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体表肿瘤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囊壁除表皮细胞外,还可包含有毛囊、汗腺 和皮脂腺等。腔内有脱落的上皮细胞,皮脂 腺等粥样分泌物,偶有软骨及骨,并混有角 化物质、胆固醇结晶,呈白色或淡黄色。
.
17
• 部位:好发于眼眶四周、鼻根部、枕部及口底等。可于颅 内交通。
• 表现:一般单发,生长缓慢,体积不大,居于皮下组织中, 故与表层皮肤无粘连,基底组织粘着紧密,不易推动。较 大者可压迫颅骨。触诊时柔软呈圆球状有波动感,但有时 较坚实。与基底组织粘连紧密,不移推动。
• 混合痣:两型混合,有恶变可能。恶变趋势:迅速增大,色 素加深,发生疼痛、感染、溃疡、出血,出现黑色晕环,出 现卫星征,周围淋巴结肿大。
常见体表肿物
概述
体表肿瘤:是指来源于皮肤、皮肤附件、皮下组织等浅表 软组织的肿瘤。体表肿瘤也分良性的和恶性的,以良性的 多见。体表肿瘤虽形状大小相似,但其类、性质各部相同, 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亦不同。所以一旦发现身上出现肿块, 应到医院就诊。
视诊、触诊即可诊断。 体表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可根治。
❖ 治疗:如有感染,先控制感染。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 需手术切除治疗。
➢ 切除范围应包括它的部分表面皮肤组织及囊壁四周的结缔 组织,将囊肿完整摘除,若破碎、切除不彻底或有囊壁存 留,术后极易复发。皮样囊肿如基底与骨面紧密粘连,应 将该部骨膜一并清除,深部软组织缺损所致凹陷影响美观 者,可行皮瓣移植修复。 外伤性皮样囊肿易复发。
七、血管瘤
• 是一种由血管组织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 • 部位:好发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躯干。也可
于深部组织、器官内。 • 按其结构分为三类: • 毛细血管瘤 • 海绵状血管瘤 • 蔓状血管瘤
.
22
毛细血管瘤
• 真皮内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 • 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 ,可单发、多发。 • 色鲜红或暗红,大小不一,界限清楚压之褪色,放手后恢复红
色。 • 幼儿1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
则为真性肿瘤 。 • 可施行手术或液氮冷冻治疗,亦可用32磷敷贴、X线照射或激光
治疗。 • 泼尼松口服,可能限制瘤体扩展 。
.
23
分为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
• 草莓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相 关,往往出生时即有,或在出生后3~5周发 生。
三、外治疗法:
敷药:局部敷消瘤二反膏
结扎:顶大蒂小,可用丝线作双套结从跟部结扎,使瘤 逐渐坏死脱落。
.
15
四、皮脂腺囊肿
又名粉瘤,是由于皮脂腺导管发生阻 塞,分泌物排泄阻塞,潴留积聚,腺 体逐渐胀大而形成。
部位:多发于头部、耳周、颈项部、肩背等部位。
表现:大小不等,直径多在1-3cm,呈圆形,光滑,质软或稍有张 力,无波动感,与表层皮肤粘连,有囊壁,囊内容物呈豆腐渣样, 为白色粉膏状的皮脂和破碎的皮脂腺细胞,肿物中央有一小孔呈黑 色(腺体导管开口处)常继发感染,形成脓肿、破溃,皮脂随脓液排 出,有恶臭味。愈合后仍可复发。
治疗:已发生感染的皮脂腺囊肿,应先抗感染治疗,在形成脓肿时 应切开引流,清除皮脂和脓液,换药治疗自愈或二期清创缝合;无 感染的皮脂腺囊肿,可手术完整切除。
皮脂腺囊肿偶见发生癌变,发生率约为2.2%-4%,多数转化为基底
细胞癌,少数则成为鳞癌。
.
