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优秀教案(全册,完整版)精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消息二那么
1 .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表达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 .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 .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第 1 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 年 4 月 21 日,中国大地上打响了一场战役,这场战役影响着整个中国的未来走向,关系着中国广阔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

这场战役是什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作者简介:毛泽东 (1893—1976) ,湖南湘潭人,字润之。

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 1949 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于 4 月 20 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
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播送、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概括表达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 .明确新闻要素:
新闻的五要素 ( 五个 W) 是: When( 何时 ) 、 Where( 何
地 ) 、 Who( 何人 ) 、 What( 何事 ) 、 Why( 何故 ) 。

有的还加上 How( 如何 ) ,即“五个 W 加一个 H 〞,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那么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那么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 ( 一九四九年四月 ) 二十日午夜到二十一日 ( 不到二十四小时 ) ;何地:芜湖、安庆之间的长江水面上;何人: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何事: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何故: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签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坚决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 .明确新闻根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

在结构上,一般包
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局部。

前三者是主要局部,后二者是辅助局部。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衬托气氛。

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导语:一般指新闻开头 ( 即“电头〞 ) 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它扼要地揭示了新闻的核心内容。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局部,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

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 .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

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
阔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4 .思考:如果你要把本文消息迅速告知身边的人,你会怎样说?如果要比拟完整地告知,你会怎么说?如果要具体地告知?你又会如何说呢?
明确:
(1) 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2) 完整地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
(3) 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阔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目标导学三: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1 .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 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
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

“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比照中愈显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2) 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明确:“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

这可以说是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 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阔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明确:“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 .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

(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3 .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那么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第 2 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1949 年 4 月 22 日 2 时,新华社发布了毛泽东同志撰写的消息?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放、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阔地区的战况。

22 日夜,毛泽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那么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让我们一起来关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把握全文,整体感知
1 .阅读课文,勾画出导语局部。

思考:这个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明确:导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个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 ( 即渡江区域 ) 、战况三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2 .速读主体局部,完成下面表格。

渡江三路大军
时间
兵力
渡江
人数
中路军 ( 安庆—芜湖 )
二十日夜—二十一日夜
三十

三十万
西路军 ( 九江—安庆 )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
五万
三分
之二
东路军 ( 南京—江阴 )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三十
五万
大部
3. 从新闻要素把握文章内容。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

时间: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夜至四月二十二日二十二时。

地点:西起九江 ( 不含 ) 、东至江阴的一千余华里的长江战线。

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

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阔地区。

目标导学二:细读课文,深层探究
本篇报道的主体是写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为何从中路写起?何处详写?何处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中路于二十日首先渡江,所以先写。

二十一日夜即已渡完,只用一句话就交代清楚了。

至于其受阻情况,因与西路一样,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所以此路略写。

次写西路,详写。

最后写东路。

由于这里敌人的防线比拟稳固,加之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战略意义重大,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报道写得十分具体。

尤其是最后两句详写了我军的战果,是为了说明水路长江和陆路镇江、无锡段铁路线已经全部被我军切断,敌人毫无退路,敌我双方态势已十清楚朗。

目标导学三:深入文本,品味语言
1 .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1) 例句:二十日夜起……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明确:“突破〞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 ( 如用“越过〞那么不准确,因为“越过〞的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 。

“渡至〞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 ( 用“到达〞那么太宽泛 ) 。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限明确,准确表现了我军渡江神速的特点 ( 如用“共〞,那么时限不明,一般化 ) 。

“至发电时止〞,时间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2) 例句: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明确: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
军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线〞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

词语搭配准确有力,说明我军锐不可当的气势。

2 .请学生就语言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的特点,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明确: (1)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充满嘲讽蔑视的语气,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稳固程度,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不料〞一词既可见敌人狼狈,又可见我军神勇,感情色彩鲜明。

(2) “百万大军〞“一千余华里〞气势豪迈,排山倒海;“冲破〞“横渡〞“突破〞,胜利豪情,冲动人心;我军的“英勇善战,锐不可当〞与敌军的“纷纷溃退,毫无斗志〞,赞扬与藐视之情,比照鲜明。

可取之处
课堂中,从新闻文体特征入手,明确了新闻要素与新闻根本结构,并以此为根底对文章进行解读,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

对渡江战役的详细探索,也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培养民族自豪感。

缺乏之处
由于课时限制,只能初步教学相关的新闻知识,假设时间充足,宜多给学生新闻素材,培养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

2 首届诺贝尔奖颁发
1 .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了解消息在写作方式上的主要特点。

2 .学习消息的“倒金字塔结构〞。

一、导入新课
在世界范围内,有一种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的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在中国,只有莫言、屠呦呦等这些在某个领域有相当突出成就的人才能获此殊荣。

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奖?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那么消息来了解它。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把握消息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 1901 年 12 月 10 日;地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人物:瑞典国王和挪威诺贝尔基金会及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事件:首次颁发诺贝尔奖。

