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三:体温异常简介.doc

合集下载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体温是人体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评估和护理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的标准和步骤。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体温测量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肛门、耳朵或额头等部位进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并确保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清洁。

2. 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范围因年龄、性别和测量部位而异。

一般成人的正常体温范围为36.5°C至37.5°C。

对于儿童和老年人,正常体温范围可能稍有不同。

3. 异常体温的判断异常体温的判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温测量结果以及患者的基础健康状况。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的0.5°C以上可被视为异常。

4. 异常体温的分类异常体温可分为以下几类:- 发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常伴有全身不适、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

- 低体温: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可能导致寒战、血压下降等症状。

- 高热:体温超过39°C,可能导致中暑、抽搐等严重后果。

- 间歇热:体温在正常范围和发热范围之间波动,可能是某些感染性疾病的表现。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患者的护理- 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提供适当的环境温度和通风。

- 鼓励患者多饮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 给予适当的退热药物,如扑热息痛。

- 提供舒适的床上用品,保持患者的休息和睡眠质量。

2. 低体温患者的护理- 提供温暖的环境,使用电热毯或暖气设备。

- 给予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增加身体能量供应。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 注意保暖措施,如给患者穿暖衣物、使用保温毯等。

3. 高热患者的护理- 立即采取降温措施,如给患者冷敷、使用降温药物等。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并记录相关数据。

- 观察患者的神志和意识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

- 给予充足的水分和营养,防止脱水和体力消耗。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概述: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或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身体发生了某种疾病或病理状态的表现,因此对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体温的评估方法、异常体温的分类、异常体温的原因、异常体温的危害以及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五个方面,详细阐述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一、体温的评估方法1.1 口腔测温法:使用体温计将温度计尖端放入患者口腔底部,等待约3分钟,读取温度计上的体温。

1.2 腋窝测温法:将温度计尖端放入患者腋窝,轻轻夹紧患者的上肢,等待约5分钟,读取温度计上的体温。

1.3 耳温测温法:将耳温计尖端插入患者耳道,轻轻按下耳廓,等待约2秒钟,读取耳温计上的体温。

二、异常体温的分类2.1 高热: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高于摄氏38.5度。

2.2 低体温:体温低于正常范围,通常低于摄氏35度。

2.3 间歇性体温:体温在正常范围和异常范围之间交替变化,可能是由于感染或药物引起的。

三、异常体温的原因3.1 感染:感染是最常见的异常体温原因之一,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感染。

3.2 内分泌失调: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功能减退,可能导致体温异常。

3.3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精神病药物等,可能引起体温的改变。

四、异常体温的危害4.1 神经系统损害:高热可能导致脑组织受损,引起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昏迷等。

4.2 内脏功能受损:异常体温可能对内脏器官产生不良影响,如心脏、肾脏等功能受损。

4.3 感染风险增加:异常体温可能降低机体对感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的风险。

五、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5.1 体温监测:定期监测患者的体温,并记录在护理记录中,以便及时发现异常体温。

5.2 降温措施:对于高热患者,可以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冰袋、湿毛巾等,或者给予退热药物。

5.3 保暖措施:对于低体温患者,应采取保暖措施,如给予温热饮食、穿暖和加强环境保温。

结论: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对于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概述: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一种疾病的表现,也可能是其他身体问题的信号。

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我们需要了解其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一、异常体温的原因1.1 疾病感染:感染性疾病是导致异常体温的常见原因,如感冒、流感、肺炎等。

这些疾病会引起体内免疫系统的反应,导致体温升高。

1.2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会导致体温升高或降低,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等。

这些药物可能会对身体的温度调节机制产生影响,导致异常体温。

1.3 环境因素:极端的气温、高温环境或低温环境都可能导致体温异常。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中会对身体的温度调节产生影响。

二、异常体温的症状2.1 发热:异常体温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即体温升高。

发热可以伴随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2.2 寒战:在异常体温降低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寒战的症状,即身体发抖。

2.3 皮肤变化:异常体温也会导致皮肤变化,如发红、出汗或干燥。

这些变化是身体对体温调节失调的反应。

三、异常体温的处理方法3.1 评估病情:对于出现异常体温的患者,首先需要评估其病情。

了解病史、体征和症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确定异常体温的原因。

3.2 控制体温:根据异常体温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体温。

对于发热患者,可以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对于寒战患者,可以给予保暖措施,如加厚被子或穿暖和的衣物。

