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山西农业大学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生态学——海克尔H.Haeckel :研究生物与其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1866)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基本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研究农业生物与农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以获得最高生物产量和最佳经济效益,又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农业再生资源持续利用的一门生态与经济相结合的综合性学科。
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整体。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农业生态系统: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种群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的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系统的基本特征:1、系统结构的有序性2、系统的整体性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1)生物组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2)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受人类的控制2、农业生产系统的净生产力高3、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简化,自我稳定性能较差4、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性系统5第二章§2.1 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生态因子: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包括太阳辐射、大气圈、水圈、土壤圈。
人工环境:包括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最小因子定律:李比西: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谢尔福德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概念合并为耐性定律。
对耐性定律的补充:1、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2、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3、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4 分 *10 个 =40 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 1935)、林德曼( 40 年代)、奥德姆( 1983)、骆世明( 1987)。
骆世明( 1987 )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 ---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
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
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 ---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一、定义和基本概念1.农业生态学:是一门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及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主要探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其优化与调控方法。
2.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人类利用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质资源,对自然环境进行改造和利用,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开放系统。
3.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遗传资源的变异程度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4.可持续农业:是指采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社会公正和经济持续发展融为一体的农业发展模式。
5.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传统农业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整体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2.层次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包括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系统和生物圈等层次。
3.功能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这些功能是相互关联的。
4.开放性: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5.自适应性: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1.生物要素:包括作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
2.非生物要素:包括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环境条件。
3.人为要素:包括劳动力、资金、技术等社会经济条件。
四、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相互影响:环境因素会影响生物的生长和繁殖,而生物也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
2.适应性:生物会对其所处的环境产生适应性,这种适应性包括形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和行为适应性。
3.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作用,这种位置和作用是相对稳定的。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会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产生影响。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1.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生态领域的具体应用。
2.生态型:趋异适应产生的同种生物的不同基因型类群叫生态型。
3.生活型:趋同适应产生的相同生态习性的不同生物类群叫生活型4.生境:也叫栖息地。
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5.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面表现出相似的现象。
6.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差异,长期接受不同环境的综合影响,不同个体群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应的生态变异。
7.生态因子:是指环境因子中一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称为生态因子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中和适应位置。
9.种群:指分布在一定范围内,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
10.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状况。
11.生命表:是指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用来描述种群生存与死亡的统计工具。
12.环境容纳量;某种群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即一个有限的环境中所能稳定达到的最大数量值或最大密度,成为系统的环境容量,常用K表示13.生态对策(生活史对策):生物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的对策。
如:生殖对策、取食对策、扩散对策等。
其中生殖对策是最为重要的。
14.生物群落:是指生存于特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即群落是多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体。
15.演替;是群落长期变化积累的结果主要标志是群落在种类组成上发生质的变化即优势种或全部种类的变化。
16.群落交错区:又称为生态交错区,指两个或多个群落间(生态系统间、景观单元间)的过渡带17.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1.生态系统: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2.生活型:生活型是生物对于特定生境长期适应而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类型,所以生活型是生物的一种生态分类单位,凡是在外貌上具有相同(似)适应特征的归为同一类生活型。
3.内禀增长能力:各种生物具有的为遗传特征所决定的潜在增长能力。
4.竞争:竞争是生物学上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化学的化学反应中有时具有的一种效应。
5.生物学的放大作用:也叫生物富集作用。
一般指的是自然环境中的有毒害的物质含量沿生物链在各级生物体内逐渐递增的现象。