16
五、皮样囊肿
• 多由于胚胎发育时期皮肤细胞原基偏离所形 成的先天性囊肿,属错构瘤。多发现于幼儿 或青年期。
关节、足背等处则好发腱鞘囊肿;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
系皮脂腺管阻塞而形成的囊肿,它多见于颈项部、背部;
若局部红肿、疼痛,挤压时可见豆腐渣样有臭味的异物。
老年性臀部坐骨结节囊肿,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妇女,坐
时肿块受压引起疼痛。滑膜囊肿则好发于小关节(如指、
趾、腕及踝关节附近)。
.
4
• 3、体表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形状可呈圆形、椭圆形不等,软硬 各异,大小不一。小如黄豆、蚕豆或乒乓球大小,大者有如拳头大 小,有的甚至可大到好几公斤重。
❖ 部位:好发于头皮、面颈和四肢,随年龄进行性增大。 ❖ 表现:紫红色,由较粗的蜿蜒迂曲血管构成,有明显的压
缩性和膨胀性 ,有搏动、震颤及血管杂音,可破溃大出血。 病灶累及较多肌群时可影响运动能力。 ❖ 累及骨组织的青少年,肢体可增长、增粗。
27
.
蔓状血管瘤
n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血管瘤。有出血不能控制可能, 不可盲目 。 v选择性动脉造影是目前蔓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前准备的 最常用的辅助检查,借此可详细了解血管瘤范围。部分 病例可在造影后即进行栓塞。
❖ 多发脂肪瘤,有家族史,可伴疼痛(称痛性脂肪瘤)。常见于四肢 、胸腹皮下。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质略硬,界清,有触痛。较 大、有症状者可切除,一般不逐一切除。
Page 7 治疗:手术切除。深部的脂肪瘤可发生恶变,应及时切除。
二、纤维瘤
是皮下纤维结缔组织或肌纤维组织内发生的良性肿瘤。
• 部位:可见于任何年龄和任何部位。
• 4、触摸肿块时表面光滑,可以推动,无压痛。但是,如果粉瘤合并 感染则有压痛,神经纤维瘤压之则麻木触痛。
• 5、体表良性肿块一般情况下不会恶变。但要注意有些体表低度恶性 (如背部纤维肉瘤),外表很难区分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有进行病 理学检查才能确诊。
• 6、体表良性肿块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一般不至于危及生命。所以, 对于体表良性肿瘤,患者不要忧心忡忡,应以平常心对待。
• 表现:形似草莓状,界限清楚,呈鲜红或紫 色,可发生在手、足心以外的全身任何部位。 一般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 退期。自然消退时此种血管瘤的重要特征, 75%~80%的患者在7岁时可达完全自行消退。
l治疗:处于增生早期的血管血管瘤,除无明显增殖的病例外,应积 极治疗。治疗方法有激光、放射线、激素、干扰素和手术切除等。
.
24
• 葡萄酒色斑:属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好发于 面颈部,可同时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有 15%的机会可合并难治性青光眼。
• 表现:出生时即有的明显的粉红色、平坦的、 界清的斑块,压之能退色,随年龄增长,颜色 加深,变紫。病灶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 身不消退。65%的患者在40岁前科增厚并出 现结节,在创伤后易于出血,严重影响外貌和 生活。
.
13
.
14
[治疗]
一、中药治疗:适用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法以宣肺调气、 解郁散结,常服通气散坚丸。药用人参、桔梗、川芎、当 归、花粉、黄芩(酒炒)、枳实、陈皮、半夏、白茯苓、 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甘草等。
二、手术切除:瘤生于面部,有损面容;或长的太大,妨碍 肢体活动时,可行手术切除。
.
8
在乳房内可与腺组织结合形成乳房纤维腺瘤。
临床上还可以见到腹壁硬纤维瘤,为一种纤维组织多、细胞少、质 地较硬的纤维瘤,比较少见,多发生于女性,好发于腹壁肌肉内。 生长缓慢,无痛,坚硬,不活动,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 组织界限不清,局部切除易复发,多次复发者可变为恶性纤维肉瘤。 • 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宜早期手术切除。送病理。 • 腹壁硬性纤维瘤,属于临界性肿瘤,早期进行广泛切除。
质层到生发层依次从内到外排列,但无真皮组织层。囊内容物为呈白色 干酪状、角化不全的角质层和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混有脱 落破碎的表皮细胞。 ❖ 表现:囊肿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硬而有囊性 感。触诊时坚韧有张力,可与皮肤粘连,基底不粘连可推动。一般无症 状,可发生继发性感染,可恶变。
.
