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罗汉
• 全称 阿罗汉,即自觉者,在大乘佛教中罗汉低于佛和菩萨为第三等,而在小
乘佛教中罗汉则是修行所能达到的最高果位。佛教认为,获得罗汉这一果位
即断尽一切烦恼,应受天人的供应,a不再生死轮回。
41
佛教主要神灵
大乘
小乘
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最高 果位)
菩 萨 自觉、觉他(第二等果位)
释迦牟尼
佛教文化常识
a
1
主要内容
• 佛教的起源 • 佛教的基本教义 • 佛教的传入和演变 • 汉传佛教的主要流派 • 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a
2
一、佛教的起源
(一)佛教的创立
佛教诞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国 王净饭的儿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因为他属于释迦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
29
• (7) 码瑙:此物并非今人所称之码瑙,而是翠绿玉或带有深绿色光辉的宝石。 • (8) 琥珀:琥珀、蜜蜡从地质学上说是同一种东西,透明的叫琥珀,不透明的
叫蜜蜡。蜜蜡在藏传佛教尤其重视它,用来做念珠和护身符,有强大的辟邪 趋吉功效,黄色蜜蜡还可以催财旺财。 • (9) 珍珠:珍珠是珍珠贝分泌的胶汁状炭酸钙化合物包裹异物而形成的。以大 而圆为贵,一般做念珠、项链。 • (10) 珊瑚: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一种有机石灰质方解石。佛教中一般用红 珊瑚。
➢ 菩萨的定义:菩萨是一个自觉和觉他的人,就是说,菩萨既是已经“ 觉悟的众生”,又以觉悟他人为己任。注意菩萨的两个条件:自觉; 觉他。
➢ 从佛和菩萨的定义可以看出,与佛相比,菩萨的功行还未圆满,需要 继续修行,直到自觉觉他达到圆满,方能成佛。
➢ 观音菩萨是一个大菩萨,但不是佛。民间相传观音已成佛。
➢ 按照佛教的经典教义,佛是出家人,而菩萨是未受戒的在家修行者。

自觉(第三等果位)

阿罗汉向
a
(最高果位)
阿罗汉果
42
佛与菩萨
➢ 佛的定义: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 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 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注意 佛的三个条件:自觉;觉他;功(觉)行圆满。三者缺一不可。
称;而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
a
38
者。
佛分类
• (2)佛分类
• A.释迦牟尼“三身佛”---"法身佛",居中;"报身佛",居左; "应身佛",居右。
• B."三世佛",佛教的说法,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
• 有"横三世佛"("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 居左,"娑婆世界 的释迦牟尼佛" 居中,"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居右),
• “竖三世佛”(过去佛燃灯佛,现在佛释迦牟尼佛,未来佛 弥勒佛)之分。
a
39
三身佛(身:体貌;由觉悟、功德成就的佛体)
报身佛
法身佛
应身佛
卢舍那佛 (光明遍照)
毗卢遮那佛
释迦牟尼
佛经过长期 修行获得“ 佛果”之身
佛教真理 凝聚所成 的佛身
a
佛为超度众 生,随缘应 机而呈现的
各种化身
40
• 1.佛释迦牟尼佛左胁侍“文殊菩萨”,右胁侍“普贤菩萨”,此三者合称“释 家三尊”即“华严三圣”。
a
23
第一是布施度,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凡保 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畏惧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 法施"。
第二是持戒度,即防止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 第三是忍度,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 第四是精进度,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 第五是禅定度,修习止观,能对治散乱,使心安定。 第六是般若(即智慧)度,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 (3) 琉璃∶是一种类似玉的宝石。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天生神物。 • (4) 玻璃∶指水晶。 • (5) 砗磲:一种生活在深海里的软体动物的贝壳,也可能是白珊瑚。青白间色,
砗磲在藏传佛教中是高级的圣物。 • (6) 赤珠:即赤真珠,所见实物一般为红珊瑚珠。纯赤色之真珠极其难得。通
常用红珊瑚珠代替赤珠。
“涅槃寂静”,佛教认为,人生有种种烦恼和痛苦,涅槃即是对生死 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断灭。
a
17
三宝
➢ 在佛教中,称“佛、法、僧”为三宝。
➢ 佛教术语中的“三宝”有两种,一种是指佛宝 、法宝 、僧宝 称作“住世三宝”;一种是指觉、正、净称作“自性三宝” 。
