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探讨
李水芹;李平;王飞;王永炎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方法选择30例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分析其急性期和缓解期、急性期不同年龄段证候分布,以及急性期各证候组合情况.结果急性期风证25例、火热证23例、痰证22例、血瘀证14例、气虚证16例、阴虚阳亢证14例,缓解期分别为18、16、15、13、17、15例.急性期风证、火热证、痰证所占比例均高于缓解期,但仅风证具有统计学意义.急性期年龄≤60岁者火热证、痰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所占比例高于>60岁者(P均≤0.05).急性期同时存在4个证候16例,3个证候4例,2个证候8例,单一证候2例.其中,两证组合以风痰证、风火证、火痰证的组合为主,三证组合以风火阳亢证、风痰瘀阻证的组合为主,四证组合以风火痰瘀证、气虚血瘀风火证、气虚血瘀风痰证组合为主.结论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急性期以风证为主,风证、痰证、火热证等实证组合多见,年龄≤60岁者实证所占比例较高.
【期刊名称】《山东医药》
【年(卷),期】2014(054)008
【总页数】3页(P14-16)
【关键词】缺血性中风病;中医基本证侯;分布规律
【作者】李水芹;李平;王飞;王永炎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610075;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3.5
缺血性中风病死率、致残率均高,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特别对中、老年人[1]。
王永炎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中风病证候急症以风痰瘀血、痹阻络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多见,恢复期以气虚血瘀为主。
多项临床及基础研究证实,中风病证候以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为主要特点[2],不仅具有诊断学属性,更具有病理生理学属性[3],认为中风病以毒损脑络为基础[4]。
本研究通过观察缺血性中风病患者急性期及缓解期各证候积分分布情况,探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候规律,为临床辩证施治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符合脑梗死及其梗死亚型的诊断[5],并经影像学检查证实;②中医证侯诊断采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6];③首次发病或复发有新病灶,72 h内入院患者;④年龄40~85岁。
排除标准:①年龄<40岁或>85岁;②入院>72 h;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④症状、体征不明显者;⑤严重痴呆患者;⑥因血液病、肿瘤、脑寄生虫病、风心病、冠心病房颤等引起脑血栓;⑦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肾炎、肾功能衰竭、泌尿系统感染等疾病;⑧血液系统疾病,肝肾功能紊乱,肺部感染,风湿病等免疫系统疾病;⑨不符合纳入标准者。
选择2007年12月~2009年4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及保定市解放军252医院神经内科符合标准的住院患者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60岁14例,>60岁16例。
1.2 方法
1.2.1 中医证候判断方法参照《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6]所规定的中风病证候
诊断标准量化评分表,分为6种证侯类型;选择对于证候诊断特异性、敏感性高的
症状、体征,并根据其对证候诊断的权重大小赋以不同分值,每个证侯积分≥7分为证侯成立标准,7~14分为轻度标准,15~22分为中度标准,≥23分为重度标准,最高30分。
1.2.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急性期和缓解期证候分布急性期风证25例(23%),火热证23 例(20%),痰证22 例(19%),血瘀证14例(12%),气虚证16例(14%),阴虚阳亢证14例(12%)。
缓解期风证18例(19%),火热证16例(17%),痰证 15例(16%),血瘀证 13例(14%),气虚证17例(18%),阴虚阳亢证15例(16%)。
急性期风证、火热证、痰证所占比例均高于缓解期,但仅风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急性期不同年龄段证候分布年龄≤60岁的14例中,风证12例(86%)、火热
证13例(93%)、痰证14例(10%)、血瘀证11例(79%)、气虚证9例(64%)、阴
虚阳亢证10例(71%);年龄>60岁的16例中,风证13例(81%)、火热证10例(63%)、痰证8例(50%)、血瘀证3例(19%)、气虚证 7例(44%)、阴虚阳亢证4
例(25%)。
急性期不同年龄段火热证、痰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所占比例比较,P 均<0.05。
2.3 急性期证候组合情况急性期同时存在4个证候16例,3个证候4例,2个证候8例,单一证候2例。
其中,两证组合中风痰证3例(10.00%)、风火证2例(6.67%)、火痰证 1 例(
3.33%)、气虚夹痰证1例(3.33%)、气虚兼风证 1 例
