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解题技巧(超强)及练习题(含答案)含解
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说法正确的是()
① ② ③ ④
A.②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2价B.它们表示四种不同的元素
C.①③④表示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D.①④表示的是阳离子
【答案】A
【解析】
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可知四种粒子的结构示意图表示3种元素的微粒;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可知①为阴离子,②为原子,③④为阳离子;由此判断:
A、元素的正化合价数等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由图示可知②所属元素在化合物中常显+2价;故A说法正确;
B、它们分别是四种不同元素的微粒,故B说法错误;
C、①核内有8个质子,原子序数为8是氧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C说法错误;
D、①为阴离子④为阳离子,故D说法错误.
2.西山公园有丰富的负氧离子,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O2-)。
一个O2-离子与一个O2分子比较,不相同的是
A.质子数B.电子数
C.含氧原子个数D.相对原子质量之和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空气中氧分子得到电子就能形成负氧离子(O2-)。
一个O2-离子与一个O2分子比较,二者只是发生电子的得失,所以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之和、含氧原子个数都没有变化。
故选B.
考点:基本概念和原理
3.生活中废弃的铝质易拉罐、破铁锅、废铜线等可归为一类加以回收,它们属于()A.化合物B.金属或合金C.氧化物D.非金属
【答案】B
【解析】
铝质易拉罐、破铁锅、废铜线都属于废旧金属材料,主要成分是金属单质或合金,与有机
物氧化物非金属无任何关系,应属于金属或合金.
故选B
点评:此题是对废旧金属的考查,属于废旧金属回收的知识,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4.下列有关粒子结构示意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A.③和④的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属于同一周期
B.②和⑥形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MgO
C.①和②、⑤和⑥的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D.①③④是具有稳定结构的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③的元素属于第三周期,④的元素属于第二周期元素,故A选项错误;
B、②的元素是镁元素,⑥的元素是氧元素,故形成的化学式为MgO,故B选项正确;
C、①是稀有气体元素、②是金属元素,化学性质不相似,故C选项错误;
D、③是离子结构示意图,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5.吸烟有害健康,是导致肺癌最广泛及作用最强的因素。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被动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今年开始我省已经禁止在公共场所吸烟,造成被动吸烟的原因是()
A.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的大小不随温度改变而改变
C.分子的体积很小,非吸烟者不易觉察D.分子在不断运动
【答案】D
【解析】
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是因为烟气中含有的烟气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烟气分子向四周扩散,造成人们被动吸烟,故选D。
6.王安石的《梅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诗中不但描绘了一个如画的意境,也从化学角度说明了
A.分子可以再分B.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分子很小D.分子之间有间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诗句中说到在远远的地方就能闻到梅花的香味,是因为梅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在不断的运动,飘入到作者鼻孔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中不断地运动.故选B
7.对分子、原子、离子的下列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A.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
B.镁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镁离子的质子数
C.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不存在间隔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在化学变化中氢原子是最小的微粒,不可再分,故A错误;
B、原子变成离子时改变的是电子数,质子数不变,故B错误;
C、微观粒子间总是存在间隔的,当液态水变成冰,水分子间仍存在间隔,故C错误;
D、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都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8.下列对相应微粒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易失电子
B.易形成阴离子
C.带正电荷
D.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该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是1,小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1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选项A正确;
B、由该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其最外层电子数是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2个电子而形成阴离子,选项B正确;
C、由该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其质子数=9,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带负电荷,选项C错误;
D、由该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其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且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8,为稀有气体元素,属于相对稳定结构,选项D正确。
故选C。
9.2017年5月,中国科学家取得了将二氧化碳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化工原料的重大突破。
二氧化碳和氢气反应制取乙烯,其反应的微观过程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分子数之比是1:2:4
B.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C.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
D.无机物不能转化为有机物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图可知,生成物只有两种,故错误;
B、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一定发生改变,故错误;
C、任何化学变化中反应前后的原子的种类、质量、数目都不变,故正确;
D、无机物可以转换为有机物,比如光合作用,故错误,故选C.
