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08易错易混类-冲刺2023年高考生物热点题型押题专项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型08 易错易混类
一、单选题
1.棕色脂肪细胞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氧化脂肪来产热、供能,维持体温平衡。
已知棕色脂肪细胞的线粒体中可合成血红素(非蛋白质),通过黄体酮受体膜组分2(PGRMC2)运输至细胞核。
研究人员发现,脂肪组织特异性PGRMC2敲除小鼠(PA TKO)与对照组相比低温耐受性降低,适应性产热能力出现明显缺陷。
检测PATKO棕色脂肪细胞中转录因子的稳定性,发现转录因子RevErba的表达水平上调,进而影响了线粒体的功能。
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血红素的合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
B.棕色脂肪细胞氧化脂肪产热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
C.PA TKO的变化说明血红素可能抑制RevErba的合成或活性
D.敲除PGRMC2基因后小鼠脂肪消耗增加,可用于研究肥胖的形成机制
【答案】D
【分析】基因控制性状的两条途径:1.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性状。
2.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控制蛋白质结构进而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详解】A、血红素非蛋白质,基因通过影响血红素的合成影响线粒体的功能,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A正确;
B、细胞溶胶和线粒体是细胞呼吸的主要场所,故是棕色脂肪细胞氧化脂肪产热的主要结构,B正确;
C、PATKO中血红素进入细胞核的量减少,而RevErba的表达水平上调,说明血红素可能抑制转录因子RevErba的合成或活性,C正确;
D、敲除PGRMC2基因后小鼠适应性产热能力下降,说明脂肪消耗减少,D错误。
故选D。
2.某些细胞表面有气味受体OR5,该蛋白质由四个亚基构成。
一般情况下,四个亚基间的缝隙中为468号氨基酸残基(R基为非极性)。
OR5的另外一侧与气味分子(如丁香酚)结合,结合后局部结构发生旋转,468号氨基酸残基发生了移动,使467号氨基酸残基(R基为极性)转到了缝隙中。
此时OR5的结构恰好允许阳离子顺浓度通过。
OR5离子通道关闭(左)、打开(右)的结构如下图所示。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提高OR5的运输效率
B.形成肽链时467、468号氨基酸的R基间并未发生脱水缩合
C.缝隙中R基极性的改变是OR5允许离子通过的原因之一
D.该离子通道的开闭是由丁香酚或其他类似气味分子的结合控制的
【答案】A
【分析】结合题干和图示可分析,OR5的另外一侧与气味分子(如丁香酚)结合,结合后局部结构发生旋转,468号氨基酸残基发生了移动,使467号氨基酸残基(R基为极性)转到了缝隙中,据此可推测离子通道打开的原因是缝隙中R基极性的改变。
【详解】A、根据题干信息“OR5的另外一侧与气味分子(如丁香酚)结合,结合后局部结构发生旋转,468号氨基酸残基发生了移动,使467号氨基酸残基(R基为极性)转到了缝隙中。
此时OR5的结构恰好允许阳离子顺浓度通过”可知,OR5运输阳离子的方式为协助扩散,故呼吸作用增强并不会提高OR5的运输效率,A错误;
B、形成肽链时467、468号氨基酸之间连接中心碳原子的氨基和羧基之间发生脱水缩合,而R基间没有发生脱水缩合,B正确;
C、题中显示,468位氨基酸残基(R基为非极性)发生旋转,使R基极性的467号氨基酸残基转到了缝隙中,进而导致离子通道打开,据此可推测离子通道打开的原因是缝隙中R基极性的改变,C正确;
D、OR5的另外一侧与气味分子(如丁香酚)结合,结合后局部结构发生旋转,进而导致缝隙中的468位氨基酸残基换成了R基极性的467号氨基酸残基,离子通道打开,可见该离子通道的开闭是由丁香酚或其他类似气味分子的结合控制的,D正确。
故选A。
3.液泡是一种酸性细胞器,定位在液泡膜上的ATP水解酶使液泡酸化。
液泡酸化消失是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具体机制如图所示(Cys为半胱氨酸)。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V ATPase通过协助扩散的方式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转运进入液泡
B.抑制液泡膜上Cys转运蛋白的活性也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
C.Cys利用H+电化学势能,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液泡
D.图示过程说明液泡和线粒体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
【答案】A
【分析】主动运输: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借助膜上的转运蛋白进出细胞的物质扩散方式叫做协助扩散,也叫易化扩散。
