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
李勇刚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教师
课程前言
今天我们讲一下经典阅读与人文素养的提升这个话题。

经典是常读常新的书,经典阅读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今天我们也不求在这个话题当中谈出多少的新意,但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能够轻轻打开经典的大门。

这道门虽然有些厚重,但却并不难以开启,而且推开以后,你会发现一个不太熟悉却有似曾相识的一片新天地。

一、关于经典与人文素养
(一)关于经典
第一个问题,关于经典与人文素养。

何为经典?这个概念跟国学一样,其实本身都不大好定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这么说,“经者,织也”、“典者,五帝之书也”、“典者,大册也”,所谓的经典其实是指那些超越时空局限,对人类社会引起持续震撼力的伟大著作。

意大利有一位文学家伊塔洛·卡尔维诺他对经典作品有一个描述,说:“一部经典作品是每一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就似曾相识的感觉。

经典的这种特质和作用是其他的信息载体所不能媲美的。

每一个民族的思想发展和文化的发展都和它的经典是分不开的。

如中华文化当中孔孟老庄、唐诗宋词,在西方文化当中《荷马史诗》、《圣经》,包括后来《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而在印度文化当中有吠陀、奥义书等,而伊斯兰教还很尊重《古兰经》,也是一样。

经典在每个伟大文化历史上都取得的至关重要的奠基与引领的作用,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要素。

我们可以看一下哈佛大学的校训,哈佛大学的校训说:“与伯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与真理为友。

”这个校训其实是在反复地提醒哈佛的学子要不断地回溯经典,与伯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思想大师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来获得某种精神滋养和灵魂的洗礼。

关于经典,这是一个很大的话题,我们也就想讲一些很小的内容来谈一谈。

(二)关于人文素养
第二,关于人文素养。

在中国的典籍当中,“人文”两个字最先出现在《易经》当中,《易经》在解释贲卦的时候有这么一段话,“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这个词一开始最跟“天文”相对的,“天文”不是我们现今天文学的意义,天上的日月星辰,它还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它是指自然界运行的表征和法则。

而“人文”则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表征和法则。

具体而言,“人文”的主要内涵是指一种以礼乐为教化天下之本,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一个人伦有序的理想文明社会。

人文,一方面重视人的内在修养,另一方面也强调运用礼乐仪等方式对人进行培养。

“天文”既然跟“人文”相对,各自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天文”是阴阳刚柔,而“人文”是礼乐教化。

其实由《易经》这句话来延伸出另外一个词,由“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延伸出来的另外一个词为“文化”,我们现在的“文化”就是这么来的,这个“文化”主要是与“武化”相对的。

“文化”它是用启发式的自觉方式去感化人,而“武化”是用暴力强制的方式来教训人。

这是“人文”两个字在中国典籍当中的解释。

而在西方“人文”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拉丁文当中,它是指人性修养。

近代以来,这个“人文”主要是与“科学”相对应。

“人文”与“科学”作为不同的学科,“人文”是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以此为对象,回答的是应当是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

人生应当怎样过才有意义?目的是提供价值理性、塑造理想的人、健全的人,而“科学”的对象是外在的世界,自然世界、物质世界,“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

其目的是提供工具理性,要认识自然规律,发展生产,提高物质生活。

在今天,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方便,现在iPhone6也都出来了,这本来是给人类发展带来优越的物质基础,但如果我们沉迷在这种物质享受当中,把这种手段当做目的而忽视了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和自身潜能全面发展的话是本末倒置了,现在社会上功利主义横行,价值取向偏轨,道德修养滑坡,环境问题突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环境都受到了威胁,而在教育领域,功利色彩也日益浓厚,教学育人的教育成了职业教育,本来教育是要用以教学育人的,结果是成了一种职业教育。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人们又开始重视起人文教育的这样一个概念。

这是关于人文素养我想讲的一些内容。

二、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
下面第二个大方面,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从三个方面讲。

第一个,为什么读;第二个,读什么;第三个,怎么读。

这三个问题的逻辑非常简单,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但我们不想从理论上来解决问题,只是给
大家讲一些例子,试图给大家一些启示。

(一)为什么读
为什么读的第一个例子,《伟大的书》的作者大卫·丹比的例子。

《伟大的书》在西方也是一本很有影响的书,这位作者大卫·丹比他还是美国纽约杂志的电影评论家,由于对于商业文化、媒介信息的研究,对解决个人中年之后产生心理危机的需要,这位大卫·丹比突然回到母校哥伦比亚大学重修了两门本科生的必修课(文学人文课、当代文明课),这位大卫·丹比希望通过接触久违的伟大思想、伟大作家来重新界定自我的本质,重新掌握真正的富有价值的知识分子的话语,从而彻底改变他之前的一个现状或之前困扰他的一个问题,问题是只拥有信息而没有知识,只拥有观点而没有原则,只拥有本能而没有信念,这是第一个大卫·丹比的例子。

