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一假期作业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假期作业第1章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单选题
1.内环境中有多种生化反应发生。

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
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 B.麦芽糖的水解
C.碳酸氢盐的形成 D.有氧呼吸时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A是循环系统,B可以表示为泌尿系统和皮肤,①②③中所含物质种类大体相同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C.葡萄糖只能从内环境进入细胞,而不能从细胞进入内环境
D.图示信息表明内环境可作为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3.水肿是指血管外的组织间隙中有过多的体液积聚,为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蛋白减少,从而引起水肿。

下列水肿与营养不良导致水肿的原理不一样的是()A.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的组织水肿
B.局部代谢旺盛导致的组织水肿
C.胎儿从母体获得大量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造成孕妇身体浮肿
D.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出现的组织水肿
4.下列关于正常人体内环境的成分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果糖、糖原、CO2、尿素、神经递质、激素等成分
B.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组织液,但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
C.组织液的成分中大部分渗入毛细血管、少部分渗入毛细淋巴管
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发生在内环境中
5.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①抗体、血浆蛋白和尿素②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
③葡萄糖、CO2和胰岛素④肾上腺素、唾液淀粉酶和ATP合成酶
A.①③B.①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6.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神经递质可以存在于内环境中
②血浆成分稳定时内环境就保持稳态
③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强时,组织液增加,淋巴液增加
④腹泻会引起体液中水和蛋白质大量丢失
⑤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会造成局部组织液增多
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①③④
7.下列各组物质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2O、血红蛋白、H+B.呼吸酶、抗体、生长激素
C.尿素、Ca2+、K+载体D.HPO42-、葡萄糖、神经递质
8.炎炎夏日,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为环卫工人提供盐汽水解渴,使环卫工人()A.细胞外液渗透压不断升高B.细胞外液渗透压不断下降
C.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D.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绝对稳定
9.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动物或人体内的全部液体统称为内环境 B.内环境包括血液、组织液、淋巴C.人体内环境中含有神经递质、尿素、呼吸酶等D.内环境中的氧气浓度:血浆大于组织液
10.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中pH调节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某人一次性喝了太多的醋,其血浆pH仍然在7~7.53之间
B.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H2CO3
C.血液中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
D.血液中CO2过多时会刺激呼吸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
11.细胞内外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如K+、Na+、HCO3-、Cl-等,这些离子对维持细胞和生物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重要作用。

下列关于无机盐离子及其进出细胞的方式的叙述,错误的是()
A.红细胞膜内的Na+浓度低于膜外的,Na+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出红细胞
B.神经细胞膜内的K+浓度高于膜外的,K+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运进神经细胞
C.Cl-是细胞外液中含量较多的阴离子,其参与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
D.血浆pH能维持相对稳定只与血浆中的HCO3-等阴离子有关
12.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会引起内环境发生变化,下列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A.剧烈运动中,内环境的pH有下降趋势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进而引起组织水肿
C.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也有关系
D.佝偻病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没有关系
13.下列关于渗透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B.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
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组织液中水分的多少,水分越多,渗透压越大14.肺部水肿是指由于某些原因引起肺内组织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失调,使大量组织液在短时间内不能被肺淋巴和肺静脉系统吸收,积聚在肺泡、肺间质和细小支气管内,从而造成肺通气与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下列有关肺水肿诱因分析错误的是()
A.输液过量引起肺部毛细血管内压增高 B.病毒性肺炎等引发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矽肺等某些病变使肺部淋巴循环通路受阻 D.长期营养不良造成肺部毛细血管血浆渗透压升高
15.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2019-nCoVvaccine)时进行肌肉注射,药物一般直接进入()A.血浆B.组织液C.淋巴液D.血浆和组织液16.外界空气中O2进入人体细胞中被利用,至少要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A.5层 B.10层 C.11层 D.12层
17.青光眼是我国人群主要致盲原因之一,可由房水过多导致。