3.3 密切观察:在处理异常体温的过程中,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

记录体温变化、症状和体征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四、异常体温的护理措施4.1 维持水平衡:异常体温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水平衡,避免脱水或过度饮水。

适当补充水分,可以喝清水、果汁或含电解质的饮料。

4.2 提供适当的营养:异常体温患者需要摄入适当的营养,以增强免疫力和促进康复。

提供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汤等。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或者低于正常范围的情况。

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障患者的健康和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获得适当的治疗和关心。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方法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耳道、直肠或者额温等方式进行测量。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个人特点,选择适合的测量方法。

2. 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范围是指在肃静状态下,体温处于正常范围内的温度。

通常口腔测量法下,正常体温范围为36.5℃-37.5℃。

3. 异常体温的判断异常体温的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分析。

体温高于或者低于正常范围一段时间后,应警惕患者是否存在异常体温。

4. 异常体温的记录对于异常体温,应及时记录体温数值、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测量方法,并与患者的病情和治疗发展进行关联,为后续的护理决策提供参考。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体温调控对于高热患者,可以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冰袋敷贴等。

同时,保持室内环境适宜、衣物适度,以促进体温的调控。

2. 水分补充高热患者出汗较多,容易导致体液丢失。

因此,应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以防止脱水的发生。

3.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原因引起的异常体温,可以采取相应的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发热引起的异常体温,可以使用解热药物进行治疗。

4. 歇息与营养患者在异常体温期间需要充足的歇息和营养,以增强身体的反抗力和恢复能力。

合理的饮食结构和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5. 定期观察和评估对于患者的异常体温,需要定期观察和评估其体温变化、症状和体征的改善情况。

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四、结语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是保障患者健康和安全的重要环节。

通过准确评估体温、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和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医护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以提供高质量的评估和护理服务,确保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体温异常

体温异常

发热过程及表现:一般分
为三个时期
1、体温上升期: 特点:产热 > 散热 表现: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 方式: 骤升:数小时内升至高峰,见于肺炎球菌肺炎、疟疾等 渐升:逐渐上升,在数天内升至高峰,见于伤寒等
2、高热持续期 特点: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 表现: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加快、头痛头晕、食欲不
应该谨慎使用,应性,即随剂量上升而疗效上
升,所以要防止过量用药,否则会引起肝脏损害。
• 柴胡注射液

中药柴胡提取的注射剂,该药退热作用较慢且弱,
副作用少。规格为每支2毫升,用量3岁以内小儿每次
肌肉注射1/3~1/2支,大于4岁每次一支。
• 安乃近

属于呲唑啉基类活性药物,规格有注射剂和片剂,
主要副作用为肾毒性、胃肠道出血、严重皮疹,致死
性粒细胞缺乏为其最严重副作用。安乃近药效明显, 但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目前27个国家禁止或限制使 用安乃近,但国内有的地方医院还在使用,值得引起 人们高度重视。
• 消炎痛栓
本品为吲哚乙酸类非甾体抗炎药,适用于①关节炎,可缓解 类风湿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性炎及赖特(Reiter) 综合症等的症状,使疼痛和肿胀减轻,及关节活动功能改善, 但不能控制疾病过程的进度;②痛风,可用于缓解急性通风 性关节炎的疼痛及炎症,但不能纠正高尿酸血症,不适用于 慢性痛风的长期治疗;③滑囊炎、肌腱炎及肩周炎等非关节 软组织炎症,在应用一般药无效时可试用;④高热的对症解 热,可迅速大幅度短暂退热; ⑤偏头痛、痛经、手术后痛及创伤后痛等的镇痛对症治疗。
在采用物理降温措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 几点
• 1、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 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 温措施。 2、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可减轻脑组织 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 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因此, 头部降温对颅脑损伤的病人更为重要。 3、对有出血倾向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的病人禁用酒精 擦浴,特别是白血病患者,酒精擦浴往往会导致出血症状加重。擦浴时 禁擦后背、胸前区、腹部和足底等处,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4、采用物理降温措施30分钟后测量体温,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 脉搏、呼吸及神志的变化。 5、使用冰块降温要经常更换部位,防止冻伤。腋下冰袋降温后,腋温 的测量不宜在50分钟内进行。应用医用冰毯降温的病人,探头应放在腋 中线与腋后线中间为宜。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身体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的信号,需要及时评估和护理。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主观评估主观评估是通过与患者交流和观察患者的表情、行为等方式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异常体温。

