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法根《槐乡五月》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味浓浓,胜似槐香
一、课前启动:
师:同学们看见老师有什么感觉吗?
生:老师您很和蔼。

生:老师您长得很高。

生:老师您看起来很温顺。

师:(大笑)老师明白你的意思,你是希望老师能像小狗小猫一样,对同学们很温和。

这种感觉是真实的。

生:老师看起来很斯文。

师:老师戴着一副眼镜,看起来很斯文。

这种感觉很好。

生:老师笑起来眼角有皱纹。

师:那说明老师年纪大了。

生:我感觉老师说的话非常幽默。

师:好。

这些仅仅同学们对老师的初步感受,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对老师会有新的感受。

我们学语文读课文,也要有感受,这样才能学好它。

点评:一段看似不经意的闲聊,融洽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启动了学生对陌生老师的情感,更利于往下教学过程中师生的默契配合。

而且其中蕴涵了语文学习的本真:“要学会感受语文,这样才能学好语文。

”上课之前,就让人感觉“语文的味道”已经初露端倪。

反思:平时的随堂课的教学是否也应该如此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

课余时间应该和自己的学生亲密接触一下,使学生“亲吾师”,这样才能让他们“信师道。


二、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对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在预习的时候感受觉到了槐乡在五月的时候非常得美丽。

师;他昨天已经预习了吗?看来你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

她感觉到了很美。

生:我有个问题想问,槐乡在哪里?
师:槐乡在哪里,其实我也不知道。

生:我能回答。

在北方的很多地方有槐树,我的老家门前就有槐树。

师:你的家乡在哪里?
生:在济南。

师:老师不能回答的问题,可他能根据对生活的了解告诉你们槐乡在哪里,很好。

生:我也能回答,槐乡是在淮北平原的一个小村庄。

师:这么准确吗?
生:我从课外书上了解到的。

师:他善于读课外书。

从课外书中找到了。

其实槐乡不是具体指哪里,只要那里有一大片一大片的槐树,那里就能够叫槐乡。

一齐再读课题,把槐乡到处都是槐树,把槐乡的那种美景读出来。

点评:导入新课,教师紧紧抓住“找感觉”,通过让学生朗读课题,找到各自的初步感觉,为下一步的学习作好了情感的铺垫。

反思:文章不同,教师采用的导入方式也不同,但是不管是哪一种导入方式,都应该为我们的教学目标——“做好学生的情感启动”服务。

三、学习生字:
师: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些生字,同学们看老师写,要认真看,用心记。

师:板书:肩、摆、挎
师:同学们自己读。

师:第一个怎么读?
生:读生字
师:排排你的肩
生:拍自己的肩膀。

师:请大家第二个字。

生:齐读
师:请大家组词
师:怎样叫“挎”?用上我的包,做个“挎”的动作。

生:上台挎包。

师:来挎一下我的胳膊。

师:同样一个意思,我们能够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示。

刚才这个动作,就叫“挎”这三个字请同学们在本子上每个写一遍,边写边想,这些生字怎么读,怎么写,能组什么词?
生:低头写字
师:边巡视边点评:字不但要写准确,还要写美观。

能不能写得和老师的一样漂亮?这位小朋友写得很端正,好的。

这位小朋友写得很认真。

脸不一定要很漂亮,但字一定要写漂亮,因为字是人的第二张脸。

这位小朋友的第二张脸就很漂亮。

师:再看老师写七个生字,它们怎么写,什么意思。

师:板书“顿”、“拌”、“咸”、“蒜”
师:一定要用心看,怎样才能把字写漂亮。

师:板书:“降”、“炒”、“芝”、
师:会读吗?相信大家会读,一起读。

师:这七个生字,放在课文中能组成不同的词语。

正巧它们都在第二自然段,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己读第二自然段,看你能不能把这些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

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谁能把第二自然段读准确、读流利?愿意读的请举手。

其他同学认真听。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感觉读得如何?
生:我觉得我读得还行。

师:老师觉得你读得很好了。

刚开始读就能读得这么流利、准确,很不容易。

能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师:其他小节呢?你们也能读得这样流利、准确吗?自己读读其他小节。

生:各自练习。

师:巡视检查。

点评:这部分的设计,教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下级学生的要求,认认真真地在教学生认生字、写生字,记生字。

教师希望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准确的认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为将来学生使用中国汉字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反思:现在很多的公开课,多数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似乎只有第二课时的教学才能反映出教师教学的独到之处。

