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化学九年《生活中的酸和碱》word说课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教版化学九年《生活中的酸和碱》word说课稿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鲁教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一、说教学总体设计理念
本节课着重表达化学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同学们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应用意识。
二、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生活中的酸和碱》是鲁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的内容。
《生活中的酸和碱》打算分两课时完成,我所上的是第一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从生活中,同学们熟悉酸性和碱性的物质入手,了解酸性和碱性的检测方法,为酸和碱本质概念、本质及通性做好铺垫。
2.教学目标分析
A.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指示剂、石蕊试纸、PH试纸识别溶液的酸碱性。
(2)通过观看试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用间接观看的方法收集证据。
B.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关于通过实验得出事实进行分析而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意识和探究精神
(2)学会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爱好。
(3)化学试验中的安全教育。
3.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指示剂、石蕊试纸、PH试纸与酸碱溶液的显色反应。
难点:溶液的酸碱性的识别方法。
疑点:酸性和碱性的物质一定是酸和碱吗
三、说教法
引导探究法:这节课的要紧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
中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程应当通过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还应当通过学生自主的探究等活动来实现教育目标。
引导探究法能专门好的表达《标准》中的思想,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得,而且还关注学生猎取知识的过程。
通过观看试验探究过程,初步学会用间接观看的方法收集证据。
其模式为: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归纳总结——联系生活。
四、说学情
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式往往因地、因校、因师生条件不同而异。
我校是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学校条件所限,学生实验的动手能力较差,但他们讨论的思维活跃。
同学们专门喜爱教师通过引导、实验探究法传授新知识。
五、说学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出溶液的酸碱性的识别方法。
从探究中发觉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3.自主学习法:关于较简单的内容,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联系生活自主学习。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过程
1.导入(创设问题情形)
生活中哪些物质给你留下酸的印象?你用过肥皂、洗衣粉、洗涤剂吗?它又给你留下如何样的印象?研究发觉酸味物质都含有一类专门的化合物——酸;而有滑腻感的物质都含有另一类专门得到化合物——碱。
引出今天的课题。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新的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2.如何识别酸和碱
请同学们出示你认为含有酸和碱的物质。
假如是你,如何识别呢?你有什么
方法呢?
(学生展开讨论,交流推测的方法:学生会说能够用尝、触摸等方法)
通常情形下,“酸味”是酸的差不多特点之一,“涩味”和“滑腻感”是碱的差不多特点之一。
同学们所说的“尝”、“闻”、“摸”等直截了当用我们的感官器官进行观看和识别,这种方法属于直截了当观看,但化学家或在实验室是否能够用这种方法识别酸和碱?(什么缘故?)他们如何样来识别呢?
大伙儿想不想明白啊?(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那好,第一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人物——波义耳。
这位伟大的人物跟花有一段美好的故事,大伙儿想明白吗?想明白那就赶忙看课本114页“酸碱指示剂的发觉”。
(看完后找学生回答,通过看书,他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启发?)提高学习爱好。
请同学们回忆在学习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中,在检验二氧化碳与水的化学反应时曾用过一种方法。
我们借助了一种化学试剂——石蕊(回忆显色反应),我们把石蕊叫酸碱指示剂,那么什么是酸碱指示剂?酸碱指示剂仅此一种吗?
(教师介绍):
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或碱时能发生特定颜色变化的化学试剂。
初中时期常用的指示剂:(1)紫色的石蕊;(2)无色的酚酞
这种借助一定的仪器或试剂实现我们的观看和识别——间接观看。
今天我们学习用间接观看的方法共同探究一些物质的酸碱性。
3.演示实验
(1)酸碱指示剂的显色变化
请各组分别拿出你们组预备的物质,与酸碱指示剂的显色反应,并将试验结果填写到课本117页表格中。
提醒学生注意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
(可提问学生)
小结:上述溶液依照颜色变化可分为三类:
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无色酚酞不变色的属酸性溶液;能使紫色石蕊变蓝
色、无色酚酞变红色的属碱性溶液。
还有一类溶液滴加石蕊或酚酞后不变色,即呈中性的溶液,例如食盐溶液。
(强调同学们注意,那个地点是指示剂的变色,而非酸碱溶液的变色。
)
(2)除了石蕊和酚酞能够识别酸碱物质外,为了使用方便能够使用石蕊试纸进行识别溶液的酸碱性。
(能够直截了当放入待测溶液中吗?什么缘故?)使用方法: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
小结: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色,红色石蕊试纸遇碱变蓝色。
(3)除此之外,还能够用测定溶液PH值的方法来识别酸碱溶液。
即用PH 试纸。
使用方法:把PH试纸放在玻璃片上,用玻璃帮蘸取待测溶液滴在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比。
(教师可做演示实验,验证一种识别方法。
)
4.小结(引导归纳):通过以上实验,请同学们总结识别酸碱溶液的方法。
5.作业:现有无色溶液食盐、石灰水、盐酸各一瓶,请你用多种方法进行鉴别。
(要写明方法、步骤和结论)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活中的酸和碱
一.如何识别酸和碱
1.酸碱指示剂:遇到酸或碱时能发生特定颜色变化的化学试剂。
酸红色酸不变色(无色)
紫色石蕊遇无色酚酞遇
碱蓝色碱红色2.石蕊试纸:蓝色石蕊试纸遇酸变红色,红色石蕊试纸遇碱变蓝色。
3.PH试纸:PH值小于7的为酸性溶液,PH大于7的为碱性溶液。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引导探究法的灵活运用。
教师灵活的引导情境,学生灵活的实验探究。
在注重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把握和明白得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学生
在活动中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分析推论的体验。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对知识明白得和认识水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探究中得到了提高。
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主动构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