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事实上,我们也确实不宜将名著当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确的免检产品。名著自然往往是“好”的作品,但是作品的“好”除了永恒性,也会有其时代性和阶层性。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遭遇许多现代人难以接受的价值观念,那些对于古人来说是“爽点”的内容,反会使现代读者产生不适之感,令人“不爽”。即便是现代文学经典,也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钱锺书的《围城》,被网友吐槽为“抖机灵”“刻薄”乃至“男性沙文主义和厌女”,这样的评价并非毫无道理,甚至可以弥补权威阐释之不足,其缺失不过是立论有失偏颇而已。所以我们不必完全拒绝对名著的指摘,只是在做判断的时候要保持整体感和分寸感,不去简单地完全抹煞其好处。
故选B。
【小问2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前文先说“思想”后说“创造”,③②说的是“思想”,④①是说“创造”,再根据句式一致的特点,③④与②①分为两组,应该先说③④后说②①,呼应前文语序。排除ABD。
故选C。
二、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网文时代,我们怎样读名著?
王晴飞
“怎样读名著”之所以成为一个问题,源于最近网络的一个热点话题“名著避雷帖”,即以看网络文学的方式来看名著,看出种种坏处,做出标签化的论断,提醒同好“慎入”。
2023届上海市崇明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一、积累应用
1.按要求填空。
(1)万里悲秋常作客,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2)_____________,偭规矩而改错。(屈原《离骚》)
(3)荀子《劝学》一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借日常所见之动物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用心专一的重要。
“名著”却不能如网文一般致力于提供足够剂量的情感与欲望的快感,而要去表现人性的隐微,处境的复杂,带读者去领略善与恶两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甚至还会刻意纠正常识,冒犯观众,动摇他们的既有观念,自然会显得不够“道德”,人物也不够“纯洁”,令习惯了网文的读者心怀不满。
在以前的文学场域里,人们常常会以经典文学的标准评价通俗文学,要在通俗文学里找到严肃的意义;而现在熟读网文的读者则与之相反,以网络文学的标准衡量经典文学,要在鲁迅的作品里寻找爽点。如果我们没有培养出认真品味的肠胃,也丧失了悉心涵泳的耐心,那么任何名著与类似题材的地摊读物都将失去差别,《包法利夫人》《安娜·卡列尼娜》和诲淫诲盗的庸俗文学也被抹平差异——惟一的区别可能是名著的情节不够“过瘾”,对“第三者”的谴责也不够有力。
①创造究竟须从因袭出发②所以思想究竟须从记忆出发
③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④创造多是旧材料的新综合
A.③①④②B.①④③②C.③④②①D.①③②④
【答案】(1)B(2)C
【解析】
【小问1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中国几千年来,凝聚个人的群体,大家都以为是亲缘团体和亲缘团体的延伸”体现的是“差序格局”。“差序格局”是发生在亲属关系、地缘关系中的,以自己为中心像水波纹一样推及开,愈推愈远,愈推愈薄且能放能收,能伸能缩的社会格局,且它随自己所处时空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圈子。中国乡土社会以宗法群体为本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亲属关系为主轴的网络关系,是一种差序格局。在差序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中国人的亲缘凝聚力就产生了。
目前的网络文学,很多时候致力于给读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让读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补偿性的满足,对世界的既有的认知得到最直接的巩固。而长期接受网络文学定向投喂的读者也被宠坏了胃口,宠没了耐心,不耐烦看到与自己预设不同的世界,要求作品中有最简单最纯净也最狭隘的人设,最欢快的剧情,最大团圆的结局。
