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摘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中全会精神要点摘录:
一、如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一是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二是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三是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四是全面做好人口工作,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五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六是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如何加强(为什么要加强)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全面持续有效地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努力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是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弘扬科学精神。

三是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四是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三、十二五期间如何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一是必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

二是各级党委要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对发展的统筹协调,切实提高发展质量。

三是全体共产党员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

四是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带领广大群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六是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

四、当前如何加强改革?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
一是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二是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三是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按照转变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的要求,加快建立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五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

要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积极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格外引人注目。

全会提出的制定“十二五”规划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中,都突出强调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多方面的明确要求,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充分表明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意义十分重大。

执政为民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政治品格,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

当前,我国经济总量已居全球前列,以工业化、城镇化为重点的现代化建设生机勃勃,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没有变。

目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中仍处于百位之后,一些农村和边远地区经济社会面貌还很落后,农村还有3597万贫困人口,城市还有2347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与此同时,还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等问题。

这些问题说明,我国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任务十分繁重。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是党中央立足当前、谋划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的福祉。

同时,民生得到保障和改善,会推动经济发展。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动力。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依靠人民,才会拥有不竭的强大动力。

只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国家各项事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时刻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才能使党和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从而调动起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投身现代化建设,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亿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民群众对衣食住行、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等方面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多样化、多层次的公共服务需求将全面快速增长。

无论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政治品格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都要求我们在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重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代要求。

扩大国内需求,合理引导居民消费转型升级,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

而要扩大内需,除了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居民现有消费能力基础上挖掘潜力外,还必须相应提高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采取提高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养老金标准、“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发放居民消费券等方式的效果证明,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必要举措。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快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履行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坚持民生优先,完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
医疗卫生、住房等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使为城乡居民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成为政府重要职责,做到在不同阶段提供具有不同标准的、大致均等的公共服务,包括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均等、结果大体相等,同时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维护人民的民主权利。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合理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在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更加积极地支持创业的同时,努力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在强调政府在再分配中的调控作用的同时,重视政府对初次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大规范市场行为的力度,促进劳动关系和谐。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公共就业服务,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健全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相结合的机制,创造平等就业机会,提高就业质量,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加大社会保障推进力度,进一步扩大覆盖面,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住房保障水平。

近年来,我国社会保障发展很快,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投入,使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城乡全覆盖,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亿万人民。

要下大力气抓好事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的工程项目,民生建设的投资无论是增长速度还是在经济建设投入中所占的比例,都应当有明显提高。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需要进一步加快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社会管理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上学难”“看病难”是当前的民生热点,也是民生难点。

要在推进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坚持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确保政府为城乡居民提供基本的教育、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社会力量办学,鼓励社会资本以更多形式举办医疗机构。

要更好地问计于民、问政于民、问需于民,依靠人民群众解决改革发展中的难题。

加快构建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解决群众合法合理诉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社会矛盾;有效应对和妥善处
“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们相信,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项保障和改善民生新举措,顺应了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必将惠及亿万群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