6.物质循环的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无机化合物和单质通过生态系统的循环运动,库是由存在于生态系统某些生物或非生物成分中的一定数量的某种化合物所构成的。
流:在单位时间或单位体积的转移量就称为流通量。
7.生物群落演替:在群落的发展变化过程中,一些物种的种群消失了,另一些物种的种群随之而兴起,最后,这个群落会达到一个稳定阶段。
像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动态)8.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9.互利共生: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双方的生活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10.生境:指生物的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地域的环境,包括必需的生存条件和其他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素。
11.生态因子:指对生物有影响的各种环境因子。
常直接作用于个体和群体,主要影响个体生存和繁殖、种群分布和数量、群落结构和功能等。
各个生态因子不仅本身起作用,而且相互发生作用,既受周围其它因子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其它因子。
12.最小因子定律:由19世纪德国农业化学家Liebig首次提出的,他是研究各种因子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先驱。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定义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制的科学。
它通过对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平衡的调节,实现农业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内容1、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生态位理论、群落边界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食物链与能量流原理、物质循环原理、信息传递原理等。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以及景观等层次的结构。
3、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价值流动等方面。
4、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调节:包括系统稳定性、恢复力、可持续性等。
5、农业生态规划与管理: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建设、运行与维护,农业生态安全与风险管理,农业生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等。
三、研究方法1、观察与调查:通过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实验与模拟:通过实验和模拟,探究农业生态系统的规律和机制。
3、定性定量分析: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精细分析。
4、系统分析与综合:运用系统分析和综合方法,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整体把握。
四、应用前景农业生态学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它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农业生态学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农业生产与环境保护: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促进农业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食品安全与质量:通过监控农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保障食品安全和质量,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3、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4、农村发展与社区建设:通过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农村社区建设。
五、复习题1、什么是农业生态学?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2、列举几种农业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描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
41.演替系列:指从生物入侵开始直至顶级群落的整个顺序演变过程。
42.植被型:凡建群种(一级或二级)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
43.植被型组:建群种生活型相近而且群落外貌相似的植被型联合为植被型组。
③光周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积累与消耗。
⑵适应:
①在黑暗条件下,植物会出现“黄化现象”;
②光强有利于果实的成熟;
③红光有利于糖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④短日照植物通常是在日照时间短于一定数值才开花。
㈡光因子与动物
⑴生态作用:
①光照度影响动物的行为(昼行性、夜行性、晨昏性);
②光质影响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
10.什么是他感作用,研究他感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⑵研究意义:
①他感作用与歇地现象:有些农作物不宜连作,连作则影响作物长势,降低产量;
②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
③他感作用与植物群落的演替:菜地与森林植被之间平衡的改变。
29.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30.捕食作用:是一种直接的对抗性关系,一种生物吃掉另一种生物。
31.叶面积指数:是一块地上阳光直射时作物叶片垂直投影的总面积与占地面积的比值。
32.季相:随着气候季节性交替,群落呈现不同的外貌。
33.干扰:指平静的中断,正常过程的打扰或妨碍。
③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曲线呈“J”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的增长曲线呈“S”型。
农业生态学复习全
1.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2、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3、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4、生态因子是指自然环境中一切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的因子。
5、生物因素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环境的一切生物。
6、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活造成直接影响的物理化学因素7、生境在环境条件的制约下,具有特定生态特性的生物种群和生物群落,只能在特定的小区域中生存,这个小区域就称为该生物种群或生物群落的生境。
8、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9、竞争排斥原理是指具有相同生态位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
10、种群是指在某一特定时间中占据某一特定空间的一群同种的有机体的总称群落是指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11、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和协合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如种群密度、生产力和多样性等)的较大变化,称为边缘效应。
12、生态交错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为生态交错带。
13、原生演替是指自裸地上或深层水体下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是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14、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相互联系起来的序列食物网是指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联结而形成的网状关系15、营养结构一个群落(或生态系统)的生物,营养结构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能量、物质从植物转到植食者,再转到肉食者的过程。
16、十分之一法则(林德曼定律)是指食物链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约为10%17、辅助能是指除太阳能外,通过自然补给和人工投入,对生态系统输入其他形式的能量。
