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影像判读

合集下载

遥感影像的判读

遥感影像的判读
等。
覆盖范围和分辨率
根据研究区域的大小和所需的精 度,选择合适的覆盖范围和空间
分辨率的遥感影像。
时相选择
根据目标的变化情况,选择合适 时相的遥感影像,以获取最佳的
监测效果。
注意影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
时间分辨率
关注遥感影像的时间分辨率,即影像 获取的频率,以确保能够及时监测到 目标的变化。
空间分辨率
地物空间特征
总结词
地物空间特征是指地物在空间分布和形态上的特征,包括大小、形状、纹理、结构等。
详细描述
地物空间特征是遥感影像解译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地物在空间分布和形态上存在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通过遥感影像的几何特征和纹理特征表现出来。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和
识别,可以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型。
地物动态特征
水体动态监测
通过遥感影像监测水体的 水位、流速和流向等信息, 及时发现水灾和污染等灾 害。
水生态系统调查
通过遥感影像调查水生生 物种类、数量和水域环境 等信息,为水生态保护和 水资源管理提供支持。
05 遥感影像判读的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遥感影像
遥感影像类型
根据任务需求选择合适的遥感影 像类型,如光学影像、雷达影像
遥感影像判读与生态学、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结合,有助于 深入了解地球生态系统和环境变化,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 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遥感影像判读与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领域的结合,将进 一步推动遥感影像判读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作物类型与种植面积
农业资源调查
通过遥感影像识别不同作物的光谱特 征和种植面积,分析农业种植结构和 发展趋势。
通过遥感影像调查农业土地资源、水 资源和农业设施等信息,为农业规划 和生产提供支持。

第九章遥感图像目视判读.ppt

第九章遥感图像目视判读.ppt
直接解译标志是判读目标自身特点在影像上的直接表现 形式,概括说来,目标地物特征一般包括“色、形、位” 三大类:
1.色:色调、阴影、颜色; 2.形;形状、大小、图案、纹理或质地; 3.位:位置、布局。
(二)间接解译标志
9.2 目视判读的方法与步骤
目视判读工作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遥感资料的准备:遥感影像资料、一般背景资料; (二)影像增强处理——判读前期准备 (三)判读分析
制图;提交成果;
黑白全色像片:
西宁 ,航摄比例尺1:3000,航摄日期:2001年6月
采用的胶片乳 剂感光范围在 0.360.72m之间, 能感受全部可 见光。像片通 过灰度表现被 摄目标物体, 像片明暗色调 与人们日常熟 悉的真实景物 明暗色调近似, 与真实景物相 比,像片上反 差稍低,加上 黑白像片多为 航空像片,具 有高分辨率, 像片上的各种 目标地物与现 象很容易为人 们判读。
黑白红 外像片
感光乳剂中加入增感剂,使感光范围由可见光扩展到近 红外波段。由于植被类型在近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的光谱 反射率,采用红色滤光片对红外像片胶片曝光后,可以 增强目标地物与背景的反差,在不同植被之间增加反差。 在黑白红外像片上看到的地物色调,与人们日常熟悉的 真实景物不同,它的明暗色调是由地物在近红外波段反 射率强弱所决定的。
多波段摄影像片 包括航空和航天两种类型的多波
段摄影像片,其基本成像原理是把电磁波谱分成 多个特定的波段,每个摄像镜头使用不同波段的 滤光片和不同感光胶片,采用不同波段同步摄取 同一区域的多种黑白像片,记录下目标地物在不 同波段的信息。这种像片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地物 在不同波段具有不同的电磁波反射率和吸收率的 特点,通过多波段黑白像片的比较来识别地物目 标。它也可以选取同一地区三个波段像片进行组 合,合成彩色像片来增强目标地物与背景之间的 对比度。

遥感影像的判读

遥感影像的判读

3、识别和鉴定目标 识别: 利用已有的资料、对描述的目标特征, 结合判读员的经验,通过推理分析(包 括必要的统计分析)将目标识别出来
1)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包括多波段、多时域图像、 多类型图像的对比分析和各判读标志的 对比分析。
2)综合分析
综合分析主要应用间接判读标志、已有的 判读资料、统计资料,对图像上表现得很不明 显,或毫无表现的物体、现象进行判读。
类型 各大类别组成类型。如水系类型、地 貌类型、地质构造类型、土壤类型、土 地利用类型等。在各自类型中,根据其 形状、结构、图形等又可分成许多种类。
水系影像
根据水系影像勾绘的图形
4 时间特征及其判读标志
对于同一地区景物的时间特征表现在 不同时间地面覆盖类型不同,地面景观 发生很大变化。 景物的时间特征在图像上以光谱特征 及空间特征的变化表现出来。
(5)时间分辨力 时间分辨力是指对同一地区重复获取 图像所需的时间间隔。 各种传感器的时间分辨力,与卫星的 重复周期及传感器在轨道间的立体观察 能力有关。
时间分辨力愈短的图像,能更详细地 观察地面物体或现象的动态变化。 与光谱分辨力一样并非时间越短越好, 也需要根据物体的时间特征来选择一定 时间间隔的图像。
各种建筑物屋顶的波谱特性
各种道路的波谱特性
水 的反射特性变化取决于:
水中悬浮泥沙的含量 叶绿素浓度 天然的和人造物质的注入 水的状态 水底物质(水深较浅时)
水中悬浮泥沙含量增大,反射率增高。 特别是在黄色和红色光区增高较大,另 一现象是近红外区也在增高。 泥沙含量高达100mg/L时的混浊水体, 水深超过30cm时,从上方测定水的反射 率,只与水体本身有关,而与水底的各 种特性无关。
3了解图像的来源、性质和质量 什么传感器获取的?什么日期和地点? 哪个波段?比例尺、航高、投影性质?等 等。大多卫星遥感像片上印有各种注记, 能说明图像的来源、性质等。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