【详解】A、V ATPase能水解A TP,消耗能量,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将细胞质基质中的H+转运进入液泡,A错误;
B、线粒体功能异常的原因之一是液泡酸化消失,H+不能顺浓度梯度运出液泡,Cys不能借助液泡膜两侧H+浓度梯度提供的电化学势能进入液泡,导致细胞质基质中Cys浓度增大,抑制Fe进入线粒体发挥作用,进而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由此推测,抑制液泡膜上Cys转运蛋白的活性也会导致线粒体功能异常,B正确;
C、液泡是一种酸性细胞器,其内部H+浓度高,细胞质基质中的H+在电化学势能协助下逆浓度梯度进入液泡,属于主动运输,C正确;
D、题图过程中液泡消失,线粒体功能异常,体现了液泡和线粒体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D正确;
故选A。
4.长时程增强作用,又称长期增益效应(LTP),是发生在两个神经元信号传输中的一种持久的增强现象,能够同步地刺激两个神经元。
其机理如图所示,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降低膜外Ca2+浓度有利于LTP的形成
B.NO会促进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
C.谷氨酸、NO的释放都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
D.长时程增强作用是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NO作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促进其向突触前膜移动,使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神经递质)于突触间隙之中,从而激活突触后膜上的A受体,引起Na+内流(协助扩散),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同时突触后膜上的N 受体也被激活,突触间隙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内并与钙调蛋白结合,促使nNOS与精氨酸转变为NO和瓜氨酸,产生的NO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再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可进一步促进谷氨酸的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即为长期增益效应(LTP)。
【详解】A、由图可知,突触前膜释放的谷氨酸(神经递质),可以激活突触后膜上的A 受体,引起Na+内流(协助扩散),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动作电位而兴奋;同时突触后膜上的N受体也被激活,突触间隙的Ca2+顺浓度梯度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内并与钙调蛋白结合,促使nNOS与精氨酸转变为NO和瓜氨酸,产生的NO通过自由扩散的方式再进入突触前神经元,可进一步促进谷氨酸的释放,使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兴奋,即为长期增益效应(LTP)。
故降低膜外Ca2+浓度,导致进入突触后神经元内的Ca2+减少,不利于LTP的形成,A错误;
B、结合题图可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内产生的NO,作用于突触前膜内的突触小泡,促进其向突触前膜移动,使突触前膜释放谷氨酸(神经递质),B正确;
C、谷氨酸是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作用释放的神经递质,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 TP;而NO是气体,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不消耗细胞代谢产生的ATP,C错误;
D、根据A选项详解可知,长时程增强作用是通过正反馈调节机制实现的,D错误。
故选B。
5.某生物(2N=8)体细胞中部分染色体及其基因情况如图所示。
在不考虑变异的前提下,下列关于该动物的原始生殖细胞进行细胞分裂的叙述,正确的是()
A.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和2个A基因
B.当细胞中有2个a基因和2个B基因时,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
C.当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时,同时会含有2个A基因和2个B基因
D.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分裂Ⅱ后期,X染色体和a基因的数量不同
【答案】B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有8条染色体和2个A基因,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含0或2个A基因,A错误;
B、当细胞中有2个a基因和2个B基因时,细胞可能正在进行有丝分裂,也可能正在进行减数分裂,因而该细胞可能是次级精母细胞,B正确;