殊不知很多的轰轰烈烈后面,抛弃的是语文的“语”字。

岂知,丢失了“语文味”的语文课,也就丢失了语文教学的实质。

而作为小学生,如果认字、写字这种最基本的技能没有掌握,又怎样实行进一步的探究和感悟语言文
字?即使有,那也是看似华丽,实则朽败的“空中楼阁”。

四、指导阅读:
师: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都读得很好。

看来同学们都有良好的预习习惯。

本来要求大家一起读的,看来现在不需要了。

不过老师有更高的要求了,你们知道?
生:我觉得应该是要读出感情。

师:课文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应该是全身心投入,边读边想象课文的情景,把段落的美读出来,好像人就在其中似的。

这样才能把书读得就在哪里一样。

师:如临其境,边读边想象,这是一种读出感情的很重要的方法。

生:要读出感情,一定要深入感觉到课文美在哪里,才能把它读出情。

师:对,要找到一种感觉。

真不错。

生:我觉得要完全沉入进去,让自己完全融入课文的内容里。

师:你真了不起,人家想象,你要融进去。

师:你们都很聪明。

老师的要求你们都猜到了。

今天,老师请大家做到四个字:“边读边想”,边读书要边想象,课文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要在脑海里浮现出形象。

要思考要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首先要读懂,这样才能想得生动、形象。

读要注意哪些词,哪些地方能给你带来甜美快乐的感觉。

现在就请大家用心读书,边读边想。

生:自有朗读。

师: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庭,读完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觉。

其他同学认真听,仔细想,你的感觉和他的一样吗?
点评:这个段的教学设计,教师旨在让学生明白怎样才能读好书。

老师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持续地引导学生越来越清晰地了解读好书、学好语文的方法。

也让学生明晰,接下来的课堂学习,该用什么方法来学。

反思:从这个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不但唤起了学生的记忆,还使阅读方法深深地印入学生们的脑海中。

教师的意图不但是要为今天的教学服务,也要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服务。

新课程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孩子”的理念得到完全的贯彻。

五、探究“槐花香”
生:读第一自然段。

我读了这个段,感觉自己身临其境,仿佛闻到了香味。

师:他闻到了香味,所以他很投入,眉飞色舞。

别忙着坐下,其他同学的感觉怎样。

生:我的感觉也是很香。

槐香吸引着槐乡的每一个人、甚至是动物都被槐香吸引了。

师:你的感觉就是“香”这个个字。

生:我的感觉有两个字:“美”和“香”。

因为这槐花雪白雪白的,远看就如白雪一样,很美。

因为语文书上也说了,“连风打的旋儿也是香的”,所以我的感觉还有一个就是“香”。

师:他的感觉两个字,“美”在于它的颜色的白,第二个字是“香”。

这个感觉比刚才那位同学又进了一步。

生:我的感觉有多了一个字,那就是“多”。

因为一两朵花不可能组成那么美的画面,要很多花才能组成像雪一样的景象。

整个槐乡都沉静在香气中了,说明多。

师:讲得真好。

他多了那个“多”字多得好。

那么这种感觉对不对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你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这种感觉。

仔细看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哪些地方写的是“多”,是“香”,是“美”。

看它是怎么写得。

生:自己读课文。

师:你觉得那些句子特别有感觉,读给大家听。

生:读“五月,杨槐开花了。

槐乡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

”从“似瑞雪初降”有感觉,因为槐花是白色的,而且很多,就像雪一样。

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什么似什么?
生: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一朵白花能似瑞雪初降吗?
生:不是,是很多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是许很多多的槐花。

从课文中找一个字说明很多槐花。

生: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是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这就美了。

所以这句话要体会到漫山遍野,一片白茫茫。

谁来读这个句子,体会一下要注意那几个词读出这种美。

生:第二次读句子。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过快)
师:有感觉吗?还不够强烈,我给他提醒一下。

(附耳提醒)
生:第二次读。

(语速还较快)
师:感觉还不够。

但是有一个词读得很好,“瑞雪初降”。

再提示一下,“山山洼洼”、“坡坡岗岗”、“一片白茫茫”,要在脑海中出现形象。

“白茫茫,向瑞雪初降”的样子也要在脑海里出现。

生:第三次读。

(语速依然快)
师:你读得很可爱,不过感觉不对。

师:范读。

(山山洼洼、坡坡岗岗语速放慢)
生:第四次读。

师:读得好吗?
其他学生:好。

师:有进步,再来读一遍。

生:第五次读。

师:现在你找到“山山洼洼”、“坡坡岗岗”的感觉了。

这叫“形象”感。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读句子。

师:你很有感觉,仅仅头晃得太厉害了,再读一遍。

生:根据老师点拨重新读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

师:这句话的美美在“一片白茫茫”,后面还有两个句子。

生:读句子:“有的槐花像……小辫儿”。

师:什么像什么?什么如什么?
生: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槐花的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在披散肩头的小辫。

