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刘氏风筝风筝世家的百年传承(组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州刘氏风筝风筝世家的百年传承(组图)从拷绸店学徒到“风筝王”
初春伊始,鼓楼老街像一位看惯了秋月春风的老者,即便浸染着羊绒混纺的商业气息,依然难掩宁静自守的意味。

刘氏风筝世家的老屋,就隐匿于此。

眼前的老屋,木质楼梯有些倾斜,墙壁有上过新油漆的痕迹。

刘力坚是刘氏风筝世家的第四代传人,他在这个屋子里出生,也在这个屋子里长大。

他说,家族大部分成员在很多年前都搬出去了。

现在这个屋子被当成“祖屋”保存下来,母亲因为恋旧至今住在这儿,家族的亲戚时不时都会回来看看。

老屋的二楼,专门腾出来作为“风筝室”。

走进“风筝室”,仅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到处都是风筝精品、奖状、证书和参赛合影。

“由于空间有限,老屋里的这些只是一小部分。

”刘力坚说,刘氏风筝世家曾多次参加各级别的比赛,有国际性的,也有全国及省、市的风筝比赛,获得的奖牌、奖杯一百多枚(座)。

其中第一名及最佳奖就有50多枚(座)。

在书柜的角落里,立着一张装裱完整、略微有些发黄的奖状,上面写着“直上云霄”、“嘉奖风筝比赛第三名”,落款是“永嘉县民教馆”、“中华民国二十七年”。

刘力坚将它拿出来,用袖子擦了擦原本就很干净的外框,向记者介绍说:“这是我们刘家风筝的第一份荣誉……”
刘氏风筝的创始人是刘益卿先生。

清末民初,刘益卿是拷绸(用草本植物薯莨的汁液染成的一种丝织品)店学徒。

他头脑灵光,口齿伶俐,无师自通打一手好算盘,写一手好字,财主便提携他站柜台。

从此,他就脱下短打衣衫,穿上白袜长衫。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酒肉朋友渐多,他很快入不敷出了。

刘益卿原本住在谢池巷附近。

这是南朝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宅邸池上楼所在地,场地空旷,文人墨客多在这里放风筝。

聪明的刘益卿发现制扎风筝可以赚些铜钿补贴家用,于是携家眷迁至鼓楼街,开始着手做风筝。

当时,斗蟋养鸟放风筝是富家子弟消磨时光的娱乐,因此,造型精美的风筝很快成了抢手货。

春秋二季逢风筝旺市,儿子刘永生便来帮忙刮篾粘皮纸,供应门售。

于是,风筝成为刘家赚钱的营生。

久而久之,刘益卿也开始放飞风筝。

1938年,永嘉县(今温州)民众教育馆举办了风筝大赛。

刘益卿报名参赛。

他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精心制作了一只镂空“福”字风筝。

比赛那天,刘益卿和刘永生领着五六岁的孙儿刘瑞锦登上松台山一起参赛。

结果,刘益卿获得三等奖。

虽是“三等奖”,却是许多人眼中的“第一名”,他还因此获得了“风筝王”的称号。

从此,刘氏风筝闻名鹿城。

风筝对刘益卿而言,也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一种兴趣。

在一次“拦街福”民俗文化活动上,鼓楼这条东西走向的街道除香烛缭绕外,周围十分冷清。

刘益卿为了添些热闹,就在家门口搞了个“龙喷水”:一张茶几上置一只竹篾扎的风筝龙头,龙头里冷不丁喷出一股清泉,泉水托起一只滴溜溜转却掉不下来的乒乓球。

茶几放在街上,引来许多看客。

大家都纳闷,龙头喷出的泉水从何处来?人们弯腰屈背往红木茶几下瞧,也看不出什么蹊跷。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龙喷泉”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很多人会相邀:“到永古斋看龙喷水去!”
这个故事在刘家代代相传,其间也伴随着刘益卿的名言:“放风筝人往高处看。

”这是刘氏的座右铭,也象征着刘氏后人对风筝艺术的追求永不停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