第二个,世界文学大师托尔斯泰的例子。

托尔斯泰写过《复活》和《安娜·卡列尼娜》,在他写出这些世界名著之后,他的思想一度陷入了苦闷和彷徨当中,用他自己的话说,就说:“在探索生命问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人的感觉完全相同。

”这个托尔斯泰感觉自己的人生迷路了,怎么办?正是在这时候他阅读了中国古代的经典——老子的《道德经》,老子的博大智慧和精深思想,实现了彷徨中的托尔斯泰豁然开朗,他在日记当中有这么一句话,他说:“做人应该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

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

容器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

因此,它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这是托尔斯泰读老子之后的一个重要的对于水的感悟。

他还深有感触地说:“同老子一样,顺应自然法则,即智慧、即力量、即生命。

”顺应自然法则就是智慧、力量和生命。

这是托尔斯泰的一个例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管是外国人还是中国人,其实都有必要一些人文经典来滋养自己的心灵,对抵御日常生活当中的琐碎或走出生命中的瓶颈。

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世界级的大文豪都不免有苦闷的时候,他都还需要从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中吸取智慧和力量。

再看我们国内许多的老一辈的专家学者,就算他们是研究自然科学的也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国学修养,他们在国学上的造诣甚至不比他们在科学上的造诣差多少。

如著名的自然科学家丁文江、竺可桢、李四光、吴大猷都是这种情况。

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就更具代表性,杨振宁曾经在自己的书当中回忆说,有一年初中放假的时候,他父亲请了一位历史学的博士给他讲《孟子》,父亲不仅让这个人给他讲,还要求杨振宁把《孟子》背下来。

杨振宁说当时的他没有选择说“不”的权利与勇气,只好勉为其难,把整本《孟子》装进记忆当中,看来他当时也是不想背的,但他上了大学之后,他学习自然科学一路走来极为顺利,并获得了国际的肯定,说来奇怪的是,他年幼所背的《孟子》在成年之后居然成为他做人处事的基本原则。

《孟子》
在他的心目当中形成了一套价值系统,所以每当杨振宁面临人生选择的时候,孟子好像都能给他提供答案。

所以,影响他最深的还不是他最专长的物理学,还是二千多来孟子的思想。

杨振宁说,幼年时候有机会学到孟子,远比我父亲那时候找一个人来教我微积分有用得多。

读经典有没有用?我们说它无用,无用之大用,其实也很有用。

而且杨振宁在科学研究中重大思路的形成,他也得益于中国古代的文化理念,他说,我之所以怀疑porte的奇偶不灭定律,这和我在西南联大读《易经》的心得有关,因为《易经》当中既有阴、阳相似的道理,同时却也有阴阳消长或阳盛则阴衰,阴盛则阳衰,剥久必复、否极泰来的道理,这是《易经》对于杨振宁在科学研究重大思路形成的一个重要启示。

著名的机械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曾经说,人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身份证”,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会一打就垮,没有人文精神、民族传统,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会不打自垮。

所以,杨叔子要求他的博士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背诵《老子》和《论语》,他的博士生都是学自然科学的,却都要背诵《老子》和《论语》,不背《老子》、《论语》,《老子》、《论语》不过关,杨叔子说休想戴博士帽。

近一些年来,中国学生由于升学、就业等问题的困扰,功利性的阅读逐渐代替了经典的阅读,何为功利性的阅读?功利性的阅读主要是指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升学而展开的读书活动,所读的书都是一些教材、考试辅导书籍,这些书用完了之后往往都束之高阁或当做废品处理掉。

还有报道说很多学生考试完了之后就直接把书扔了,撕了玩。

钱理群先生曾经尖锐地指出:现代社会越来越物质化、功利化,在这样一个实利主义、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的时代里,人的心灵越来越粗糙,丧失了对美的感悟能力,精神没有了,心灵的根失去了。

而没有经典名著这样的心灵,它是粗糙且干枯的,这样的心灵无法感受宇宙的奥妙与无穷,世界的伟大与深邃,生活的美丽与痛苦。

在2007年4月23号那一天是世界读书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为《功利性阅读正在破坏中国孩子的阅读品位和胃口》,这篇文章指出要把青少年的功利性阅读和经典阅读区分开来,对于青少年而言读书不能仅仅为了考试,而更应该从经典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力量以改变人生。

