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第21课 伶官传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课 伶官传序
导学目标 1.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课内自主学习
一 文化常识
1.背景解读
欧阳修进入政界后,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矛盾日趋尖锐,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危机越来越令人不安。
到了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李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侵扰西北边镜,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针对当时的敝政,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欧阳修忧心忡忡,很担心五代惨痛历史即将重演。
而宋太祖时修订的《旧五代史》又“繁猥失实”,无助于劝善惩恶。
欧阳修于是自己动手,撰成《新五代史》。
面对国家和民族面临的危机,欧阳修作此序是为了引起宋朝统治者的警惕,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告诫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应满足表面的虚荣,而是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
政区与官职
(1)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外交、礼仪、祭祀、科举、学校的是礼部。
(2)三省六部制里,主管文官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及武官任免的是兵部。
(3)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国土中某一块地方的财政收入或者赋税奖励给某人,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与分封制不同。
(4)成语“下车伊始”中的“下车”是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
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是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5)在唐代的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司法刑狱的是刑部,主管户口的是户部。
二 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盛以锦囊(chénɡ) ②系燕父子以组(xì)
③乱者四应(yìnɡ) ④李存勖(xù)
2.词语解释
(1)抑本其成败之迹 抑:或者 迹:事迹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指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3)君臣相顾,不知所归顾:看
(4)以一少牢告庙少牢:祭祀时的祭品,羊、猪各一头
(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丝带,丝绳,泛指绳索
(6)举天下之豪杰举:所有的
3.古今异义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今义:干某项事业
4.一词多义
(1)盛Error!
(2)而Error!
(3)其Error!
5.词类活用
(1)抑本其成败之迹(名词作动词,推究)
(2)忧劳可以兴国(形容词用作使动词,使……兴盛)
(3)函梁君臣之首(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形容词作动词,推究)
(5)逸豫可以亡身(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6)负而前驱(名词作状语,向前)
(7)一夫夜呼(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8)仓皇东出(名词作状语,向东)
(9)乱者四应(乱,形容词作动词,作乱;四,数词作状语,在四面)
(10)泣下沾襟(动词作名词,眼泪)
(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形容词作名词,细小的事情;有勇有谋的人)
6.特殊句式
(1)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②此三者,吾遗恨也
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倒装句
①请其矢,盛以锦囊(状语后置,应为“以锦囊盛”)
②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状语后置,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③而告以成功(状语后置,应为“以成功告”)
④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状语后置,应为“于忽微积”“于所溺困”)
⑤庄宗受而藏之于庙(状语后置,应为“于庙藏之”)
(3)省略句
①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②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③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④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⑤(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4)被动句
①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表被动)
②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于”表被动)
三 古今对译
伶官传序
呜呼! 盛 衰 之 理,虽 曰天命, 岂 非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
人事哉!原①庄宗之所以②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
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
知之矣。
知道了。
[
①原:形容词作动词,推其根本。
②所以:……的原因。
]
段解: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世 言晋王之将终 也,以三 矢赐庄宗 而告
世人说晋王在临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
之曰:“梁,吾 仇也;燕王,吾 所立; 契丹与 吾
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
约③ 为兄弟, 而皆 背 晋以归梁。
此三者,
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晋而归顺梁。
这三者,
吾遗恨也。
与④尔⑤三矢,尔 其⑥无忘 乃⑦父之志!”
是我的遗憾。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庄宗受而 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 事⑧ 以
庄宗接了箭,把它藏在祖庙里。
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官员用猪、羊
一少牢告庙,请 其 矢,盛以锦囊, 负 而
二牲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队伍
Error!
前驱,及凯 旋 而 纳 之。
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宗庙里。
Error!
段解: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
这一段叙事的语势比较平缓,没有直接的议论,但是作者寓论点于叙述之中,与第一段“之所以得天下”相照应,为下文张本。
方其 系 燕父子 以组⑨,函⑩ 梁 君臣之
当庄宗用绳子捆缚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国君臣的
首,入于太庙, 还矢先王,而告以 成功,其意气之盛,
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时,他意气骄盛,
可 谓 壮 哉!及 仇雠○11 已灭, 天下 已 定, 一夫
真可以说雄壮极了!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
夜 呼, 乱者 四 应, 仓皇 东出,未及
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
见 贼 而 士 卒 离 散 ,君臣相 顾, 不知 所 归,
看到叛军,士卒就四散而逃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道回到哪里去,
至于⑫ 誓天断发, 泣 下 沾 襟,
以至于割下头发,对天发誓(愿以死报),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
何其 衰 也! 岂 得之 难而失之 易欤?