9
•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多见于躯干,来源于皮肤真 皮层,表面皮肤光薄,似菲薄的瘢痕疙瘩样隆 突于表面。低度恶性,切除后局部极易复发, 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并出现血道转移。应做 早期广泛切除。
.
10
三、神经纤维瘤
• 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良性 肿瘤,来自神经鞘组织,属中 医的“气瘤”范畴。成椭圆形 或棱形,可单发或多发,以单 发着常见,多发者临床上又称 为神经纤维瘤病。
.
5
• 目前,对体表良性肿块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控制其生长。若长有脂肪瘤 且又较肥胖的人则要控制脂肪摄入,增加运动,适当多吃蔬菜和富含 维生素E的食物。这些对瘤体有一定抑制作用。若肿块较大影响活动 或功能,则可以手术切除肿块。多数人手术切除后局部切口处不会再 长肿块或复发,但也有极少数人可能再长出肿块。
.
2
• 体表肿瘤虽形状大小相似,但其类、性质各部相 同,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亦不同。所以一旦发现身 上出现肿块,应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体 表肿块特点进行相关检查。具体检查包括:
1、穿刺细胞学检查。此项检查简便快捷,用细小 针头刺入肿块内,抽出其内容物进行显微镜观察 细胞学形态特征,作出初步诊断,确定肿瘤性质。 若镜下发现细胞形态有恶性特征,则需进一步检查。
• 表现:瘤体不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质硬,活动度可,生长缓 慢,无痛两种。
软者又称皮赘,通常有蒂,大小不等,柔软无弹性,多见于面、 颈及胸背部。
硬者,是指具有包膜的由增生纤维组织构成的硬性结节,切除 后不易复发,不发生转移。其生长缓慢,大小不定,可由针尖 至鸡蛋或更大,实性、圆形,质硬,光滑,界清,无粘连,活 动度大,无压痛,很少引起压迫和功能障碍。
.
11
神经纤维瘤病
• 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多见于儿童期开始发病 ,进展缓慢,青春发育期 可加重的先天性疾病。
.
12
本病具有以下特点:
①呈多发性,数目不定,几个甚至上千个不等。肿物大小
不一,米粒至拳头大小,多突出于皮肤表面,质地或软 或硬,有的可下垂或有蒂,大者可达十多公斤。 ②肿瘤沿神经干走向生长,多呈念珠状,或呈蚯蚓结节。 ③皮肤出现咖啡斑,大小不定,可为雀斑小点状,或为大 片状,其分布与神经瘤分布无关,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 据。
• 介绍几个常见体表肿瘤
.
6
一、脂肪瘤
是皮下脂肪组织的瘤状物, 由分化良好
的脂肪组织增生引起的良性肿瘤。
部位:可发生于身体的各处,尤其是四肢、躯干、肩、背、臀 等脂肪丰富部位,腹腔内如肾周、腹膜后亦可发生。
表现: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可有假囊性感。境界清楚, 一般无疼痛等临床症状。与周围无粘连,基底可移动。生长缓 慢,但可达巨大体积,极少恶变。有单发和多发性脂肪瘤之分 。
l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详见后)
.
18
.
19
六、表皮样囊肿
❖ 由移位的表皮细胞碎片所形成的囊肿。由先天性上皮残留或因外伤(多 见)将表皮植入皮下而形成,又称为植入性或外伤性表皮囊肿。
❖ 部位:好发于头部、颈部及背部。外伤性多见于掌跖部。 ❖ 囊肿内壁为皮肤表皮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完整或不完整的组织结构,有角
2、病理检查。当穿刺细胞学检查不能确诊时,则 需将整个肿块切下作病理检查,确定其良恶性。
.
