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倍的认识”一课教学的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2013·9
以往教学“倍的认识”一课,教师通常会强调学生“说”
的训练,通过单独说、相互说、小组说、指名说、集体说等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我个人认为:这节课的关键是要实现从形到数的抽象。

于是,我把精力花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着力让学生体会、掌握“倍”的内涵,即“几倍”是指一个数里面包含几个一份数。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师:胡老师第一次来到江阴给小朋友上课,你们欢迎吗?(欢迎)既然欢迎,怎么一点表示都没有呢?(生拍手)
师:我请小朋友拍3下,表示对老师的欢迎。

下面请大家仔细听,胡老师拍了6下,表示对小朋友的感谢。

师:刚才小朋友拍了几下?

3下)老师拍了几下?
(6下)如果老师把拍手的情况这样来表示(
如下图),你们看得懂
吗?
小朋友拍的:
老师拍的:2.师:你知道小朋友拍的次数和老师拍的次数相比,存
在哪些关系吗?
生1:老师比小朋友多拍3下,小朋友比老师少拍3下。

生2:老师拍的次数是小朋友的2倍。

生3:老师拍的次数比小朋友的多1倍。

师:看来,小朋友对倍的知识有所了解,这就是今天这
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
—“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二、新授展开,引导探索
第一层次:认识几个几,初建倍的概念
1.师:如果把老师拍的次数分一分,你又知道了什么?师:如果把小朋友拍的3下看作1份,老师拍的次数就有这样的2份。

为了让小朋友看清楚,我们来圈一圈。

小朋友拍了3下,我们就把3个圈成一份,那下面应该几个圈成一份?
师:小朋友拍了3下,老师拍了2个3下,在数学王国中,我们就说老师拍的次数是小朋友拍的2倍。

(1)谁能试着说一说?(2)同桌互说,师板书。

(3)学生齐说。

2.师:如果老师再拍3下,我一共拍了几个3下?那么,老师拍的次数是小朋友的几倍呢?
3.师(小结):回顾刚才的学习过程,小朋友拍了3下,胡老师拍了几个3,老师拍的次数就是小朋友的几倍?
4.师:请小朋友先拍
2
下,然后听一听老师拍了几下。

老师把刚才拍的情况也记录(
如下图)下来了,现在老师拍
的次数是小朋友拍的几倍呢?
小朋友拍的:老师拍的:
师:如果让你圈,你准备几个一圈?师:为什么要2个一圈呢?(因为小朋友拍了2下)师:看来,在圈的时候,不能随意去圈,得根据什么来圈?
第二层次:比较提升倍的概念
师:老师拍的都是6下,为什么第一次老师拍的次数是小朋友的2倍,而第二次老师拍的次数是小朋友的3倍?
第三层次:渗透除法计算的方法
1.师:生活中存在着这样的倍数关系可多了。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种颜色的带子,绿带子和红带子比,长短怎样?(同样长)如果把绿带子的长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也有这样的几份?(1份)
2.师:将红带子的长增加2份、3份、4份,这时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师:大胆地想象一下,如果红带子的份数越来越多,那红带子和绿带子之间的倍数关系会发生什么变化?(越来越多)
师:如果把绿带子增加1份,现在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师:你准备怎样圈?3.师(出示绿带子3份,红带子12份):现在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为什么?
师:如果绿带子3米,红带子24米,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为什么?
师:求24里面有几个3,可以用除法计算,即24÷3=8。

师:24表示什么?3呢?8呢?这说明倍表示两数之间的一种关系,不能作为单位名称。

4.师:求两数之间的倍数关系,除了可以圈一圈外,还可以用除法计算。

只要想12里面有几个3就可知道,即12÷3=4。

三、巩固练习,应用概念
师:通过刚才的圈一圈、算一算,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

下面,我们运用所学的倍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好吗?练习课本P74页第(3)题,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生练习)
四、动手操作,深化拓展活动1:围绕“倍”的知识动手摆小棒师:请小朋友拿出准备好的小棒(20根),听好要求。

