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法利夫人》中爱玛悲剧形象新探析
行云流水
(陇东学院中文系,甘肃庆阳 745000)
摘要:《包法利夫人》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福楼拜的代表作品,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可悲、可怜、甚至可笑的错位者——爱玛一步步走向悲剧的人生过程,她缺乏现实感,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去确立自己的位置,但爱慕虚荣、耽于幻想的她有着不切实际的强烈感情,在恶浊鄙俗的社会环境中,她的这种感情经不起别人的诱惑,最终在追求理想的爱情中走向了毁灭。

她人生错位的悲剧既为世人所唾弃,也值得人们去同情和深思。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爱玛;错位;悲剧;爱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19世纪的法国文坛名家辈出,被视为现实主义的时代。

而在这些大师中,福楼拜上承巴尔扎克,下接左拉和莫泊桑,将现实主义推向了高潮。

虽然他留下的作品屈指可数,主要有《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圣安东的诱惑》等几部,但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位列19世纪法国文坛“三巨人”之一,成为世界小说史上独树一帜的大作家。

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1821-1880)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享誉世界的文学经典,被后人誉为世界十大文学名著之一。

它以简洁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女主人公爱玛一生的悲剧,并通过爱玛这个悲剧妇女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叶法国的外省生活。

这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说开创了文学史上的一个新纪元,它不仅改变了法国的小说,同时也改变了世界的小说。

“左拉说:‘《包法利夫人》具有一种明晰和完美,这种完美使这部小说成为典型小说和小说的最终典范’。

”[1]“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上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开创了文学的新流派。

”[2]这样地评价《包法利夫人》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也更加显示了它在世界文坛上的成就和地位。

福楼拜着手写《包法利夫人》是1851年9月19日在卢昂近郊的克罗瓦塞别墅,他花费了四年多时间写成,可谓精雕细琢。

作品所描述的女主人公爱玛是法国外省一个富裕农民的女儿,年少时因受宗教教育和浪漫主义文学的不良影响,养成了向往上层社会糜烂的思想和爱幻想的习惯,长大后,她与平庸老实的医生包法利结婚,就已经埋下了她后来成为悲剧人物的种子。

她的悲剧原因还主要在于她的理想世界和现实生活尖锐的冲突,现实社会中的平庸乏味、丑恶腐败和人生的虚无可笑与她理想中的纯净、美好世界及子爵英雄产生了严重的错位,以致她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找不到自己所处的坐标位置,一味的幻想,理想自我膨胀,追求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爱情,而走向人生的毁灭。

爱玛最终走向毁灭的悲剧既是腐朽的社会所造成,也与她自身的因素密不可分,本文将从其自身的家庭错位和嫁所非人来探析作品所体现的爱情悲剧性。

一、爱玛与包法利医生在性格上的错位
爱玛本是一个淳朴的乡间少女,她的父亲为了让她受良好的教育,把她送到了修道院,修道院违背常情的宗教生活和贵族教育以及她对消极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大量阅读严重损害了爱玛的正常心理发展,给她幼稚的心灵灌输了一些消极、颓废的知识,这样使爱玛的感伤性格在修道院得到了丰厚又偏狭的营养,她对生活的想象,即引起欢愉激情、陶醉的生活理念在教室里温暖的气氛、带铜十字架念珠而且面色苍白的修女、祭台的芳香、圣水缸的清凉、蜡烛的亮光、散发出神秘的麻痹人的力量的生活中再次完成。

“她去作忏悔的时候,总给自己编造一些小罪孽,这样便能在阴影里跪着多待一会儿。

她在那里把脸贴住栅栏门,双手合十,听教士低声说话。

在讲道中经常提到未婚夫、丈夫、天上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的比喻,在她的心灵深处激起了意外的柔情。