C、当细胞中有2条Y染色体时,细胞可能在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分裂Ⅱ后期。
若为前者,细胞中含有2个A基因和2个B基因;若为后者,细胞中的A、B基因情况有4种:①2个A基因、2个B基因;②2个A基因,0个B基因;③0个A基因,2个B 基因;④0个A基因、0个B基因,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2条X染色体和2个a基因,在减数分裂Ⅱ后期,细胞中含有的X染色体和a基因的数量有4种情况:①0条X染色体,0个a基因;②2
条X染色体,0个a基因;③0条X染色体,2个a基因;④2条X染色体,2个a基因,D错误。
故选B。
6.某两性花植物的花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等位基因A、a和B、b共同控制,让橙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杂交,F1全为黄花,F1自交,F2的花色为黄花:白花:橙花:浅橙花=27:9:3:1,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F1的基因型应为AaBb,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F1雌雄配子结合过程中
B.F1黄花植株和浅橙花植株杂交,后代黄花:白花:橙花:浅橙花=1:1:1:1 C.F2的结果可能是含a的花粉萌发率为1/4导致的
D.F2的结果可能是1/3aa植株幼苗期死亡导致的
【答案】C
【分析】基因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分离而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独立遗传给后代,同时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进行自由组合。
【详解】A、F1均为黄花,黄花自交后产生四种类型的个体,说明F1应为双杂合子AaBb,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F1产生配子的过程中,A错误;
B、分析题意,让橙花植株和白花植株杂交,F1全为黄花,F1自交,F2的花色为黄花:白花:橙花:浅橙花=27:9:3:1,则黄花个体基因型是A_B_,橙花和白花可分别是A_bb和aaB_,子代出现27:9:3:1=9∶3∶1∶1/3,说明含有a基因的花粉不易萌发或某些幼苗生存能力差,故F1黄花植株(AaBb)和浅橙花(aabb)植株杂交,子代比例一定不是1:1:1:1,B错误;
C、若含a的花粉萌发率为1/4,则AaBb的个体自交,逐对考虑,则雄配子A∶a=4∶1,雌配子A∶a=1∶1,子代中A_∶aa=9∶1,B和b不受影响,则子代中B_∶bb=3∶1,综合考虑,则子代中A_B_∶A_bb∶aaB_∶aabb=27:9:3:1,C正确;
D、F2的花色为黄花:白花:橙花:浅橙花=27:9:3:1,F2的结果可能是2/3aa植株幼苗期死亡导致的,D错误。
故选C。
7.某二倍体雌雄同株的植物,高秆对矮秆为显性(分别由基因D和d控制),现用纯合高秆和矮杆杂交,子代中出现了甲、乙两株基因型为DDd的可育高杆植株。
研究人员让甲与矮杆植株杂交,让乙自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分离比均为3:1。
甲、乙两植株产生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异类型分别是()
A.染色体片段易位,染色体片段重复B.个别染色体数量变异,染色体片段易位
C.个别染色体数量变异,染色体片段重复D.染色体片段易位,个别染色体数量变异
【答案】A
【分析】染色体变异包括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染色体数目变异。
染色体结构变异包括缺失、重复、颠倒、易位。
【详解】如果是个别染色体数量变异导致的,则DDd产生D、Dd、DD、d四种配子的比例为2:2:1:1,若与矮杆植株杂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为5:1,若自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为35:1。
如果是染色体片段重复,则DDd产生DD、d两种配子的比例为1:1,若与矮杆植株杂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为1:1,若自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为3:1。
如果是染色体片段易位,则DDd产生D、Dd、DD、d四种配子的比例为1:1:1:1,若与矮杆植株杂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为3:1,若自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比例为15:1。
甲与矮杆dd植株杂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分离比为3:1,甲植株产生过程发生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片段易位;乙自交后代高杆与矮杆的分离比为3:1,乙植株产生过程中的变异类型为染色体片段重复,A正确。
故选A。
8.蚕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雄蚕比雌蚕出丝率高且蚕丝质量好。