所以,这是第一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读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

(二)读什么
第二个小问题,读什么?你说读,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很重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汗牛充栋、卷帙浩繁,你要放开架势来读的话,怎么样去下手?
1、胡适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1923年胡适为将要赴国外留学的清华学生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以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国故常识,书目是读书的一个很方便的阶梯,这个书目分为工具、思想史、文学
史三个部分,这是14种工具书当中,甚至包括《世界大事年表》、《佛学大辞典》等。

而思想史书目有92种,包括先秦诸子、佛经、理学,还有当时的人梁启超、康有为、章太炎的著作也收进去了,当然还有胡适本人的著作《中国哲学史大纲》。

而文学史书目有78部,其中历来被视为俚俗低下的元曲、杂剧、传奇、话本、小说也占了将近一半的篇幅。

我们这就很奇怪,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按理说他对传统应没那么感冒,却没想到他不仅去整理国故,他说要清理垃圾,结果他还开了这么多的国学书目。

2、梁启超的真正之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
但就算胡适开了这样一个国学书目,梁启超还嫌他开得文不对题,还经常说胡适书目里没有史书,所以梁启超也给当时的学生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书目,他这个最低限度的书目也是卷帙浩繁,很大一堆。

后来考虑到青年学生课程繁重,专业又有差别,所以梁启超他又精益求精,理出了一份真正之最低限度的书目,这个书目包括这些书:《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他还说,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就这样的一大堆书目,梁启超最后他说,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皆须一读(你无论是工科的、理科的,都需要读一读)。

如果不读怎么办?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按照他这个中国学人的标准,现在我坐在这里,我都感到汗颜,这些书我也没有真的全部读过了吗,也没有。

3、经史子集
但我们另外一方面也要看到今天的国学土壤确实跟梁启超、胡适那时是没法比的。

那我们今天要去读国学的书,读传统的经典,我们应该怎么办?所有我们还是需要从总体上了解一下我们的传统典籍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面貌。

中国古代的典籍有一个分类,最开始是“七略”,分成七个部分,后来又分成“四部”,一开始称甲乙丙丁,后来又称作经史子集,按照我的老师楼宇烈先生的看法,这四部书是各有各的妙用,有什么妙用?
楼先生主要这么讲,“经”跟“常”是通假的,是“经常”的意思,“经”是需要反复阅读的书,“经”是常读常新的书。

读经书有一个功用,能让我们明天理,知人道。

“经”包括儒家一开始主要推崇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到汉代开始称为“五经”,因为《乐经》亡佚了,所以后来是“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后来又在“五经”的基础上加上了《孝经》、《尔雅》。

《孝经》是一部解释字义的书,或训诂的书,就像现在的字典、辞典
一类。

“五经”加上这两经就变成了“七经”,再后来又将《论语》跟《孟子》加进去,又从“七经”变成的“九经”,再后来,学者们又把《春秋经》的三传,即《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也算进去,又增加两部,因为春秋,这三部就不单算了,这样就形成了“十一经”。

后来对于礼又有“三礼”,因为之前主要是《礼记》,然后《礼记》所解释的那本书是《仪礼》,还有一部记载周代官场的书叫《周礼》,总共算上《周礼》、《仪礼》、《礼记》是三本书,也加进去了,所以到了后来明清时期就形成了十三经,这十三经主要有《诗经》、《书经》、《礼记》、《易经》、《孝经》、《尔雅》、《孟子》、《论语》、《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主要是十三经的内容。

在儒家根源性的经典当中,我们尝尝还会提到“四书五经”,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结构儒家中最根本、最根源性的经典,是对于五经的一个提炼。

有人称它为“六经之阶梯”,学习六经或五经的一个入门。

这“四书”,除了《论语》、《孟子》之外,另外两个《大学》和《中庸》都是从《礼记》里面提出来的,宋代理学家称之为“四子书”,我们看这四本书中《论语》是孔子的学生写的,记录的是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大学》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和他的门人写的,记载的是他们的一些言行、言论。

而《中庸》是曾子的弟子、孔子的孙子子思所作的。

《孟子》当然是孟子作的,孟子被认为是子思学生的学生,这连贯起来,从孔子到曾子再到子思再到孟子,就被称为“四子书”,这是经部的一个主要情况。

史部是主要是用来分清楚历史事实的,它不像经部,经部是用来求道的。

读史书是为了通古今,知兴替。

我们读古书就可以知道各个朝代是如何兴起、如何衰落的。

《三字经》当中有一个说法是“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用铜镜来照,可以看看衣服有没有穿好,扣子有没有扣歪,然后以史为鉴,就知道这个社会、一个国家是如何兴起、如何衰落下去的,而以史为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特色。