遥感影像的比例尺和分辨率
/hikersteven/blog/item/f1dd605bfada58d39d82041c.html
CCD的分辩率和镜头的分辨率是两回事,而且是本质的不同。它们的评判方法和标准是不同的,不要把这两种不同的概念搞混淆了。CCD的分辩率是指在一定面积的CCD上有多少个象素,即:长边上的象素值与短边上的象素值的乘积,单位是“象素”。比如:在一个一定面积的CCD上长边的象素值为3088,短边上的象素值为2056,则这个CCD的分辩率为 3088X2056=6348928,即分辩率约为630万象素。而镜头分辩率指的是在像平面处1毫米内能分辨开的黑白相间的线条对数,单位是“ 线对 / 毫米”。测试镜头分辨率的方法是用待测镜头拍摄分辨率图板,然后用高倍放大镜(镜头分辨率检测仪)检测底片上每毫米范围内能清晰分辨开的线条对数,能分辨的越多则分辨率越高。按照我国的照相机检测标准(JB745——65),一般135照相机的镜头中心视场达到 37线对 / 毫米,边缘视场达到 22线对 / 毫米,就算是一级,也就是最好的。你说的顶级50mm镜头f1~1.4,最佳分辨率没有超过130线对/mm,在目前来说已经是世界上最高的分辨率了。如果将这款镜头安装在今后CCD发展到2000万象素以上的照相机上,它的分辨率都还有多的。由此而引出一个话题,我们评判一个数码照相机的分辨率好不好,不能仅注重CCD上有多少万象素,还要综合镜头的分辨率来考虑。你可以拿一个800万象素的普通傻瓜数码照相机和一个630万象素的安装有顶级镜头的单反数码照相机,在同等条件下拍摄一个景物,然后将照片放大到1米以上,你会看到800万象素的清晰度不如630万象素的清晰。
1 航空摄影测量对影像的要求
航空摄影测量的实践可以用来借鉴分析卫星影像与成图比例尺的选择。这是因为二者的成图原理相似,并且航空摄影测量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和实验数据,是非常成熟的。

遥感图像的判读

遥感图像的判读

获取遥感图像的目的在于提取和分析人类感兴趣的地物信息。

目视判读是遥感信息提取的基础方法,也是目前最为准确和最常用的方法。

即使作为发展趋势的计算机自动提取,仍需要以目视判读为基础和以目视判读为标准。

进行遥感图象目视判读时必须充分运用地物目标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如气候、植被、土壤等景观要素的纬度地带性、经度相关性、高度垂直带性、物候季节性等。

要密切注意各类地物目标之间的相关规律,有些规律现象表现得比较稳定明确,如水平地带性、垂直带性等,有些现象则具有随机性、不确定性和模糊(或过渡)性,例如地震(带)的分布,土壤分布等受很多因素的影响。

应充分利用各种解译标志,包括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相互补充,彼此验证。

只要坚持以遥感成像机理与专业知识、规律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和总结,就能归纳出具有相对普遍性与稳定性的解译标志,并举一反三灵活应用这些解译标志进行正确的判读,目视判读可分为航空图像判读和卫星图像判读。

一、航空像片目视判读航空像片目视判读是凭借人眼观察或借助简单仪器对航片进行分析和量测,以获取所需要的地面各种信息的过程。

在航空像片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这些特征是判断地物的依据,我们称作判读标志。

判读标志是地物自身性质、形态等特征在像片上的反映。

因而根据判读标志可以直接从像片上辨认出地物的属性及其空间分布等特征。

一般地,把影像形状、大小、色调与阴影作为常用的航片判读标志。

1、形状任何地物都具有一定的几何形状。

由于地物各部分反射光线的强弱不同,所以在像片上反映出相应的形状,依据影像的形状特征,就可以辨认出其相应的地物。

例如:居民地的房屋影像一般均表现为规则的方块形状,河流常呈弯曲的条带状,公路常呈笔直的线状且灰度浅亮,湖泊常呈不规则的封闭区间,等等。

2、大小地物影像的(尺寸)大小,不仅能反映地物的一些数量特征,而且还能据此判断地物的性质。

例如单轨铁路和双轨铁路从形状上往往不易区分,但量算它们的宽度,则容易区分。

遥感图像判读

遥感图像判读

三.目视判读的方法



1.直接判读法 2.对比分析法 3.综合判读法 4.信息符合法 5.地理位置相关分析法
目视判读的步骤




准备工作 初步解译 详细解译 野外验证 疑难问题的补判 汇总成图
四.野外判读方法

1、了解像片比例尺
一般来讲,像片比例尺越大,影像特征越明显,越易 于判读。可以通过地形图或实地距离来求像片比例尺。
由远到近、由易到难、由总貌到碎部、逐步推移
看、听、想、记
d.走路过程中的判读 e.勤看立体,随时检核
遥感图像人机交互解译


几个典型的人机交互式图像处理系统 Photoshop ENVI系统 Virtuozo系统
.位置布局特征


位置布局特征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 地物间空间位置配置关系在像片上的反映, 也称相关位置特征,是最重要的间接判读 特征。 地物间的相关位置特征有助于识别地物性 质。如公路与沟渠相交一般为桥涵。
活动特征

活动特征是指目标的活动所形成的征候在 像片上的反映。如坦克在地面活动后留下 的履带痕迹、舰船行驶时激起的浪花、工 厂生产时烟囱排烟等,都是判读的重要依 据。



形状特征是指地物外部轮廓在像片上所表 现出的影像形状。 在近似垂直摄影的像片上,倾斜误差对地 物影像形状的影响很小,平坦地面上地物 影像形状与其俯视图形状相似。但是投影 误差对具有一定高度的目标影像形状的影 像是不能忽视的。 从投影误差的性质知道,这种变形不仅与 目标本身高度有关,而且与地物相对于航 射机镜头的位置有关。
阴影特征


