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
1.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平举行。
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
有()
①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②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③采用公元纪年
④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①②
2.“祖国啊祖国,今天为了你的新生;我奉上这欢喜的泪”。
胡风的这首《时间开始
了》在70年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首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开国大典
B. 文革的结束
C. 中共八大召开
D.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3.有首歌这样唱到“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
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是从哪一个事件开始的()
A. 新中国成立
B. 抗美援朝开始
C. 三大改造完成
D. 西藏和平解放
4.“在那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这首诗赞美的英雄人物是()
A. 雷锋
B. 黄继光
C. 邱少云
D. 董存瑞
5.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
①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
②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③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
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③②
C. ④③②①
D. ③①④②
6.一位农民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自己能有三
亩、五亩的地,能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那有多高兴啊……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
信中的“这个梦想实现了”是因为()
A. 土地改革
B.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 人民公社化
D. 农业生产合作化
7.以下是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地区的四个人之间的对话,其中正确的是()
A. 西藏人说,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我们那里才有了通往外界的公路
B. 江西人说,我在建国10周年时从鹰潭乘火车去厦门探亲
C. 武汉人说,我第一次走过长江大桥是1951年
D. 鞍山人说,我为我们鞍山出现了新中国第一台大型机床而骄做
8.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全国有1.5亿人参加宪法草案修改讨论,提出118
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充分表达了()
A. 人民的意志
B. 党的意志
C. 工人的意志
D. 农民的意志
9.1953年下半年,重庆市广播电台、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新闻、宣传画、
连环画、海报、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民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等内容。
这是为了()
A. 给社会主义改造制造舆论氛围
B. 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C. 庆祝朝鲜战争胜利
D. 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
10.下列法律条文不出自于如图法案的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B.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
人民代表大会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11.1956年底,毛泽东曾说:“手工业中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王麻子、张小泉
的剪刀一万年也不要搞掉,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
此话针对的问题是()
A. 土地改革中的急于求成
B. 三大改造中的过急过粗
C.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风
D.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共产风”
12.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实行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
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B. 暴露了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的严重弊端
C. 这是向人民公社过渡的表现形式
D. 农村富裕生活使人们产生了懒情心理
13.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工作人员问他乘坐
新干线有什么想法,邓小平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此时邓小平的意思是()
A. 尽快结束文革
B. 中国急需经济建设
C. 推进真理标准讨论
D. 决定推行城市改革
14.2014年,习总书记强调:“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无不
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和智慧。
”由于群众的“积极探索”,我国改革最初始于()
A. 某些地方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B. 在沿海地区建立经济特区
C. 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展开
D. 进入世界贸易组织
15.某同学开展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大锅饭”、“经营责任制”、“按劳分
配”、“政企分开”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A. 土地改革
B.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 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6.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朝鲜战争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国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
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以13比1的结果通过了美国提交的议案--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
9月15日,在麦克阿瑟的指挥下,联合国军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并将战火推进到“三八线”。
美国飞机多次入侵中国领空,轰炸扫射中国东北边境城市,严重威胁到中国的安全。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
经过2年零9个月艰苦战斗,战争双方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战争期间,我国人民开展保卫世界和平签名、参军参战、订立爱国公约、生产竞赛、增产节约、捐献飞机等活动,支接抗美接朝。
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的方式入朝,协同作战能力大幅提高,战略战术更加丰富。
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高等教有出版社《中国现代史》以下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A”;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B”;
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C”。
抗美投朝战争大约结束于1953年3月。
______
早期的联合国成为了美国实现其霸权的工具。
______
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由彭德怀元帅担任。
______
抗美援朝战争客观上增强了我军的战争经验。
______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为我们的经济建设提供了稳定的国际环境。
______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17.0分)
17.观察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观察下图,请将“一五”期间建设成就的英文字母填入答题卡图中对应的方框内。
A.第一汽车制造厂B.川藏公路
据图分析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主要成就中,重工业的地域分布有何特点?