师:槐花的枝头?我倒是没听说过。

生:槐花的一条一条的枝头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师:你把一条一条放前面行不行?怎样的槐花如什么?
生:一条一条的槐花如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的小辫。

师:怎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生:在一起的槐花像玉雕的圆球。

师:怎样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生:一片白茫茫的槐花似瑞雪初降。

师:板书:…似…
…像…
…如…
同学们看看这三句话有什么特点?
生1:这些词语都是比喻词。

师:对,它们都是比喻词。

生2:它们都是比喻句。

师:比喻句好吗?
生2:好。

师:真的好吗?这个句子比喻的美,比作的事物很美。

白雪大家喜欢吗?玉雕的圆球美吗?不但没,而且还很珍贵。

维吾尔族姑娘的小辫子好看吗?也很好看。

生:我发现这几句句子都是排比句。

师:排列得非常整齐的不一定都是排比句。

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三句话,读出它的美,好吗?
生:齐读。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同样是槐花,为什么作者能够把它比作不同的事物?知道吗?生:因为槐花千姿百态,每一朵槐花都有自己的姿态。

师:姿态不同。

还有吗?
生:他们看的位置也不同。

师:看的角度有远有近,有整体的看,有部分的看,看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就不同。

这就是一种美。

这种感觉找到了,这段话就能读好。

这段话你还有感觉吗?
生:中午桌上就摆出来香喷喷的槐花饭……浸在香海中了。

”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香。

师:这句话用那几个词来写“香”,你把它们把它画下来。

生:清香、醇香、浓香。

师:同样是香,为什么要用三个不同的词。

着三个词有什么区别吗?
生:它们都是写“香”,但是(卡壳)
师:说不出来吗?你是闻出来的。

生:笑。

生:清香是有一点香,浓香是代表香味十分浓。

师:这是当然的。

这是一种感觉,我们能感觉到它们香的水准不同就能够了。

书上还用了什么词来说“香”?
生:香喷喷、香气扑鼻。

师:书上用了一连串的词来形容“香”。

板书:香喷喷。

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生:给我的感觉是香直接王鼻子里涌。

生:我觉得槐花饭的香味老远就能让人闻到。

生:我感觉是然还没有走进香海,香气就往你身上钻了。

师:你说得很好,这叫有感觉了。

我们读这几句话的时候要注意这些不同的写香的词语,自己先读一读,等会老师请同学来读。

师:指名学生读。

师:指点:“香海中了”语速要放慢。

生:第二次读。

师:注意“浓香”后面的省略号,再读。

生:第三次读。

师:这里有一个词语用的特别好。

生:打着旋儿。

师:这个词语用的好吗?
生:香气扑鼻。

师:它也好吗?
生:是“浸”。

师:说说你的感觉。

生:(卡壳)
师:有时候感觉时说不出来的,有感觉就行了。

生:我感觉是整个人都被香气包围了。

师:对呀,“浸”就是一种包围的意思。

板书:浸
生:我还找到一个词“连”。

师:这个词有什么好?
生:“连”是说香得连平时不香的东西都香起来了。

师:说得不错。

这些是写“香”的。

第一自然段中还有两句话也写得很美。

谁来读一读。

生:读“嗡嗡翁……满足。

”我觉得这句话也写出来槐花的“香”,因为如果不香的话,小蜜蜂也不会来采蜜。

如果槐花不甜的话,那人们为什么还要采了做饭呢?
师:对呀,槐花是又香又甜。

这两句话有什么特点?如果老师把分成两行排列,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觉得这样排列写很美。