阴影在像片上是有影响的,它的方向取决 于太阳的照射方向。 阴影一般与物体的高度成正比,与太阳的 高度角成反比。在同一张像片上,各地物 阴影影像的方向都是一致的,不因点的位 置不同而异。

遥感题库答案

遥感题库答案

一、名词解释:1.RS:广义理解:泛指一切无接触的远距离探测。

狭义理解:是应用探测仪,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探测技术。

2.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3.密度分割:单波段黑白遥感图像可按亮度分层,对每层赋予不同的色彩,使之成为一幅彩色图像,这种方法叫做密度分割。

4.遥感影像地图:遥感影像地图是一种以遥感影像和一定的地图符号来表现制图对象地理空间分布和环境状况的地图。

5.高光谱遥感:是高光谱分辨率的遥感的简称,它是在电磁波谱的可见光,近红外、中红外和热红外波段范围内,获取许多非常窄的光谱连续的影像数据的技术。

6.瑞利散射与米氏散射:瑞利散射:当微粒的直径比辐射波长小得多时,此时的散射称为瑞利散射。

米氏散射:当微粒的直径与辐射波长差不多时的大气散射。

7.地物反射波谱:地物的反射率随入射波长变化的规律。

8.主动遥感与被动遥感:主动遥感由探测器主动发射一定电磁波能量并接收目标的后向散射信号。

被动遥感的传感器不向目标发射电磁波,仅被动接收目标物的自身发射和对自然辐射源的反射能量。

9.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是指像素所代表的地物范围大小,即扫描仪的瞬时视场或地面物体能分辨的最小单元。

时间分辨率:只对同一地点进行遥感采样的时间间隔,即采样的时间频率也称重访周期。

10.空间滤波:以突出图像上的某些特征为目的,通过像元与周围相邻像元的关系,采取空间域中的邻域处理方法进行图像增强方法。

11.多光谱空间:就是一个n维坐标系,每一个坐标轴代表一个波段,坐标值为亮度值,坐标系内的每一个点代表一个像元。

12.多源信息复合:是将多种遥感平台,多时相遥感数据之间以及遥感数据与非遥感数据之间的信息组合匹配的技术。

13. 遥感平台:是搭载传感器的工具,根据运载工具的类型分为航天平台、航空平台和地面平台。

林业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判读技术

林业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判读技术

让勘测者足 不出户就可 以对地 势地形严峻 的地区有着 了如 指掌
的认识, 并且操 作简单 , 效率高。
( 1 ) 影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现 如今采用的 S P O T 5影像 的特点主 要有 : 空 间宏观 、 多分辨 率多 时向、 周 期性 、 视 角大 以及信 息量丰 富, 而且是 直接 以数据
等。而非 监督方法则有两个小模块 : 分 别是 K — m e a n s 法与 I S O — 的过程。 ( 4 ) 综合多种信息进行分析。 结合平 时生活常识 , 利用地理 环 D A T A法 。
工作 的支持 与资金投入,人们逐步将 遥感技 术引进到林业 资源
了工作精准度, 给林业资源调查带来 了极大的方便。
首 先, 在每个景幅、 图幅 中都选十五条勘查路线, 确保勘查路
呆, 建立解译标志。最后, 以实地情况和卫星影像进行对照, 将 图
依据野外勘查结合室内分 析的结 调查 中, 一切难 题都迎 刃而解, 不仅节 省 了人 力的耗 费, 也加 强 线可以做到覆盖全区域。进而 , 大小形状与实际地形情 况进行分析对 比。 如今人们通过航空测绘到的陆地 、 海 洋影像获 取到有用 的信 像 的纹理色调 、
水平距并将其严格绘制在 地形图上 ,然 后运用 比例尺 计算出真 义 。
实地理上 的实 际水平距 ; 最后运用人工勾连出小 班来进行。就过 往来 说, 没有精 准的测量仪 以及足 够的资金支持 , 这种 无疑是足
( 2 ) 对 收集资料信息 的分析整合
对一个地方在进行探测准备, 首先要做到了解和调查该地区
林业 建
林业资源调查中遥 1 1 3 0 0 ) ( 广州市增城区林业调查规划与资源资产评估中心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

遥感摄影像片的判读1.遥感摄影像片的种类:1839年摄影像机问世,法国人达格雷(Dagurre)发表了第一张航空像片,开始了人们利用遥感摄影像片认识地理环境的进程。

从1913年开始,摄影技术用于地质研究。

在利比亚采用常规航空摄影的镶嵌图编制了“本戈逊”地区的油田地质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航空像片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目的,它有力的推动了遥感摄影像片解译技术的发展。

遥感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多种遥感摄影像片。

经常可以见到的遥感摄影像片包括可见光黑白全色像片、黑白红外像片、彩色像片和多波段摄影像片。

黑白全色像片:采用的胶片乳剂感光范围在0.36-0.72mm之间,能感受全部可见光。

黑白红外像片:感光乳剂中加入增感剂,使感光范围由可见光扩展到近红外波段。

由于植被类型在近红外波段具有较高的光谱反射率,采用红色滤光片对红外像片胶片曝光后,可以增强目标地物与背景的反差,在不同植被之间增加反差。

在黑白红外像片上看到的地物色调,与人们日常熟悉的真实景物不同,它的明暗色调是由地物在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强弱所决定的。

彩色像片:分为天然彩色片和红外彩色片两种。

天然彩色片采用的胶片乳剂分别对蓝色、绿色和红色敏感,彩色胶片上记录的影像信息,经过显影洗印后能较真实地还原出物体自然色彩,亦称真彩色片。

红外彩色片的胶片乳剂分别对绿色、红色和近红外光敏感,经过显影洗印后获得的彩红外像片上各种地物颜色与人们日常熟悉的真实景物不同,原来的绿色地物被赋予蓝色,原来的红色地物被赋予绿色,反射红外线的地物被赋予红色。