17、土壤是指一种疏松的矿物质或有机质,存在于地球的最表面,作为绿地植物生存的介质。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资料)及试题(附答案)《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1章绪论1 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2 生态学的发展阶段3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5 农业生态学的任务第2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 人工环境的类型2 最小因子定律、耐性定律、生活型、生态型、生境、生态位、种群、群落、内禀增长率、环境容纳量、化感作用、演替、群落稳定性、生物多样性等的概念3 种群间相互作用的类型及其典例4 r-对策生物与K-对策生物的比较5 种群的增长型、种群调节的类型6 农业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7 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开发措施第3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综合结构1 营养结构、边缘效应、食物链、食物网的含义2 食物链的类型3 食物链加环的作用与加环类型4 食物链解列第4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能流1 初级生产、次级生产、生态效率、生态金字塔、能值的概念2 地球初级生产力的级别类型3 改善初级生产的方向4 次级生产的作用5 改善次级生产的方向6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的种类及作用7 生态系统的能量生态学类型8 农业生态系统能流关系的调整方向第5章农业生态系统的物流1 物质循环的库与流2 物质循环的基本类型3 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特点4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5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调节的原则与途径6 生物放大作用第6章农业的资源与效益1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第7章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1 自然信息流与人工信息流的比较2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3 成本外摊、收益外泄的含义4 解决经济外部性的途径5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特点6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第8章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2 可持续农业第9章中国的生态农业1 生态农业、中国生态农业的含义2 中国生态农业的特征3 中国生态农业技体系的特点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三、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农业生态学重点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赫克尔首先提出生态学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提出“生态系统”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生态金字塔”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写成《生态学基础》生态系统:是指由环境和占据该环境并联系在一起的生命有机体所构成的动态整体。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范围〔边界〕内,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
它靠系统有序为基础。
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世明〔1987〕。
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内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
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复原成无机物,因此,又称复原者。
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
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
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
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
考研资料——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农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1.农业生态学的定义和基本研究内容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发展历程和基本理论基础3.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应用领域和意义二、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结构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2.农业生态系统的层级结构和层次划分3.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及其调控机制三、农业生态环境的评价和调控1.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2.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和问题分析3.农业生态环境调控的原则和方法四、农业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1.农业多样性和农业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关系2.农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价值3.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五、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2.生态农业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模式3.生态农业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六、农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和管理1.农田生态系统的构建原则和方法2.农田生态系统的管理与调控技术3.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中的问题和挑战七、农业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1.农业气象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农业气象学与农业生态学的关系和相互作用3.农业气象学在农业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示例八、农业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1.农业生态学的未来研究方向和重点2.农业生态学发展中的主要挑战和问题3.农业生态学在促进可持续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和前景以上是一个农业生态学的复习提纲,包括了该学科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组成结构、评价调控、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发展、农田生态系统构建管理、与农业气象学的关系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挑战等内容,希望能对你的农业生态学复习提供参考。
山西农业大学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检1102班生态学复习资料1.生态学的经典定义: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态学定义(199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3.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总是不可分割地相互联系着、相互作用着,它们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生态系统。
4.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为生物圈。
它由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以及活动于其中的生物组成。
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
5.人类生态问题:(1)五大危机:人口危机、粮食危机、能源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2)人类生态问题:人口激增、粮食安全、能源短缺、资源问题(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环境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全球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光化学污染)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因子则称生态因子8.生态因子的类型:(1)气候因子,如光、温、湿度、降水量和大气等因子。
(2)土壤因子,主要指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等,如土壤的深度、质地、结构、孔隙度、pH、盐碱度、肥力、微生物等。
(3)地形因子,指地表特征,如地形起伏、海拔、山脉、坡度、坡向等地貌特征。
(4)生物因子,指同种或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竞争、捕食、共生、寄生等。
(5)人为因子,即指人类活动对生物和环境的影响。
9.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称为生态作用。
10.生物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从形态、生理生化等方面做出有利于生存的改变称为生态适应。
11.而生物反过来对环境的影响和改变称为生态反作用。
12.生态作用的基本规律:时空变化规律、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规律、限制因子原理13.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