护理人员应询问患者是否感到发热或寒冷,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面色潮红、出汗、颤抖等症状。

2. 客观评估客观评估是通过测量患者的体温来确定是否存在异常体温。

常用的体温测量方法有口腔测温、腋下测温、耳道测温和肛温测温。

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温方法,并记录测量结果。

3. 体温记录护理人员应将患者的体温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测量数值等信息。

体温记录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确定,一般情况下每4小时测量一次。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护理如果患者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出现发热症状,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给予患者充足的水分,保持水平衡。

- 维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温适宜。

- 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但应遵循医嘱使用。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2. 降温护理如果患者体温过高且持续升高,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给予患者冷敷,可使用湿毛巾或冰袋敷在患者的额头、腋下和腿肚子等部位。

- 给予患者冷饮,如冰水或冰淇淋,但应遵循医嘱使用。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3. 保暖护理如果患者体温过低,护理人员应采取以下护理措施:- 给予患者保暖物品,如毛毯、暖宝宝等。

- 调整室温,保持室内温暖舒适。

-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2. 饮食均衡,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

3. 锻炼身体,增强免疫力。

4.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极端温度环境下。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者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身体内部发生了某种问题的信号,因此对其进行评估和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使用适当的体温计对患者进行体温测量,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口腔、腋下、肛门和额温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部位,并确保测量准确性。

2. 体温评估根据测量结果,将体温分为以下几个范围进行评估:- 低热:体温在37.1℃-38℃之间,可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或者轻微的感染。

- 高热:体温在38.1℃-39℃之间,可能是中度感染或者其他疾病引起。

- 极高热:体温超过39℃,可能是严重感染或者其他严重疾病引起。

3. 体温变化的观察注意观察患者的体温变化情况,包括持续时间、频率和幅度等。

记录体温变化的趋势,有助于判断疾病的发展和治疗效果。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低热的护理- 观察患者的普通症状,如乏力、头痛、食欲不振等,及时向医生报告。

- 赋予患者足够的歇息和睡眠,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

- 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寒冷刺激。

- 鼓励患者多饮水,补充体内的水分。

2. 高热的护理- 确保患者充足的水分摄入,防止脱水。

- 注意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头痛、恶心、呕吐等,及时向医生报告。

- 采取物理降温措施,如擦身、冷敷等,但应注意不要过度降温。

- 避免患者过度劳苦,保持充足的歇息和睡眠。

3. 极高热的护理- 即将向医生报告患者的体温情况,寻求专业的治疗建议。

- 采取积极措施进行物理降温,如冷敷、冷水浴等。

- 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赋予患者充足的液体补充,防止脱水。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病原体。

2. 避免长期处于极端温度环境下,如高温或者低温环境。

3.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反抗疾病的能力。

初级护师考试之体温的变化知识点

初级护师考试之体温的变化知识点

初级护师考试之体温的变化知识点
1、正常体温
口温37℃(范围36.3℃ - 37.2℃ )
肛温37.5℃(范围36.5℃ - 37.7℃ )
腋温36.5℃(范围36.0℃ - 37.0℃ )
2、临床分级(以口腔温度为例)
低热:37.3℃ - 38.0℃
中等热:38.1℃ - 39.0℃
高热:39.1℃ - 41.0℃
超热:41℃以上
注:根据题目给出的体温,判断热型常考。

3、热型(热型和疾病要牢固记忆)
(1 )稽留热:高体温,波动不超1℃
体温上升后即恒定地维持在39℃ - 40℃以上的高水平, 达数天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

常见于急性感染病,如伤寒、肺炎链球菌肺炎、大叶性肺炎。

(2 )弛张热:高体温,波动超1℃
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1℃,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败血症、化脓性炎症、重症肺结核、川畸病、晚期肿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 )间歇热:体温高低交错,波动超大
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无热期( 间歇期) 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疾病。

(4 )不规则热:无规律
体温常在38 ℃左右或波动于37℃ ~ 40℃之间。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结核病、白血病等。

注:历年真题都会考,根据体温变化描述判断所患疾病。

体温异常及其护理措施

体温异常及其护理措施

体温异常及其护理措施引言体温是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于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然而,有时候我们可能会遇到体温异常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一些内外因素引起的。