➢ 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
a
26
佛教的修行方法八正道的演绎,其具体内容 可再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定、正念 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a
27
佛教7宝
• 关于“七宝”,各个经典所说的略有不同: • 般若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珊瑚、琥
珀、砗磲、玛瑙; • 法华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玛
瑙、真珠、玫瑰; • 阿弥陀经的七宝是金、银、琉璃、玻璃、
砗磲、赤珠、玛瑙。
28
• (1) 金∶指黄金,又称为紫金。为妙色或好色。佛典在赞叹佛身端严时,常用 妙色身、金色身之语。金多用于寺院殿堂、法器、佛像、佛具。
• (2) 银∶指白银。是最廉价的贵金属,佛教认为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都具有息 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
生果报之因的存在,就是“有”,即有所本之意,是为“取缘有” 。 十一 、 生:既有今生之业的存在(“有”),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生”),是为
“有缘生” 。 十二 、 老死:既有来世之生,必将老病而死亡,是为“生纪老死”(“以生为缘,
便有老死”)。是“老”和“死”的合称,代表一切苦恼,也指人生的终结。
a
35
佛教东来
a
36
佛的分类
• 1.大约公元1世纪左右,佛教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
• 乘,是承载或道路的意思,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对佛教教 义的解释和理解有分歧。
• 小乘,保持原来的教义,以释迦牟尼为教主,以《阿含经 》为主要经典。
• 大乘,则对原来的教义有所修改和发展,认为三世十方有 无数的佛,并已《般若经》《维摩经》《法华经》《华严 经》《无量寿经》等为主要经典,小乘派认为自己是正统 ,大乘派则认为自己有创新。
a
33
一、无明:即贪瞑痴之类烦恼心,惑乱心。
二、行:即前生由于无明之惑而造的善恶诸业,是为“无明缘行” 。
三、识:指思维和意识活动,包括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四、名色:一切精神与物质之总称。名指心,色指物。
五、六处:即胎儿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官。
六 、 触:婴儿出生后,其六处与外在的对象接触,从而发生感触或认识,是
释迦牟尼佛
a
5
出游感苦
a
6
削发为僧
a
7
六年苦行
a
8
牧羊女供奶
a
9
菩提树下驱除妖女
a
10
弟子千人
a
11
波罗树下涅盘
a
12
建 舍 利 塔
a
13
• 佛教:知错就改,随时改变错误的信仰,即是佛教 。
• 思维:不脱离实际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是佛 教徒的思维。
• 所以,佛教的特点是:既自由思想,又理性科学。
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牟尼”的意思是明珠,喻为圣人,因此释迦牟尼的 意思就是释迦族的圣人。
佛教徒则称之为“佛”或“佛陀”。 成佛后被称为释迦牟尼佛,尊称 为佛陀,意思是对宇宙人生真相彻底的了知、大彻大悟的人;民间信徒称 呼他为佛祖。 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a
3
创始人——释迦牟尼(公元前565——前486)
a
14
二、佛教的基本教义
(一)三法印、三宝
(二)四谛
(三)七宝、六度四摄
(四)八正道
(五)十二因缘
a
15
(三)三法印
法印即“法之印章”,即佛法有别于其他理论 和宗教的特征。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涅槃寂静”。
a
16
“诸行无常”,其意思是说宇宙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 此灭彼灭,具有相依相持的关系。世界上没有恒常不变的、永远存在的 东西。 “诸法无我”,其意思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并无本体论的 所谓我的存在。“无我”的意思是无固定性。
• 2.药师佛左胁侍“日光菩萨”,右胁侍“月光菩萨”,此三者合称“东方三圣” 或“药师三尊”
• 3.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左胁侍“观音菩萨”,右胁侍“大势至 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或“阿弥陀三尊”
• 4.菩萨
• 是指达到“自觉”和“觉他”两个境界,尚未达到“觉行圆满”,需到未来 成就佛果的修行者。寺院中常供奉的有:文殊菩萨(应化道场为山西五台山), 普贤菩萨(应化道场为四川峨眉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浙江普陀山),地藏 王菩萨(应化道场安徽九华山),大势至菩萨。
种族名称 明珠,比喻圣人 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乔达摩