”[3]“她习惯了平静的景物,因此反而喜爱有刺激的事物。

她爱大海,只是因为大海上有暴风雨;她爱青翠的草木,只是因为它们稀稀疏疏的散布在废墟之间。

她能够从任何事物中得到一种个人的利益。

凡是不能满足她的心灵立即需要的,她都看成毫无用处。

她的气质比艺术家还容易伤感。

她寻求的是感情,不是景物。

”[4]“还有一位老姑娘每个月到修道院来一个星期,……她的围裙的口袋里总是藏着一本长篇小说,偷偷地借给大女孩看。

而这位好心的老姑娘在休息的时候,自己也一大章一大章贪婪地读着。

书里讲的不外乎是爱情,男女恋人,在偏僻的小屋里晕倒的受难贵妇……纷乱的心情,盟誓,哭泣,眼泪和亲吻……还有那些高贵的男人,勇猛如狮子,温顺如羔羊,人品举世少见,衣着终年考究,哭起来泪如雨下。

”[5]在修道院中耳闻目睹的这些,爱玛深受感染与熏陶,她想入非非,对现实一无所知的病态热情等一系列性格自然地应运而生。

可是,等待她的不是她所憧憬的、从书本中得来的理想“英雄”,而是治好了卢奥老爹的腿,被卢奥老爹视为“救命恩人”的包法利医生。

虽然包法利品性善良,却缺乏生命的激情,无论是放纵的激情还是进取的激情,他“像人行道一样平板”,“他的见解和所有的行人一样,他的衣服平平常常,不能激起人的感情、笑意和深思。

”[6]“他不会游泳,不会击剑,不会开手枪。

”[7]与她小说中看到的男主人公完全相反,“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期望。

”[8]穿着拖沓,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谈情说爱,每天晚上回家吃饱喝足之后,“然后上床睡觉,仰天躺着,便打起鼾来。

”[9]在包法利医生身上体现出来的这种平庸、愚笨、老实、毫无情调和远大抱负的性格与追求刺激、情趣、浪漫的爱玛完全不相符,与爱玛对爱情的渴望相差太远了,甚至相违背,爱玛试图挽回,为包法利吟诵情诗,唱忧伤的小曲,画画,弹钢琴,可一切无济于事,无异于对牛弹琴。

爱玛也希望自己的丈夫是个英雄,希望包法利的姓氏在法兰西家喻户晓,可夏尔只会给病人开镇静剂,烫脚放血;爱玛希望他勤奋好学,默默耕耘,最终可以在衣服上挂一串十字勋章,可是他读书不到五分钟就能在座位上睡着,这与爱玛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大相径庭,所以也可以想象到爱玛是多么无奈地会骂他“死不争气的家伙”。

福楼拜以他犀利的文笔,剖析了爱玛那种脱离实际的幻想性格和包法利医生平板、庸俗、沉闷性格上的错位,两个性格上错位的人结合,这是多么具有讽刺色彩的反差,所以爱玛的婚姻悲剧在所难免。

从以上的分析也可清晰地看出:“人物的命运总是与某种文化引导有关,因为人的行为准则、价值判断来源于此。

”[10]
爱玛受到的是一种贵族思想的陶铸,并阅读了大量浪漫主义传奇作品,在修道院孕育下的这种性格与她自己的出身就产生了偏离,后来与性格上和她错位的包法利结婚,性格不和导致了他们两个人的婚姻失败,促进了她悲剧人生第一步的迈出。

二、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的错位
“不妨说,幻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是爱玛悲剧的起点。

”[11]的确,爱玛的悲剧也在于她的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错位,她生活在真实而平淡的现实世界中,然而她的生命之花却只能在理想的世界里、在白日梦里盛开,她生命力旺盛,却只能在庸俗的现实中消磨日子。

小说的背景安排在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处于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相对稳定而平庸的时代,工商业有了较迅速的发展,农业生产也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农业技术的改良,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在肥料、种植、排灌等方面都有所改进。

这些促使了法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表现出了另一个结果就是人们更注重物质、金钱方面的追求。