7.我不认可这种评价。这一评价简单依据《红楼梦》中贾宝玉对待女子多情、对功名仕进的蔑视等情节,给人物作标签式评价,没有把人物放诸特定环境,认识到其多情背后对女子的悲悯情怀,对美好的人与物的珍视。同时,该同学对《红楼梦》中词作的理解也存在偏颇,作者借词明写贾宝玉徒有其表,无能不肖,实则明贬实褒,批驳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才的评定标准,暗示贾宝玉是一个不同流俗的多情率真的反叛者。
B.《复活》中的玛丝洛娃步入歧途、沉沦堕落。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冲一再隐忍妥协。
D.《阿Q正传》中的阿Q自轻自贱、自欺欺人。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名著避雷帖”对文学经典简单粗暴评价毫无存在价值。
B.给读者心理上快感和补偿性满足是网络文学优劣的标准。
C.“名著”以刻意纠正常识进而冒犯观众的方式传达思想。
6.我认为论证严谨。两段文字在前文对这种方式否定的基础上,辩证地论证其存在的合理依据以及价值。首先以典型事例论证这种方式在思维方式上与权威论断方式的一致,表明其存在的合理性;进一步以古今经典文学为例,论证名著的时代性和阶层性,进而论证这种方式对权威论断不足弥补的作用,表明其存在价值。事例论证典型,论证层次推进,因此论证严谨。
(许倬云《共生共存的人际网络》)
如果请你选择《乡土中国》中的概念为小明答疑,下列最合适的一项是( )
A.乡土本色B.差序格局C.礼治秩序D.同意权力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学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由记忆生思想,由因袭生创造,犹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后变为生命的动力。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方式,我们并不完全陌生。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也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利。有学者说过一个故事,在改革开放之初,他在电车上听到有人评价安娜·卡列尼娜,说她是一个很“作”的女人。而彼时我们的文学史判断则将她作为反抗秩序、追求自由和爱情的符号,视她的丈夫卡列宁为虚伪、庸俗的官僚。其实,看起来代表普通民众看法的电车评论,与代表权威的文学史论断,结论虽截然相反,思维方式却并无不同,都是以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作为印证既有价值观念的工具。文以载道本就是大众最重要的文学认知,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我们身处其间的现代社会,文学向来承担着道德教化的功能,解读文学作品也常常从是否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入手。
我们阅读名著,也要用与之相匹配的方法,设身处地去体贴更为复杂丰富的价值观念,以冲击自身的既有观念,拓宽我们的价值视域,使我们对世界与人性更多理解,而非更多偏见,也使我们的心灵更加细腻敏感,而不是更加冷漠麻木。名著也需要我们的“再创造”。以网文的方式理解名著,视为待避之“雷”,固然简单粗暴,但我们也不必因此走向另一极端,将名著视为“雷池”禁区,当作仅供顶礼膜拜的僵死的遗物。
【答案】①.百年多病独登台②.固时俗之工巧兮③.蟹六跪而二螯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⑤.用心躁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以下字的书写:蟹、螯、鳝、躁。
2.按要求选择。
(1)小明同学阅读下列文字时,对中国人群体凝聚力产生的原因不解。
在世界各地的人类历史无处没有人类的集体组织:有的是村落,有的是部落,到了近代,则是民族和国家,这些团体都不如所谓的社区和社群更有凝聚个人的能力。中国几千年来,凝聚个人的群体,大家都以为是亲缘团体和亲缘团体的延伸。相对于雅利安种族(大多数的白种人),中国人的亲缘凝聚力远远比其战斗集团更为持久和具有弹性。
D.自身既有观念及价值视域会影响我们对名著的深入理解。
6.第⑥⑦两段针对以网络文学的方式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论证是否严谨,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评析。
7.有同学阅读有关《红楼梦》“名著避雷帖”后,查阅《红楼梦》中下列内容,认可“贾宝玉是到处沾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的评价。请结合本文以及阅读《红楼梦》的经验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看法。