蚕的受精卵颜色由10号常染色体上2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同时具有基因A和B的受精卵为黑色,只具有基因A的受精卵为淡黄褐色,只具有基因B的受精卵为杏黄色,不具有基因A和B的受精卵为白色。
育种工作者用如图流程选择出甲、乙两个品系,以根据受精卵颜色筛选雄蚕用于生产(减数分裂中具有同源区段的染色体联会,分离后分别移向细胞两极)。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处理1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处理2导致染色体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
B.甲品系雌蚕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W染色体移向细胞一极,Z染色体和10号染色体移向另一极
C.若让乙品系雌蚕与甲品系雄蚕杂交,为提高蚕丝产量应选择杏黄色受精卵进行培育D.若让甲品系雌蚕与乙品系雄蚕杂交,子代受精卵中黑色的均为雄蚕、淡黄褐色的均为雌蚕
【答案】C
【分析】蚕的受精卵颜色由10号常染色体上2对等位基因(A/a、B/b)控制,其中同时具有基因A和B的受精卵为黑色,只具有基因A的受精卵为淡黄褐色,只具有基因B的受精卵为杏黄色,不具有基因A和B的受精卵为白色,所以基因型为A_B_受精卵为黑色,基因型为A_bb受精卵为淡黄褐色,基因型为aaB_受精卵为杏黄色,基因型为aabb受精卵为白色。
【详解】A、图中处理1染色体部分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处理2使10染色体连接到W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移接,同时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少了一条,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A正确;
B、甲品系雌蚕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Z染色体和W染色体分离,10号染色体和W染色体有同源区段,所以10号染色体移向Z染色体一极,B正确;
C、若让乙品系雌蚕与甲品系雄蚕杂交,乙品系雌蚕的配子有AbZ、WB,甲品系雄蚕的配子为aBZ,子代基因型为AaBbZZ、aBZWB,杏黄色受精卵全为雌性,不符合生产需要,C错误;
D、若让甲品系雌蚕与乙品系雄蚕杂交,甲品系雌蚕的配子有aBZ、WA,乙品系雄蚕的配子为AbZ,子代基因型为AaBbZZ,AbZWA,子代受精卵中黑色的均为雄蚕、淡黄褐色的均为雌蚕,D正确。
故选C。
9.在二倍体生物中,单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个体,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单体和三体都可以用于基因定位。
某大豆突变株表现为黄叶(yy),为探究Y/y是否位于7号染色体上,用该突变株分别与单体(7号染色体缺失一条)、三体(7号染色体多一条)绿叶纯合植株杂交得F1,让F1自交得F2。
已知单体和三体产生的配子均可育,而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
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而与三体杂交的F1则不能
B.若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3:4,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C.若突变株与三体杂交的F2黄叶:绿叶=5:31,则Y/y基因位于7号染色体上
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的F2全为黄叶:绿叶=1:3
【答案】B
【分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缺失一条的植株,称为单体(2n1),三体(2n+1)指体细胞中某对同源染色体多一条的个体,若所研究基因在单体上,则基因型中只含有单个基因Y或y,若所研究基因在三体上,则基因型中含有三个相同或等位基因。
【详解】A、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0,二者杂交后代为Yy∶y0=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若Y/y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YY或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YYy
或Yy,均为绿色,若Y/y不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二者杂交后代均为Yy,表现为绿色。
因此通过突变株与单体杂交的F1即可进行基因定位B,而与三体杂交的F1则不能,A正确;
B、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单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0,二者杂交后代为Yy∶y0=1∶1,表现为绿色和黄色,F1中Yy自交后代Y=1/2×3/4,yy=1/2×1/4=1/8,y0自交后代为1/2×1/4=1/8yy、1/2×1/2=1/4y0,由于一对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的个体致死,所以致死个体为1/2×1/4=1/8,所以F2黄叶∶绿叶=4∶3,B错误;
