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精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
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 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新课探究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 月10 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过程: 1947 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3)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的
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去,我们打出去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答案:(1)大别山接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
(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图片展示:
2.三大战役。
(1)双方力量的变化。
教师: 1947 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 1948年 8 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
教师:进入 1948年 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 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 280 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学生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 365 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教师总结: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 130万增至 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 1/4,人口占全国的 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过程。
图片展示:
教师:(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讲解每次战役的概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先全面看书,后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第 115- 116页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辽沈战役
作战部队和指挥员:东北人民解放军,林彪、罗荣桓
战役时间: 1948年 9月-1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47 万多人
意义:解放东北全境
战役名称:淮海战役作战部队和指挥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战役时间: 1948年 11月-1949年 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55 万多人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战役名称:平津战役作战部队和指挥员:东北人民解放军和华北人民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战役时间: 1948年 11月-1949年 1月
歼灭和改编敌人数: 52 万多人意义: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历史意义:
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 150 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合作探究)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小组合作学习)答案: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教师: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 60 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 80 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学生: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教师:不错,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这样,陈毅才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
3.南京解放
展示《渡江战役》视频及图片等资料,使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威武和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穷途末路之势;知道 4月 23日南京解放,意味着统治中国 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合作探究)纵观以上几场战役,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共产党:打的是人民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国民党:发动的是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政治孤立,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军队厌战。
三、课堂小结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经过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如东方升起的太阳,光焰普照大地。
【板书设计】
第 24 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三大战役和南京
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序幕
2.大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南京解放: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