《农业生态学》期末试题(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24分)1.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互利共生:指两个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并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流的一种相互关系。
3.生物的多样性:即指生物群落中种的丰富度,可用香农一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多样性梯度来衡量。
4.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称为生态型。
5.生态位: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性,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物质循环的库与流:库即为物质在运动过程中被暂时固定、存储的场所;流即为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运动状态。
7.生物的富集作用:指生物体从环境中吸收微量农药,并在生物体内积累的现象。
8.生态平衡:指在一定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着的一种协调状态。
四、简答题(每个4分,共32分)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答:农业生态系统具有能量转换功能、物质转换功能、信息转换功能和价值转换功能,在这种转换之中形成相应的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和价值流。
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2.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应用种群间的相互关系?答:(1)建立人工混交林,林粮间作,农作物间套种(2)稻田养鱼、养萍,稻鱼、稻萍混作(3)蜜蜂与虫媒授粉作物的互利作用(4)生物防治病虫害及杂草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3.顶极群落理论上应具备那些主要特征?答:(1)它是一个在系统内部和外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已达平衡的稳定系统(2)它的结构和物种组成已相对恒定(3)有机物质的年生产量与群落的消耗量和输出量之和达到平衡,没有生产量的净积累,其现存量上下波动不大(4)顶极群落如无外来干扰,可以自我延续地存在下去评分标准:每个要点1分增加雨量 保护农田 防治污染 美化大地 增加调节气候, 防风固沙, 净化空气, 降低噪音, (1分)(0.5 (0.5 (0.5 (0.5分)分) 分4. 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具有同等重要性、不可替代性和互补型。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系统的定义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系统的结构特点☆边界:使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水平结构: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系统的层次越低,组分间的联系越密切,组分间的量比关系也越严格)☆垂直结构:系统的层次与空间排列方式(系统有不同的层次,组分、元素、子系统、大子系统)系统的功能特点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1+1>2或1+1≠2生态系统的定义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a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b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生态系统的特点☆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农业生态系统定义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系统组分: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系统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系统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系统功能: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系统调控: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农业效益的构成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指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各种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指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经济收益及国家税收收入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指农业生产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通常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保护效果和景观美化程度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系统结构组成规律,组分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层次水平的相互关系;研究系统功能运转规律,即能量、物质、价值、信息的流通途径及效率;研究系统调控规律,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演替规律以及人工调控原则与措施;应用实践,因地制宜建设中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与技术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元素。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和生活环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与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r——对策生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物质循环:泛指生物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转化。
初级生产力:是指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生产生物量的速率。
营养级:是食物链上的不同链节,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来源。
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个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者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横柜,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所谓的金字塔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多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应对特性。
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能效率:是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
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立体种养技术:是指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生态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称生物放大作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业生态学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表层中的全部生物和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他包括岩石圈上层、水圈的全部和大气圈下层。
2、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农业生态学: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可持续发展的学科。
4、农业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1)系统组分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
在环境组分中,农业生态系统多了环境组分。
(2)系统输入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也有社会的输入。
(3)系统输出方面的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输出。
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出受到了人为活动的深刻影响。
5、农业生态学的主要任务和发展趋势?主要任务:研究农业生态系统内外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农业生态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
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 协调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
合理调控农业生态系统, 协调生态-经济-技术, 提高人民福祉,促进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
第二章1、生态系统: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总体。