所谓名著,我们不妨认为是指兼具比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知名度,禁得起不同时代的读者反复阅读与阐释,且被权威文学体制认可的文学作品。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也可以将“文学名著”等同于文学经典。而“名著避雷帖”中的论断,便多有与我们所受的文学教育截然相反之处。比如《月亮与六便士》是“渣男抛弃妻子横刀夺爱”,贾宝玉也是到处拈花惹草无能不肖的“渣男”……这种网络文学培养出来的阅读方式,只看题材与情节,将人从具体的处境里剥离出来,而不愿意对人物处境及心理有“了解之同情”。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这是一道探究题,可以有自己的观点。解答时首先亮明观点,然后结合内容具体分析。
如果认为论证严谨。从“这种阅读理解文学作品 方式,我们并不完全陌生。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也不是网络时代的专利”“我们也确实不宜将名著当作不言自明、天然正确的免检产品”看,两段的段首首先亮明观点;“有学者说过一个故事……其实,看起来代表普通民众看法的电车评论,与代表权威的文学史论断,结论虽截然相反,思维方式却并无不同,都是以文学作品和文学人物作为印证既有价值观念的工具”“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以典型事例论证这种方式在思维方式上与权威论断方式的一致,表明其存在的合理性;“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这样的作品,对今天的读者仍有强大的吸引力,但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也会遭遇许多现代人难以接受的价值观念……”“如钱锺书的《围城》,被网友吐槽为……”以古今经典文学为例,论证名著的时代性和阶层性,进而论证这种方式对权威论断不足弥补的作用,表明其存在价值。两段文字事例论证典型,论证层次推进,因此论证严谨。
(有删节)
3.结合文章内容,根据表格信息提示填写下列表格。
网络文学
名 著
人物特点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性格复杂多元,往往突破常规
作品主题
迎合读者既有认知与价值观,呈现单一的大团圆式结局。
(2)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不适合作为第④段例证的一项是( )
A.《哈姆莱特》中的国王克劳狄斯残忍杀兄娶嫂。
B.“给读者心理上快感和补偿性满足是网络文学优劣的标准”说法绝对,原文“很多时候致力于给读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迅速让读者最基本的欲望得到充分的迎合,日常生活中的缺憾得到补偿性的满足”是说“很多时候”。
C.“以刻意纠正常识进而冒犯观众的方式传达思想”错,原文“甚至还会刻意纠正常识,冒犯观众”说的是名著表现主题中会出现的情况,不是名著传达思想的固有方式。
我认为论证不够严谨。两段文字在前文对这种方式否定的基础上,先后以典型事例论证这种方式在思维方式上的合理性以及对权威论断的补充作用。但是,思维方式的一致,不能自然得出这种阅读理解方式的合理性,其标签化、道德化的实质不能改变。而且第⑥段“对文学名著做标签化、道德化的粗暴判断”与第⑦段中“对名著的指摘”之间,也存在概念的不一致。因此,不够严谨。
【解析】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1)根据名著的人物特点“性格复杂多元,往往突破常规”找对应的网络文学的人物特点,结合“作品中有最简单最纯净也最狭隘的人设”“不耐烦看到与自己预设不同的世界”概括出:性格单一狭隘,符合既有的善恶标准
(2)根据网络文学作品主题“迎合读者既有认知与价值观,呈现单一的大团圆式结局”寻找名著主题特点,结合“去表现人性的隐微,处境的复杂,带读者去领略善与恶两极之间广阔的中间地带,甚至还会刻意纠正常识,冒犯观众,动摇他们的既有观念”概括出:突破读者既有认知,探究复杂环境中隐微人性
附:《红楼梦》:“后人《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答案】3. ①.性格单一狭隘,符合既有的善恶标准②.突破读者既有认知,探究复杂环境中隐微人性4. A 5. 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④段观点是:“名著”性格复杂多元,往往突破常规,突破读者既有认知,探究复杂环境中隐微人性。
A.克劳狄斯残忍杀兄娶嫂,给读者提供心理上的快感,符合网络文学特点。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文意合理推断的能力。
A.“对文学经典简单粗暴评价毫无存在价值”错,原文是说“做出标签化的论断”“固然简单粗暴”,并没有完全否定其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