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人们看到爱玛的周围到处是自私、怯懦、贪婪、庸俗的人在追求腐朽奢靡的生活中逐渐堕落,连教堂的堂长虽然自诩为“灵魂的医生”,平日最关心的也是温饱问题,包法利医生更是奔波于四乡,为生计所考虑,根本无暇顾及爱玛的情感要求,“爱玛不知道,婚姻需要面包;夏尔也不明白,爱情需要时时注入新鲜血液。

”[12]在这种本身处于危机的婚姻状况下,社会总会不失时机的给她一些诱惑,侯爵的舞会,罗多尔夫的引诱,莱昂的挑逗,还有精明的商人勒乐的阴险和对她物质上的刺激,进一步促使她选择了矢忠的理想,背离了现实世界,导致了她的悲剧人生。

在当时这种庸俗黑暗的恶浊世界里,爱玛的美好理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尽管她曾作过无数的反抗,她一直幻想着怎样去追求理想世界,可事实证明一切都只是徒劳,只能把她推向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发生错位时,现实世界给予人类的更痛苦的深渊里。

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最能体现“理想追求与现实生活的错位”的是爱玛理想的爱情与她自己所面对的爱情间的错位。

“爱情,是爱玛生活中的灵魂。

”[13]“爱玛的悲剧在于她把自己生命的全部意义和价值的实现寄托在婚姻与爱情上,她把爱情和婚姻作为今生唯一的事业,而苦苦追求和经营,终身都在苦苦地寻找自己的终极情人,而‘最后的情人’只是自己的终极梦想。

”[14]可是上帝并不眷顾可怜的爱玛,在她对美好爱情与婚姻的憧憬中,她等来的是太庸俗的夏尔,她觉得与夏尔的婚姻太平淡,犹如一潭死水,激不起半点涟漪,“以前,爱情好像一只玫瑰红羽毛的大鸟,在充满诗意的天空的光彩里翱翔。

现在,她不愿相信,这样平静的生活,就是她过去梦想的幸福。

”[15]当她的理想爱情在和她所面对的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夏尔的爱情发生错位时,她第一次失望了,但这时她寻找幸福的激情、梦想、欲望却更强烈了,从而她就很想冲破犹如城堡的婚姻,去寻找理想的爱人,追求她幻想中的完美爱情、婚姻。

最后,她爱慕虚荣、不切实际的强烈感情终于经不住诱惑,在最饥渴的时候昏头昏脑地冲了出来。

可是,人与命运的相遇相撞,从来不是命运的败退或让步,而一律是人的更大的灾难的降临。

上帝还是没有在她身边驻足,再一次在她身上上演了一场错位的讽
刺性戏剧,她遇到了她的第一个情人——34岁的庄园主罗多尔夫,他“性情粗暴,和许多女人有过来往,对情场的一套十分熟悉。

”[16]可谓一位寻花问柳的情场老手,他第一次见到爱玛,就被爱玛的美貌所吸引,他觉得这个女人长得美,就如作品中所描述的“‘她太可爱了!’他自言自语的说,‘这个医生的妻子,她真是太可爱了!漂亮的牙齿,乌黑的眼睛,迷人的脚,身段像巴黎女人。

’”[17]就在这样一场偶遇中,情场上得意的老手罗多尔夫已经开始了把爱玛“怎样弄到手”的策划,他一眼就看穿了爱玛的心思:“可怜的小女人!她渴望爱情,就像一条在厨房桌子上的鲤鱼渴望水一样。

说上三四句献媚的话,她就会热烈地爱上你,我敢肯定她会这样!那将是多么温柔!多么迷人!……对,不过以后怎么摆脱呢?”[18]可见罗多尔夫勾引爱玛只是为了满足一时的快意,并没有一丝真挚的爱意,在他还没有得到之前已经想着弄到手之后怎样摆脱,这样的男人怎么配和“爱情”相称呢?但他凭着翩翩的风度,甜蜜的山盟海誓,终于赢得了天真的爱玛的芳心,在他处心积虑、欲擒故纵的勾引下,爱玛逐步陷入他的情网,越陷越深。

