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自拟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门诊6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临床辩证,予以中药养胃汤,并临证加减。
结果:总有效率88.33%,养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效果总体上差别不大,P﹤0.001。
慢性胃炎中肝氣犯胃型比较多。
结论:养胃汤加减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标签:养胃汤;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多发疾病,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胃粘膜的慢性病变,以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浸润为主,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慢性胃炎病程较长,复发率高,部分病例恶变,严重威胁人民群众健康[1]。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气”“吐酸”,等范畴,饮食不慎,劳倦内伤,或情志失和,用药不当事引起本病的主要因素,我科自近年来应用养胃汤加减治疗胃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我科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门诊60例慢性胃炎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胃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且经胃电子显微镜检查确诊。
其中男34女26,年龄18岁-70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35年。
中医辩证肝气反胃型28例,胃阴亏虚型15例,脾胃虚寒10例,脾胃湿热7例。
1.2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2003年重庆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中的诊断标准。
(1)症状无特异性
约一半以上有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也常见。
(2)内镜诊断依据:
浅表性胃炎:红斑(点,片状,条索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或血斑;
萎缩状胃炎:黏膜呈颗粒状,黏膜血管显露色泽灰暗,皱襞细小。
如果未存在平坦糜烂,隆起糜烂或胆汁反流,则诊断为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或伴胆汁反流。
1.3疗效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显效;主要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有效:症状,体征均有好转;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2]。
2治疗方法
2.1基本方药:赤芍10g、白芍10g、甘草炙10g 、木香6 g、红藤15 g、蒲公英30g 、紫花地丁30g、白花蛇舌草30g 、黄连6g 、吴茱萸6g。
2.2加减:痛厉害者加元胡10g ,腹胀加佛手6g、陈皮10g、柴胡10g,胸闷加瓜蒌皮10g,泛酸加段外愣子15g,胃寒减黄连6g、加甘松6g、高良姜6g、干姜6g,若乏力、疲倦、消瘦加人参15g、白术10g、茯苓10g,纳差者加炒神曲10g、炒山楂30g、炒鸡内金10g,湿热重的话加藿香10g、佩兰10g。
2.3疗程,1天1剂,水煎服2次,早晚各1次,口服,30天为1疗程.,治疗过程中停用其他药物,可服1-3个疗程。
慢性胃炎属中医的“胃脘痛”,“痞满”“吐酸”等范畴,食欲不振,劳倦内伤,火情志失和,用药不当是引起本病的原因。
中医认为慢性胃炎,病变在胃,但与肝脾两脏关系最密切。
胃之功能全赖脾之运化,脾于胃,一属脏,一属腑,同居中焦,无谓表里。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脾主升清,脾与胃,一升一降,共同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
脾胃脏腑阴阳互为联系,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水谷饮食的消化吸收[3]。
养胃汤加减赤芍配伍白芍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淤;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赤芍泻肝火,散而不补;白芍养肝阴,补而不泻。
二者伍用,相辅相成,共奏养血敛阴柔肝、活血散淤止痛之功效。
炙甘草益气健脾,配白芍酸甘化阴,柔肝和脾。
木香行气止痛,温中和胃。
红藤,蒲公英,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活血通络,消肿散结,促进胃粘膜的修复。
黄连和吴茱萸配伍,黄连苦寒泻火为主,佐以吴茱萸,反佐黄连的苦寒,清肝泻火降逆止呕,黄连与吴茱萸6:1,5:2、4∶3及3∶4升高显著(P<0.05)。
熊平等采用盐酸-乙醇致急性胃溃疡动物模型法,研究左金丸水煎液和生物碱抗溃疡、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4]。
结果:水煎液和生物碱能明显抑制胃黏膜的充血、出血和糜烂,减少黏膜层和黏膜下层的炎性细胞浸润。
根据辩证于辨病相结合,随证(病)施治,以基本方加清化湿热,温中散寒,行气降逆,益气养阴等其功效相得益彰,疗效明显。
参考文献
[1] 倪永华,周艳,南志成,陈曼斌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年1月第20卷第一期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124—138
[3]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等。
消化性溃疡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13(2):136-138.
[4]张明,河南中医,黄连配伍吴茱萸化学成分的变化及药效研究现状,2008年7月30卷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