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衰史实;掌握《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通过史料的分析、解读,培养学生全面分析、认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解读,历史图片解读,提高学生分析历史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多难民族产生的雄健的精神。

近代农民阶级面对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压迫,毅然举起太平天国的大旗开展斗争,铸就这场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

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天平天国运动兴衰过程。

难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及失败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南京天王府、西天王宝座、太平天国天王府复原图,
太平天国运动如急风暴雨,曾席卷江南的半壁江山,而后,在如日中天时急转而下,迅速瓦解......今天一起走进,感受这段历史。

(二):讲授新课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爆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签了许多条约,让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大量的战争赔款,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的腐败无能,让更多的有识之士不满其统治,农民起义不断.
2、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
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族名仁坤,后来为了避上帝“爷火华”(“耶和华”的谐音)名讳而改为现名,太平天国建立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席卷了大半个中国,从1851年金田起义到1864年天京陷落,洪秀全领导的这场农民起义历时十四年,势力发展到十八省,先后攻占六百多座城市,给中外反动势力以沉重打击,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1843年,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

在山区贫困农民中发展会众两千多人,其中包括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骨干分子。

3、金田起义: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为太平军
4、永安建制
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
所封诸王均受东王节制。

太平天国初步建立了政权组织
二、定都天京
1、定都天京
1852年春,太平军从永安突围北上,先后围困桂林、长沙,攻克武昌。

次年春,太平军放弃武昌,分水陆两路,沿长江东下。

1853年3月,攻占南京,将南京改名为天京,作为首都。

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规定部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饱暖”的社会。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凡天下田,丰荒相通。

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

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

------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

其内容主要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

3、意义:《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地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是农民阶级所能提出的最完整的反封建纲领;也是使太平天国运动成为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最高峰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根本上说,它是小农经济的产物。

主张小农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会严重阻碍社会的进步,因而具有落后性;另外,绝对平均分配产品的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根本无法实现的空想,具有空想性。

实际上并没有实行。

4、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目的:为了推翻清朝统治和巩固政权
北伐:(1853-1855年)北伐军由林凤祥和李开芳带领,曾一度逼近天津。

但由于孤军深入,援兵迟迟未至,林、李二人后来败走山东,最终被俘就义,太平军北伐失败。

西征:(1853-1856年)西征军由胡以晃和赖汉英带领,连克安庆、九江和武昌。

之后西征战事由石达开主持。

石达开与曾国藩的湘军在武昌展开激烈争夺,最终太平军攻陷武汉三镇,并挺进江西北部。

意义:经过3年多的征战,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

三.天京陷落
1. 天京事变的原因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在军事征战和制度建设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领导人开始享乐腐化,争权夺利,最终酿成“天京事变”的大内讧,太平天国从此由盛转衰,最终失败。

2、过程:
定都天京以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之间嫌隙日生,杨秀清、韦昌辉、石达开等各自结成自己的势力集团,进行争权夺利的斗争。

东王杨秀清掌握大部分军政实权,其骄傲专横的作风扩大了他和洪秀全、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等的矛盾。

1856年,八九月间江南大营被打垮之后,杨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东王府封其万岁。

洪秀全密令韦昌辉和石达开回部对付杨秀清。

韦昌辉接令后立即率兵回天京,包围东王府,诛杀杨秀清及其眷属,在天京城内制造大屠杀,实行恐怖统治,并杀死杨秀清全家老小,石达开逃往安庆。

韦昌辉的屠杀和暴虐统治激起了天京将士的愤怒,石达开也要求洪秀全惩办韦昌辉,洪秀全遂于11月初处死韦昌辉及其心腹200多人。

11月底,石达开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务,但是对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为王,处处牵制石达开。

1857年6月石达开率部出走。

3.《资政新篇》的作者、内容
洪仁玕
洪仁玕是广东花县人,是洪秀全的族弟,曾在香港旅居多年。

在香港期间,他受洗入教、学习西方文化,逐渐转变为一位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

1859年,洪仁玕来到天京,并被洪秀全封为干王,他还将自己所写的《资政新篇》呈给洪秀全。

洪秀全批准刊行。

但限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施。

背景:
1856年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

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改革内政的新方案。

主要内容:
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经济上提倡发展工商业,重视科技;文教上提倡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

因此,总体上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评价: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

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

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且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

没有扭转太平天国衰落的局面。

陈玉成、李秀成等协同作战,先后取得浦口、三河两役的大捷,在风雨飘摇中暂时稳定了局势。

但未能从根本上改变军事上的不利局面。

4、安庆陷落
1860年,曾国藩的湘军包围安庆,陈玉成和李秀成救援失败,安庆陷落。

陈玉成被俘就义。

李秀成率军克杭州,逼上海,遭到李鸿章率领的淮军和华尔率领的洋枪队的抵抗和反扑。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人。

1852年创建湘军,1854年始与太平天国军作战,1860年升任两江总督,次年节制苏、皖、赣、浙四省军务,派李鸿章、左宗棠分两路,他居一方指挥,分三路围攻天京,1864年7月陷天京,太平天国亡。

后从事洋务运动,举办军事工业。

1870年任直隶总督。

5、天京陷落
1862年,湘军围困天京。

李秀成率军回师救援,激战40天,未能解除湘军对天京的威胁。

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

湘军轰塌城墙,冲入城内,天京陷落。

这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了。

6、影响: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三):本课小结
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革命,有力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外国的侵略,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崩溃,阻止了中国殖民化的进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极其重要的一页。

(四)、课堂练习
1.太平天国初步建立政权是在( B )
A. 金田B.永安C. 长沙D.天京
2.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是(C)
A.定都天京B.北伐西征C.天京事变D.三河大捷
3、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进入全盛时期是在( B )
A.北伐后B.西征后C.定都天京后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后
4.致使《天朝田亩制度》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空想性的根本原因在于( C )A.太平天国的斗争策略决B.当时紧张的革命斗争形势决定的C.小农经济的社会地位决定的D.太平天国内部尖锐斗争决定的(五)、板书设计
第3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1、爆发的原因:
2、洪秀全创立了拜上帝会
3、金田起义:
4、永安建制
二、定都天京
1、定都天京
2、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3、意义:
4、太平军的北伐和西征
三.天京陷落
1. 天京事变的原因
2、过程:
3、《资政新篇》的作者、内容
4、安庆陷落
5、天京陷落
6、影响:
(六)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