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风波-鲁迅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几个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典型地反映出当时农村不同人们真实的存在状 态。如七斤是一个愚昧麻木、胆小怕事、缺乏 觉悟的落后农民典型;赵七爷是一个顽固守旧、 不学无术、装腔作势、时刻梦想复辟的封建遗 老典型;七斤嫂愚昧无知而又刁蛮泼辣,八一 嫂心地善良,九斤老太则是永远都不满现实、 总是怀恋过去的不平家典型。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师从寿镜吾老先 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3
三味书屋后花园
三味书屋门前 4
十三岁那年祖父入狱,周家经济状况渐入困顿, 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得少年鲁迅经常出入于当铺 和药店,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 真面目”。
5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 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 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 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风波
鲁迅
1
【学习情境目标】
1.了解造成辫子风波的原因,理 解小说深刻的主题。
2.解析小说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塑造方法。
2
【作家小传】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 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 绍兴人。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他既是中国 现代小说的奠基人,又是杰出的散文家,中 国现代杂文的开拓者,也是卓有成就的诗人、 文史家和翻译家。
7
【作品背景】
小说写于1920年8月5日,最 初发表于1920年9月《新青年》 月刊第八卷第一号。
作品以1917年张勋复辟为 历史背景。这场逆历史潮流而 动的复辟闹剧,在举国上下的 纷纷声讨之下,只延续了12天 (7月1日至7月12日)就匆匆结 束,并很快为人们所淡忘。但 鲁迅却由此对当时的社会现实 进行了深入思考,《风波》正是他在这一深入思考的基 础上创作完成的。
8
作品以张勋复辟的事件作背景描述了江 南农村中一场风波。围绕“辫子”的危机, 作品提示了这一事件的实质,即复辟终究挡 不住历史前进的步伐,沉滓短暂泛起之后, 终究要被重新淘汰。
小说通过一个偏僻乡村的场景,喻示了 整个中国的状况,充分体现了鲁迅对辛亥革 命不彻底性的清醒认识。
9
辫子,曾是清王朝统治建立和消亡的标志之一; 在鲁迅眼里,又是传统文化和国民精神枷锁的一种象征,是 国民革命与危机的一种征兆。这篇小说描写1917年张勋 复辟事件在江南某水乡所引起的一场关于辫子的风波,以 小见大, 说明了辛亥革命并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中国农村 带来真正的变革,今后的社会革命,若不能唤醒民众,是难 以成功的。
——九斤老太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从根本上说,则是被压 迫、被剥削的劳动人民,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重,对“铜钉” 涨到“三文钱一个”的日益贫困的生活的不满。她的“一代 不如一代”的议论,反映了劳动人民生活和心情的不断恶化。 通过九斤老太之口对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局限性作了批 判。
14
♣鲁镇的人们
• 在七斤辫子风波事件中前后大相径庭的表现 ——勾勒了国民冷漠,幸灾乐祸,明哲保身,虚伪
17
4 .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 (1)细节描写。
小说总体上采用白描手法,通过简练的笔墨刻 画人物。但有些地方也很注意细节描写的运用,作者 善于抓住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揭示人物的性格特 征。如写七斤为没有辫子发愁时“忘却了吸烟”的细 节,形象刻画出他的怕事愚昧的心理;写赵七爷一会 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会儿又放下的细节,则刻 画出他善于应变而又时刻不忘复辟的特点。