房水是由睫状体产生的,充满在眼球前、后房内的一种透明清澈液体。

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 80%,主要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B.房水是虹膜、角膜和晶状体细胞等生存的液体环境,属于组织液
C.房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晶状体细胞 D.研制促进房水排出的药物是治疗青光眼的措
施之一
18.脑脊液充满在各脑室内能不断产生又不断被吸收回流至静脉,其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细胞的代谢产物,调节着中枢神经系统的酸碱平衡。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 B.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使脑脊液pH明显降低
C.脑细胞可通过脑脊液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
D.脑脊液中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和激素等物质
二、多选题
19.图为人体内环境甲、乙、丙三大成分之间的转化模式图。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
B.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胰岛素等通过甲运输到作用部位
C.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共需穿过5层磷脂双分子层
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甲中的血红蛋白异常
20.人体血浆渗透压可分为由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形成的胶体渗透压和由无机盐等小分子物质形成的晶体渗透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液的胶体渗透压
B.葡萄糖、胰岛素、抗体和Na+等都参与了血浆渗透压的形成
C.正常机体内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D.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会上升
21.人在剧烈运动时,体内会发生一些变化。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由弱碱性变为弱酸性
B.大量失水,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C.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会大幅降低
D.大量失钠,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
22.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1/3
C.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D.淋巴液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较少
23.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内环境中存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等物质
B.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组织液中
C.运动过程中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显著降低
D.膀胱上皮细胞生活的直接内环境是组织液和尿液
24.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和英国三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患者大部分在感染期伴有轻度肝水肿和高水平的血浆肝酶。

肝酶即转氨酶,主要有谷丙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等。

临床上,丙型肝炎诊疗方案指出,患者的常规治疗需要注意水、电解质的平衡,以维持内环境稳态,还需要定时监测肝酶、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人的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液
B.血常规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内
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
C .丙型肝炎患者表现肝水肿症状的原因主要是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
D .机体血氧饱和度正常的生理意义是为细胞呼吸的进行提供O 2,避免细胞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25.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可引起肺微血管通透性增大,使肺泡腔渗出富含蛋白质的液体,进而导致肺水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患者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B .该病患者肺微血管内外渗透压基本相同
C .渗入组织液的血浆蛋白可进入淋巴液
D .肺泡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
三、综合题
26.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①⑤代表细胞结构,②③④代表液体成分,箭头AB 代表血液流动方向。

回答下列问题
(1)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_③④(填标号)
(2)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六层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氧气进入细胞的方式为自由扩散
(3)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三者之间既有密切关系,又有一定区别。

一般情况下,②与③成分上的主要区别是_②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__。

(4)②中的化学组成中有3HCO -、24HPO -
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___pH 值_____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5)组织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要的气体通过___呼吸系统_____、__循环系统______等系统才能获得。

27.如图所示为人体消化吸收淀粉的部分过程。

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属于体液的是____B 、C 、D ____(填字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___ B 、D (填字母)。

(2)毛细血管壁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血浆、组织液 ___(填名称),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___ 组织液_____(填名称)。

(3)淀粉水解得到_葡萄糖___,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其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__,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_协助扩散_。

(4)正常人B 的pH 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这与其中的含有__
3HCO 、H 2CO 3等物质
有关。

参考答案
1.C 2.C 3.B A 、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使组织液吸水增多,造成组织水肿,A 正确;B 、局部代谢旺盛,产生较多的废物释放到组织液中,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吸水增多,进而引起组织水肿,B 错误;C 、胎儿从母体中获得大量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会造成孕妇血浆中蛋白蛋含量降低,血浆渗透压降低,由于水是从渗透压低流向渗透压高的地方,所以血浆中水分流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水肿,C 正确;D 、有蛋白尿的肾炎患者,肾小球通透性增加,蛋白质随尿液排出,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低,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吸水增多,造成组织水肿,D 正确。

故选B 。

4.A A 、内环境中含有葡萄糖、CO 2、尿素、神经递质、激素等成分,糖原存在于细胞内,不存在内环境,人体不含果糖,A 错误;B 、与组织液、淋巴相比,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因此血浆的蛋白质含量大于组织液,细胞内液含多种酶,细胞内液的蛋白质含量高于血浆,B 正确;C 、根据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之间的关系,组织液的成分中大部分渗入毛细血管、少部分渗入毛细淋巴管,C 正确;D 、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是发生在内环境中的生理生化反应,D 正确。

故选A 。

5.A A 、抗体是细胞分泌物,尿素是细胞代谢产物,血浆蛋白存在于血浆中,故三者都是内环境成分,①正确;B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②错误;C 、葡萄糖和CO 2可存在于血浆中,胰岛素是细胞分泌物,也是内环境成分,③正确;D 、肾上腺素是细胞分泌物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唾液淀粉酶和ATP 合成酶在核糖体合成,在细胞内发挥作用,不属于内环境成分,④错误。

故选A 。

6.B ①神经递质经过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组织液),故可存在于内环境中,①正确;②机体稳态是内环境中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的动态平衡,但只有血浆成分稳定时机体不一定保持稳态,②错误;③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代谢产物也会增加使得组织液渗透压增大,表现出组织液生成增多。