(3.33%),三证组合中风火阳亢证2例(6.67%)、风火痰证1例(3.33%)、气虚火痰证 1 例(3.33%),四证组合中风火痰瘀证8例(26.67%)、气虚风火血瘀证3例(10.00%)、气虚风痰血瘀证 2 例(6.67%%)、气虚血瘀火痰证1例(3.33%)、阳亢
火痰血瘀证1例(3.33%)、阳亢血瘀风火证1 例(3.33%)。
3 讨论
缺血性中风病多发于中老年人,与中年以后气血渐衰、正气内虚,产生风、火、痰、瘀等病理因素[7],导致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或脑脉闭阻有关[8]。
本研究资料显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年龄≤60岁者痰证、血瘀证、阴虚阳亢证
和火热证发病率明显高于>60岁者,提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年龄相对较小的患
者以实证为主。
而风证和气虚证在不同年龄阶段患者中的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提示不同年龄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发病可能都存在风邪致病为标[9],气虚为本,说明扶正祛邪在治疗过程中有重要意义。
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不同证候之间的组合有一定规律,其中两证组合以风痰证、风火证、火痰证的组合为主[10],三证
组合以风火阳亢证、风痰瘀阻证的组合为主,四证组合以风火痰瘀证、气虚血瘀风火证、气虚血瘀风痰证组合为主。
这与临床实际比较相符。
中风病的发生多由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或者风火相煽等因素所致[11],因本病起病急骤,证见多端,变化迅速,与风邪致病“善行而数变”的特性相似[12],故以中风名之。
风证、痰证、血瘀证均可化火化热,尤其是年龄相对较小、体质偏实者[13]。
痰和瘀
血作为主要病理产物[14],可能一直伴随着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
由此可见,在中风病急性期证候组合规律以风证、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等实证的组合为主[15];而风证、火热证和痰证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发病率明显高于缓解期,
并且有统计学上的差异性。
提示风证、火热证和痰证的临床症状随着病情的缓解而逐步改善。
而血瘀证、气虚证和阴虚阳亢证在急性期和缓解期发病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提示这3个证候可能一直伴随着中风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王忠,刘建勋,王永炎.中风相关基因遗传多态性研究进展[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2,
18(6):605-608.
[2]郭蕾,王永炎,张志斌.关于证候概念的诠释[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2):5-8. [3]田金洲,王永炎,时晶,等.证侯的概念及其属性[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
28(5):6-8.
[4]常富业,张允岭,王永炎.毒的临床表征与中风病毒损脑络探析[J].江苏中医药,2009,
41(10):13-14.
[5]中华神经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组.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4,17(3):42-42.
[7]臧运华,曹晓岚,李春红,等.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中医证候五脏归属的初步研究[J].中
医研究,2007,20(12):12-15.
[8]张根明.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新探[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7(8):61-62.
[9]谢颖桢,马洪明,程平荣,等.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不同OCSP分型证候要素的特征[J].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8,14(1):44-45.
[10]耿晓娟,张军平,高颖,等.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证候变化规律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85-1487.
[11]梁婷,杨志波,林亚明.缺血性中风病痰瘀阻络证研究进展[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3,34(1):69-70.
[12]刁殿军,张增瑞.缺血性中风病机探析[J].天津中医药,2012,29(4):359-360.
[13]王淼,裴丽,耿晓娟,等.缺血性中病急性期的病机溃变初探[J].天津中医药,2009,
26(3):199-201.
[14]康广盛,李冀,毕明刚.利用文献研制治疗风痰瘀血型缺血性中风病的方剂[J].中医药信息,2005,22(6):39-40.
[15]江丽杰,胡镜清,易丹辉,等.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候要素动态变化与NIHSS评分变化相关性的贝叶斯网络分析[J/OL].世界中医药,2013,8(6):613-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