C、若Y/y位于7号染色体上,则突变体基因型为yy,而三体绿色纯合植株的基因型为YYY,YYY产生的配子为1/2YY或1/2Y,因此二者杂交后代为1/2YYy或1/2Yy,均为绿色,YYy产生的配子类型和比例为YY∶Yy∶Y∶y=1∶2∶2∶1,自交后代黄叶的为1/2×1/6×1/6=1/72,Yy自交产生的后代中yy占1/2×1/4=1/8,因此F1自交后代黄叶占1/72+1/8=10/72,绿叶占110/72=62/72,因此F2黄叶∶绿叶=5∶31,C正确;
D、若Y/y基因不位于7号染色体,突变株基因型为yy,单体或三体基因型为YY,则突变株与单体或三体杂交F1的基因型都是Yy,F1自交,F2的表现型及比例都是绿叶:黄叶=3:1,D正确。
故选B。
10.下面的图表是兴奋在神经Ⅱ~Ⅱ上传导和传递的数据。
在神经I~Ⅱ上标记点d1~d5,如图1所示。
对神经Ⅱ和Ⅱ的同一点P以及神经Ⅱ的点Q(P和Q各为d1~d5中的某一点)同时给予一个适宜强度的刺激,刺激4ms后测得神经I~Ⅱ上各点膜电位见下表。
神经I 的两个神经元的兴奋传导速度均为2V,神经Ⅱ和Ⅱ的兴奋传导速度依次为3V和6V。
神经Ⅱ~Ⅱ上各点产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随时间的变化如图2所示。
兴奋在各神经上只发生1次传导,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点Р对应点d2,点Q对应点d4
B.刺激后神经I的点d1的膜电位不变
C.刺激4ms后,神经Ⅱ的点d3的膜电位是80mV
D.兴奋在神经Ⅱ上的传导速度为2cm/ms
【答案】D
【分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导,在突触上以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传递。
【详解】A、d2到d4在神经纤维Ⅱ上膜电位是a到b,而神经Ⅱ上d2到d5也是a到b,并且神经Ⅱ以3V的速度传导。
神经Ⅱ的传导速度为2V,那么,4 ms内在神经Ⅱ上的路程是d2到d4,在神经Ⅱ上的路程是d2到d5,在神经Ⅱ上的路程即d2点是刺激的起始点,才能使神经Ⅱ、Ⅱ,过去4ms在d2同时为a,所以P对应d2,刚刺激过4 ms膜电位为a,神经Ⅱ上d4为a,在Q点是神经Ⅱ上开始的刺激点,故Q对应d4,A正确;
B、因为刺激的是d2,那么对于神经Ⅱ而言,d1与d2之间存在突触,那么从d2到d1需要从突触后膜到突触前膜,信号不能从突触后膜到突触前膜,d1的膜电位没有变化,B正确;
CD、神经Ⅱd2为80mV可知,d2自开始到4ms时,刺激在d2作用3ms,即由图2可知80mV是刺激作用3ms后的电位,那么d1上的C为作用2ms的电位,这是由于d4是a点,d2对应3ms时的电位。
说明从d4到d2过去了1ms,则从d2到d1又过去了1ms,在d2上作用2ms,故C为+30mV,那么对于神经Ⅱ而言,C为+30mV,即d1为c,d2为a,则从d2传到d1在神经Ⅱ上传了2ms,即2ms传了2cm,那么d3上刺激作用了3ms,故神经Ⅱ上的d3为80mV,且神经元上传导速度为1cm/ms,C正确,D错误。
故选D。
11.究发现针刺小鼠腹部天枢穴不能发挥抗炎作用,为探究其原因,科研人员利用敲除PROKR2感觉神经元的小鼠进行研究,确定PROKR2神经元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的关键神经元,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光敏蛋白C为光敏感离子通道蛋白,蓝光激活后阳离子外流
B.结果如图2,针刺ST36发生抗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的机制针刺ST36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后,促进NA的释放,降低IL6的含量来发挥抗炎作用
C.电针刺ST36抑制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的结构路径是:电针刺ST36→脑干→脊髓→PROKR2神经元→迷走神经→肾上腺
D.针刺小鼠腹部天枢穴不能激活该通路进行抗炎反应可能的原因只能是腹部天枢穴中PROKR2神经元分布较少
【答案】B
【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人体在完成一项反射活动时,必须保持反射弧结构的完整,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反射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
【详解】A、根据图2可知,添加光敏蛋白C的组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说明在神经支配下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增加,导致蓝光激活光敏蛋白C后阳离
子内流增加,PROKR2神经元产生兴奋,使肾上腺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A),A错误;
B、根据图2可知,与不加入光敏蛋白C的组相比,加入光敏蛋白C后,血清中去甲肾上腺素(NA)含量增加,而IL6的含量降低,可推知针刺ST36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后,通过促进NA的释放,降低IL6的含量来发挥抗炎作用,B正确;