此时的爱玛也觉得自己找到了真正的幸福,“她反复的说:‘我有一个情人了!一个情人了!’这个想法叫她非常快乐,仿佛她又恢复了青春一样。

爱情的欢乐,炽热的幸福,她原来以为她永远也得不到了,现在她终于要享有它们。

”[19]多么傻的想法,好似一个从没长大的孩童的想法,她觉得现在她实现了少女时期长久的梦想,爱玛陶醉于这份爱情之中,他们天天通信,寻找时机幽会。

在爱玛对罗多尔夫的感情投入越来越多,甚至根本都离不开他时,反而罗多尔夫对她越来越冷淡,因为当对情欲和对漂亮女人的征服欲得到满足之后,这个逢场作戏的浪子对爱玛失去了兴趣。

终于,在爱玛怂恿他带她一起私奔时,罗多尔夫趁机与她彻底做了了断。

爱玛这次遭人遗弃,在心灵中着实受了重创,她把所有在包法利身上没有实现的狂热的激情,统统奉献给了罗多尔夫,可在罗多尔夫情欲得到满足之后,她却成了别人玩弄之后的遗弃者。

爱玛理想爱情与现实所面对的与罗多尔夫之间的爱情错位悲剧,从一开始就是必然的,福楼拜通过对恋情的双方在心理和行为上的描写,清楚地展现了爱玛的纯洁和罗多尔夫的龌龊,他们两个人从心里对爱情的认识本身就是错位的,在错位的认识中发展爱情,只能给爱玛的理想爱情留下沉重的毁灭。

这次爱情的毁灭,彻底摧毁了她,可是爱玛并没有吸取教训,她连情感还没来得及整理,却很快地投入了下一个情人的怀抱。

莱昂粉墨登场。

在巴黎学习三年之后归来的莱昂已丧尽了羞耻之心,他正想找一个情妇,而恰好爱玛被罗多尔夫所抛弃,承受着失恋的痛苦打击,也正需要新的爱情来抚慰,再加上两人曾有过一段共同美好回忆,很快,莱昂成为爱玛的新情夫。

爱玛在经过了与罗多尔夫的偷情后,胆子变得更大了,也变得更主动了,放荡而无所顾忌。

在与莱昂的交往中,爱玛的生活分裂为两个不能兼容的世界,一个是卢昂的爱情世界,一个是永镇的现实世界,而这两个世界在她的生活中又不得不出现,所以,她的生活也就成了用谎言编织起来的艺术品,她把她的爱情掩藏在面纱包装之下,说谎成了一种需要,一种嗜好,一种乐趣,这也是为了维护她得之不易的爱情的需要,这次,她使出浑身解数,千娇百媚,小心翼翼,可是她的爱情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变得不过是例行公事地写情书、赴约会。

后来,莱昂对这种生活也厌烦了,迫于母亲的压力,再想到今后的前途和事业,他打算终止和爱玛的暧昧关系。

可见,这次上帝光顾了她,让她与本身有过浪漫回忆的莱昂适时地重逢了,上帝却同时也和她开了个美好的玩笑,让她所有的付出还是化成了泡影,理想的爱情始终没有得到,却背负了一身的债。

最后,她在精神彷徨、
经济破产、却无人相助,世态炎凉的社会和一再理想爱情破灭的多重打击下,直接崩溃了,死亡成了她最好的选择。

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是女人生命的全部。

纯粹以爱情为生活的爱玛在失去理想的爱情之后。

如同抽去了她的神经,她无法再生活下去,她的心已经死了,所以“吞下砒霜”也成了她的必然选择。

爱玛追求爱情本来无可厚非,令人悲哀的是她把一切都想的太完美了,她不清楚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爱情根本不可能实现,她为之付出的一切“爱情”不过是在玫瑰色外壳下的肉欲和物欲的膨胀,可她义无反顾,一直在把幻想当作真实来追求,一直把现实设为幻想来接受,尽管美丽与庸俗发生着激烈的冲突,存在着严重的错位,可她一次次失落又一次次祈盼。