所以红外彩色片是假彩色片或伪彩色片。

红外彩色片具有一些不同于彩色像片的特点,它可被应用到农业土地资源调查和森林资源调查,也可以应用在军事方面,探测伪装的军事设施。

2.遥感摄影像片特点与解译标志(1)摄影像片主要特点遥感摄影像片绝大部分为大中比例尺像片,在像片中各种人造地物的形状特征与图型结构清晰可辨,这为解译者提供了更多的依据。

遥感摄影像片绝大部分采用中心投影方式成像,没有经过正射纠正的遥感摄影像片,其边缘分布的高耸楼房或起伏的地形,形状会有明显的变形。

遥感影像图的目视判读方法

遥感影像图的目视判读方法

遥感影像图的目视判读方法作者:石小林来源:《地理教育》2012年第11期遥感影像图是人们利用现代技术装备,在航空器(如飞机)或航天器(如卫星)上,对遥远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即遥感形成的图像,是各种传感器所获信息的产物。

就像生活中拍摄的照片一样,遥感图像可以提取出大量有用的信息。

如水体(河流、湖泊、水库、盐池、鱼塘等)、植被(森林、果园、草地、农作物、沼泽、水生植物等)、土地(农田、林地、居民地、厂矿企事业单位、沙漠、海岸、荒原、道路等)、山地(丘岭、高山、雪山)等。

遥感可以选用不同的波段和不同的遥感仪器,测量范围大,获得资料的速度快、周期短,受地面条件限制少,因而有着广泛的应用领域,在测绘、资源勘探调查、环境动态监测和规划管理决策等方面应用十分广阔。

因此遥感图像是中学地理教材中必要的图像材料,近年来也成为高考地理的命题素材来源。

学生遇到这样的试题,往往感到无所适存,其实教给学生一些遥感影像图判读的最基本方法,这些问题将会迎刃而解,遥感影像图目视判读最基本方法如下。

第一步:读图像名称、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辅助要素,明确遥感影像图上表示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内容和分布等。

第二步:判读图像上地物所反映出的色调、形状、大小、阴影、相关位置、纹理图案以及活动痕迹等。

可以判断图上地理事物的分布特点,运动和发展状况。

如天气预报卫星遥感图上,白色表示云层,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如果看到图上白色越多,就说明云层越厚,一般情况下雨也就越大。

第三步:直接或间接观察、运用对比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判断遥感影像图上所表现的天气特征、地形地貌、水系水文、植被覆盖、土壤等自然和人类活动各方面地理事物特点和运动变化规律。

下面结合近年来的几则高考实例加以说明。

例1:图1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

图中色调白浅的部分是云层,被卷到控制的是沙尘和陆地表面。

读图1,完成1~3题。

1.该沙尘暴发生地位于:A.副极地低压带B.西风带C.副热带高压带D.东北信风带2.导致该沙尘暴的天气系统是:A.反气旋、冷锋B.反气旋、暖锋C.气旋、冷锋D.气旋、暖锋3.影像中部显示的是该沙尘暴的:A.中心区,沙尘扬升B.边缘区,沙尘扩散C.中心区,沙尘沉降D.边缘区,沙尘沉降解析:根据遥感影像读图步骤:第一步,读图名,“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即要求运用我国沙尘暴的形成、分布及影响的知识;第二步,读图像上各地的色调及注记文字可知:图中色调白浅处是云层、色调较深处是沙尘,颜色最深处是陆地表面。

林业资源调查中的遥感影像判读技术

林业资源调查中的遥感影像判读技术

2017年第2期现代园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空间遥感技术也随之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林业资源的勘探技术。

传统的探测技术主要是以人工为主,费时又费力,遥感勘探技术改变了这一现状,使林业资源勘探开始面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和传统的技术相比节省了许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帮助整体规划林业资源的发展。

1遥感影像技术方法1.1前期工作准备对影像数据进行判读之前,需要先整理数据,收集目标区域的信息和资料,建立需要解译的标志,帮助后续工作的顺利进行。

1.1.1影像数据处理。

总的来说,遥感情况具有视角宽广、分辨率比较高、周期性、信息量比较大等特点。

经过数据的波段组合、正设矫正这些方式之后,就能够将需要的影像做空间匹配。

1.1.2收集相关资料信息。

对影像数据进行处理后,在判读数据前,还要调查区域的基本情况,为后期的判读工作奠定基础。

调查内容要包含影像区域各种信息,其中有气候、产业、建筑、植物种类和地理特征等。

经过收集这些数据,能够使我们更有针对性地判读影像信息。

1.1.3解译标志建立。

在这一部分,要了解一下影像信息的大小、布局、位置、阴影、形状等,通过这些信息来初步建立解译标志:首先,把影像的图幅作为单位,通常来说,每景要选择15条覆盖目标区域地类,这些线路要有比较高的代表性、色调相对齐全。

然后,把选择线路的实地特征和影响特征做对比,互相比对参照时还要对不同区域影像一些因素进行记录,这些因素包含影像的纹理、几何形状、地理位置和色调等。

最后,经过室内分析和野外勘察这些方式,确定目视判读解译标志。

1.2判读方法1.2.1多种手段和方法相结合。

在开始影像判读工作时,不能使用单一的手段,多种手段和方法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解译工作的精确度。

1.2.2开始工作时要先易后难。

先判读难度比较低的地物要,例如,居民点、公路等地方,对这些物体来说,它们的特征更加明显,因此,和其它地物相比要更容易判读。

用截图方式快速标记居民点、公路等,标记完再勾绘林地,耕地等。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原理WORD