本文将介绍体温异常的一些常见原因以及如何采取护理措施来应对这些异常。

体温异常的原因体温异常可以分为体温升高和体温降低两种情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引起体温异常的原因:1. 体温升高的原因•发热:感染、炎症等疾病可以导致体温升高。

•中暑:在高温环境下暴露过久,身体无法有效降温,导致体温升高。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会导致机体温度升高,例如抗生素或抗癫痫药物。

2. 体温降低的原因•高原反应:长时间置身于高海拔地区,缺氧会导致体温降低。

•低体温症:在寒冷环境下暴露过久,身体无法有效保温,导致体温降低。

•药物反应:某些药物会导致机体温度降低,例如抗抑郁药物或镇静剂。

体温异常的护理措施针对不同的体温异常情况,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来帮助恢复体温平衡。

1. 体温升高的护理措施•保持清凉环境:将患者放置在清凉的环境中,如开启空调或使用风扇等,有助于降低体温。

•补充水分:提供充足的水分以补充流失的液体,并通过多饮水来帮助降低体温。

•退热药物: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等。

2. 体温降低的护理措施•保暖措施:给予患者足够的保暖措施,如增加室内温度、给予暖气垫或保温毯等。

•补充热量:通过摄入高热量食物或饮料来提供足够的能量,帮助提升体温。

•医疗干预:在严重体温降低的情况下,医生可能会考虑使用体温调节设备,如加温毯或体外循环等。

结论体温异常是一个常见的问题,可以是体温升高或体温降低。

了解导致体温异常的原因对于采取适当的护理措施至关重要。

针对不同的体温异常情况,我们可以通过保持清凉环境、补充水分、提供退热药物等措施来应对体温升高;通过保暖措施、补充热量和医疗干预等措施来应对体温降低。

必要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的治疗。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能够更好地了解体温异常及其护理措施,有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发生。

异常体温的护理

异常体温的护理
,提高机体抵抗力。
中性体温异常的识别与处理
观察体温变化
定时测量体温,观察体温 变化情况,如出现异常应 及时就医。
识别异常症状
如出现畏寒、乏力、头痛 、肌肉酸痛等症状,可能 是体温异常的表现,应及 时采取措施。
采取相应措施
如出现低热可采取贴退热 贴、温水擦浴等方法降温 ;如出现高热可采取药物 降温、冰敷等方法降温。
药物降温注意事项
选择合适的退热药物
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婴幼儿的退热药物,避免使用成人药物 或过量使用。
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时机
严格按照药物说明书或医生的指导使用退热药物,避免超量或用药 时机不当。
观察不良反应
在使用退热药物后,密切观察宝宝是否有不良反应,如皮疹、呕吐 、腹泻等,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
提高身体免疫力。
适量运动
02
定期进行适度的运动,如散步、游泳、瑜伽等,以增强体质和
提高免疫力。
充足休息
03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和熬夜,有助于恢复身体
机能和提高免疫力。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和提高免疫力。
规律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熬夜和不规律的作息习惯。
异常体温的护理
汇报人: 2024-01-04
目录
• 异常体温的概述 • 异常体温的护理原则 • 高热护理 • 低热护理 • 中性体温护理 • 异常体温的预防与保健
01
异常体温的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异常体温是指人体温度偏离正常 范围的情况。正常体温大致在 36.5-37.5°C之间。
分类
异常体温可分为低体温和高体温 两种情况。低体温通常指体温低 于35°C,高体温则指体温高于 37.5°C。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身体发生问题的信号,需要及时进行评估和护理,以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方法。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体温测量:使用体温计测量患者的体温,可以选择口腔、腋窝、肛门或额温等测量部位。

确保体温计的准确性和清洁卫生。

2. 体温记录:将测量到的体温记录在患者的护理记录中,包括测量时间、测量部位和测量数值。

记录体温的变化趋势,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3. 体温评估:根据患者的体温数值和症状,进行体温评估。