C、根据“PROKR2神经元是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通路的关键神经元”、“低强度电针刺ST36通过激活迷走神经肾上腺轴发挥抗炎作用,迷走神经是从脑干发出的可参与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且神经活动的低级中枢在脊髓,可知电针刺ST36抑制LPS诱发的炎症反应的结构路径是:电针刺ST36→PROKR2神经元→脊髓→脑干→迷走神经→肾上腺,C错误;
D、根据题意分析可知,电针刺小鼠后肢的足三里(ST36)穴位,可在细菌多糖(LPS)引起的炎症反应中发挥抗炎作用,而该过程涉及多个神经细胞和相关腺体参与,针刺小鼠腹部天枢穴不能激活该通路进行抗炎反应可能是腹部天枢穴中PROKR2神经元分布较少,或不受PROKR2神经纤维支配,D错误。
故选B。
12.若某二倍体高等动物(2n=4 )的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细胞(DNA被15N全部标记)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再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如图所示的1个细胞(图中仅标明部分染色体和部分基因),不考虑图示以外的其他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示细胞分裂过程中雄性激素发挥着调节作用
B.形成该细胞的过程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
C.图中未展示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BBb
D.推测图中展示的染色体中含15N的DNA为2个
【答案】D
【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据图可知,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细胞均等分裂,说明该动物是雄性动物,雄性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中雄性激素发挥着调节作用,A正确;
B、根据同源染色体的形态和基因位置可判断,细胞中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交换(b和a所在染色体),属于染色体变异中的易位,B正确;
C、分析题意,本动物的基因型是AaBbCc,图示细胞中b和a所在染色体发生易位,则未展示的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可能为aBBb,C正确;
D、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细胞(DNA被15N全部标记)在不含15N的培养液中经一次有丝分裂后再进行减数分裂,则该细胞的每条染色体中有一个染色单体的核DNA 分子中含有32P标记,共4个;若发生易位的两条非同源染色体的染色单体中,一条为32P标记的,一条未被标记,则易位后,两条染色单体都被32P标记,故该细胞的核DNA分子中含32P的有4个或5个,D错误。
故选D。
13.辅助性T细胞(Th)表面具有接受调控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分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Th细胞膜的必要组分,如CD28分子,主要为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提供必需的第二信号,以完成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第二类只在活化后的Th细胞表面表达,如CTLA4和PD1,通过与相应信号分子结合向Th发出抑制信号,阻断活化Th的增殖、分化及发挥免疫效应。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PC 摄取处理病原体,将抗原呈递在细胞表面并传递给Th使其活化
B.CD28分子等第二信号缺失或功能障碍,将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陷
C.CD28、CTLA4分子在细胞表面出现时间有差异,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D.癌细胞可通过PD1抑制Th活化,降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而形成肿瘤
【答案】D
【分析】辅助性T细胞(Th)表面具有接受调控细胞活化所需的信号分子,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Th细胞膜的必要组分,如CD28分子,主要为Th识别抗原后的活化提供必需的第二信号,以完成Th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第二类只在活化后的Th细胞表面表达,如CTLA4和PD1,通过与相应信号分子结合向Th发出抑制信号,阻断活化Th的增殖、分化及发挥免疫效应,癌细胞可通过PD1抑制Th活化,降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而形成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