2 .根据消息文体特点,勾画出消息导语和主体局部,思考:导语局部讲了哪些内容?主体局部讲了哪些内容?
明确:导语局部讲了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和诺贝尔的遗嘱。

主体局部讲了首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及其奉献,诺贝尔奖颁发的机构、时间及地点,诺贝尔奖的奖金来源及评议权等消息背景。

目标导学二:熟读课文,探究新闻内容
1 .“路透社斯德哥尔摩 1901 年 1
2 月 10 日电〞属于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时间,
说明消息材料真实可靠,报道及时。

2 .第二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中一一列举了此次诺贝尔奖的各个门类的获奖者的国籍、姓名、所获得的奖项以及他们所做出的奉献,这些都充分表达了新闻内容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 .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交代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明确了诺贝尔奖的颁奖机构、颁奖时间和颁奖地点,使所报道的内容简洁明了,便于读者了解和掌握。

4 .本文结尾局部是补叙,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语段交代了新闻背景,进一步介绍了诺贝尔奖奖金的来源,补充说明资金管理权与奖项评议权的别离,更有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诺贝尔奖,从而增强了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目标导学三:探究“倒金字塔结构〞
探究:有人说,本文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典型范文,请你做简要分析。

概念释义:“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即按先重要后次要的顺序来写。

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明确:本文主要目的既然是报道诺贝尔奖首次颁发,那么获奖者信息自然是这那么消息的主要内容。

因此,在导语简介颁发地点、时间后,获奖者信息应该放在主体局部最优先的位置。

说完谁获奖,
按照读者关注的,自然是再写颁奖机构、何时何地颁奖,这些内容不太重要,但是又不可舍去,所以放在主体次要局部。

最后再交代新闻背景。

这那么新闻俨然按照重要到次要的顺序依次排列,是一篇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范文。

可取之处
本文从新闻结构出发对文本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新闻阅读能力,把握新闻阅读技巧。

并对本文的“倒金字塔结构〞进行探究,深化学生对新闻的认识。

缺乏之处
新闻阅读读来单调,学生兴趣不高,宜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其他新闻素材,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对新闻的阅读能力。

3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1 .掌握新闻特写这一新闻体裁的根底知识,了解其写法特点,学习其写作技巧。

2 .理清课文的新闻要素,理解新闻特写的新闻价值。

3 .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描绘的画面,感受文中的运动之美。

一、导入新课
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

1982 年 11 月 24 日,中国姑娘吕伟从 10 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新闻特写? “飞天〞凌空
——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 ,感受吕伟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阅读文章,把握内容
1 .初读文章,思考:这那么新闻特写报道了一件什么事?它是着重抓住什么场面来细致刻画的?
明确:这那么新闻特写报道的是“跳水姑娘吕伟在新德里亚运会上赢得金牌〞的事。

是着重抓住吕伟跳水动作来细致刻画的。

2 .再读课文,思考:本文记叙吕伟跳水过程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还记叙了哪些内容?
明确:是按照“准备—起跳—腾空—入水〞的顺序来记叙的。

本文作者首先记叙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描绘出一幅静态画面;再写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其中包括“准备〞“起跳〞“腾空〞“入水〞四个局部;最后写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响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目标导学二:研读课文,学习写作技巧
1 .作者写吕伟的准备工作时,为什么要写白云与飞鸟呢?这是闲缀的一笔,还是另有深意?
明确:描写白云和飞鸟,是想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

这里的动既写出了吕伟“沉静自假设〞的特点,也为后文跳水动作的“动〞蓄势铺垫。

2 .跳水的动作是极快的,然而,在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吕伟跳水的全部瞬间,也能真实地感受到“快〞的感觉,这
是否得益于作者高超的文字表现力呢?请你做简要分析。

明确:作者在描写起跳的瞬间时,描绘了一个瞬间停滞的画面,将那一瞬间定格下来并喻为“飞天〞壁画,这就给读者形成了一个慢镜头印象;突然,连续描写腾空的动作,“一周半〞“三周〞让读者在脑中生成细节动作,同时,又以“疾如流星〞“潇洒自如〞等形容词写出了动作之连贯、动作之快。

最后入水的一个“哧〞字将动作的“快〞导向极致,又以水面的细节之静为之衬托。

由此到达了既描写了吕伟的全部动作,又表现了吕伟动作之快的效果。

3 .作者除了写出了吕伟跳水动作的快,还写出了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请你做简要分析。

提示: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例如: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吕伟比作凌空翔舞的“飞天〞,生动形象地写出吕伟形体优美、动作轻盈,宛如天仙凌虚蹈空。

③“如梦初醒的观众用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来向他们喜爱的运发动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里使用了侧面衬托的手法,“如梦初醒〞写出了观众被吕伟优美的跳水动作所陶醉,沉浸在艺术享受之中;“震耳欲聋的掌声和欢呼声〞,写出了观众被吕伟的表演征服,用鼓掌和
欢呼表达由衷的赞赏。

