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建节能标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外窗的遮阳系数SC较国标适当加严;
增加了窗墙比>0.7时,对外窗传热系数 和遮阳系数的限值。
规定值必须遵守,不允许进行“权衡判 断”后突破。
甲类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外窗遮阳系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屋面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单一朝向外窗 (包括透明幕墙)
窗墙面积比≤0.20 0.20<窗墙面积比≤0.30 0.30<窗墙面积比≤0.40 0.40<窗墙面积比≤0.50 0.50<窗墙面积比≤0.70 0.70<窗墙面积比≤0.85 0.85<窗墙面积比≤1.00
不限制 不限制 ≤ 0.70 ≤ 0.60 ≤ 0.50 ≤ 0.50
乙类建筑其它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屋面 外墙 (包括非透明幕墙)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 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 采暖空调房间的隔 墙或楼板
传热系数 K [W/(m2·K)] 体型系数 体型系数 体型系数 ≤0.30 0.30 - 0.40 > 0.40 ≤ 0.55 ≤ 0.45 ≤ 0.40 ≤ 0.60 ≤ 0.50 ≤ 0.4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 —2005)
替代原《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 —93)
以1980年典型公共建筑为比较基础,节能 50%。其中: * 围护结构分担约 25% — 13%(20%) * 空调采暖系统分担约 20% — 16%(20%) * 照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分担约 7% — 18% (10%)
传热系数 K [W/(m2·K)]
≤ 0.50~0.60( ≤ 0.45~0.55)
≤ 0.80( ≤ 0.5~0.6)
传热系数 K [W/(m2·K)]
遮阳系数 SC (东、南、西向)
≤ 3.50 ≤ 3.00 ≤ 2.70 ≤ 2.30 ≤ 2.00 ≤ 1.80
不限制 不限制 ≤ 0.60( ≤ 0.70) ≤ 0.55( ≤ 0.60) ≤ 0.50( ≤ 0.50) ≤ 0.45
各朝向窗墙比不同时, 对窗的传 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的限值不同, 怎么办?
1 允许按照不同朝向分别取值;
2 如果需要采用同样的窗,应取 最不利值(即最小值).
乙类建筑
* 围护结构的热工指标执行《国标》的规定。 * 增加了体形系数>0.4时的限值,可不必因 体形系数超限而按《国标》的方法进行权衡 判断(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 。 * 不能满足规定值时,可采用权衡判断法 (只通过稳定传热方法进行冬季围护结构耗 热计算,不需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判 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 计要求。十分易于操作,熟悉住宅节能计算 者很容易接受。
主编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
适用于北京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 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北京地区公共建筑的 节能设计,可以直接执行本标准。
托幼、旅馆、医院病房等其它居住建筑, 鉴于编制DBJ01-602-2004时,尚无《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只能纳入。新的《居住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经明确,上述建筑也 应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1.60
≤ 0.45
典型办公楼(甲类)工程计算结果
* 外墙传热系数从1.00 降到0.40W/m2·K), 全年能耗约减少 1%;
* 外窗遮阳系数SC值从0.70 降到 0.60,全年 能耗约减少 3.8%。
说明:降低遮阳系数SC值比降低外墙K值更有 效。而传热系数采用0.40 W/(m2·K)与采用 1.00 W/(m2·K)相比,投资会增加不少。
EHR = ε/ΣQ = Τ·Ν/(24 QH·ηC)
4 外窗的实际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 墙总面积(包括窗面积)的12%。 5 外窗和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
窗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 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2002) 中规定的4级;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筑幕 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中规 定的Ⅲ级。
自然通风与节能
对建筑设计的五项基本要求
* 体形系数 * 关于窗 * 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 * 细部构造 * 为采暖、 空调、 通风系统的节能提 供必要条件
明确执行标准的三个前提
• 需要确定所设计建筑是属于甲类建筑 还是乙类建筑;
• 对甲类建筑,需要计算各个朝向的窗 墙面积比;
• 对乙类建筑,需要计算建筑物体型系 数和各个朝向的窗墙面积比.