3
良性体表肿瘤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1、体表良性肿瘤生长相对缓慢,有的好几年、甚至十多 年才长大一点点,但它随年月的增加会逐渐增多、增大。
• 2、有些体表良性肿瘤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脂肪瘤、纤
维瘤、神经纤维瘤多见于手臂、腹壁及腰部皮下组织;腕
• 表现:可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 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质地软 而境界不清,有的有压缩性,可有钙化 结节,触之可有疼痛感。按压肿瘤有压 缩性、波动感。
n 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血管瘤 。
u 术中要注意控制出血和尽可能切除血管瘤组织
u 可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辅. 助治疗
26
蔓状血管瘤
❖ 在海绵状血管瘤的基础上发生,大多为静脉,因血管窦与 小动脉相连,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无消退可能。
l治疗:以尽早激光治疗为首选方法,但此法对色泽不均匀,分
布较深的血管有进一步扩张、增生表现的葡萄酒色斑效果较差。
其他方法有药物注射、硬化剂、冷冻、手术切除等。
.
25
海绵状血管瘤
• 由增生扩张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
• 部位:常见于头皮、颈部, 多生长在皮 下组织内,也可在肌肉,少数在骨和内 脏部位。
28
.
八、黑痣和黑色素瘤
黑痣(pigmented nevus) 是皮肤黑色素细胞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先天性的黑色素斑。 可见于身体各部位,面颈部好发。根据病理形态不同,分为 皮内痣、交界痣和混合痣。后两者较易恶变为黑色素瘤。
• 皮内痣:位于真皮内,界清,光滑,小于1cm,有毛发生长。 不恶变。
• 交界痣: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直径在1-2cm间,表面平坦或 稍高出皮面,光滑,无毛发,色素分布不均匀,可恶变。
.
17
• 部位:好发于眼眶四周、鼻根部、枕部及口底等。可于颅 内交通。
• 表现:一般单发,生长缓慢,体积不大,居于皮下组织中, 故与表层皮肤无粘连,基底组织粘着紧密,不易推动。较 大者可压迫颅骨。触诊时柔软呈圆球状有波动感,但有时 较坚实。与基底组织粘连紧密,不移推动。
• 混合痣:两型混合,有恶变可能。恶变趋势:迅速增大,色 素加深,发生疼痛、感染、溃疡、出血,出现黑色晕环,出 现卫星征,周围淋巴结肿大。
常见体表肿物
概述
体表肿瘤:是指来源于皮肤、皮肤附件、皮下组织等浅表 软组织的肿瘤。体表肿瘤也分良性的和恶性的,以良性的 多见。体表肿瘤虽形状大小相似,但其类、性质各部相同, 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亦不同。所以一旦发现身上出现肿块, 应到医院就诊。
视诊、触诊即可诊断。 体表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可根治。
❖ 治疗:如有感染,先控制感染。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 需手术切除治疗。
➢ 切除范围应包括它的部分表面皮肤组织及囊壁四周的结缔 组织,将囊肿完整摘除,若破碎、切除不彻底或有囊壁存 留,术后极易复发。皮样囊肿如基底与骨面紧密粘连,应 将该部骨膜一并清除,深部软组织缺损所致凹陷影响美观 者,可行皮瓣移植修复。 外伤性皮样囊肿易复发。
七、血管瘤
• 是一种由血管组织构成的一种良性肿瘤。 • 部位:好发于头面、颈部其次为四肢、躯干。也可
于深部组织、器官内。 • 按其结构分为三类: • 毛细血管瘤 • 海绵状血管瘤 • 蔓状血管瘤
.
22
毛细血管瘤
• 真皮内增生、扩张的毛细血管构成。 • 多见于婴儿,大多数是女性 ,可单发、多发。 • 色鲜红或暗红,大小不一,界限清楚压之褪色,放手后恢复红
色。 • 幼儿1年内可停止生长或消退 ,如增大速度比婴儿发育更快,
则为真性肿瘤 。 • 可施行手术或液氮冷冻治疗,亦可用32磷敷贴、X线照射或激光
治疗。 • 泼尼松口服,可能限制瘤体扩展 。
.