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抑⑬ 本其 成败 之 迹, 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
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
“满 招 损 , 谦 得 益 。
”忧 劳可以
“骄傲自满招来损害,谦虚谨慎得到益处。
”忧虑辛劳可以
兴⑭ 国, 逸 豫⑮ 可 以亡⑯身, 自然之 理也。
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Error!
Error!
段解:转入议论,评论庄宗的盛衰之理,阐明中心论点。
故 方其 盛 也, 举⑰天下之豪杰,莫 能与之争;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
及 其 衰也, 数 十伶 人困 之, 而 身 死 国
等到他衰落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就自己丧命,国家
灭, 为 天 下笑。
夫 祸 患 常 积 于 忽
灭亡,被天下人耻笑。
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
微, 而 智勇 多 困 于 所 溺, 岂
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
独 伶 人 也 哉⑱?只是(溺爱)伶人(才如此)吗?[⑰举:全,所有的。
⑱也哉:
语气词连用,表反诘语气。
]
段解: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伶官传序
Error!
二|文本探究
1.《伶官传序》是怎样提出论点的?作者从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中得到了怎样的结论?
我的答案:
提示: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作者得出的结论有三:(1)国家成败兴衰“皆自于人”。
(2)“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3)“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2.“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我的答案:
提示: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是转折关系的反问句,强
调人事的作用,意思是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这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盛衰之理,在于人事。
②第二段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两种情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这就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③第四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可以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3.《伶官传序》写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可以结束了,可是作者又作了进一步议论,为什么?
我的答案:
提示: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两种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的教训,得出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即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于声色犬马的逸
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意味十分深长。
这就使事理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普遍性。
4.[技法探微]《伶官传序》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述事理的?
我的答案:
提示:文章开头以“盛”“衰”对举,提出论点,并以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对举,引出下面对论据的叙述。
第二段叙述论据的前因。
第三段具体叙述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过程,其间还夹杂对于“得天下”后的神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与“失天下”后的神情“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的对比,并引用对比结构的名言“满招损,谦受益”,充分阐明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第四段对结论进一步深化升华,通过对比论证,得出“方其盛也”“及其衰也”两种状态,得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推论,使观点更具针对性,更加普遍化。
总之,本文从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到结论都是采用对比方式。
这样做的好处是对照鲜明,逻辑清晰,使论证非常有力。
5.[创新表达]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有人说其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你怎么看待?请简要说说你的看法。
我的答案:
提示: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
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
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
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
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诫,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
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
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
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
其观点也有历史进步性。
教材迁移讲练 古文化知识——古代官职
古代官职的情况,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职掌等方面。
各朝代的情况,不尽相同。
大体可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1.中央官职
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时称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始称“卫尉”,始于秦,为统率卫士守卫宫禁之官。
北齐改称卫尉寺,职权依旧。
隋以后改掌军器、仪仗等事。
南宋被并入工部。
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
大鸿胪主外宾之事。
至北齐曰鸿胪寺。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兼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2.地方官职
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
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一些军事重镇设节度使,属官有
行军司马、参谋、掌书记等。
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
明清改州为府,称
知府。
此外,汉代也设州,天下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
情况,称刺史。
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黜
陟使。
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
元代地方最
高行政机构叫行中书省,明代改称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称为“省”。
(1)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2)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3)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
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4)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
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5)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
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6)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7)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8)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9)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
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10)御史: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
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
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11)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
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清代军机大
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12)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颁布法令,兼管外事。
(13)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
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14)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15)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
(16)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17)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
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地位渐低。
(18)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19)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20)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21)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22)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23)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
明清时指县长。
(24)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25)司马:专门负责管马匹的官。
殷商时代始置,位次三公,掌军政和军赋。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
隋唐时,司马成为地方官,是刺史的副手。
唐前期,司马尚有实权,中后期渐无实权。
宋时期的司马只是正九品官员。
(26)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
(27)经略使:也简称“经略”。
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
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
(28)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29)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30)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31)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
(32)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33)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34)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35)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36)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37)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