采暖、空调与通风的节能
1 设计计算 2 室内设计标准取值 3 四个效率
能源转换效率 系统效率 设备效率 管道保温效率 4 充分利用天然冷源 5 排风能量回收 6 系统控制和能量计量
设计计算
负荷计算: 必须对每一采暖空调房间或空调区域进 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采暖水系统:严格进行水力平衡计算,通过各种措施 使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15%。
空调水系统: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进行水力平 衡计算,减少各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 如大于15%时,应在计算基础上,根据平衡要求配置 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
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通过详细计算,确定合理的 采暖和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并确保水泵 设计工作点在高效区。
采暖和空调的室内设计标准取值
按照建筑物围护结构能耗占全 年建筑总能耗的比例特征,划 分为两类建筑: * 单幢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 且全面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建 筑,为甲类建筑。 * 其它为乙类建筑。
建筑类型
住
宅
普通 公共建筑
大型 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22400 13800
2070
全年耗电量 指标
(kWh/m2)
10-20 40-60 150-350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墙总面积 (包括窗面积)的12%。”
《住宅设计规范》房间地面面积的1/10--1/20;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房间地面面积的1/15;
原因:北京地区在空调供冷使用期的5月至9月, 共153天﹑3672小时内,室外温度低于23℃的 时间,共有1540小时,占41.9%。
6 传热系数
其限值大小与窗墙面积比成反比。 乙类建筑还与体型系数成反比。当窗 墙面积比大于0.7以后,即使采用最 高级的玻璃,也需要双层窗。
7 遮阳系数
其限值大小与窗墙面积比成反比。 仅指外遮阳与玻璃遮阳。
外窗和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
* 外窗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筑外 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GB7107-2002)中规定的4级; *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 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中规定的Ⅲ级。
对窗的七项要求
1 窗墙面积比:东、西、北向不应大于 0.70,且建筑物总窗墙比不应大于0.70。 (乙类建筑可以突破但应使用权衡判断法 判定。) 2 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当单一朝向的 窗墙面积比小于0.40时,不应小于0.4。 3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比例:甲类建筑 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30%;乙类建筑不 应 大 于 屋 顶 总 面 积 的 20%( 可 以 突 破 , 但 应使用权衡判断法判定)。
采暖季采暖 能耗量指标
(采暖季平均) (W/m2)
25-40
20-45
10-30
能耗特征
* 住宅能耗主体是采暖耗热量,节能的主要途径,是 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设备的效率。
* 大型公共建筑采暖耗热量指标较住宅小,但耗电量 指标是住宅的10-15倍,电耗中空调约占30% - 60 %。因而,大型公共建筑是空调能耗大户,节能潜 力主要在全年空调能耗。
公共建筑节能北京市
地方标准的主要特点
1 概要 2 对建筑设计及建筑热工设计的节能要 求 3 对采暖、空调、通风系统设计的节能 要求 4 节能设计的管理和监督
北京市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 01—621—2005) 2005-07-01实施
从2005年10月1日起所有报审的设计图 应符合本标准
* 外窗的遮阳系数,是指外遮阳设 施的遮阳系数和玻璃遮阳系数的乘 积,不计算内遮阳系数。
* 外遮阳设施有固定和活动两种做 法,活动外遮阳有利于在冬季进入 更多太阳辐射热量。低层建筑也可 以采用落叶树木的绿化遮阳设施, 类似于活动外遮阳。
甲类建筑
对屋面和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的传 热系数较国标适当放宽;