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原理WORD

WORD遥感影像目视解译原理WORD在遥感影像上,不同的地物有不同的特征,这些影像特征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这些都称为判读或解译标志。

解译标志包括直接和间接解译标志:1 直接判读标志(1)形状影像的形状是指物体的一般形式或在轮廓上的反映。

各种物体都具有一定的形状和特有的辐射特性。

同种物体在图象上有相同的灰度特征,这些同灰度的像素在图象上的分布就构成与物体相似的形状。

随着图像比例尺的变化,“形状”的含义也不相同,一般情况下,大比例尺图像上所代表的是物体本身的几何形状,而小比例尺图象上则表示同类物体的分布形状。

有些物体的形状非常特殊,其平面图形是该物体的结构、组成和功能的生要标志,有时甚至是关键,所以“形状”是判读的重要工具。

(2)大小物体在图像上的大小也是判读标志之一。

“大小”的含义随图像比例尺的变化而不同:大比例尺图像上,量测的是单个物体的大小,而小比例尺图像上,只能量测同类物体分布范围的大小。

(3)颜色和色调颜色一般指彩色图像而言,当彩色摄影和假彩色合成技术发展起来之后,颜色的差别可以进一步反映了地物间的细小差别,为判读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

人眼对彩色的分辨能力远比对黑白色调差的分辨率能力强,因而颜色可作为彩色图像判读的标志。

对多波段彩色合成图像的判读,往往可依据颜色的差别来确定地物与地物间或地物与背景间的边缘线,从而区分出各类物体。

色调是人眼对图像灰度大小的生理感受。

人眼不能确切地分辨出灰度值,但能感受到灰度大小的变化,灰度大者色调深,灰度小者色调浅。

图像色调的深与浅,与物体的辐射特性是紧密相关的。

一般情况下,反射率高的物体,接收的能量大,图像的色调就浅;反之则深。

因此同一环境条件下的图像上色调的差异即是不同物体在图像上的反映。

(4)阴影阴影的形式与物体辐射能量的方向有关,对反射辐射能来说与方向反射因子有关。

在导出辐射传输方程式时,是把地表当作朗伯反射体看;而实际上地表的坡向和坡度都严重影响传感器方向的反射能量大小,以及物体之间的相互遮挡,都使图像上产生阴影。

遥感影像判读基础知识

遥感影像判读基础知识

遥感影像判读基础知识遥感影像判读听起来像是个高大上的专业名词,但其实它就是通过卫星或飞机拍下的照片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变化。

哎呀,咱们平时不都在朋友圈里刷各种风景照吗?这遥感影像就像那种高分辨率的自然大片,只不过它们可不止好看哦,还能给咱们提供很多有用的信息。

想象一下,遥感影像就像一双透视眼,可以让咱们看到地球表面那一层又一层的秘密。

比如说,农田长得怎么样、森林有没有减少、城市是越来越热还是越来越冷。

这可不是简单的拍照,里面的学问多着呢。

你说说,农民伯伯可以通过这些影像知道哪块地需要浇水,哪块地的作物长得好,这真是一种高科技的智慧农业啊,听起来是不是很酷?那遥感影像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你可以想象一下,一架飞机或者卫星飞在天上,带着各种各样的传感器,像是在给大地拍照。

这些传感器可不简单,它们能捕捉到不同波段的光,这样就可以看清楚地表的各种特征。

有些波段对植物特别敏感,有些则对水体特别有效,真的是“各有千秋”呀。

不过,看这些影像可不是随便瞧一眼就能搞定的。

要判读遥感影像,得具备一些基本知识。

比如说,首先要知道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

绿色的区域基本上是植物生长得不错的地方,红色的区域可能是城市或者荒地。

再加上,像水体这种东西在影像上一般是深蓝色的,真是个好记的标志。

这些颜色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密码,解开它们才能读懂这幅“画”。

有时候影像也会“搞错”。

比如说,云层遮住了太阳,影像上就可能看不清楚地表的真实情况。

这时候,咱们就得用点智慧了,看看其他时间拍摄的影像,进行对比,才能找到正确的答案。

这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也会搞错事情,得反复核对,才能确认真相嘛。

再说说技术方面,现在的遥感影像处理软件可是越来越强大了。

咱们只要动动手指,就能把复杂的数据转化成好理解的图表。

比如说,通过分析植被指数,咱们就能判断一片区域的生态健康状况。

哎哟,这种感觉就像是用魔法把看似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真是爽!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想,遥感影像到底有什么用呢?哦,那可是大大的用处。

遥感影像判读

遥感影像判读

实习一卫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一、实习目的目视判读是卫星图像应用的最基本方法,用计算机进行自动分类时,训练样本的选择以及自动分类决策等,也都需要目视判读作为基础。

了解卫星遥感影像的波段特性以及对应的地物波谱特性;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从影像中目视解译出耕地、林地、草地、水体、居民地、盐碱地、沼泽地等土地利用类型。

二、原理与方法原理地物光谱特性(标题为小四,宋体,加粗)在以遥感图像中识别地物和现象的属性及其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演化变化规律时,必须首先了解和掌握地物的光谱特性,以及它们空间和时间特性的变化。

不同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率存在着差异。

因此,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即呈现出不同的色调。

同类地物的反射光谱是相似的,但随着该地物的内在差异而有所变化。

这种变化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如物质成分、内部结构、表面光滑程度、颗粒大小、几何形状、风化程度、表面含水量及色泽等差别。

这就是判读识别各种地物的基础和依据。

方法(一)直接判定法在卫星图像上直接判定一般是依据其色调标志和图型标志进行直接判定,色调(或色彩)标志在卫星图像直接判定中的重要性,对色调分析必须要结合具体的图形或图像特征,即“色”要附于一定的“形”上,色调才具有实际意义,才可能判定识别地物。