常见的评估指标包括发热程度、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等。

评估结果有助于确定护理干预措施。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发热护理:a. 保持环境舒适:调整室温、湿度和通风,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b. 补充水分:发热时,患者容易出现脱水现象,及时给予足够的水分补充。

c. 服用退热药物:根据医嘱,给予适当的退热药物,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

d.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观察退热效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e. 观察症状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2. 低体温护理:a. 提供保暖措施:给予患者足够的被褥和保暖设施,保持室温适宜。

b. 补充热量:提供高热量的食物和饮品,增加患者的热量摄入。

c. 活动促进:帮助患者进行适当的活动,促进血液循环和体温调节。

d. 监测体温变化: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观察体温上升情况,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e. 观察症状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寒战、乏力、意识模糊等,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身体清洁,避免感染引起的发热。

2. 合理饮食:均衡摄入营养,增强身体免疫力,预防疾病引起的发热。

3.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引起的体温异常。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引言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高于正常范围(37℃-38℃)或低于正常范围(36℃-37℃)的情况。

异常体温可能是身体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或存在某种疾病的表现。

对于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病史以及其他相关因素,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措施。

二、异常体温的评估1. 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既往病史、过敏史等。

2. 询问患者的主诉:了解患者是否感觉发热或寒冷。

3. 测量体温:使用适当的体温计(口腔、腋下、耳温、额温等)测量患者的体温,并记录下来。

4. 观察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面色、精神状态、出汗情况等。

5. 检查患者的皮肤:观察皮肤是否潮红、苍白或发绀等。

6. 触诊淋巴结:检查淋巴结是否肿大或有压痛等。

三、异常体温的护理1. 确定异常体温的原因: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温变化,尽可能找出引起异常体温的原因,如感染、药物反应、代谢紊乱等。

2.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如退热药、抗生素等。

3. 提供适当的环境:保持患者的室温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的环境,确保患者的舒适度。

4.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适当调整饮食和补充液体,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5. 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定期测量和记录患者的体温,观察体温的变化趋势,及时调整护理措施。

6. 加强感染控制:对于发热患者,采取必要的隔离措施,防止感染的传播。

7. 提供心理支持:对于患者和家属,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对异常体温带来的不适和焦虑。

四、异常体温的预防1. 加强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保持室内清洁等,减少感染的风险。

2. 接种疫苗:按照医生的建议,及时接种适当的疫苗,提高身体的免疫力。

3. 饮食均衡:保持合理的饮食结构,摄入足够的营养物质,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4.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的疲劳和过度劳累。

5. 避免接触传染源:尽量避免接触有传染性的病原体,如病人、禽类等。

基础护理温度知识点总结

基础护理温度知识点总结

基础护理温度知识点总结温度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参数之一,体温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健康状况及病情变化。

对于基础护理人员来说,了解和掌握温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温度知识点的掌握,可以帮助护士及时发现患者体温异常,及时处理,促进患者康复。

本文将从体温的生理意义、常见体温测量方法、不同年龄段体温特点、体温异常及处理等方面进行总结。

一、体温的生理意义体温是反映体内能量代谢和维持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人体对外界环境温度的适应性本质上是一种维持体内稳态的过程。

体温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影响,其主要作用有:1.维持体内稳态。

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性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而体温作为生命活动的一个基本指标,是维持体内稳定的一项生理功能。

2.影响代谢。

体温可影响人体细胞代谢过程,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活动产生重要影响。

体温升高可以促进代谢加快,而体温下降则可以抑制代谢。

3.调节内分泌系统。

体温可影响垂体、甲状腺和身体其它内分泌腺的分泌功能,进而影响激素水平。

4.保护机体免受严重损伤。

当体温升高(发热)时,可抑制某些病原菌的生长及代谢;当体温下降(降温)时,可减缓细胞活动,降低耗氧量,防止机体对缺氧的危害。

二、常见体温测量方法常见的体温测量方法包括口腔体温、腋窝体温、肛门体温、耳温、额温等。

以下为各种方法的操作要点:1. 口腔体温:将温度计放置在舌下,要求患者闭口,不要大声说话及喝水,保持3-5分钟即可。

2. 腋窝体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腋窝,患者用力夹紧双臂,保持3-5分钟即可。

3. 肛门体温:将温度计插入患者的肛门,保持3-5分钟即可。

4. 耳温:将温度计放入患者的耳朵中,将头侧倾15度,拉直外耳道,保持1-2秒钟即可。

5. 额温:将温度计对准患者额头中央,扫描2-3秒钟即可。

这些测量方法各有其适应人群和特点,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情况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三、不同年龄段体温特点1. 成人:正常体温范围是36.5℃-37.2℃,成人体温不受食物、运动等影响较大。