≤ 0.50 ≤ 0.50 ≤ 0.50
≤ 1.50 ≤ 1.50 ≤ 1.50
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细部设计
* 外墙应采用外保温体系。当无法实施外保温 时,才可采用内保温。(即不强制禁止内保温)
* 外墙采用外保温体系时,应对出挑构件及附 墙部件进行详细构造设计。
* 外墙采用内保温构造时,应充分考虑结构性 热桥的影响。
* 普通公共建筑的采暖耗热量指标与住宅基本持平, 而耗电量指标是大型公建的1/4-1/6。因而,大型 公共建筑与普通公共建筑的能耗特点有明显的区别, 节能途径应兼顾采暖和空调能耗。
* 对甲类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所有强制性条文,均不允许突破;
* 对乙类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需要突破强制性条文要求时,可以 使用较《国家标准》简单的“权衡 判断法”,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 工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节能要 求。
* 增强围护结构隔热性能。
* 外门和外窗的细部设计。
为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提供必要条件
1 冷热源、空调通风机房的布置尽量靠近负荷 中心, 并为风管、水管的布置提供必要的空间, 以保证系统效率指标的实现。 2 为新风(特别是过渡季增大新风)的进入和排 风出口, 提供必要的建筑空间, 以充分利用天 然冷源。 3 提供必要的建筑空间, 以实现排风能量的回 收。
大门电热风幕,以及因集中热源不昼夜连续运 行集中热源难以覆盖、局部使用的电热采暖,不包 括在禁止之列。
系统效率
* 采暖热水系统的耗电输热比(EHR) 输送单位供热量的耗电量
*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 输送单位显热量的耗电量
*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 输送单位风量的风机耗功量
采暖水系统实际耗电输热比(EHR)计算式:
* 由于设计各环节保留的必要安全裕量,在特殊 需要时,有条件达到稍高的实际运行标准。
直接电热
除无集中热源、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外,不 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直接作为采暖和空气调 节系统的主体热源:
*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极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 无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不在昼间高峰时段启用的建筑; *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
乙类建筑外窗及屋顶透明部分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体型系数 ≤ 0.30
体型系数 > 0.30
传热系数 遮阳系数 SC 传热系数 遮阳系数 SC W/(m2·K) (东、南、西向) W/(m2·K) (东、南、一朝 向外窗 (包括透 明幕墙)
0.20<窗墙面积比 ≤0.30
0.30<窗墙面积比 ≤0.40
0.40<窗墙面积比 ≤0.50
≤ 3.00 ≤ 2.70 ≤ 2.30
0.50<窗墙面积比 ≤0.70
≤ 2.00
屋顶透明部分
≤ 2.70
不限制 不限制 ≤ 0.70 ≤ 0.60 ≤ 0.50 ≤ 0.50
≤ 2.80 ≤ 2.50 ≤ 2.30 ≤ 2.00 ≤ 1.80 ≤ 2.70
体形系数
国标:“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 于或等于0.4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 必须进行权衡判断。”
北京市标准:“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宜大于 0.4。”
•甲类建筑的体型系数,不可能大于0.4
•规模较小的乙类建筑,体形系数很难不大于0.4,北 京市标准增加了乙类建筑体形系数>0.4时的各项限 值,不必因体形系数超限而需要进行权衡判断。
* 在加热工况下,室内计算温度每降低1℃,能耗 可减少 5%-10%左右;在冷却工况下,室内计算 温度每升高1℃,能耗可减少8%-10%左右。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 分数”指标,允许有一定的选择范围。除了干球温 度以外,还与风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人 员的服装热阻和新陈代谢率等因素有关。
增加了窗墙比>0.7时,对外窗传热系数 和遮阳系数的限值。
规定值必须遵守,不允许进行“权衡判 断”后突破。