(二)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是对卫星图像不同波段、不同时相的图像进行对比分析,以及与地面已知资料或实地进行对比。

对比的目的在于建立卫星图像与实地地物和现象的对应关系,总结判读经验,发现图像异常,以便从卫星图像上提取更多信息,使判读成果更为准确可靠。

(三)逻辑推理法基于卫星图像的特点判读时更多的是应用地学规律的相关分析和实际经验,进行逻辑推理法的判读,即借助各种地物和自然现象间内在联系,结合图像上表现出的特征,用专业知识的逻辑推理方法,判定某一地物和现象的存在及其属性。

卫星图像的视域宽广,能显示较大区域的地物和现象的空间分布。

根据地物和现象在自然界中固有的相互依存关系和规律,运用逻辑推理法,就能从易被人们忽视,或难于发现的潜在的或微小的图像差异中,寻找出识别地物的依据,从而提取更多有用的信息。

遥感卫星影像解译

遥感卫星影像解译

北京揽宇方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遥感卫星影像解译遥感卫星影像的解译标志,也称判读要素,它是遥感图像上能直接反映和判别地物信息的影像特征。

包括形状、大小、阴影、色调、颜色、纹理、图案、位置和布局。

解译者利用其中某些标志能直接在图像上识别地物或现象的性质、类型和状况;或者通过已识别出的地物或现象,进行相互关系的推理分析,进一步弄清楚其它不易在遥感影像上直接解译的目标,例如根据植被、地貌与土壤的关系,识别土壤的类型和分布等。

(1)形状:指目标物在影像上所呈现的特殊形状,在遥感影像上能看到的是目标物的顶部或平面形状。

例如飞机场、盐田、工厂等都可以通过其形状判读出其功能。

地物在影像上的形状受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投影性质等的影响。

(2)大小:指地物形状,面积或体积在影像上的尺寸。

地物影像的大小取决于比例尺,根据比例尺,可以计算影像上的地物在实地的大小。

对于形状相似而难于判别的两种物体,可以根据大小标志加以区别,如在航片上判别单轨与双轨铁路。

(3)阴影:指影像上目标物,因阻挡阳光直射而出现的影子。

阴影的长度、形状和方向受到太阳高度角、地形起伏、阳光照射方向、目标所处的地理位置等多种影响,阴影可使地物有立体感,有利于地貌的判读。

根据阴影的形状、长度可判断地物的类型和量算其高度。

(4)色调:指影像上黑白深浅的程度,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或地物波谱特征的综合反映。

色调用灰阶(灰度)表示,同一地物在不同波段的图像上会有很大差别;同一波段的影像上,由于成像时间和季节的差异,即使同一地区同一地物的色调也会不同。

(5)颜色:指彩色图像上色别和色阶,如同黑白影像上的色调,它也是地物电磁辐射能量大小的综合反映,用彩色摄影方法获得真彩色影像,地物颜色与天然彩色一致;用光学合成方法获得的假彩色影像;根据需要可以突出某些地物,更便于识别特定目标。

(6)纹理:也叫影像结构,是指与色调配合看上去平滑或粗糙的纹理的粗细程度,即图像上目标物表面的质感。

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标志的建立

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标志的建立

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标志的建立一、引言遥感技术在土地覆盖类型判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遥感影像,我们可以获取大范围内的土地覆盖信息,并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分类。

而在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中,建立判读标志是十分关键的一步。

本文将就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标志的建立展开深入探讨,并共享个人观点和理解。

二、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标志的意义在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中,建立判读标志具有重要的意义。

判读标志可以帮助确定不同土地类型的特征。

通过在遥感影像上标注出植被、水体、建筑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分布,可以更加清晰地识别这些特征。

判读标志可以帮助提高判读的准确性。

在进行土地覆盖类型判读时,判读标志可以成为一个参考,可以帮助我们避免主观判断和错误分类。

判读标志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土地变化的监测和分析,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立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标志的方法建立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标志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步骤。

需要对遥感影像进行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影像的辐射定标、大气校正、几何校正等,以确保获取的影像具有较高的质量和准确性。

选择合适的判读标志工具。

常用的判读标志工具包括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遥感软件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工具进行标注。

根据土地覆盖类型的特征,对遥感影像进行标注。

可以从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等方面进行标注,明确不同土地类型的范围和位置。

对标注结果进行验证和调整。

验证标注结果的准确性,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土地进行调整和修正,确保建立的判读标志能够准确反映土地覆盖类型的特征。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事遥感影像土地覆盖类型判读工作多年,我深知建立判读标志对于提高判读准确性和可信度的重要性。

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建立判读标志不仅需要准确把握土地覆盖类型的特征,还需要考虑到数据的时空分辨率、遥感影像的质量等因素。

建立判读标志需要结合地面调查、实地验证等多种手段,以提高标志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浅谈林业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的判读技术

浅谈林业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的判读技术

浅谈林业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的判读技术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发展,遥感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林业资源调查中,遥感影像的判读也成为至关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从遥感技术的一般方法出发,结合某林区的具体情况针对相关林区进行了具体探讨,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林业资源;遥感影像;判读技术林业资源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实施林业资源调查可系统地对林业资源进行统计、监测等,以达到合理利用以及保护规划林地目的。

将有效的技术手段应用于大型而复杂的林业资源调查,对林地的保护利用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求先要对林业资源进行系统的勘查,传统的勘查手段费时费力,而且勘查的精度也比较低,尤其是对于一些地形复杂的地区更加如此。