她执着追求的姿态和注定失败的命运为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叹息。

李健吾在《福楼拜评传》一书中这样评价爱玛:“她的悲剧和全书的美丽就在她的反抗意识,她有一个强烈的性格,天生骄傲,是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把自己当成一个贵族妇人,切盼有奇遇,她相信将来总会是好的,她的一生只是一部谎言。

”[20]确实,爱玛在全力以赴地追求她所设想、幻想的理想世界和理想爱情,并不惜背叛现实世界的秩序,可现实世界也给了她狠狠的报复,她所追求的理想世界不复存在,她所追求的理想爱情一再幻灭,现实世界也抛弃了她,这都是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世界的错位所致,自始至终,爱玛的幻觉远远要比她的能力强大,对浪漫爱情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欲望蒙蔽了她,支配着她,令她透支了自己的能力和激情,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三、自我确定上的错位。

弗洛伊德在1923年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思想,并在无意识的理论基础之上,提出“‘三步人格结构说’,即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21]他认为:“本我是一种混沌状态,是一锅沸腾的激情。

本我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恶,什么是道德。

快乐原则支配着本我的所有活动。

本能发泄时时在寻求出路。

”[22]而自我则不同,“自我”的概念弗洛伊德在1895年就已提出,但直到1923年,才有了比较明确的阐述。

自我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那儿分化出来的。

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自我本身没有能量,它的动力来自本我。

自我的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对本我的要求进行修改,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

所以自我受“唯实原则”的支配。

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自我代表理智和审慎。

在《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中,主人公爱玛理想自我的膨胀和她的缺乏现实感,使得她在人格上产生了严重错位,特别是在自我的确定方面。

她在自我的确定上表现出了三种形态,即理我、真我和实我。

理我,即理想的自我,是为满足内心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当完美已至绝对完美的理想化形象,即人所具有的把自己想象成另一个人样子的能力。

爱玛在这一方面可谓表现得十分突出,她一直在无聊的空闲时间里塑造自我,幻想自己有一天可以和其它修女一样成为子爵的情人或者侯爵的夫人,即使只是一个舞伴也比平平淡淡强。

侯爵家的奢华舞会,代表着一种诱惑,自她参加了舞会以后,“‘子爵’的幻影几乎跟了她一辈子,成了她早年的幻想的载体,但依然是那么虚无飘
渺。

奢华的一日,如闪电般照亮了她的心扉,过后的黑暗却更令人窒息。

”[23]这本身就与她自幼所受的文化思想教育有关,在修道院宗教教育的腐蚀和大量浪漫主义传奇作品的影响下,她很难再找准自己的位置来塑造自我,所以更多的是理想自我的膨胀,“爱玛想从一个农家女变成贵妇,想通过性爱得到物欲的满足,这是她心目中的幸福,但在追求幸福时出现了偏差,灵与肉的天枰倾斜了,她完全倒向了肉欲,因而幸福幻灭了,找不到幸福又失去了自我,彻底绝望走上了自杀的困境,达到了一种超脱。

”[24]这就说明了爱玛在自我确定上的错位也是促使她人生悲剧的一个很重要方面,自我确定上的错位同时也就使得它所包含的理我、真我、实我发生了冲突。

真我,即真正的自我,爱玛本是一个淳朴的乡间少女,本身也具有爱幻想、感伤的性格,但她的这种性格在修道院里获得了丰厚又褊狭的营养,从而使得她偏离了“真我”。

实我,即实际状态下的自我。

就是现实生活中所实际生活的我的形象,或许已经发生了扭曲,背离了真我,就像爱玛。

《包法利夫人》就是福楼拜遵照他提出的“客观而无动于衷”的原则所创作的,在这部作品里,他为我们展示了19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工笔画卷,那是个单调沉闷、狭隘闭塞的世界,是形形色色的法国社会所谓自由资产者打着科学的旗号,欺世盗名,无往而不胜的世界。