甲类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外窗遮阳系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屋面 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单一朝向外窗 (包括透明幕墙)
窗墙面积比≤0.20 0.20<窗墙面积比≤0.30 0.30<窗墙面积比≤0.40 0.40<窗墙面积比≤0.50 0.50<窗墙面积比≤0.70 0.70<窗墙面积比≤0.85 0.85<窗墙面积比≤1.00
不限制 不限制 ≤ 0.70 ≤ 0.60 ≤ 0.50 ≤ 0.50
乙类建筑其它围护结构传热系数限值
围护结构部位
屋面 外墙 (包括非透明幕墙) 底面接触室外空气 的架空或外挑楼板
非采暖空调房间与 采暖空调房间的隔 墙或楼板
传热系数 K [W/(m2·K)] 体型系数 体型系数 体型系数 ≤0.30 0.30 - 0.40 > 0.40 ≤ 0.55 ≤ 0.45 ≤ 0.40 ≤ 0.60 ≤ 0.50 ≤ 0.4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 —2005)
替代原《旅游旅馆建筑热工与空气调节节能设计标准》 (GB 50189 —93)
以1980年典型公共建筑为比较基础,节能 50%。其中: * 围护结构分担约 25% — 13%(20%) * 空调采暖系统分担约 20% — 16%(20%) * 照明《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分担约 7% — 18% (10%)
传热系数 K [W/(m2·K)]
≤ 0.50~0.60( ≤ 0.45~0.55)
≤ 0.80( ≤ 0.5~0.6)
传热系数 K [W/(m2·K)]
遮阳系数 SC (东、南、西向)
≤ 3.50 ≤ 3.00 ≤ 2.70 ≤ 2.30 ≤ 2.00 ≤ 1.80
不限制 不限制 ≤ 0.60( ≤ 0.70) ≤ 0.55( ≤ 0.60) ≤ 0.50( ≤ 0.50) ≤ 0.45
各朝向窗墙比不同时, 对窗的传 热系数和遮阳系数的限值不同, 怎么办?
1 允许按照不同朝向分别取值;
2 如果需要采用同样的窗,应取 最不利值(即最小值).
乙类建筑
* 围护结构的热工指标执行《国标》的规定。 * 增加了体形系数>0.4时的限值,可不必因 体形系数超限而按《国标》的方法进行权衡 判断(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 。 * 不能满足规定值时,可采用权衡判断法 (只通过稳定传热方法进行冬季围护结构耗 热计算,不需进行全年动态负荷计算),判 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 计要求。十分易于操作,熟悉住宅节能计算 者很容易接受。
主编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编单位: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北京市建设委员会
适用于北京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 建筑的建筑节能设计。北京地区公共建筑的 节能设计,可以直接执行本标准。
托幼、旅馆、医院病房等其它居住建筑, 鉴于编制DBJ01-602-2004时,尚无《公共建 筑节能设计标准》,只能纳入。新的《居住 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经明确,上述建筑也 应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1.60
≤ 0.45
典型办公楼(甲类)工程计算结果
* 外墙传热系数从1.00 降到0.40W/m2·K), 全年能耗约减少 1%;
* 外窗遮阳系数SC值从0.70 降到 0.60,全年 能耗约减少 3.8%。
说明:降低遮阳系数SC值比降低外墙K值更有 效。而传热系数采用0.40 W/(m2·K)与采用 1.00 W/(m2·K)相比,投资会增加不少。
EHR = ε/ΣQ = Τ·Ν/(24 QH·ηC)
4 外窗的实际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 墙总面积(包括窗面积)的12%。 5 外窗和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
窗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筑外窗气密 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GB7107-2002) 中规定的4级;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筑幕 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中规 定的Ⅲ级。
自然通风与节能
对建筑设计的五项基本要求
* 体形系数 * 关于窗 * 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 * 细部构造 * 为采暖、 空调、 通风系统的节能提 供必要条件
明确执行标准的三个前提
• 需要确定所设计建筑是属于甲类建筑 还是乙类建筑;
• 对甲类建筑,需要计算各个朝向的窗 墙面积比;
• 对乙类建筑,需要计算建筑物体型系 数和各个朝向的窗墙面积比.