这样的手法,把气氛推向高潮,让读者有一种酣畅淋漓的精神享受。

4 .结合最后一段,分析这篇特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选用一个印度观众的赞美,那么意味着这赞美不仅仅是单纯的个人赞美,更上升到国家层面,作者借此表达对运发动吕伟为国争光的赞美,为中国有这样优秀的跳水运发动而自豪,饱含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了解新闻特写
多媒体显示:
中国运发动吕伟亚运会夺冠
新华社新德里 11 月 24 日电 11 月 24 日,中国跳水姑娘吕伟在 10 米跳台跳水比赛中,技压群芳,一举夺魁。

新德里跳水运动馆, 10 米跳台跳水比赛进入白热化状态。

八名各国选手按照次序登台比赛。

4 轮比赛过后,中国姑娘吕伟以微弱优势排在第一。

第五轮比赛,选手们纷纷上了难度。

吕伟这最后一轮选择的动作是“ 5136 〞,这是跳水比赛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

只见她登上高台,静静站立。

起跳,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身体翻开,笔直地入水,压住了水花。

完美的表现,裁判亮出了 9.5 分的高分。

凭借着这一跳,吕伟获得第 9 届亚运会 10 米跳台跳水赛金牌。

1 .分析上面一篇新闻报道,结合课文说说新闻特写与新闻报道之间有何区别。

明确:
( 1 ) 上述新闻报道满足一切新闻要素,但课文对“何人〞“何地〞等新闻要素一笔带过,而将笔力集中在一个瞬间,以表现“如何〞为主。

( 2 ) 新闻报道强调新闻语言的客观性、准确性,不宜过多参加作者的主观情感,但新闻特写那么允许用语有一定的文学性,如课文运用了大量的文学性描写来描绘精彩的跳水瞬间,十分具有表现力。

此外,课文的情感表现得十分突出。

2 .与这篇新闻报道相比,你认为新闻特写有哪些独特的传播价值?
明确:一般说来,消息是要报道某一新闻事件的整体情况,并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事实。

新闻特写那么描写最典型的、最有表现力的瞬间或片段,将其拉长、放大、定格,从而形成一个焦点,将整个新闻事件折射出来,这样的写法细致入微且现场感强,为消息 ( 甚至通讯 ) 所不及。

同时,由于新闻特写呈现的事实是真切细致的,而越真切细致的事实往往越能打动读者,因此,新闻特写往往能赋予新闻事实温度,使读者深受感染。

从新闻受众的角度来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对一些重大的或引人注目的新闻事件,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了解“发生了什么〞,还想进一步了解“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甚至想现场目击“具体情况如何〞。

在文字新闻中,新闻特写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它能与消息、通讯互相配合,使新闻报
道更有层次,更加饱满、立体。

可取之处
对文本内容进行赏析,是因为新闻特写具备一定的文学性特征;将文本的特征与新闻报道进行比照分析,是因为文本具有一定的新闻特质。

文学性特征与新闻特质正是新闻特写的特色所在,本文教学无疑很好地注意了这一点。

同时,本文高超的写作技法,既值得赏析,也值得借鉴,本文教学有利于学生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

缺乏之处
仅从课文研读来说,学生并未对新闻特写产生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想要学生真正认识到新闻特写的意义,需安排写作实践并予以指导。

然而时间有限,新闻特写的撰写又有相当的难度,不便训练,不失为是一种遗憾。

4 一着惊海天
——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1 .了解通讯内容及其意义,感受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情感。

2 .认识新闻通讯,掌握新闻通讯这一体裁的根本知识。

一、导入新课
( 播放 2 分钟左右的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视频短片 )
航母建设承载着国人百年强国强军的梦想,而只有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起飞,中国首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在跨越“着舰〞“起飞〞这两道坎中,着舰是“刀尖
上的舞蹈〞、世界公认的高风险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 ,全身心感受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惊心动魄的一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把握表达顺序,概括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主要环节。

明确:课文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着舰前检查准备、指挥调整战机的着舰姿态、成功着舰、欢呼庆祝等环节,生动地再现了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过程。

2 .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有何意义?
明确: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的意义——它承载着国人和海军官兵的强军梦想,破解了世界公认的最具风险的难题,标志着我国海军真正进入航母时代。

目标导学二:把握文章写作特色,体味爱国主义情感
1 .读罢文章,我们能清晰明白地了解整个航母舰载战斗机成功着舰的全过程,这都得益于作者对整个着舰过程精彩的描写。

请你从文本的“描写角度〞入手分析,说说本文是如何将整个着舰过程写得明确生动的。

明确: ( 1 ) 正面描写。

作者正面描写了舰载机起飞的准备工作,舰载机下降过程中的姿态调整,成功着舰的详细过程。

正是因为这个完整的正面描写,我们才能如此清晰,如亲临现场看见舰载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