遥感技术的应用,使得林业资源的勘查工作变得简单易行。

而目视判读技术是整个遥感勘查工作的重要基础。

一、概念及分类(一)遥感影像的慨念科技的发展使得卫星及航空遥感图像分辨率大幅度提高了,从而使人们可以根据遥感图像获得有用的数据及信息、另外遥感图像拥有特定的比例尺,它是地表物体独有的电磁辐射的记录与反映,它主要表现在最通过遥感探测仪获得一种遥感信息。

(二)影像分类方法遥感影像分类主要有有监督与非监督两种分类法。

其中监督分类法主要包括: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和平行六面体法等。

非监督分类法包括两种具体方法,即:K-means法与ISODATA法。

同时根据性质的不同,要干检测还可以被分成分类比较法、直接提取法以及目视解译法和GIS的分类等多种方法。

二、林业遥感判读的准备工作(一)对影像数据的整理5POT5影像拥有宏观性强、视角广、分辨率高、多时相、信息量大、数字传递等特点,其在空间分辨率上,多光谱波段能够达到10m以上,但在全色波段中只能达到2.5m左右。

在影响采集工作结束后,要经过波段组合,正射矫正和融合处理等技术进行处理。

(二)资料的收集在判读工作之前,首先要对调查地区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主要了解该地区的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大型建筑、植被类型等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复习参考资料——遥感影像判读第一章绪论遥感影像判读既是一门学科,又是图像处理的一个过程:1.作为一门学科,遥感影像判读的目的是为了从遥感图像上得到地物信息所进行的基础理论和实践方法的研究2.作为一个过程,它完成地物信息的传递并起到揭示遥感图像内容的作用,其目的是取得地物各组成部分和存在于其他地物的内涵的信息分为计算机辅助判读和人工目视判读遥感影像判读的任务与实施任务根据应用范围:巨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地物与现象的判读实施(组织方法):野外判读、飞行器目视判读、室内判读、综合判读遥感信息的利用方式(5个)1.瞬时信息的定性分析:确定相关目标是否存在2.空间信息的定位:空间分布规律3.瞬时信息的定量分析:定量反演目标参数4.时间信息的趋势分析:地表物质能量迁移规律5.多源信息的综合分析遥感信息的技术支撑(6个)1.观察与测量仪器的改变2.产品形式的改变3.生产工艺的改变4.新一代传感器的研制5.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6.遥感应用模型的深化遥感影像判读的质量要求:分为用户精度(正确分类/所有分为该类制图精度)和制图者精度(正确分类/参考数据中的该类)1.判读结果的完整性(详细性):与给定任务的符合程度,用质量指标评价2.判读的可靠性:与实际的符合程度,用质量和数量指标评价3.判读的及时性:资料及时;指定限期完成4.判读结果的明显性:便于理解和应用第二章遥感影像判读的理论基础地物的电磁辐射特性——地物的电磁辐射特性概念:1.从近紫外到中红外(0.3-6μm)波段区间能量最集中而且相对来说较稳定2.被动遥感主要利用可见光、红外等稳定辐射3.对流层:地表到平均高度12km处,航空遥感活动区,侧重研究电磁波在该层内的传输特性;4.电离层:在80~1000 km,卫星的运行空间遥感常用电磁波波段:1.紫外线:0.01-0.38μm,碳酸盐岩分布、水面油污染2.可见光:0.38-0.76μm,鉴别物质特征的主要波段;遥感最常用的波段3.红外线:0.76-1000μm,近红外0.76-3.0μm; 中红外3.0-6.0μm; 远红外6.0-15.0μm;超4.远红外15-1000μm (近红外又称光红外或反射红外;中红外和远红外又称热红外)5.微波:1mm-1m,全天候遥感;有主动与被动之分;具有穿透能力;发展潜力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大气吸收:大气中有些物质能吸收一定波长的辐射能而转变成为热能(臭氧、二氧化碳、水) 1.臭氧吸收带:紫外区0.3μm以下强吸收;远红外9.6μm 强吸收;0.6μm,4.75μm和14μm 弱吸收2.二氧化碳:低层大气,含量少;主要在红外区3.水: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介质,对红外遥感有极大的影响(大气吸收影响主要是造成遥感影像暗淡.)大气散射: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遇到小微粒,而使传播方向改变,并向各个方向散开1.瑞利散射:α<< λ,散射率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瑞利散射的强度随着波长变短而迅速增大2.米氏散射:α≈λ,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3.无选择性散射:α>>λ,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云雾通常呈现白色, 阴天不宜遥感(原因:散射,反射)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散射集中在太阳辐射能量最强的可见光散射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改变了电磁波的传播方向; 干扰传感器的接收; 降低了遥感数据的质量大气窗口:通过大气而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射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地球辐射的特性:1.可见光与近红外(0.3-2.5 µm):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2.中红外(2.5-6 µm):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的热辐射3.远红外(大于6 µm):地表物体自身热辐射为主植被电磁辐射特性:植被反射波谱特性:1.可见光波段:在0.55μm附近有反射率为10%~ 20%的一个波峰,0.45μm蓝光和0.67μm红光处有两个吸收带,受叶绿素的影响2.近红外波段:0.7μm~ 0.8μm间有一个反射陡坡,至0.8-1.3μm有一峰值,反射率高达40%或更高,受植被叶细胞结构的影响,形成植被的独有特征1.3~2.7μm波段,受含水量影响,吸收率大增,反射率下降,在1.45μm、1.95μm和2.6 ~ 2.7μm处形成低谷,对应1.6μm和2.2μm是反射峰红边:红光区外叶绿素吸收减少部位,到近红外高反射肩之间,健康植物的光谱响应陡然增加( 其亮度增加约10倍)的窄条带区(约0.7~0.75μm)1.红移:叶绿素含量高,生长旺盛时,“红边”会向波长增加的方向偏移2.蓝移:受金属元素“毒害”、感染病虫害、受污染或缺水缺肥等原因“失绿”时,“红边”会向波长短的方向移动植被冠层的反射:由叶的多次反射和阴影的共同作用而成,阴影所占的比例受到光照度、叶的形状、大小、倾角等的影响冠层的反射低于单叶的实验室测量值,但在近红外谱段冠层的反射更强植被的发射辐射:(热红外波段)遵循普朗克黑体辐射定律,辐射出射度与植被的温度和波长直接相关植被的发射率随植物类别、水分含量等的变化而变化,健康的绿色植被的发射率一般在0.96~0.99植被的微波辐射:(微波波段)1.被动:植被的微波辐射能量(微波亮度温度)与植物及土壤的水分含量有关2.主动:植物的后向散射强度(即主动微波辐射)与其介电常数和表面粗糙度有关(反映了植物水分含量和植物群体的几何结构)土壤的电磁辐射特性:土壤的反射光谱:1.没有明显的峰值和谷值2.土壤反射光谱曲线较平滑,在不同波段的遥感图像上,土壤亮度区别不明显3.土壤的反射率与土壤水分和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类型、土壤粗糙度和土壤质地土壤的矿物组成等有一定的关系土壤的发射波谱特性:1.土壤的发射辐射是由土壤温度状况决定的2.土壤温度与水分的蒸腾散失、风化和化学溶解,微生物活性及有机质的分解速度,种子萌发和植物生长有关3.影响土壤温度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气温度土壤的微波特性:1.影响土壤微波辐射特性的主要因素是土壤的表面结构(粗糙度和粒度)和土壤的电特性(介电常数和导电率)2.土壤水分是影响土壤介电常数的主要因素水体的电磁辐射特性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1.传感器接收的能量包括:水中光、水面的反射光、天空散射光,其前两部分包含有水的信息(水色、海面形态等信息)2.水体的反射主要在蓝绿光波段3.总体上,水体反射率不高,约在2~4%左右,其它波段吸收较强,特别是近红外波段,吸收就更强4.水体的反射光谱特性受水体自身的光学性质和水的状态(水体中所含的有机、无机悬浮物的浓度,类型,颗粒大小等)影响5.水色主要取决于水体中浮游生物含量(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含量、营养盐含量(黄色物质、溶解有机物质、盐度指标)以及其它污染物、底部形态(水下地形)、水深等因素水体的发射光谱特性:1.史蒂芬玻尔兹曼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M=εσT42.水体在热红外图像上,白天时表现为黑色,夜间时表现为亮白色水体的微波辐射特性水体发射率低;可获得水面状况以及水面以下一定深度的温度、盐度和几何性质结构遥感影像的信息性能1.影像判读的可能性:地物的识别概率2.目视判读中地物的识别概率取决于地物大小,遥感图像的参数和判读人员的能力3.遥感影像的信息性能:在可理解的形式中反映地物和现象的详尽程度4.内容:图像的成像能力、量测能力和信息容量遥感信息单元:1.图像属性相对一致的空间单元,以像元、灰度纹理等为基础,具有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2.通过光谱响应及其时间效应与空间效应而具有明确的地学意义3.各级遥感信息单元与各种专题研究对象(地理单元)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第三章遥感影像判读原理与方法(重点)遥感影像判读的背景知识:专业知识、地理区域知识、遥感系统知识。