23
分为草莓状血管瘤和葡萄酒色斑
• 草莓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相 关,往往出生时即有,或在出生后3~5周发 生。
三、外治疗法:
敷药:局部敷消瘤二反膏
结扎:顶大蒂小,可用丝线作双套结从跟部结扎,使瘤 逐渐坏死脱落。
.
15
四、皮脂腺囊肿
又名粉瘤,是由于皮脂腺导管发生阻 塞,分泌物排泄阻塞,潴留积聚,腺 体逐渐胀大而形成。
部位:多发于头部、耳周、颈项部、肩背等部位。
表现:大小不等,直径多在1-3cm,呈圆形,光滑,质软或稍有张 力,无波动感,与表层皮肤粘连,有囊壁,囊内容物呈豆腐渣样, 为白色粉膏状的皮脂和破碎的皮脂腺细胞,肿物中央有一小孔呈黑 色(腺体导管开口处)常继发感染,形成脓肿、破溃,皮脂随脓液排 出,有恶臭味。愈合后仍可复发。
治疗:已发生感染的皮脂腺囊肿,应先抗感染治疗,在形成脓肿时 应切开引流,清除皮脂和脓液,换药治疗自愈或二期清创缝合;无 感染的皮脂腺囊肿,可手术完整切除。
皮脂腺囊肿偶见发生癌变,发生率约为2.2%-4%,多数转化为基底
细胞癌,少数则成为鳞癌。
.
16
五、皮样囊肿
• 多由于胚胎发育时期皮肤细胞原基偏离所形 成的先天性囊肿,属错构瘤。多发现于幼儿 或青年期。
关节、足背等处则好发腱鞘囊肿;皮脂腺囊肿(俗称粉瘤)
系皮脂腺管阻塞而形成的囊肿,它多见于颈项部、背部;
若局部红肿、疼痛,挤压时可见豆腐渣样有臭味的异物。
老年性臀部坐骨结节囊肿,多见于50岁以上老年妇女,坐
时肿块受压引起疼痛。滑膜囊肿则好发于小关节(如指、
趾、腕及踝关节附近)。
.
4
• 3、体表良性肿瘤可单发或多发,形状可呈圆形、椭圆形不等,软硬 各异,大小不一。小如黄豆、蚕豆或乒乓球大小,大者有如拳头大 小,有的甚至可大到好几公斤重。
❖ 部位:好发于头皮、面颈和四肢,随年龄进行性增大。 ❖ 表现:紫红色,由较粗的蜿蜒迂曲血管构成,有明显的压
缩性和膨胀性 ,有搏动、震颤及血管杂音,可破溃大出血。 病灶累及较多肌群时可影响运动能力。 ❖ 累及骨组织的青少年,肢体可增长、增粗。
27
.
蔓状血管瘤
n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血管瘤。有出血不能控制可能, 不可盲目 。 v选择性动脉造影是目前蔓状血管瘤诊断和治疗前准备的 最常用的辅助检查,借此可详细了解血管瘤范围。部分 病例可在造影后即进行栓塞。
❖ 多发脂肪瘤,有家族史,可伴疼痛(称痛性脂肪瘤)。常见于四肢 、胸腹皮下。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质略硬,界清,有触痛。较 大、有症状者可切除,一般不逐一切除。
Page 7 治疗:手术切除。深部的脂肪瘤可发生恶变,应及时切除。
二、纤维瘤
是皮下纤维结缔组织或肌纤维组织内发生的良性肿瘤。
• 部位:可见于任何年龄和任何部位。
• 4、触摸肿块时表面光滑,可以推动,无压痛。但是,如果粉瘤合并 感染则有压痛,神经纤维瘤压之则麻木触痛。
• 5、体表良性肿块一般情况下不会恶变。但要注意有些体表低度恶性 (如背部纤维肉瘤),外表很难区分是良性还是恶性,只有进行病 理学检查才能确诊。
• 6、体表良性肿块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一般不至于危及生命。所以, 对于体表良性肿瘤,患者不要忧心忡忡,应以平常心对待。
• 表现:形似草莓状,界限清楚,呈鲜红或紫 色,可发生在手、足心以外的全身任何部位。 一般其自然病程可分为增生期、稳定期、消 退期。自然消退时此种血管瘤的重要特征, 75%~80%的患者在7岁时可达完全自行消退。
l治疗:处于增生早期的血管血管瘤,除无明显增殖的病例外,应积 极治疗。治疗方法有激光、放射线、激素、干扰素和手术切除等。
.
