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学分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

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

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

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

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

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材分

【教学内容】
《永生的眼睛》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第八册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

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成年后亲自捐献父亲的角膜,这是多么巨大的转变!这种转变展现了“我”思想认识升华的轨迹。

当年的14岁的“我”和现在的14岁的女儿,对亲人捐献角膜的两种不同的态度,又是多么强烈的对比!这种对比也反映了前辈的耳传身授对后辈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章以“永生的眼睛”为题,富有深意。

“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

教学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而理解器官捐献的意义,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则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按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2.体会作者在三位亲人去世后捐献角膜过程中的情感和认识上的变化,体会人物所要表现的崇高品质。

3.学生领悟有一定内涵的语句的含义,培养其有感情地朗读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永生的眼睛》教学设

【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篇阅读课文,选自90年代的美国琳达·里弗斯登在《医学杂志》上的散文《眼睛》,文章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记叙了琳达的母亲去世后,父亲将她的眼睛角膜捐赠给了盲人,琳达感到不理解,在父亲的劝慰下,她的态度有了转变,而且在父亲与世长辞后,亲自捐献了父亲的眼睛角膜,14岁的温迪为外公的举动而感到骄傲,并决定自己死后也要捐赠眼角膜,课文赞扬了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

学生在学习《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已经初步感受到器官移植的重要性,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一定能树立对器官捐献的正确观念,进一步感悟生命的美好,体会人性的真善美,给学生以高尚情操的熏陶、高尚行为的指引。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积累自己喜欢的词语及句子。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为别人的健康、幸福而无私献身的崇高精神。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进行生动细致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对器官捐献的事情了解多少?
(出示资料)
假如自己的父母要求在死后捐献器官或遗体,你会同意吗?你是否愿意在死后捐献自己的器官或遗体?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一定会被文中人物的精神所感动。

二、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交流生字的认识方法及个别生词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其余学生检查字词读音掌握情况。

三、研读品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仔细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琳达的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光明,他们是怎样做的?
2、各自默读思考,跟小组成员交流。

3、小组发表意见,教师帮助进行归纳,板书:
父亲、母亲──捐赠角膜
温迪──准备捐赠角膜
4、边读边画出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和段落,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做批注。

5、学生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⑴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①大屏幕出示:
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你从父亲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②大屏幕出示:
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③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吧,语速要慢。

⑵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①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这些语句,读出温迪的可爱,读出我的信任。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

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

(大屏幕出示)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

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

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

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

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师:读后你有什么想说的?现在你可以说说课文题目为什么是“永生的眼睛”?(因为不仅父母、温迪的眼睛角膜让盲人重见光明,而且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也相传下来了)
7、课文中的故事感人至深,请你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全文。

四、交流感想
读过完整的课文之后,你又产生了哪些新的感受,与同学们谈一谈。

可以对文中的某个人物发表看法,也可以对事情本身阐发议论。

五、布置作业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