由于淋巴是组织液渗透到毛细淋巴管内形成的,且单向汇入血液循环,所以随组织液增加的同时,淋巴液的生成也增加,③正确;④腹泻会造成体液中水和无机盐的大量丢失,而蛋白质不会随之减少,④错误;⑤人体对花粉等产生过敏反应时,引起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会造成
局部组织液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⑤正确。

故选B。

7.D A、血红蛋白在红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A错误;B、呼吸酶存在于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成分,B错误;C、载体位于细胞膜上,不属于内环境成分,C错误;D 、HPO42-、葡萄糖、神经递质都属于内环境成分,D正确。

故选D。

8.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炎炎夏日,环卫工人大量出汗,失去大量水和无机盐,户外职工爱心接力站为环卫工人提供盐汽水解渴,使环卫工人细胞外液渗透压保持相对稳定。

故选C。

9.D A、动物或人体内的全部液体统称为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也叫内环境,A错误;B、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B错误;C、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C错误;D、氧气顺浓度梯度进行自由扩散,最后进入细胞被利用,所以血浆的氧气浓度大于组织液,D正确。

故选D。

10.A A、某人一次性喝了太多的醋,由于血液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其血浆pH仍然在7.35~7.45之间,A错误;B、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当血液中乳酸过多时,就与NaHCO3反应,生产乳酸钠和H2CO3,后者再分解成H2O和CO2,通过呼吸作用将CO2排出体外,B 正确;C、血液中的Na2CO3过多时,就与H2CO3结合形成NaHCO3,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C正确;D、血液中CO2过多会刺激神经中枢,促进呼吸活动将CO2排出,最终维持血浆pH相对稳定,D正确。

故选A。

11.D A、红细胞膜内的Na+浓度低于膜外的,Na+要逆浓度梯度运出细胞,属于主动运输,A错误;B、神经细胞膜内的K+浓度高于膜外的,K+要逆浓度梯度运进细胞,属于主动运输,B错误;C、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Na+和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C错误;D、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与其中含有的HCO3-、H2CO3等物质有关,D正确。

故选D。

12.D A、剧烈运动时,人体中存在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pH有下降趋势,A正确;
B、食物中长期缺少蛋白质,会导致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进而使血浆内进入组织液的水分多于回流的水分,引起组织水肿,B正确;
C、中暑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衡和水盐代谢紊乱产生的以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综合病征,而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有关,故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造成的,与体液调节也有关系,C正确;
D、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缺少V D导致人体缺钙,其与内环境的稳态失衡有一定的关系,D错误。

故选D。

13.D A、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
质微粒的数目,A正确;B、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对水的吸引力越大;反之亦然,B正确;C、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C正确;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而不是水分的多少,D错误。

故选D。

14.D A、输液过量,使血容量过度或过快地增加,致肺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而发生肺水肿,A正确;B、病毒性肺炎等引发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会导致血浆渗透压降低,导致组织液渗透压相对升高,组织液增多进而引起肺组织水肿,B正确;C、矽肺等某些病变使肺部淋巴循环通路受阻,组织液中蛋白质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导致组织液浓度升高造成水肿,C正确;D、长期营养不良会导致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减少,造成肺部毛细血管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弱,组织液增多,引起组织水肿,D错误。

故选D。

15.B肌肉注射直接将药物注射但组织液中。

B正确。

故选B。

16.C 外界环境中的O2进入人体组织细胞参与有氧呼吸,至少需要穿过肺泡壁(2层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膜、出红细胞膜、毛细血管壁(2层)、组织细胞膜、线粒体膜(2层膜) 。

共11层膜,因此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17.C A、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的数目,房水中蛋白质的含量仅为血浆中含量的1/200,葡萄糖含量约为血浆中的80%,故房水中无机盐的含量可能高于血浆,以便维持渗透压的平衡,A正确;B、房水作用是供应虹膜、角膜和晶状体营养,并把这些组织的代谢产物运走,房水是虹膜、角膜和晶状体细胞来与生存的体内环境,属于组织液,B正确;C、房水属于组织液,其二氧化碳是组织细胞产生通过自由扩散出来的,故房水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晶状体细胞,C错误;D、如果房水过多,就会导致青光眼,利用药物促进房水排出是治疗青光眼的措施之一,D正确。

故选C。

18.B A、脑脊液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即脑细胞生活在脑脊液中,故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正确;B、大脑深度思考时呼吸作用释放的CO2能使脑脊液pH降低,但由于有缓冲物质存在,因此脑脊液pH不会明显降低,B错误;C、根据题干信息“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并运走脑组织的代谢产物”可知,脑脊液是脑细胞与血浆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C正确;D、脑脊液属于细胞外液,再根据题干信息“它向脑细胞供应一定的营养”可知,脑脊液可能含有葡萄糖、氨基酸和激素等物质,D正确。