体温护理知识点总结初中

体温护理知识点总结初中

体温护理知识点总结初中体温是人体内部环境的一种重要指标,它反映了人体的代谢活动和自身调节能力。

正确的体温护理对于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促进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体温护理的知识点总结:一、体温的测量1. 体温测量的方法:体温可以通过口腔、腋下、肛门、耳道等部位进行测量,其中口腔和腋下是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选择测量部位时,要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选取适合的方法。

2. 测量体温的时间:体温的测量时间一般是在早晨起床后,尽量在进食、活动等因素干扰下,获得准确的体温值。

3. 使用体温计的注意事项:在使用体温计时,要注意清洁卫生,避免交叉感染;体温计的使用方法要正确,并且要根据使用的体温计类型来进行操作。

二、体温的变化1. 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人体的体温范围一般在36.5℃~37.2℃之间,但因人体体温的生理波动性很大,所以个体之间会有一定的差异。

2. 体温的生理变化:人体的体温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温度、代谢活动、情绪状态等,所以在不同的情况下,体温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

三、体温异常的处理1. 发热: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感染、炎症、中暑、药物反应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处理。

2. 降温:降温是指体温过高,需要通过冷敷、降温药物等手段进行降温处理。

3. 低体温: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环境、代谢、疾病等原因引起的,需要及时加强保暖,保持体温稳定。

四、体温护理的注意事项1. 保持环境温度适宜:要保持居室温度适宜,避免受凉或者过热。

2. 合理饮食:要保证合理的饮食营养,避免暴饮暴食或者挑食,保持身体的健康状况。

3. 调整作息时间: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或者睡眠不足,保持身体的代谢和调节功能。

4. 加强体育锻炼:适量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代谢和免疫能力,有利于体温的稳定。

5. 注意保暖:在寒冷环境下,要加强保暖措施,避免受凉引起体温的下降。

以上是体温护理的知识点总结,正确的体温护理有助于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促进健康,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

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引言概述:异常体温是指人体体温偏离正常范围,可能是发热或低体温。

评估和护理异常体温对于保护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异常体温的评估和护理方法,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参考。

一、异常体温的评估1.1 测量体温的方法1.2 正常体温范围1.3 异常体温的常见病因二、发热的护理2.1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2.2 采取降温措施2.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三、低体温的护理3.1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3.2 保暖措施3.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四、异常体温的护理注意事项4.1 监测体温的频率4.2 注意患者的水和营养摄入4.3 提供心理支持和舒适性护理正文内容:一、异常体温的评估1.1 测量体温的方法:体温可通过口腔、腋下、直肠或额温等方法测量。

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个人条件。

1.2 正常体温范围:正常体温范围在36.5-37.5摄氏度之间。

体温超过或低于该范围被视为异常体温。

1.3 异常体温的常见病因:异常体温可能是由感染、炎症、代谢紊乱、药物反应或环境因素等引起的。

二、发热的护理2.1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发热患者常伴有头痛、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体征方面,患者可能出现面色潮红、皮肤干燥等。

2.2 采取降温措施:降温措施包括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温水擦浴)、调节环境温度和湿度等。

2.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高热或持续发热的患者,医生可能会考虑给予退热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三、低体温的护理3.1 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低体温患者可能出现寒战、肌肉僵硬、心率下降等症状和体征。

3.2 保暖措施:保持室内温暖,给予患者足够的被褥和保暖物品,使用加热设备等。

3.3 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对于严重低体温的患者,可能需要给予体温调节药物,如肾上腺素。

四、异常体温的护理注意事项4.1 监测体温的频率:根据患者病情的需要,对发热或低体温患者进行定期体温监测,以及记录体温变化的趋势。

体温异常及处置与管理制度

体温异常及处置与管理制度

体温异常及处置与管理制度一、引言体温异常是指人体体温与正常生理状态下的体温偏离的情况。

人的体温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环境温度、运动、疾病等。

体温异常不仅可能是疾病的表现,也可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因此,对体温异常的处置与管理制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体温异常的分类根据体温的不同偏离情况,体温异常可分为:低体温、中等体温和高体温。