采暖、空调与通风的节能
1 设计计算 2 室内设计标准取值 3 四个效率
能源转换效率 系统效率 设备效率 管道保温效率 4 充分利用天然冷源 5 排风能量回收 6 系统控制和能量计量
设计计算
负荷计算: 必须对每一采暖空调房间或空调区域进 行热负荷和逐项逐时的冷负荷计算。
采暖水系统:严格进行水力平衡计算,通过各种措施 使并联环路之间的压力损失相对差额,不大于15%。
空调水系统:合理划分和均匀布置环路,进行水力平 衡计算,减少各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 如大于15%时,应在计算基础上,根据平衡要求配置 必要的水力平衡装置。
循环水泵的流量和扬程:通过详细计算,确定合理的 采暖和空调冷热水循环泵的流量和扬程,并确保水泵 设计工作点在高效区。
采暖和空调的室内设计标准取值
按照建筑物围护结构能耗占全 年建筑总能耗的比例特征,划 分为两类建筑: * 单幢建筑面积大于20000m2、 且全面设置空气调节系统的建 筑,为甲类建筑。 * 其它为乙类建筑。
建筑类型
住
宅
普通 公共建筑
大型 公共建筑
建筑面积
万平方米
22400 13800
2070
全年耗电量 指标
(kWh/m2)
10-20 40-60 150-350
“外窗的可开启面积,不应小于外墙总面积 (包括窗面积)的12%。”
《住宅设计规范》房间地面面积的1/10--1/20;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房间地面面积的1/15;
原因:北京地区在空调供冷使用期的5月至9月, 共153天﹑3672小时内,室外温度低于23℃的 时间,共有1540小时,占41.9%。
6 传热系数
其限值大小与窗墙面积比成反比。 乙类建筑还与体型系数成反比。当窗 墙面积比大于0.7以后,即使采用最 高级的玻璃,也需要双层窗。
7 遮阳系数
其限值大小与窗墙面积比成反比。 仅指外遮阳与玻璃遮阳。
外窗和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
* 外窗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筑外 窗气密性能分级及其检测方法》 (GB7107-2002)中规定的4级; * 透明幕墙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建 筑幕墙物理性能分级》(GB/T15225) 中规定的Ⅲ级。
对窗的七项要求
1 窗墙面积比:东、西、北向不应大于 0.70,且建筑物总窗墙比不应大于0.70。 (乙类建筑可以突破但应使用权衡判断法 判定。) 2 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当单一朝向的 窗墙面积比小于0.40时,不应小于0.4。 3 屋顶透明部分的面积比例:甲类建筑 不应大于屋顶总面积的30%;乙类建筑不 应 大 于 屋 顶 总 面 积 的 20%( 可 以 突 破 , 但 应使用权衡判断法判定)。
采暖季采暖 能耗量指标
(采暖季平均) (W/m2)
25-40
20-45
10-30
能耗特征
* 住宅能耗主体是采暖耗热量,节能的主要途径,是 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采暖设备的效率。
* 大型公共建筑采暖耗热量指标较住宅小,但耗电量 指标是住宅的10-15倍,电耗中空调约占30% - 60 %。因而,大型公共建筑是空调能耗大户,节能潜 力主要在全年空调能耗。
公共建筑节能北京市
地方标准的主要特点
1 概要 2 对建筑设计及建筑热工设计的节能要 求 3 对采暖、空调、通风系统设计的节能 要求 4 节能设计的管理和监督
北京市标准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 01—621—2005) 2005-07-01实施
从2005年10月1日起所有报审的设计图 应符合本标准
* 外窗的遮阳系数,是指外遮阳设 施的遮阳系数和玻璃遮阳系数的乘 积,不计算内遮阳系数。
* 外遮阳设施有固定和活动两种做 法,活动外遮阳有利于在冬季进入 更多太阳辐射热量。低层建筑也可 以采用落叶树木的绿化遮阳设施, 类似于活动外遮阳。
甲类建筑
对屋面和外墙(包括非透明幕墙)的传 热系数较国标适当放宽;
≤ 0.50 ≤ 0.50 ≤ 0.50
≤ 1.50 ≤ 1.50 ≤ 1.50
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细部设计