2、农业生态系统: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3、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4、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
5、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环境组分:太阳辐射、气体、土体、水体。
6、生态适应:生物为适应环境的长期作用而发生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征乃至遗传的变异的现象。
7、生态适应的类型可分为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农业生态学、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含义农业生态学(P1):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生态系统(P12):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系统(P9):(3条件)有两个以上的组分,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能以整体方式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2、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特点(P12-14)基本组分: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和生物组分(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小型消费者)特点:a、在组成成分方面,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 b、在空间结构方面,生态系统大多与一定的地理组成相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 c、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 d、在内部功能方面,生态系统主要靠三大类群生物(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协调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过程完成,这种联结使得系统内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关系; e、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从外界输入物质和能量,经过转化变为各种输出,从而维系着系统的有序状态。
3、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P14)以农业生物为主要成分、受人类控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4、农业生态学的任务:(P17)揭示农业生态系统各种内外相互关系的规律,探讨最佳农业生态系统或生态农业模式,协调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生物结构1、人工环境的类型(P23):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2、最小因子定律(P24):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山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归纳
山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农业生态学重要概念归纳农业生态学是农学中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农业生态系统的建立、稳定和优化。
在山西省考研农学复习资料中,农业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必须被准确把握和理解。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学的重要概念进行归纳,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复习备考。
一、农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1. 农业生态系统:指由土地、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环境因子组成的,以农业生产为目的而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
2. 农业生态环境: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发生的特定环境,包括土壤、水、气候等因素。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指农业生态系统内外部因素的平衡状态,维持一定的农业生产能力和生态服务功能。
二、农业生态系统的要素1.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并作为养分和水分的库存。
2. 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主导因素,通过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化学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3. 动物:包括家畜、野生动物和益生动物等,与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其他要素相互作用,维持生态平衡。
4. 微生物:包括土壤中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对土壤养分循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三、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1. 生产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太阳能为农作物的生物质,提供粮食等农产品。
2.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农业生态系统提供了多样的生境,维护着大量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3. 水土保持功能:农业生态系统通过植物根系和土壤结构等,减缓水流速度,保持水土资源的稳定。
4. 环境净化功能: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植物和微生物可以吸附和分解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环境。
四、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方法1. 生物农药的利用:利用有益昆虫、细菌和真菌等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2. 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合理利用植物资源,保护濒危植物,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内物种的多样性。
3. 有机农业的推广:推广有机农业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包括岩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两点补充:①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林德曼):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生态密。
,因此,生态密度常大于粗密度。
(生殖潜能)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rm。
(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包括某一时刻,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积存的有机物质总量。
FO)或流入量(FI)占库存总量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根据受人类干扰和控制程度不同,生态系统可分为:原生自然生态系统、经过人类训化的生态系统、全人工设计控制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环境组分(能量环境、有机环境、无机环境)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组成。
生物组分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分解者)3种类群。
植物生态型的划分: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根据年龄锥体可将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种群的分布有3种基本类型:随机的、均匀的、成丛的(聚集的)。
种群增长类型:指数型增长,逻辑斯蒂增长。
任何物种对其他物种的影响有三种形式:有利、有害、无利无害。
种群调节分为密度制约和非密度制约。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种群的空间分布、种群数量和种群的遗传三个方面。
能流遵循的热力学基本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
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是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主要包括农田、草原、林地生产。
测定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一般分为:直接测定、间接测定。
常规的测定方法包括:直接收收获法、黑白瓶法、二氧化碳测定法、叶绿素测定法、同位素标记法、原料消耗测定法。
碳的储存库:大气圈、陆地生物圈、岩石圈、海洋。
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工业固氮。
生物群落按物种分为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
群落生态主要研究群落的结构、动态变化、内部关系及其分类分布规律等。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物组成的物种结构(多物种配置)、空间结构(多层次配置)、时间结构(时序排列)、食物链结构(物质多级循环),以及这些生物组分与环境组分构成的格局。