18.观察《对外开放示意图》,将下列地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图中相应的方框中。
A.厦门 B.深圳
1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了坚
实的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该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我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这部法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五四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宪法规定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什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在思想和组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这次会议在思想和组织方面,取得了怎样的成果。
20.中共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开放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依据所学回答
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指出国家迈出对外开放步伐的重大举措。
并回答这一举措的重要作用。
20世纪80、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地区不断向纵深推进,请列举两例史实加以说明1980-2019年,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为了更好的参与经济全球化,新世纪初我国开放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13.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按照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
而这个国家经营中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
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材料二:上海水泥厂在建国初期,设备陈旧,工人劳动条件差。
在当时资本主义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解放前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九十。
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善了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还是原来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百分之四十。
--《刘公诚的报国历程》材料三:经过20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逐渐显露,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扼杀了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提出了要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毛泽东有关“现阶段”的经济、政治主张。
依据材料二,指出建国初期上海水泥厂如何解决面临的困境,并结合所学,指出调整后上海水泥厂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变化。
综上,谈谈你对不同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的认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之前,东北、华北等老解放区已经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和台湾省外,华东、华南、西南等新解放区也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
1952年后,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陆续进行了土地改革……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翻身农民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
1950年冬,湖南省建水塘9.8万多个,修堤坝2.2万多座,修水渠4000多千米,受益田地750多万亩。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
--摘编自八年级下册《历史地图册》材料二:农业合作化的起源可追溯到根据地时期,那时许多农村组织了互助组进行农业生产。
1953年大规模经济建设与农副产品供应紧张的矛盾,使中国共产党更加关注如何加强农业发展问题。
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生产资金、技术和工具,也有互助合作的愿望……到1956年年底,约96%的农户正式成为合作社社员。
根据材料一归纳土地改革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所学概括土地改革对国家建设的意义。
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背景。
观察材料三,它反映了什么现象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
大会制定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大会选举产生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大会确定:五星红旗为新中国的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北平改名北京,作为新中国的首都;新中国采用公元纪年。
大会决定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
英雄纪念碑。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在北平举行。
这次会议通过的决议有①③。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的相关史实。
2.【答案】A
【解析】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在北京隆重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
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实现了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2019-70=1949年。
据“祖国啊祖国,今天为了你的新生;我奉上这欢喜的泪”及所学知识可知,胡风的这首《时间开始了》在70年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首诗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开国大典。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开国大典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新中国的成立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解析】
1951年10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大陆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西藏人民“苦变甜”的历史是从西藏和平解放开始的。
故选:D。
本题主要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西藏和平解放的相关史实。
4.【答案】B
【解析】
据所学知识可知,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所在的营奉命夺取被敌人攻占的一个高地。
部队遇到敌人一个火力点的猛烈射击,黄继光主动请战,在身负重伤、手榴弹已经用完的情况下,忍痛爬到敌堡前,用胸膛堵住正在扫射的机枪口,以自己的牺牲掩护部队完成了收复高地的任务。
故黄继光是上甘岭战役涌现的英雄人物,他为掩护战友,用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符合题意。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注意掌握抗美援朝时期黄继光的英雄事迹。
本题主要考查了抗美援朝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的事迹。
5.【答案】A
【解析】
①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1949年新中国成立②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③雷锋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时间范围是1956--1966年。
④“雄
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是指1950--1953年的抗美援朝。
按时间先后排列依次为①②④③。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重要历史事件时间的把握。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解析】
题文中农民给毛主席写信,可判断是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联系所学可知,1950年开始的土地改革,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制度,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农民获得土地的梦想得以实现,选项中A符合题意。
故选:A。
本题考查学生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
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注意扎实掌握土地改
革的主要史实。
7.【答案】D
【解析】
1953年到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川藏公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因此ABC说法不正确。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鞍山机床厂建成投产,因此D正确。
故选:D。
本题以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地区的四个人之间的对话为切入点,考查一五计划。
本题以一五计划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8.【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全国有1.5亿人参加宪法草案修改讨论,提出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大会根据这些意见,对宪法草案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说明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A。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和综合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解析】
1953年下半年,重庆市广播电台、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新闻、宣传画、连环画、海报、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民主建设、人民当家作主等内容。
这是
为了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
建设也加紧进行。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
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相关史实。
10.【答案】C
【解析】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
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选项C符合题意。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相关史实。
掌握相关基础知识。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
识记与灵活掌握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1956年底”“手工业许多好的东西不要搞掉了”“我们民族好的东西,搞掉了的,一定要来一个恢复”,由此可知这是指三大改造遗留的问题。
根据已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后期,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故选:B。
本题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历史基础知识和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
12.【答案】A
【解析】
20世纪70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实行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农村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题干材料强调的“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主要反映了当时农村生产存在的问题,这说明农村的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农村生产存在的问题,注意全面分析题干材料。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3.【答案】B
【解析】
1978年10月,邓小平访问日本乘坐日本新干线(高速铁路),工作人员问他乘坐新干线有什么想法,邓小平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此时邓小平的意思是中国急需经济建设。
题干中时间为1978年10月,当时文革已经结束,决定推行城市改革是在1984年,推进真理标准讨论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选:B。
本题考查了邓小平与中国的经济建设,注意全面分析题干材料。
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观点。
14.【答案】A
【解析】
由于群众的“积极探索”,我国改革最初始于某些地方率先实行包产到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随后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
故选:A。
本题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15.【答案】C
【解析】
1985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
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政企分开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的改革。
1992年,党的十
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
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
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由题干中给出的“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股份制改革”等资料,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故选:C。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开展,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主要体现在对所有制、政企分开和分配制度三方面的
改革。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史实。
16.【答案】【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A
【小题5】A
【解析】
(1)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
(2)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安理会以13比1的结果通过了美国提交的议案--在军事上给韩国以“必要的援助”,表明早期的联合国成为了美国实现其
霸权的工具,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3)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赶赴朝鲜战场,材料没有说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由彭德怀元帅担任,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
(4)中国人民志愿军以轮番作战和轮换作战的方式入朝,协同作战能力大幅
提高,战略战术更加丰富,所以抗美援朝战争客观上增强了我军的战争经验,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5)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我国
的国际地位,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
故答案为:
(1)B。
(2)A。
(3)C。
(4)A。
(5)A。
本题以朝鲜战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抗美援朝的相关知识点。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理解并识记抗美援朝的相关史实。
17.【答案】【小题1】(1)本题考查了一五计划的成就,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上框是A;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下框是B。
(2)根据对地图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的主要成就中像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故答案为:
(1)
(2)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小题2】
【解析】
本题以“一五”期间建设成就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