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讲方式下的语文课堂应动静相宜——读肖培东《教育的美好姿态》有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讲方式下的语文课堂应动静相宜——
读肖培东《教育的美好姿态》有感学讲计划的推行,改变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尤其是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这一环节,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踊跃参与,积极发言,让原本沉闷的语文课堂变得热闹起来了。

可是时间一长,却发现这热闹的背后,很多情况下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学生虽然围坐一团,但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的还是那几个学习好的学生,很多学生沦为看客。

不管老师怎样煽动,有些学生依然无动于衷。

对此我常感困惑。

直到读了肖培东老师《教育的美好姿态》中的一句话不要急于得到答案,安静的阅读,冷静中探究,甚至课堂的低潮其实都是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才恍然大悟(m..),原来我在课堂最怕的是提出问题后学生的一片沉默。

往往是各种启发引导无果后,就组织学生讨论。

很少给学生安静阅读,冷静思考的时间。

虽然课堂看起来气氛活跃,但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照搬参考书,很少有自己的个性色彩。

读了肖老师的书后试着改变做法,果然收到很好的效果,下面我就来说说我的做法
一、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应相宜
农村中学的学生相对胆小内敛,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水平较差。

如果课堂上问题设计太难或指向性不强,学生就会不敢回答,即使回答,也是读读参考书草草了事,,如果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又不屑于回答。

所以在设计问题时应由浅入深,稍微浅显的问题留给学生安静思考自己解决,难的问题小组讨论共同解决。

比如:我在教学《新闻两则》时,为了让学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写敌军的词语有哪些?写人民解放军的词语有哪些?
2.这些词语分别写出他们什么特点?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倾向?
3.总结一下本文的语言特点?前两个问题学生在安静的阅读中自己找到答案,在此基础上第三各问题小组讨论解决.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语文教学中老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留足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没有独立思考就进行合作交流,合作交流将流于形式,质量不高.
二、书声琅琅与静思默想要相宜
《课标》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良好的默读习惯和默读能力是各年段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有些老师有时会在学生读课文之前就出示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