遥感影像判读的内容:图像识别、图像量测、图像分析与专题特征提取。

遥感影像判读的方法:1.人工信息提取:指专业人员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辅助判读仪器,在遥感图像上获取特定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

2.计算机信息提取:在计算机系统的支持下,综合运用地学分析、遥感图像处理、地理信息系统、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地学专题信息的智能化获取。

3.遥感信息提取专家系统:人机交互。

目视判读标志定义及分类判读标志:解译标志,指能够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影像各种特征。

1.直接判读标志:能够直接反映和表现目标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

2.间接判读标志:能够间接反映和表现地物信息的遥感图像的各种特征,借助它可推断与某个地物属性相关的其他现象。

判读标志分类:1.色: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颜色,包括色调、颜色和阴影。

2.形: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形状,包括地物的形状、纹理、大小、图案等。

3.位:目标地物在遥感影像上的空间位置,包括地物分布的空间位置、相关布局等。

目视判读标志内容:1.色调(Tone):指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灰度);识别地物的基本依据。

2.色调受多种因素影响(成像高度、时间、观察角度、传感器、成像材料、处成像后处理等,仅能在同一张像片上比较)。

3.颜色(color):地物在不同波段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彩色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4.阴影(shadow):因倾斜照射,使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造成的遥感影像上的暗色调;经常使用的标志之一。

1)本影:地物未被太阳光直接照射到的背光阴暗部分;有助于获得地物的立体感。

2)落影:阳光直接照射物体时,物体投在地面上的影子在像片上的构像;据落影形状和长度,可以帮助识别物体的性质、类型和高度。

阴影对目标物判读的影响:1)增强了立体感,它的形状和轮廓显示了地物的高度和侧面形状,有助于地物的识别。

2)掩盖地物信息,给判读工作带来麻烦。

5.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

识别地物的重要而明显的标志:有直线、曲线、环状、岛状、斑块状、扇状、条带状、面状等。

影响因素:平台姿态、空间分辨率、投影性质。

6.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可作为区分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

分为点、斑块、格子、线条、波纹、环等。

地物表面的质感:以平滑/粗糙度划分。

影响因素:地物的表面特征,光照角度,图像的对比度。

利用纹理特征可区分色调总体相同的两类物体,纹理也可以作为分类图像再细分的基本准则。

7.位置(site):指目标地物分布的地点,判断地物属性的重要标志。

8.图案(pattern):目标地物有规律的排列而成的图型结构。

目视判读的影响因素:1.地物本身的复杂性:波谱特性、空间分布特性(同物异谱和异物同谱)、时间特性。

2.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