故选B。

19.ABD A、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B、胰腺组织细胞分泌的消化酶是通过导管运输的,胰岛素才是通过甲(血浆)运输到作用部位,B错误;C、甲血浆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穿过5层膜(两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组织细胞膜+
双层线粒体膜),即5层磷脂双分子层,C正确;D、镰刀形细胞贫血症是因为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异常,D错误。

故选ABD。

20.ABC A、血浆中蛋白质含量高于淋巴或组织液,所以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大于组织液或淋巴的胶体渗透压,A正确;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由无机盐决定,与蛋白质等物质也有关系,故葡萄糖、胰岛素、抗体和Na+等都参与了血浆渗透压的形成,B正确;C、正常机体内血浆渗透压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这样才能保持细胞正常的形态和功能,C正确;
D、正常人大量饮用清水后,胃腔内的渗透压下降,经胃肠吸收进入血浆的水量会增多,从而使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D错误。

故选ABC。

21.BD A、由于血浆中存在酸碱缓冲物质,因此乳酸进入血液不会导致血浆pH明显变化,A错误;B、剧烈运动大量出汗失水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和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B 正确;C、该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必须氧化分解大量葡萄糖来提供,血糖的浓度会相应降低,但由于存在反馈调节,不会大幅度降低,C错误;D、大量出汗会丢失钠盐,由于钠离子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因此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影响大于细胞内液,D正确。

故选BD。

22.BC A、毛细血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B、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细胞外液占1/3,B正确;C、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组织液是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C正确;D、血浆与淋巴、组织液最大的区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D错误。

故选BC。

23.BCD A、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细胞分泌物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正确;B、运动时丙酮酸转化成乳酸的过程发生在细胞中,B错误;C、大量流汗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C错误;D、尿液不属于内环境,D错误。

故选BCD。

24.AD A、毛细血管的管壁很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故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A错误;B、进行检查时,化验单中各指标指的是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其中包括机体多种代谢产物的含量,化验单中每种成分的参考值都有一个变化范围,而不是具体的某数值,说明了内环境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维持动态平衡,B正确;C、丙型肝炎患者肝脏处毛细血管壁细胞及肝脏细胞受损,血浆蛋白和细胞内液外渗,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组织液中的水分增多导致肝水肿,C正确;D、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而非酒精和二氧化碳,D错误。

故选AD。

25.ACD A、该病导致血浆渗透压下降的原因是血浆蛋白的渗出,即该病患者血浆蛋白含量降低,A正确;B、由于肺微血管中蛋白质进入组织液,则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肺微血管内外渗透压不同,B错误;C、组织液中的成分大部分可回流到血浆,有少部分会进入淋
巴液,因此入组织液的血浆蛋白可进入淋巴液,C正确;D、肺泡细胞是组织细胞,其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D正确。

故选ACD。

26.(1)③④ (2) 6 三自由扩散(3)②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多
(4)pH值(5)呼吸系统循环系统
【分析】
分析题图:①为组织细胞;②为血浆,是血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③为组织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④为淋巴,是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⑤为红细胞。

A 是毛细血管的动脉端,B是毛细血管的静脉端。

(1)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即图中的③④。

(2)红细胞所携带的氧气至少需要经过6层膜(单层红细胞膜+2层毛细血管壁细胞膜+单层组织细胞膜+双层线粒体膜)才能被组织细胞①利用;氧气主要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前两个阶段产生的[H]生成水;氧气属于小分子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3)②血浆与③组织液相比,②血浆中含有较多大分子的蛋白质,③组织液中蛋白质的含量较少。

(4)血浆中的化学组成中有HCO3-、HPO42-等物质,它们对于维持pH值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5)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组织细胞所需的气体需要通过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种组织细胞。

27.(1)B、C、D B、D (2)血浆、组织液组织液
HCO 、H2CO3
(3)葡萄糖主动运输协助扩散(4)
3
据图可知,A为消化液,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

据此分析作答。

(1)结合分析可知,A为消化液,B为血浆,C为细胞内液,D为组织液,其中内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故属于体液的是B血浆、C细胞内液和D组织液;人体的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故其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B血浆和D组织液。

(2)毛细血管壁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组织液。

(3)淀粉是一种多糖,其水解产物是葡萄糖;葡萄糖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进入人体成熟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

(4)由于B血浆中含有HCO3﹣、H2CO3等缓冲物质,故血浆的pH通常维持在7.35~7.45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