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
论文导读:而语言学习是大多数的第二语言和外语都是在小孩第一语言习得以后才开始学习的。

语言学习,语言学习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语言学习,影响因素
一.关于几个术语的区分
根据《朗文语言教学与应用语言学词典》,第一语言指的是一个人从小就从父母或周围的环境里自然学到并用于交际目的的语言,即本族语或母语。

硕士论文,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指在多民族聚居的国家或地区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在这种复杂的“语言接触”的环境里,人们往往还要学习一种非本族的语言来进行交际,这就是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即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的第一语言都是在他一岁半至六岁之间随着发育成长而在周围环境的作用下自然获得的这就是语言习得。

语言习得不用进过正式的课堂学习,也不会受小孩智力发展的限制,但是一般人认为它有一个临界期,超过了九至十三岁这个阶段,第一语言就很难习得。

而语言学习是大多数的第二语言和外语都是在小孩第一语言习得以后才开始学习的,一般都需要在正式的场合(如课堂里)进行,而且学习有成有败,不象第一语言那样都能习得。

有人认为语言学习要是超过了十三岁左右的敏感阶段,也会显得比较困难。

针对以上的定义和区分,让语言学家饶有兴致的是儿童如何自如的习得了母语,哪些因素在起作用?儿童乃至成人又是怎样去习得二语或外语,影响他们习得语言的因素又有哪些?
二.语言学习的相关理论
语言学家针对不同的领域即第一语言学习,第二语言学习或外语学习分别有自己的观点,并据此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1. 模仿说
模仿说(imitation theory)是以行为主义理论为背景的后天环境决定论中的一派观点。

此学说主要是根据孩童成功学习了自己的母语而进行的研究。

行为主义创立于1913- 1930 年,代表人物是华生(J.B. Watson)和斯金纳(B. E. Skinner)。

华生(J.B. Watson)在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

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 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 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 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 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硕士论文,语言学习。

据此语言学家如布鲁姆菲尔德提出了刺激—反应论(stimulus-response theory)也叫强化理论(reinforcement theory)。

该理论认为儿童获得母语的途径是在外界各种环境输入(不断刺激下,通过传递性刺激(mediating stimulus),儿童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反应,从而成功地习得了母语。

2. 语言习得机制
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也是对母语进行研究,Chomsky (1965)提出了天赋假设理论,即语言习得机制理论(LAD),儿童先天就具备语
言习得的知识、机制或系统,好像儿童天生大脑中就有学习语言的一张蓝图。

Chomsky认为正如人类天生就有直立和行走的学习能力,人类天生也具有学习语言的能力。

Chomsky用UniversalGrammar (UG) 来指代这个能力系统,即UG是一种人脑先天就具备的语言能力,它由几个模块构成。

在每个模块当中,有成套成套的原则,每一个单个原则虽然简单,但当不同模块之间的原则相互作用时,这些原则就变得复杂了。

3.认知过程
认知过程(Cognitive Process)的代表者是David Carroll, 他(2000)认为,在儿童接触语言或模仿语言的过程当中,认知过程可能在起作用。

认知过程包括三类:操作原则(operating principles),归纳(induction)以及感知运动图示(Sensormotor Schemata)。

硕士论文,语言学习。

操作原则是儿童最喜欢接受信息的方式, 如:注意单词的末尾,注意单词和语素的顺序等;归纳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感知运动图示,Piaget (1952) 提出0-2岁是儿童感知运动发展的关键期,因为儿童用以组织经验的图示直接与它对感知信息的接受和作用有关。

4.语言潜能
Carroll(1967,1981)对语言潜能(language aptitude)的内涵作了概括:(1)语言编码能力;(2)语法意识;(3)语言学习和概括能力;(4)记忆力。

Pimsleur (1966)认为语言潜能包括:(1)语言智力;(2)动机;(3)听力。

Skehan (1989) 对语言潜能进行了重新考察。

他提出语言潜能的基本组成成分是:(1)音位编码能力;(2)语音分析能力;(3)记忆力。

Rod Ellis (1994)认为,语言潜能可能还与其他因素有关,比如认知风格(cognitivestyle)。

认知风格主要指人们接受、组织和检索信息方式的差异。

不同的认知风格,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的二语习得。

5.语言学习策略
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发现,语言学习中,善学语言者总是会使用某些策略,善学语言者与不善语言者在使用策略上有差异,策略的使用与第二语言习得成绩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可以说学习策略的不同会导致语言学习效果的不同。

Rubin (1975)语言学习策略( language learningstrategies)是指,学习者用以获取知识的技巧和手段,并认为语言学习策略取决于目标语掌握水平,学习者的年龄,学习任务,个体差异,语境,文化差异等因素。

Cohen(1998)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有意识的进行选择的学习过程。

有意识这一要素将用策略学习和不用策略学习区分开来。

Rod Ellis(1994)进一步提出,语言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策略,语言学习产出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Cohen (1998)总结了语言学习策略,可以从认知(cognitive)、元认知(metacognitive)、情感(affective)、社会(social)等角度进行分类,但区分的界限不一定很明显,相互之间可能有交叉。

6. 情感过滤
Krashen(1985)提出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的输入假设理论,认
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当中的输入过程(input)必须经历情感过滤(affective filter)阶段才能变成语言吸入(intake),进一步形成语言习得的能力。

过滤是输入的语言信息必须逾越的非智力屏障。

也就是说,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在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设里最重要的三个情感因素是:(1)兴趣和动机。

硕士论文,语言学习。

兴趣浓厚,动机大将产生好的学习效果。

(2)自信心。

硕士论文,语言学习。

自信心是对自己能力和知识水平的肯定看法和评价。

硕士论文,语言学习。

很多的研究文献表明,自信且外向,乐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中的学生在学习中进步较快,而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学习,失去很多的学习机会。

(3)情感状态。

主要指焦虑和放松这互为对照的精神状态,在较大程度上也影响着外语的语言输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影响语言学习的因素很多,我们首先要意识到人脑具有学习语言的先天优势和能力,这是其它动物所不具备的。

其次,不同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也会影响语言的学习效果,最后,语言学习策略的不同,也会产生善学语言者和不善学语言着之分。

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主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的日新月异,相信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与细化,更多的未知因素也将被挖掘出来,更好的引导和指导学习者的语言学习。

References
1.Carroll, D. 2000. Psychology of Language.Cengige Learning press
2.Cohen, Andrew D.1998. Strategies in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 Longman.
3. Carroll, J. 1981. Twenty-five years ofresearch on foreign language aptitude in Diller (ed.)
4. Chomsky, N. 196
5. Aspects of the theoryof syntax. Cambridge, MA: MIT Press.
5. Ellis, R. 1994. The study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6. Krashen, S.D. 1985. The InputHypothesis. Essex: Longman Group Limited.
7. Piaget, J. 1952. The Origins of intelligencein children.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