名姓
吉祥、到达目的及一切功
德成就的人。
汉译为“成就者”
a
4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 ,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 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 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 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 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 、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 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 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 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 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 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a
37
佛的含义
• 2.(1)佛的含义
• 佛,佛陀的简称,意思是“觉”,“觉者”,和“知者” 。
• 佛教认为,“觉”有三种涵义:“自觉”,“觉他”(使 众生顿悟),和“觉行圆满”。
• 其中,“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就是达到 这种最高境界的“觉者”。
• 另外,小乘佛教所说的佛,一般是专用做对释迦牟尼的尊
a
19
“苦谛”,即道苦果,在于说明世界一切皆苦 ,人生无事不苦。
“集谛”,即道苦因,是对苦因的推究。佛陀 认为苦之原因有两种,业是致苦的正因,烦恼是 致苦的助因。
a
20
“灭谛”,即求解脱,就是在明白集谛道理 的基础上,灭绝苦的根源——从而进入解脱的境 界,达到永恒的寂灭。此种境界,即为“涅槃” ,又作“灭度”、“圆寂”等。
30
• 不管哪部经典的七宝,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用 来表法的。
• 佛教认为,七宝中唯有银所呈现出的光与色具有 息灾的能力,所以银被广泛用于饰物。
31
八正道
➢八正道是佛弟子修行的八项内容: ➢“正见解、正思想、正语言、正行为、正
职业、正精进、正意念、正禅定。”
a
32
(二)十二因缘:
也称十二有支、十二缘生,是以人生为对象的缘生说 ,是佛教教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和现 象的产生、变化都有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便是因缘。因 是内因,是根本原因;缘是外因,是辅助因素。有时因、 缘通用,因为缘也是一种因。由于具备一定因缘便有相关 事物生起或消灭,此为缘起。
➢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
➢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
爱执着,名离欲尊。
a
18
➢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
(一)四谛
四谛亦称“四圣谛”,“四圣谛”是佛陀所创 教理的集中体现。谛是“实在”和“真理” 的意 思。“四圣谛”即是佛陀发现的四条根本道理。 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a
24
四摄
摄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四摄是菩 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是菩萨摄受引 导众生的四种方法,也称为四摄法、四摄事 。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
a
25
四摄
第一是布施摄,即据众生之乐求,以无所施 之心施才、施法、施无畏,令其解忧而入菩萨 道;
第二是爱语摄,慈爱的言语和态度; 第三是利行摄,为大众利益服务; 第四是同事摄,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 于大众。
为“六处缘触”。
七 、 受:即由接触外境所感受到的或苦或乐、或爱或憎的心境和感受,是为
“触缘受”。
八 、 爱:有苦乐爱憎的感受,就会产生对事物的贪求和欲望(“爱”),是为“
受缘爱”。
a
34
九、取:既有对外物的贪欲,便会在行为中表现为对外物的索取或占有。 十 、 有:在行动上有所索取,就是作业,从而种下了来生果报之因。此种作为来
“道谛”,即语修行,就是灭苦的道路和 达到涅盘境界的方法。
a
21
四谛说(根本教义) ——佛教中的四条真理
(谛:真理、实在,是印度哲学通用的概念)
“苦谛”道苦果 人生本质及形成原因 “集谛”道苦因
“灭谛”求解脱 人生解脱方法和归宿
“道谛”语修行
a
22
(四)六度四摄
六度
“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到彼岸",意思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六度 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