在这样的世界生活中,福楼拜以他分析、描写女性的独特视角,以一位灵魂的探险者,真正的塑造出了爱玛这样一位女性在这恶浊鄙俗的社会中的“实我”形象。

小说中所描写的爱玛是一个纯粹的自私主义者,她的一切都建筑在情感上面。

侯爵家的舞会是对爱玛在“理我”和“实我”上错位的最真体现,在这里,爱玛看到了上流社会奢侈放荡生活的一角,认为这里就是她幼年读的浪漫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像子爵那样穿着考究、彬彬有礼的男子才是她理想的爱情对象,才是爱玛心中的“英雄”形象。

子爵带着爱玛跳了一曲华尔兹舞的那一刻,爱玛仿佛也成了上层社会的一员,以前活跃在爱玛脑海中的理想在舞会上找到了具体的对应形象,使得这种理想变得更加真实并且强烈。

曲终人散,爱玛不得不离开这本不属于她的地方,回到她贫寒的家里。

读到这里,许多读者可能会想到莫泊桑《项链》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夫人,可是这两部作品中的最大区别也就是玛蒂尔德夫人不像爱玛那样具有太多的不切实际,她虽然也有理想的自我,幻想她应该具有的爱情和奢华,但在嫁给小书记员之后,她也安于现状,过着“实我”的生活,确立了自我的坐标,而相反“侯爵家的舞会”出现在爱玛的生活中,无疑为爱玛几近绝望的理想注入了新活力,更加激起了她虚无踪影的飘渺幻想,从而使得“理我”和“实我”的错位更加扩大,也使得“理我”和“实我”都脱离了“真我”,产生了错位。

在自我的确定上,爱玛没有清醒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的心态,仅仅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女人”,没有自尊和自信的心态,因此她的追求也是缺乏理智和理性的,对爱情的理解也是狭隘的,因此,她编织的爱情理想终以幻灭结束,她也不可能体验到真正理想的甜蜜爱情。

四、结语
爱玛的悲剧具有普遍性,福楼拜曾说过:“就在此刻,同时在二十个村庄中,我的可怜的包法利夫人在那里忍受苦难,伤心饮泣。

”[25]是的,爱玛为她自己所做的一切付出了应付的代价,在绝望中死去,悲剧还在延续,世人在唾骂的同时,也给以同情和深思。

无疑作者福楼拜也想借女主人公爱玛追求的幻灭来给世人一个清醒的警示:世间没有完全纯粹的浪漫爱情,在人生的道路中,人在追求完美爱情,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往往会陷入欲望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真实的错位,恰如陷入陷阱或钻入圈套,最终可能会导致失败或者毁灭,所以得找准自己的位置,确立自我,从而实现自我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爱玛的跑道上,我们看到的是她常常处于寂寞,孤独和烦恼之中,从而不满现状,不安于庸俗,在寂寞中挣扎,在孤独中编织自己的梦想以满足肉欲、物欲的追求,但这种追求始终与真实错位,难以达成协调,爱玛越陷越深,终于耗尽一切,倒在了跑道上,以幻灭告终。

爱玛走向毁灭之路的经过是这样的:她由飘渺虚无的幻想爱情生活而走进现实和欲望得不到满足的苦恼,在这种现状中,她不安平庸、不安分的心蠢蠢欲动起来,由开始的偷情而转为大胆的追求爱情,但最终她在债台高筑、爱情幻灭、求人无助的时候彻底绝望,选择了砒霜。

在她一步步走向悲剧的过程中,发生了一系列的错位,可她无动于衷。

所以在福楼拜看来,人总是执着于自己的愿望和理想,不断努力,不断追求和索取,但正是这种追求的欲望,往往使人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爱玛人生错位的悲剧是最好的见证,值得我们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