师:像首诗。

“嗡嗡翁”对“啪啪啪”,“小蜜蜂”对“孩子们”,“白生生的槐花”对“喜盈盈的满足”。

这两句话的节奏相同,读的时候要掌握住节奏。

自己联系读一读。

师: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你觉得自己读得怎么样?
生:还好。

师:我觉得读得很好,不错,当然能够读得更好一些。

我请个同学再来读一遍。

生:读句子。

师:不错。

刚才我们说“挎”是人在“挎”,可这里是说“篮儿挎走白生生的蜜。

” 篮儿能挎吗?是谁挎?
生:是孩子们。

师:如果这句话这样说:孩子们跑来了,孩子们挎走白生生的蜜,这句话通吗?
生:不通。

师:句子还是通的,意思还是明白的。

但是它不美了。

这里的篮儿,实质上是“借代”,是借篮子来代表孩子。

板书:借代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写得很美。

如果老师来概括一下,第一自然段写了首先是“香”第二是“美”,美在像雪一样白。

这个香是指香海,雪是一片白茫茫,五月的槐乡就像“香雪海”。

板书:香雪海
师:好吧,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出“香雪海”感觉来。

自己练习朗读。

生:朗读联系。

师:你现在想读吗?愿意读得请举手。

能读得这么多,就不请大家读了,相信大家会读得好的。

其余的自然段你能读吗?它们和这个段的感觉不一样。

点评:这个环节的教学,亮点很多。

首先教师始终牢牢地依托文本,对学生实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语句中的重点字词,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交流,使学生能够把握住第一自然段的重点:槐花的多、香和美。

通过让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反复对话,与同伴亲密对话,与教师平等对话,使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目的,感受作者语言的准确,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其次,教师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的朗读指导非常值得借鉴。

对于学生个体的朗读能力的提高,教师花了大量的时间。

教师抓住一位学生朗读过程中的细节:“山山洼洼”和“坡坡岗岗”的朗读速度、“清香、醇香、浓香”后面的省略号等等,一而再、再而三地给予指导,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的朗读水平确实呈现了逐步上升的过程。

而且教师抓住文本中具有韵味的两句话,让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品出了渗透在语言文字中的独特的“美”。

反思:
在比较“清香”、“醇香”、“浓香”三个词语的不同时,学生的理解出现了障碍。

可能平时还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所以一下难以说出。

看来,一个语文教师的教学方法决定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平时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文本中的细节,引导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来打个比喻,五月的槐乡似什么?五月的槐乡像什么?五月的槐乡如什么?你能把它比喻成一个美好的事物吗?
师:想不出来,拿出笔来写一写。

写一句也行,两句三句都行。

生1:五月的槐乡似一幅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诗。

师:能不能具体些,似一幅怎样的画,想一首怎样的诗?
生:似一幅雪白的画。

师:那就什么都没有了。

生2:我写的是,似一大幅活的画。

师:像一首怎样的诗?
生:一首美丽的诗篇。

师:不错,一首美丽的诗,优美的诗。

师对生1:你加上两个词再说一遍。

生1:五月的槐乡似一幅活的画,五月的槐乡像一首美丽的诗。

师:很好。

其他同学还有吗?
生:五月的槐乡像一颗明珠,似绿水上漂着的一只小船。

师:像一颗宝石,像一艘小船,表达了你的喜爱。

生:五月的槐乡似春天美丽的花园,像孩子们的天堂。

师:多好呀,像快乐的天堂。

生:五月的槐乡是槐的世界,是香雪海,是令人如痴如醉的画。

生:五月的槐乡似孩子们的乐园。

师:走进这个乐园,所有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槐乡的美,都能体会到那种独有的乐趣。

今天我们就学到这里,再来读一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点评:最后这一环节的教学,教师的意图是想在前面紧紧依托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的理解能够超越文本。

让学生能灵活运用已学技能和本领,并且能超越原有的见解。

从课堂情况看来,教师的目的达到了。

反思:可能由于时间比较仓促了,所以没能听到更多学生的见解,颇感遗憾!
总评:
一边听课,一边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语文课到底怎样上才能上出“语文”味呢?薛老师的课犹如浓浓的槐花香,甚至胜如槐花香,直沁人的心脾,让人神清气爽。

首先我想,真正的语文课就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薛老师的课从头至尾牢牢抓住了文本,所有设计的教学方法都是基于文本的基础之上,通过反复朗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字背后所蕴含的人文思想。

这样的课堂,学生既能学到语文文字的运用规律,又能提高语文素养,这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带来了无穷的益处。

其次,真正的语文课就是要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

薛老师的课上,学生随着教学过程的展开不断生成新的问题。

薛老师始终微笑着认真倾听学生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引导,尽量使每一位学生的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

老师对每一位学生的尊重犹如那浓浓槐香,也飘进了学生的心田。

再次,真正的语文课也应该是一种真实的体现。

薛老师的课从头至尾都让人感觉很真切、亲切。

学生的学习状态始终是一种现实情况的体现,没有人为的事先雕琢,没有任何华丽的掩饰,即使出现的小小的失误,那也是情理之中的。

真实的课堂允许学生犯错,也允许教师犯错。

我们在语文课上能把这种“真”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已经体现出了”“语”字的味道。

但愿薛老师营造的这股浓似槐香的“语文味”能飘进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中,也让这股香味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