(4)象征手法。 小说结尾多处使用了象征暗示的手法,
如九斤老太“仍然不平而且康健”,象征着 保守复旧的思想仍根深蒂固;六斤“新近裹 了脚”,象征着封建传统的束缚仍在下一代 身上继续;六斤“在土场上一瘸一拐的往 来”,象征着中国社会仍在痛苦中重复着老 路。这些象征手法的运用,使结尾含蓄巧妙, 大大深化了作品的思想主题。
• 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 对两年前七斤喝醉酒骂他“贼胎”一直耿耿于怀, 记恨在心,逮着机会加以报复。
面。
——反映了国民性格中小气,阴险的一
12
♣七斤嫂
——精明泼辣,在家庭琐碎事中表 现出的敏感和主见,是历来赋予女人“小家子” 形象的代言。诸如随机耍赖,巧滑好胜,欺软 怕硬等等弱点在她身上普遍得到了印证。
的劣根性。
作品通过这样的人物形象地表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缺乏坚持信仰和殉道精神的民众,与革命仍然极其隔膜,离 革命实在还很遥远;民众这样不觉悟,是辛亥革命及其他 一切变革终将失败的根本原因,也是类似辫子风波的悲剧 不断上演的现实基础。
15
【主题意蕴】
小说通过1917年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 乡所引起的一场辫子风波,真实地反映了当 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深刻地说明了辛亥 革命并没有给中国农村带来根本变革,农民 们仍然缺乏民主主义觉悟,政治上、经济上、 精神上依然处于被压迫、被剥削、被奴役的 境地。
——说明她觉察形势变幻的眼光之 敏锐,心思之细腻。可惜受到小农意识的局限 和封建自给自足小生产经济的制约,以及封建 的奴役统治,眼中只看到了关系自家安危的局 势,没能将眼光投放到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的 关注上来,对政治仍然是稀里糊涂,漠然处之。
13
♣九斤老太
• 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村妇女。她长期生活在旧中国贫困落后 的乡间,对于家境贫穷落后有着强烈的不满,不愿后代发生各 种“败家相”,总感到如今的世道不好,因此“一代不如一代” 便成了她的口头禅。
这篇小说是通过一群人物表现作者的创作宗 旨的。
10
♣七斤
• 一个勤劳、朴实的船夫,“没有读过书”,却是 村里一名“出场人物”,有“相当的待遇”。
• 赶上城里人剪辨子的潮流,顺带自己也剪了。
——流露出他的愚昧,思想的低下,革命党人提 出的“民主,自由”于他脑根本油盐未进。
• 听到“皇帝坐了龙庭”,要辫子时,不禁吓破了 胆,惶恐不安起来。在赵七爷厉言的威吓面前, 唯诺唯从,不但不敢当面反击,而且对七斤嫂的 辱骂也只有忍气吞声。
对政治的冷漠和无知,对命运的盲 目和驯从,思想的麻木和保守,毫无民主主义觉 悟,就是七斤性格中显示出来的中国封建农民的 精神灵魂,其劣根性的源头。
11
♣赵七爷
• 一个乡村酒店里的主人,所谓的遗老。
• 他总是靠假学问来骗人。
——他的咄咄逼人的言语,恫吓,欺骗的 举动,说明封建复辟势力企图卷土重来的欲望与野心。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 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 《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 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 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 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 任教。
6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肺结核在上海的寓所里逝世。 在宋庆龄主持的鲁迅葬礼中,人们用一面绣着“民族魂” 三个大字的白旗覆盖在鲁迅棺木上。上海民众上万名自发 举行公祭、送葬。葬于虹桥万国公墓。
18
(2)对话描写。 小说中还运用了大量个性化的人物对话来突 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如赵七爷关于“张大帅就是燕 人张翼德的后代”等言论,七斤叹着气所说的“我 没有辫子”一类话,八一嫂劝解七斤嫂的言语,七 斤嫂的“恨棒打人”,特别是九斤老太的那句“一 代不如一代”的口头禅,都对突出人物个性起到了 传神的效果。
21
22
Hale Waihona Puke 19(3)环境描写。 小说开头有段江南水乡的环境描写,渐渐 落山的太阳、靠河的乌桕树叶、几个花脚蚊子、 农家的烟突、以及农家晚饭所用的小桌子和矮凳 等,共同组成了一幅“田家乐”的风景图。这些 描写,正表现出当时落后封闭、传统守旧的农村 现状,而且与结尾相呼应,对辫子风波起到了以 静衬动的作用。
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