上错放刘邦,可说他一生中最大也最致命的错误,虽然在此宴中项羽确实表现了仁而爱人,光明磊落的性格,他不玩弄权谋,不耍手段,真性情以对,但和刘邦处处展露机心相比,又未免天真的离谱.此外,项羽进入关中後的种种作为再再地表露出他和土匪无异,让人十分失望,他「为渊驱鱼」使得民心全归向刘邦,可说是他另一项错误.分封诸侯则是另一项遭人非议之处,由於他的政治观念非常传统,只想雄霸一方,由「西」楚霸王这个名号就可得之,他完全没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及计画,於是他分封诸侯,以为可以相安无事,却没想到因他的分封不公而引起部分诸侯不满,使得战火叠起,让刘邦有机可趁.而项羽在一念之间於鸿门宴上放走刘邦,使刘邦回到关中後励精图治「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在韩信及张良等人的策划下,利用项羽攻齐之际直捣西楚霸王的老巢—彭城,本以为这次可趁其不备将之一举歼灭,於是刘邦在进城後反而松懈了下来,万万没想到的是项军各个英勇异常,无不以一挡十,区区三万的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回程途中将汉军打的七零八落,抱头鼠窜.彭城之战,项羽用三万骑兵击溃了刘邦五六十万大军,以寡击众,堪称军史上的一大创举.可惜的是,他仍未把握这次机会,让刘邦侥幸脱逃.
项羽在有些时候甚至表现的有些小家子气,“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刻弊,忍不能予。
”而刘邦动辄封将封土,所谓“与天下同利也”,拉拢谋才的手段,的确有几分王者风范。
项羽的妇人之见还表现在嫉贤妒能,不能惟才任用。
猜忌心很重,尤其是对他的谋臣们.他自己相当清楚,谋略的应用是他较弱的一面,但自尊心极强的他不容许自己承认这个弱点的存在,於是他打从心理否认谋臣的重要,更甚者,他用自身的权力抑制谋臣的发展,因此,在项羽眼中有功勋的人就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勇将们;至于在后方运筹帷幄的幕僚们,他则完全不屑一顾.陈平曾说过:「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及陈平就是看透了项羽的为人後,知道自己得不到项羽的重用,所以只得另外寻找可以赏识他们的伯乐.高祖一次宴请群臣上,酒酣耳热问大家:“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羽之所以失天下者何?”大臣高起、王陵回答:“项羽嫉贤妒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利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刘邦点点头,又摇摇头,神色得意:“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三者(萧何,韩信,子房),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军中大将锺离味被离间,项羽从此不用他.之後,就连身边最重要的军师范增,也因为受到项羽的怀疑而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归」之理由求去.反观刘邦:具有察纳谏言的雅量,因此他能礼贤下士,更因为他自知自身能力不够,因此他懂得擅用谋士来弥补自己的不足.《史记》记载刘邦和臣下讨论自己得天下和项羽失天下的原因:
高起,王陵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就这样,项羽不但刚愎自用,又因耳根子软,容易误信谗言,能仁之士皆不为所用.从此,刘军阵营人才济济,而项军阵营人才缺乏,能带兵出战的人只剩项羽一人.一人军队,後继无力而节节败退是必然的.这样的结果是项羽始料
未及的。
历史就是这样有情而又无情,项羽的这些妇人之见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最终四面楚歌,孤立无援,终于走向历史的末路。
四、残杀无辜,缺乏宽宏大量的国君气度
在贤的形象之上,也就是所谓的仁者,因此有仁德的君王往往比雄才大略,向外征伐的君主更受人景仰,也许是因为中国人酷爱和平的天性使然,因此,历史上像
纣王及夏桀这样的暴君是人民唯恐避之不及的,就连战功彪炳的汉武帝也因为「好战」而不得仁君之称.所以项羽第一个致命的弱点在於他残暴的个性.在儒家的观点中理想帝王是建立在圣著时空的转变,历史也不断地改变,但民心之所归始终在於「仁」,而项羽的个性中存在著「好杀」的因子,可预见的是他走向的路是千古不变的法则—灭亡。
而在另一方面,阶级观念与贵族思想的时时刻刻影响着项羽的行事原则,在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在面对贵族观念里视如草芥的天下百姓时却荡然无存,剩余的,只有其天性的残忍嗜杀。
且看下《史记》中几个片断:
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
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如何是一个君王的作为?在其如此残酷暴虐的行径之下,人心尽失,终于走上了灭亡的绝路。
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项羽曾主动请求和刘邦一道西进攻秦,可是楚怀王却安排他协助宋义救援赵国,并与诸将约:「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在此我们无法断定楚怀王是否有私心存在,毕竟将项羽及宋义先调去援赵,而让刘邦先行西进这样的安排原本就对项羽有失公允了,而楚怀王作这样的安排乃有其考量.当时楚怀王考虑先遣谁入关中时,一些老将对项羽提出批评:
怀王诸老将皆曰:「项羽为人剽悍猾贼.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阬之,诸所过无不残灭,且楚数进取,前陈王,项梁皆败.不如更遣长者扶义而西,告谕秦父兄.秦父兄苦其主久矣,今诚得长者往,勿侵暴,宜可下.今项羽剽悍,今不可遣.独沛公素宽大者,可遣.」
由此可见,项羽残暴的个性大家心知肚明,如果他先行入关,不免又是一场生灵涂炭.他不思收揽民心,只想以暴力征服天下,尤其在入咸阳後之所作所为果然与诸老将担心的一样,他大肆搜括,杀戮,令人不寒而栗.《史记》描述了他进入咸阳的情形:「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如果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中华文化而言是一大灾难,那麼项羽的「火烧阿房宫」跟他比起来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一把火烧掉的不只是一栋建筑物,而是一个对後世而言非常重要的文化资产.他只想藉著这把火将自己心中对秦朝的仇恨给烧尽,他耳里听见的不是人民的哀嚎声而是自己得意的咆哮声;遍地瓦砾,断垣残壁,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咸阳城从昔日的繁华景象到如今的断垣残壁,咸阳人民看在眼里,怎不痛心,感慨呢但对於已被复仇之心蒙蔽的项羽而言,眼前的一切正是自己打败秦朝的表徵,是献给项梁及楚国最好的祭品.诗人杜牧曾在〈阿房宫赋〉中感叹当时项羽的行为:「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在当时,曾有游说者向项羽谏言,对於他火烧咸阳城一事做了一番批评.然而正为自己的作为得意不已的项羽如同被浇了一盆冷水,盛怒之虞,又因游说者所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一言而暴跳如雷.就这样,游说者落了个烹死的下场.
当初范增提议立义帝是为了能使反秦组织有个聚集的中心,且义帝尚能安抚民心,为精神的依归.然而,当初立义帝的想法并不是出自项梁及项羽的本意,因此义帝的存在对项羽而言犹如「芒刺在背」,而这根刺好像无时无刻都在提醒他为人臣之身分.这种如履薄冰的君臣关系在项羽分封诸侯,得到大半江山後更为紧绷.果然,在急欲称霸之驱使下,他首先必须消灭眼前最大的阻碍—义帝.而项羽原本就对义帝先遣刘邦入关之事耿耿於怀,於是心怀怨恨的项羽起了杀机,用计除掉义帝,犯下了为人臣最不可饶恕的「弑君之罪」.也为刘邦提供了号昭天下,讨伐项羽的藉口,留下无穷後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