24
• 葡萄酒色斑:属先天性毛细血管畸形,好发于 面颈部,可同时累及眼神经和上颌神经,有 15%的机会可合并难治性青光眼。
• 表现:出生时即有的明显的粉红色、平坦的、 界清的斑块,压之能退色,随年龄增长,颜色 加深,变紫。病灶随身体生长而相应增大,终 身不消退。65%的患者在40岁前科增厚并出 现结节,在创伤后易于出血,严重影响外貌和 生活。
.
13
.
14
[治疗]
一、中药治疗:适用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法以宣肺调气、 解郁散结,常服通气散坚丸。药用人参、桔梗、川芎、当 归、花粉、黄芩(酒炒)、枳实、陈皮、半夏、白茯苓、 胆南星、贝母、海藻、香附、石菖蒲、甘草等。
二、手术切除:瘤生于面部,有损面容;或长的太大,妨碍 肢体活动时,可行手术切除。
.
8
在乳房内可与腺组织结合形成乳房纤维腺瘤。
临床上还可以见到腹壁硬纤维瘤,为一种纤维组织多、细胞少、质 地较硬的纤维瘤,比较少见,多发生于女性,好发于腹壁肌肉内。 生长缓慢,无痛,坚硬,不活动,呈浸润性生长,无包膜,与周围 组织界限不清,局部切除易复发,多次复发者可变为恶性纤维肉瘤。 • 治疗:手术治疗为主。宜早期手术切除。送病理。 • 腹壁硬性纤维瘤,属于临界性肿瘤,早期进行广泛切除。
质层到生发层依次从内到外排列,但无真皮组织层。囊内容物为呈白色 干酪状、角化不全的角质层和炎性细胞(中性粒细胞为主),并混有脱 落破碎的表皮细胞。 ❖ 表现:囊肿单发或多发,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光滑,质地较硬而有囊性 感。触诊时坚韧有张力,可与皮肤粘连,基底不粘连可推动。一般无症 状,可发生继发性感染,可恶变。
.
9
• 隆突性皮纤维肉瘤多见于躯干,来源于皮肤真 皮层,表面皮肤光薄,似菲薄的瘢痕疙瘩样隆 突于表面。低度恶性,切除后局部极易复发, 多次复发恶性度增高,并出现血道转移。应做 早期广泛切除。
.
10
三、神经纤维瘤
• 是皮肤及皮下组织的一种良性 肿瘤,来自神经鞘组织,属中 医的“气瘤”范畴。成椭圆形 或棱形,可单发或多发,以单 发着常见,多发者临床上又称 为神经纤维瘤病。
.
5
• 目前,对体表良性肿块尚无特效药物可以控制其生长。若长有脂肪瘤 且又较肥胖的人则要控制脂肪摄入,增加运动,适当多吃蔬菜和富含 维生素E的食物。这些对瘤体有一定抑制作用。若肿块较大影响活动 或功能,则可以手术切除肿块。多数人手术切除后局部切口处不会再 长肿块或复发,但也有极少数人可能再长出肿块。
.
2
• 体表肿瘤虽形状大小相似,但其类、性质各部相 同,其治疗方法和预后亦不同。所以一旦发现身 上出现肿块,应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患者体 表肿块特点进行相关检查。具体检查包括:
1、穿刺细胞学检查。此项检查简便快捷,用细小 针头刺入肿块内,抽出其内容物进行显微镜观察 细胞学形态特征,作出初步诊断,确定肿瘤性质。 若镜下发现细胞形态有恶性特征,则需进一步检查。
• 表现:瘤体不大,呈圆形或卵圆形,质硬,活动度可,生长缓 慢,无痛两种。
软者又称皮赘,通常有蒂,大小不等,柔软无弹性,多见于面、 颈及胸背部。
硬者,是指具有包膜的由增生纤维组织构成的硬性结节,切除 后不易复发,不发生转移。其生长缓慢,大小不定,可由针尖 至鸡蛋或更大,实性、圆形,质硬,光滑,界清,无粘连,活 动度大,无压痛,很少引起压迫和功能障碍。
.
