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单元测试题:第八单元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清末状元张謇认为:“救国为目前之急……譬之树然,教育犹花,海陆军犹果也,而其根本则在实业。

”在此,张謇认为解决“目前之急”的关键是()
A.创办学堂
B.编练新军
C.兴办实业
D.自强求富
2.1901年清政府搞“新政”时设立农工商部,颁布对民族工业的奖励条例,虽然旨在拉拢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缓和阶级矛盾,并含有搜刮民间资本以缓解财政困难之意,但民族工业因此而得到某些发展条件和环境也是事实。

材料表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之一是()
A.稳定的社会环境
B.科技进步的推动
C.政府的政策扶植
D.强力的外部支持
3.下图显示的是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其中相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在A点前
B.B点形势的出现得益于一战和中华民国的支持
C.C点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长达十四年的日本侵华
D.D点标志着“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4.阅读“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分析下列观点准确揭示近代民族工业发展规律的是()
阶段民族工业状态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短暂春天列强放松侵略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萧条列强卷土重来抗战时期遭摧残日本的经济掠夺
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美国商品的涌入
A.近代民族工业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
B.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
C.国家独立是开展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前提
D.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5.对下面统计表中数据发生变化原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中国近代前期商办企业统计表
新建商办企业新投资总额年份
数量(家)年平均增长数(家)新投资(万元)平均增长(万元) 1901年—1911年326308 620783.7
1912年—1919年470609 500 1 187.5
A.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
B.海外华侨竞相投资
C.辛亥革命的推动
D.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激励措施
6.下列现象共同反映了近代社会某一方面的发展趋势,这一趋势指的是()
A.政治民主化
B.经济工业化
C.思想民主化
D.生活近代化
7.当“戊戌政变”后的第五天,□□□□□正心惊胆战地等待噩运降临,不料慈禧太后在谕旨中却说道:“□□□□□为培植人才之地”,应予以继续兴办……就凭她这一句话,就使它化险为夷,得以幸免于难,成了“戊戌变法”诸多新政的唯一幸存者了。

“□□□□□”应指的是()
A.京师大学堂
B.福州船政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轮船招商局
8.它以我们民族的发源地——黄河为背景,展示了黄河岸边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以启迪人民来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作品气势宏伟磅礴,音调清新、朴实优美,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反映了时代精神。

这里的“时代精神”是()
A.反抗殖民统治
B.推翻封建帝制
C.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
D.推翻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新中国
9.甲午中日战争之前,除了包括洋务官员在内的少数有识之士之外,大多数国人并不了解这一点,甚至有些人还
不承认自己的贫弱,但是甲午中日战争所造成的空前民族灾难,却由于大众传媒的出现和传播而广为人知。

这说明大众传媒的出现和传播()
A.传播了西学,推动了社会生活近代化
B.开阔国人视野,改变了思想观念
C.使人们获取社会信息,提升国人危机意识
D.推动政治变革的出现和发展
10.下图是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的标志。

该出版机构创办于()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11.下列能体现美术大师徐悲鸿、人民音乐家聂耳和冼星海的作品的共同点的是()
A.弘扬科学精神,批判封建愚昧
B.适应抗战需要,为中华民族自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作
C.科举制度废除后中华文化的复兴
D.无情地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
12.中国近代教育和文化事业得到很大发展。

以下史实不能反映这种变化的是()
A.英国商人美查在上海创办《申报》
B.落第举人王长益到京师大学堂报名
C.商务印书馆出版《最新教科书》
D.滨州杜氏家族一门十二进士
13.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

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A.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
C.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D.中国社会各阶层生活全盘西化
14.1905年,李叔同为母亲办丧事,在《大公报》上发布声明,概不收受呢缎、轴幛、银钱、洋圆等物,可以送挽联、纪念诗文、花圈等;参加追悼会的人,不行旧礼,愿意者改行鞠躬礼。

李叔同特意为母亲写了哀歌,整个仪式简朴感人。

这一史实应纳入的学习主题是()
A.断发易服
B.移风易俗
C.实业救国
D.践行民权
15下侧是山西举人刘大鹏在光绪三十一年(注:光绪元年为1875年)某天的日记,其中部分字迹印刷不清。

这部分字迹应是()
A.举办洋务
B.兴办学堂
C.停止科考
D.结束帝制
二、非选择题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创办大生纱厂,对于张謇而言……标志着他对一项新制度——公司制度的践行……当然,推动公司制度发生与发展的更大动力,源于晚清时期的经济民族主义思潮。

面对外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国内藉“公司”以卫利权的思想越来越强烈。

材料二当张之洞等人认识到《马关条约》的要害,在于“夺我丝绸、纱布、小轮之利”,遂提出“先发制人”的战略……在发展经济以挽救危局方面,张謇与张之洞无疑有着较多的共同认识。

张謇办厂最初是张之洞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国家危急形势之下策动的“先发制人”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清政府为鼓励民办企业,发展公司机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1898年出台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涉及科技、学务、著作和工商等多方面……1903年颁布的《奖励公司章程》规定依据公司创办人的集股总额进行奖励……在中外商战进程中,官方“亦知进口有税,出口无税,为保护本国商业(之法)”……遂陆续实施了部分减免税政策……商部成立后,“为抵制洋面起见”,还核准“所有机器制造面粉各厂,一律准其暂免税厘”。

——摘编自李玉《中国近代公司制度建设的几个面相》(1)据材料一,指出张謇创办大生纱厂的主要动力。

(2)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推动近代公司制度发展的因素。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近代公司制度的发展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什么影响。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
长袍马褂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西餐
行跪拜礼鞠躬、握手
马车、轿子火车、汽车、轮船
材料二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中,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

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编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写出导致这些变化的外部因素。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

【参考答案】
1.C
2.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设立农工商部,颁布对民族工业的奖励条例”的信息可见政府的政策对民族工业发展至关重要。

3.B[解析] 据所学可知,我国民族资本主义是伴随着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而出现的,故A项错误;结合曲线图可知C点出现在1949年,而非1945年;D点对应的事件应该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4.D[解析] 据“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特征及部分原因表”可知,材料强调一战期间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发展,战后列强卷土重来,民族工业又走向萧条,由此可以得出列强侵华态势的变化是影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5.D
6.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能力。

从图片中“西式婚礼”“剪辫”等信息可知这些均属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重要内容。

7.A[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是“戊戌变法”措施中唯一被保留下来的成果。

8.C
9.C[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甚至有些人还不承认自己的贫弱”“甲午中日战争所造成的空前民族灾难,却由于大众传媒的出现和传播而广为人知”的信息说明大众传媒的出现和传播使人们获取更多的社会信息,增强了人们对民族危机的认识,从而提升了人们的危机意识。

10.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史料实证。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商务印书馆创办于1897年,此时正处于中国维新变法运动时期。

11.B12.D13.C
14.B15.C
16.(1)经济民族主义。

(2)开明官绅的践行;清政府法律法规和政策扶持。

(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使中国近代化由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

17.(1)服饰、建筑、交通、礼节等方面。

(2)特点:新旧并呈、多元发展;既保存传统,又吸收西方优点;崇洋逐新;等等。

外部因素:受西方外来文明的影响。

(3)积极影响:丰富了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改变了人们思想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有利于中国社会进步和近代化进程;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