* 外墙应采用外保温体系。当无法实施外保温 时,才可采用内保温。(即不强制禁止内保温)
* 外墙采用外保温体系时,应对出挑构件及附 墙部件进行详细构造设计。
* 外墙采用内保温构造时,应充分考虑结构性 热桥的影响。
* 普通公共建筑的采暖耗热量指标与住宅基本持平, 而耗电量指标是大型公建的1/4-1/6。因而,大型 公共建筑与普通公共建筑的能耗特点有明显的区别, 节能途径应兼顾采暖和空调能耗。
* 对甲类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所有强制性条文,均不允许突破;
* 对乙类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 需要突破强制性条文要求时,可以 使用较《国家标准》简单的“权衡 判断法”,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 工性能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节能要 求。
* 增强围护结构隔热性能。
* 外门和外窗的细部设计。
为暖通空调的节能设计提供必要条件
1 冷热源、空调通风机房的布置尽量靠近负荷 中心, 并为风管、水管的布置提供必要的空间, 以保证系统效率指标的实现。 2 为新风(特别是过渡季增大新风)的进入和排 风出口, 提供必要的建筑空间, 以充分利用天 然冷源。 3 提供必要的建筑空间, 以实现排风能量的回 收。
大门电热风幕,以及因集中热源不昼夜连续运 行集中热源难以覆盖、局部使用的电热采暖,不包 括在禁止之列。
系统效率
* 采暖热水系统的耗电输热比(EHR) 输送单位供热量的耗电量
* 空调冷热水系统的输送能效比(ER) 输送单位显热量的耗电量
* 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Ws) 输送单位风量的风机耗功量
采暖水系统实际耗电输热比(EHR)计算式:
* 由于设计各环节保留的必要安全裕量,在特殊 需要时,有条件达到稍高的实际运行标准。
直接电热
除无集中热源、且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外,不 得采用电热锅炉、电热水器直接作为采暖和空气调 节系统的主体热源:
* 以供冷为主、采暖负荷极小、且无法利用热泵提供热源的建筑; * 无燃气源,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的建筑; * 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且不在昼间高峰时段启用的建筑; * 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地区的建筑。
乙类建筑外窗及屋顶透明部分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
外窗(包括透明幕墙)
体型系数 ≤ 0.30
体型系数 > 0.30
传热系数 遮阳系数 SC 传热系数 遮阳系数 SC W/(m2·K) (东、南、西向) W/(m2·K) (东、南、一朝 向外窗 (包括透 明幕墙)
0.20<窗墙面积比 ≤0.30
0.30<窗墙面积比 ≤0.40
0.40<窗墙面积比 ≤0.50
≤ 3.00 ≤ 2.70 ≤ 2.30
0.50<窗墙面积比 ≤0.70
≤ 2.00
屋顶透明部分
≤ 2.70
不限制 不限制 ≤ 0.70 ≤ 0.60 ≤ 0.50 ≤ 0.50
≤ 2.80 ≤ 2.50 ≤ 2.30 ≤ 2.00 ≤ 1.80 ≤ 2.70
体形系数
国标:“严寒、寒冷地区建筑的体形系数应小 于或等于0.40。当不能满足本条文的规定时, 必须进行权衡判断。”
北京市标准:“建筑物的体形系数,不宜大于 0.4。”
•甲类建筑的体型系数,不可能大于0.4
•规模较小的乙类建筑,体形系数很难不大于0.4,北 京市标准增加了乙类建筑体形系数>0.4时的各项限 值,不必因体形系数超限而需要进行权衡判断。
* 在加热工况下,室内计算温度每降低1℃,能耗 可减少 5%-10%左右;在冷却工况下,室内计算 温度每升高1℃,能耗可减少8%-10%左右。
*“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和“预计不满意者的百 分数”指标,允许有一定的选择范围。除了干球温 度以外,还与风速、相对湿度、平均辐射温度、人 员的服装热阻和新陈代谢率等因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