11
神经纤维瘤病
• 是一种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多见于儿童期开始发病 ,进展缓慢,青春发育期 可加重的先天性疾病。
.
12
本病具有以下特点:
①呈多发性,数目不定,几个甚至上千个不等。肿物大小
不一,米粒至拳头大小,多突出于皮肤表面,质地或软 或硬,有的可下垂或有蒂,大者可达十多公斤。 ②肿瘤沿神经干走向生长,多呈念珠状,或呈蚯蚓结节。 ③皮肤出现咖啡斑,大小不定,可为雀斑小点状,或为大 片状,其分布与神经瘤分布无关,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 据。
• 介绍几个常见体表肿瘤
.
6
一、脂肪瘤
是皮下脂肪组织的瘤状物, 由分化良好
的脂肪组织增生引起的良性肿瘤。
部位:可发生于身体的各处,尤其是四肢、躯干、肩、背、臀 等脂肪丰富部位,腹腔内如肾周、腹膜后亦可发生。
表现:质地柔软,圆形或分叶状,可有假囊性感。境界清楚, 一般无疼痛等临床症状。与周围无粘连,基底可移动。生长缓 慢,但可达巨大体积,极少恶变。有单发和多发性脂肪瘤之分 。
l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详见后)
.
18
.
19
六、表皮样囊肿
❖ 由移位的表皮细胞碎片所形成的囊肿。由先天性上皮残留或因外伤(多 见)将表皮植入皮下而形成,又称为植入性或外伤性表皮囊肿。
❖ 部位:好发于头部、颈部及背部。外伤性多见于掌跖部。 ❖ 囊肿内壁为皮肤表皮复层鳞状上皮细胞完整或不完整的组织结构,有角
2、病理检查。当穿刺细胞学检查不能确诊时,则 需将整个肿块切下作病理检查,确定其良恶性。
.
3
良性体表肿瘤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 1、体表良性肿瘤生长相对缓慢,有的好几年、甚至十多 年才长大一点点,但它随年月的增加会逐渐增多、增大。
• 2、有些体表良性肿瘤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如脂肪瘤、纤
维瘤、神经纤维瘤多见于手臂、腹壁及腰部皮下组织;腕
• 表现:可局部轻微隆起,皮肤正常,或 有毛细血管扩张,或呈青紫色。质地软 而境界不清,有的有压缩性,可有钙化 结节,触之可有疼痛感。按压肿瘤有压 缩性、波动感。
n 治疗:主要是手术切除血管瘤 。
u 术中要注意控制出血和尽可能切除血管瘤组织
u 可局部注射血管硬化剂辅. 助治疗
26
蔓状血管瘤
❖ 在海绵状血管瘤的基础上发生,大多为静脉,因血管窦与 小动脉相连,可有动脉或动静脉瘘,无消退可能。
l治疗:以尽早激光治疗为首选方法,但此法对色泽不均匀,分
布较深的血管有进一步扩张、增生表现的葡萄酒色斑效果较差。
其他方法有药物注射、硬化剂、冷冻、手术切除等。
.
25
海绵状血管瘤
• 由增生扩张小静脉和脂肪组织构成。
• 部位:常见于头皮、颈部, 多生长在皮 下组织内,也可在肌肉,少数在骨和内 脏部位。
28
.
八、黑痣和黑色素瘤
黑痣(pigmented nevus) 是皮肤黑色素细胞的良性增生性病变。先天性的黑色素斑。 可见于身体各部位,面颈部好发。根据病理形态不同,分为 皮内痣、交界痣和混合痣。后两者较易恶变为黑色素瘤。
• 皮内痣:位于真皮内,界清,光滑,小于1cm,有毛发生长。 不恶变。
• 交界痣:表皮与真皮交界处,直径在1-2cm间,表面平坦或 稍高出皮面,光滑,无毛发,色素分布不均匀,可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