(1)如果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8根小棒,第二
对“倍的认识”一课教学的探索
江苏丹阳市实验小学(212300)胡小慧
教苑时空
·教例剖析. All Rights Reserved.
数学2013·9
行摆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想一想,怎样摆能让大家
一眼就看出第二行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每份数靠拢一些)
(2)说一说:8里面有()个2,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倍。

活动2:还想摆吗?
活动要求:摆出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

(1)想一想:第一行摆()根,第二行应该怎么摆,使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
(2)说一说:第一行有()根,第二行有()个(),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

师:谁愿意把你的方法与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反馈)
师:还有不同的摆法吗?师(小结):你们的创意真棒,一下子想出了几种不同的摆法。

我们来观察第一种摆法,第一行1根,第二行3个1;第二种摆法中,第一行2根,第二行有3个2……所以,第二行小棒的根数都是第一行的3倍。

这样简单的摆一摆、说一说,小朋友就学会了这么多有关“倍”的知识。

其实,我们的数学就是这样的简单、这样的神奇。

活动3:愿意继续接受挑战吗?
出示:第二行有12根小棒,第二行小棒是第一行的几倍?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困难?生:第一行小棒的根数不知道。

(1)师:我们先来猜一猜第一行小棒可能有几根。

(生猜
测)
(2)师:你们猜的都有可能,请大家把这些猜想记录在作业纸上。

(学生记录)
(3)先同桌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4)比较提升:第二行小棒一直都是12根,为什么两行小棒之间的倍数关系却在不断变化呢?
师(小结):虽然第二行小棒的根数都是12,但第一行小棒的根数发生了变化,导致每份数变了,圈出的份数跟着变了,倍数关系也就不一样了。

五、联系生活,亲近数学
1.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
—倍,其实它就藏在我们的身边。

如:小朋友今年几岁?猜一猜,胡老师今年多少岁?胡老师的年龄是小朋友的几倍呢……这些问题怎样列式?
2.再出示题目。

8岁小朋友32岁胡老师48岁贺老师6岁
妞妞
24岁
张老师
12岁
红红
师:任意选两个人的年龄,说说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
课后思考:
教学过程结束了,但我对这节课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数学姓“数”,它的核心是思维,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
思维活动的教学。

因此,我们不应只追求表面的花哨和热
闹,而应力争把外显的感知内容转化为内在的思维对象,在学生的思维深处不断激起“暗流”和“漩涡”。

上述课堂教学中,通过探索活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新知,提高了学习能力,增进情感的体验。

1.强化感知,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

从学生和教师的拍手活动中引出倍这个概念,既沟通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又通过问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几个几就是几倍,形成了对倍的初步认识。

2.提供反例,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

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比较中丰富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老师拍的都是6下,为什么第一次老师拍的次数是小朋友的2倍,而第二次老师拍的次数是小朋友的3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提炼总结,进一步深化对倍的认识。

3.故弄玄虚,在矛盾困惑中突显“倍”的计算方法。

教学中,我把彩带的习题进行二次开发,从能圈到不能圈,自然引出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习得新知水到渠成。

4.重视操作,在动手操作中完善“倍”的建构。

教学中,我安排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是比较简单的,后两次是有创意的,并层层推进,不断完善学生对“倍”的意义的建构。

第一次操作活动:第一行摆2根小棒,第二行摆8根小棒,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第二次操作活动:要求第一行任意摆,第二行摆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

在学生出现不同的摆法后,我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小棒的根数是第一行的3倍,怎么用的小棒的根数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然后我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只要第一行1份的小棒根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我们来观察一下第一种摆法,第一行1根,第二行3个1;第二种摆法中,第一行2根,第二行有3个2……所以,第二行小棒的根数都是第一行的3倍。

”这个操作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第三次操作活动:给出第二行有12根小棒的信息,让学生猜想第一行可能有多少根小棒。

通过创设情境,不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课后好长时间,我一直沉浸在感动和激动之中,直到现在,学生思维的火花还时时在我眼前闪耀,他们是多么富有灵性的小生命。

我想,一节厚重的数学课就应该这样: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并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使每个学生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数学思维得以发展。

(责编杜华)
教苑时空
·教例剖析.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