1.低体温低体温是指体温低于正常体温36℃的情况。

低体温可能是由于环境寒冷、血液循环不良、甲状腺功能减退、营养不良等多种原因导致的。

低体温可能会引起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引起体温明显偏低,甚至出现体温过低的情况。

低体温的情况下,会出现冰冷、乏力、恶心、呕吐、头晕、脉搏减慢等症状。

重度低体温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失温和休克。

2.中等体温中等体温是指体温在正常体温范围(36℃-37.5℃)内。

中等体温可能是由于体温调节功能失调、天气变化、劳累等原因导致。

中等体温的情况下,可能会有身体疲惫、头痛、心跳加速等症状。

对于中等体温的人群,应该适当休息,保持合理饮食,避免过度劳累。

3.高体温高体温是指体温超过正常体温37.5℃的情况。

高体温可能是由于感染、发炎、中暑等原因导致。

高体温的情况下,会出现全身不适、头痛、发热、出汗等症状。

重度高体温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加快、神志不清等症状。

三、体温异常的处理与管理1. 低体温的处理与管理对于低体温的患者,首先应该迅速将患者置于暖和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可以使用电热毯、暖室等方式提高患者的体温。

同时,补充足够的热量和营养,让患者摄入足够的热量来提高体温。

对于重度低体温的患者,需要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治疗,避免出现失温和休克。

2. 中等体温的处理与管理对于中等体温的人群,需要适当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清新,避免受到过大的影响。

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保持水分平衡,有助于降低体温。

适当休息可以让身体得到充分的休息,有利于体温的调节。

对于中等体温下的就业人群,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避免劳累,如适当调整工作时间、加强工作保护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级护士》基础护理知识点三:体温异常简介《初级护士》2017年基础护理知识点三:体温异常简介
1.体温过高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中枢功能障碍等原因,使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出正常范围。

根据发热原因可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

(1)发热程度:以口腔温度为标准可分为:①低热:体温37.3~38.0℃。

②中等热:体温38.1~39.0℃;③高热:体温39.1~41℃。

④超高热:体温在41℃以上。

(2)发热过程:临床过程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

表现为畏寒、无汗、皮肤苍白,有时伴有寒战。

体温上升的方式有骤升和渐升。

②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深快,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③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大于产热,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

表现为病人大量出汗,皮肤温度下降。

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年老体弱及患心血管病的病人,易出现虚脱或休克现象,表现为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湿冷等,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

(3)热型:热型是根据绘制在体温单上的体温曲线波动的特点所分的类型。

临床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①稽留热:体温持续升高39.0~40.0℃,持续数日或数周,24小时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
伤寒、肺炎球菌性肺炎。

②弛张热:体温在39.0℃以上,但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体温差达1℃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水平。

常见于败血症等。

③间歇热:高热与正常体温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升达39.0℃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很快下降至正常,经数小时、数日的间歇后,又再次发作。

常见于疟疾等。

④不规则热:体温在24小时内变化不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肿瘤性发热等。

(4)体温过高病人的护理:①加强观察:高热病人每隔4小时测温一次,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2次。

②卧床休息:减少病人能量消耗。

③降温:体温超过39.0℃,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可用乙醇拭浴、温水拭浴或作大动脉冷敷。

药物或物理降温半小时后,应测量体温,并作好记录。

④保暖:体温上升期,应及时调节室温,注意保暖,必要时可饮热饮料。

⑤补充营养和水分: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病人少量多餐,多饮水,以补充大量消耗的水分,必要时静脉输液或鼻饲。

⑥口腔护理。

⑦皮肤护理:防止压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⑧心理护理。

⑨健康教育:教会正确测量体温的方法、简易的物理降温方法,以及休息、营养、饮水、清洁的重要性。

2.体温过低
(1)概念:体温在35.0℃以下,称体温过低。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产热减少或散热增加而致体温低于正常范围。

常见于早产儿及全身衰竭的危重病人。

(2)临床表现:表现为躁动、嗜睡,甚至昏迷,心跳呼吸减慢、血压降低,轻度颤抖、皮肤苍白、四肢冰冷。

(3)体温过低病人的护理:①保暖:给予毛毯或加盖被,足部放热水袋,给热饮料等,但要注意防止烫伤。

②应设法维持室温在24~26℃为宜。

③观察病情:至少每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直至体温回复至正常且稳定。

④病因治疗,作好抢救准备。

⑤心理护理,给予精神安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