10.固体碘受热升华,下列关于此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碘分子质量变大B.碘分子间的间隔变大
C.碘分子体积变小D.碘分子运动速率不变
【答案】B
【解析】
物质由固态→液体→气态,分子间隔在变大,但分子的大小不变。
本题中由于受热,因此内能增大,分子运动速率加剧
11.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X>10,则该微粒属于阳离子
B.氟元素为金属元素
C.氟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0
D.氟原子核外有9个电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A、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阳离子,若X>10,则该微粒属于阳离子,故正确;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氟,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错误;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0,故正确;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原子序数为9,氟原子核外有9个电子,故正确。
考点:考查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12.微量元素是人体必需的,摄入不足不利于人体健康,硒被誉为“抗癌元素”。
根据如图提供的硒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硒属于金属元素B.硒原子中的核内质子数是34
C.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x=4D.硒的相对原子质量是78.96 g
【答案】B
【解析】
根据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解答。
A.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所以硒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故选项错误;
B. 根据粒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圆圈内的数字是34,故硒原子中的核内质子数是34。
正确;
C.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34=2+8+18+x,则x=6。
故选项错误;
D. 根据硒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所提供的信息可知:硒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故选项错误。
点睛: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
1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A.酒香不怕巷子深﹣﹣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B.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C.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原状﹣﹣分子间间隔变大
D.空气是混合物﹣﹣空气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
A、酒香不怕巷子深,说明分子在不断的运动,正确;
B、热胀冷缩,说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隔,错误;
C、将变瘪的乒乓球放在热水中能恢复原状,说明分子间间隔变大,正确;
D、空气中含有不同物质的分子,所以空气是混合物,正确。
故选B。
14.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是最小的粒子,不可再分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蔗糖溶于水是由于蔗糖分子变成了水分子
D.钠原子的质子数大于钠离子的质子数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分子、原子、离子,根据微粒的特征分析。
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但原子仍可以再分,分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正确;
C、蔗糖溶于水,是因为蔗糖分子在不断运动,并最终进入水分子间,错误;
D、钠原子和钠离子都属于钠元素,故质子数相同,错误。
故选B
考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点评:理解和熟记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是解题的关键。
15.钒被誉为“合金中的维生素”,钒元素的部分信息如下图。
下列有关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属于非金属元素B.原子序数为23
C.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8 D.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g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由所学知识可知钒为金属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左上角的数字为原子的序数,同一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由图可知相对原子质量为50.94。
16.对于图示理解错误的是 ( )
A.原子可结合成分子
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C.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由上图可知,氢原子可结合成氢气分子,理解正确;
B、可用表示氢分子的形成过程,理解正确;
C、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理解错误;
D、化学变化的基础是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理解正确。
故选C。
17.芯片是内含集成电路的硅片,如图是硅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硅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
B.硅原子核内中子数可能为14
C.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1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表示原子序数为;根据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4,相对分子质量约等于28,则中子数=28﹣14=14,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硅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故选项说法正确。
D、硅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8.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
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
D.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等于其原子的电子层数,正确,B、原子序数与元素原子核电荷数在数值上相同,正确,C、第二、三周期元素的原子从左至右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正确,D、金属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而不是易得到电子,错误,故选D
考点: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核外电子的排布
19.下列有关微粒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B.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C.原子失去电子变成阴离子D.分子大,原子小
【答案】B
【解析】
【详解】
A、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脱离化学变化,原子仍可再分为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错误;
B、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分子、原子和离子,所以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构成物质,正确;
C、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属于阳离子,错误;
D、有的分子比有的原子大,有的原子比有的分子大,所以分子和原子不能笼统的比较大小,错误。
故选B。
20.2017年5月我国发布了四种新元素的中文名称,右图是其中一种元素的信息,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镆属于金属元素
B.镆的原子序数115表示其核内有115个中子
C.“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1个镆原子
D.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钅”字旁,镆带有“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质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解答,故镆原子的核内中子数不一定有115个,说法错误,
符合题意;
C.“Mc”表示镆这种物质、镆元素、1个镆原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不同元素的本质区别是质子数不同。
故四种新元素的原子中质子数不同,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3.无4.无5.无6.无7.无8.无9.无10.无11.无12.无13.无14.无15.无16.无17.无18.无19.无20.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