农业生态系统的立体结构大体可以分为农田立体模式、水体立体模式、坡地立体模式、养殖业立体模式等。
基本内容: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平衡规律;农业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规律;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及农业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机能及提高系统生产力的途径;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与管理;农业生态工程及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能物流的联系,包括物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基本功能),信息传递。
(价值转化)特点:(简答)(1)以生物为核心组分;(2)具有明显的时空性;(3)具有动态平衡特征;(4)具有自我调节特征。
(详细)①在组成成分方面: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不仅包括各种无生命的物理、化学成分,还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的核心;②在空间结构方面: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③在时间变化方面: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分具有生长、发育、繁殖和衰亡的时间特征,使生态系统具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变发展规律;④在内部功能方面:系统的各组分间处于动态的平衡中;⑤在外部关系方面:所有自然生态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通过不断地整体性,综合性,统一性,宏观性,实用性)造、控制、调节、干扰甚至破坏所带来的新特点。
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①系统受人类控制,是人类强烈干预下的开放系统,开放性更强。
②系统中农业生物净生产力高。
③系统组成要⑤系统有明显的区域性与目标性。
常生长,如果这种营养物质数量极微,那么植物的生长就会受到不良影响。
当一个特定因子处于最少量状态时,其他处于高浓度或过量状态的物质,会补偿这一特定因子的不足。
耐性定律: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理、生化上都表现出差异。
2.土壤生态型:在不同土壤水分、温度和土壤肥力等自然和栽培条件下,形成不同的生态(2)调节气候,增加雨量(3)防风固沙,保护农田(4)净化空气,防治污染(5)降低噪音,美逻辑斯谛增长:在实际环境下,由于种群数量总会受到食物、空间和其它资源的限制,因此,增长是有限的。
由于环境对种群增长的限制作用是逐渐增加的,故增长曲线呈现“S”型,也称S型增长,其数学模型可用logistic 方程描述:dN/dt= rN(K-N)/K(N为种群数量;K为环境容量,即某一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数量,在曲线中表示为渐近(r),具有较大的扩散能力,适应于多种栖息环境,种群数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
属于r对策的生物称r对策者,昆虫、细菌、病毒、藻类等属于r对策生物。
属于r对策的生物,虽竞争能力弱,但r值高,返回平衡水平的反应时间较短,灭绝的危险性较小。
同时由于具有较强的扩散迁移能力,当种群密度大或生境恶化时,可以离开原有生境,在别的地方建立新的种群。
这种高死亡率、广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的局面的特征,使新的基因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比如病毒)。
k对策:生物个体较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于稳定的栖息生境,不具较大扩散能力,但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种群密度较稳定,常保持在k水平。
属于k对策的生物称为k对策者。
通常脊椎动物和种子植物属于k对策生物。
属于k对策的生物虽然种间竞争的能力较强,但r值低,遭受激烈变动或死亡后,返回平衡水平的自然反应时间(1其原因包括:一是种内竞争食物和领地;二是心理作用;三是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反馈控制作用;四是致病的病原菌和寄生物对种群的影响。
非密度制约:即与种群数量无关的因素,如温度,降水等等环境因素和食物因素等引起种群数量波动。
(实际上就是指环境因素调节因子。
)密度调节:是指通过密度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过程。
种群是一个自我管理的系统,它按自身的性质及其环境的状况调节它们的密度。
主要有种内调节和种间调节两种类型。
种内调节:是指种内成员间,因行为、生理和遗传上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内源性调节方式。
种内自动调节又分为行为调节、生理调节和遗传调节。
种间调节:不同生物可通过遗传反馈作用实现种间关系的调节。
捕食,寄生和种间竞争等因子均对种群密度起制约作用。
非密度调节:主要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气候因子、化学限制因子、污染物等常常是(但不是始终)按非(2)具有一定的结构;(3)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4)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相互影响;(5)具(6)形成一定的群落环境;(7)具有特定的群落边界特征。
(针叶林、山地森林)。
2.草原。
包括热(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
各种农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鱼:即进入生态系统的太阳能和其它自然能,不会自行消失,而是以严格的当量比例,由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热力学第二定律:即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只能部分地被生物有效利用,或者说某一营养级只转化上一营养级的部分能量。
(3)十分之一定律:即生态系统营养级之间能量的转换,大致十分之一转移到下一营养级,以组成生物量;十分之九被消耗掉,主要是消费者采食时的选择浪费,以及用于呼吸和排泄(林德曼)。
重复利用,再归还于环境。
有物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之分。
地质大循环:物质或元素经生物体吸收作用,从环境进入有机体内,然后生物以残体、排泄物等形式返回环境,进入五大自然圈的循环。
特点:在五大自然圈循环,时间长,范围广,闭合式。
生物小循环:指环境中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相继利用,然后经分解者分解成无机态进入环境,再次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特点: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范围小、时间短、速度快,是开放式的循环。
如10天就可循环1次。
物质循环类型:按其物质的贮存库不同,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物循环。
水循环和气体循环具有全球性循环的特点,属于相当完善的循环。
沉积循环,如磷,硫,钙,钾,钠,铁等循环,表现出非全球性循环,属于不完体,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及结构的整体性是建立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基理单元,立体种植,横向延伸,建设农林(1)城乡交错带:即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过渡地带。
由于受人口数量和质量、经济和物质能量交换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这一过渡带表现出十分迅速和不稳定的特征。
(2)干湿交错带:为从比较湿润向比较干燥变化的过渡地带。
(3)农牧交错带:即农业地区和牧业地区的衔接处形成的交界地带。
(4)水陆交错带:即水体和陆地之间的交界面,如河岸、湖周、河滩、沼泽等。
(5)群落交错带:即不同生物群落之间的交界地带,如森林与草原、草原与湖泊之间的交错地带。
边缘效应:在这些交错地带,环境条件明显区别于两个斑块的内部核心区域。
生物种类和系统结构都有明显的变化。
(或水域、区域)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不同农业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直方向上建立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循环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等的生态系统。
这类结构有可能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提高土壤肥力,减少环境污染,类型:(1)生产环在食物链中加人能够将非经济产品转化为人们直接利用的经济产品的环节,称为生产环。
例如牛、羊、猪,可以将秸秆、糠麸、饼粕、菜叶和田间废弃的杂草,以及饲料粮转化为肉、蛋、奶、毛、皮等,属一般生产环。
蚕和蜜蜂属高效生产环。
它们能将人们不需要或不能直接取得的生物产品转化为高值经济产品。
(2)减耗环这类环节的引人可以减少生产损耗。
例如捕食性天敌的引入,可减轻害虫的危害。
广东省电白县引进澳洲瓢虫,成功地控制了木麻黄防护林带的吹绵介壳虫;吉林省放养寄生蜂防治松毛虫获得良好效果。
(3)增益环这类环节虽不提供人类直接消费的产品,但可以扩大生产环节的增产效果。
例如利用猪、鸡粪便养蚯蚓和蝇蛆,再以蚯蚓、蝇蛆作为猪、鸡的生物蛋白质饲料,促进猪、鸡转化饲料效率的提高。
蚯蚓和蝇蛆起着增加饲养猪、鸡的效益,故称之为增益环。
(4)复合环(多功能环)即兼有两种以上功能的环节。
如稻田养鱼、鸭,鱼、鸭既有减耗作用,又可以生产鱼、蛋产品。
食用菌和沼池微生物引人食物链后,也具有多种功能。
食用菌既生产各种菇类食品,又生产菌糠饲料;沼气池既产生沼气,又较好地保存了有机质和各种养分,使沼渣沼液成为农作物速缓兼备的有机肥料。
(5)加环特例——“加工环”农产品的加工是物理、化学过程,并不是生物学过程,本不属于食物链的范畴。
但通过加工环节后,既可以提高物质回收率,保持养分的循环平衡,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