当然史部的主干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四史。

子部的情况。

先秦的时候有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所以读子书也很重要,读子书的意义是“游百家,增智慧”(“游泳”在百家当中来涵养、增加我们的智慧。

而这个百家都是从经当中发展起来的,都是古人读了经书来谈他们的体会。

子书有一个重要特点,它都是一些思想家的著作,这是子部大概的情况。

集部主要是文集,把作品收集在一起,文集又分总集跟别集。

总集是把某一类、某一个时代的都编在一起就称为总集。

子部更偏重思想,集部就涉及到了文艺,而文艺倒过来讲是艺文,艺文在古代是一个很大的类别,“文”是文章,“艺”是“技艺”,传统的艺至少包括三个大方面:文艺、武艺和技艺。

这个“艺”的作用是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实、健康和丰富。

读集部这些艺文的作用概括为长见识、养性情。

和现在相对比较繁琐的学科分类比起来,经史子集的分类似乎比较简单。

但是这四个大的
分类所透出来的思想内涵却非常丰富,总结起来,读经书是明天理,知人道,读史书是通古今,知兴替,读子书是游百家,增智慧,读集书是长见识,养性情。

这是经史子集的一个分类。

从这个分类当中可见,中国典籍虽然是卷帙浩繁,数量繁多,但是统之有序,统之有序的原因有两个:第一,述而不作;第二,理念相通。

何为述而不作?孔子有话:通过阐发前代人的经典或是前人论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他很谦虚地说这个书不是我作的,我是在阐发前代人的论述或思想,但在这个阐发的过程当中,我对我自己的思想就有一个表达。

这是中国的典籍能够统之有序的第一个原因,述而不作。

第二个原因,理念相通。

我们的分类不像现在这样有细密的分科,而是相互之间有交叉和贯通,他们在理念上是相通的。

所以,因为这两个特点就使得中国文化逐渐最后汇聚成了几部有根源性影响的著作。

如果我们实事求是地看的话有几部根源性的著作是中国文化的源头。

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源头来帮我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和根本内容。

4、楼宇烈的“三玄、四书、五经”和“九经、三论、一录”
按照楼宇烈先生的概括,很有意思,称为“三、四、五”(三玄、四书、五经)。

“三玄”是《老子》、《庄子》、《周易》,“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周易》、“三礼”(《周礼》、《仪礼》和《礼记》)、《书经》、《诗经》、“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这看起来是12本书,但在“五经”里,《周易》跟“三玄”里的《周易》是重复的,减掉一个就是11本书。

然后“四书”里面的《大学》和《中庸》我们可以将它归到《礼记》中去,然后又减掉了2本,等于是9本。

所以在楼先生看来,这9本书就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根源性典籍。

所以,如果说我们现在的国学土壤不再深入,或从小的国学教育较欠缺且现在的时间又有限的情况下,如果我们要把握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精神这样一个“三玄、四书、五经”的提法或许值得大家参考。

当然除了这“三玄、四书、五经”,楼先生还针对佛教提出“九经、三论、一录”的说法。

佛教的“九经”包括《金刚经》(含《心经》)、《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阿弥陀经》、《维摩诘经》、《楞严经》、《圆觉经》、《坛经》,这是佛教的“九经”。

“三论”是《中论》、《成唯识论》、《大乘起信论》,这是“三论”。

“一录”是指《景德传灯录》,这对于佛教典籍的阅读很有指导意义。

但楼先生还是主要强调“三玄、四书、五经”这9本书,他认为如果不了解这9本书就很难了解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但反之,即使了解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但不能将它们统摄到这9本书里面去的话,也把握不住中国文化的理论基础和核心的价值观念。

所以这9本书统领了整个的中国文化,是我们把握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必读书,这“三玄、四书、五经”可以值得大
家在读书的时候作一个参考。

这是第二个,读什么的问题。

(三)怎么读
1、直接阅读原著
解决了读什么的问题,那我们就再看第三个问题,怎么读?我们读古书,读经典要和现在读其他的书一样吗?读功利的书一样吗?当然不是。

在这个读图的时代,我们读图看图也成为了接受知识的主要方式,取代传统的阅读,感官的愉悦取代了严肃思考,快乐的原则取代了理想的原则。

我们在声色光影的氛围当中,几十万字的长篇剧作也可以两个小时就得到直观的呈现,好像很轻松地享受完了。

相比之下,白纸黑字的经典著作就显得非常地枯燥乏味,但经典固然是枯燥乏味的吗?其实经典有两个方面的重要特征,一个是持久不衰的经典魅力,第二个是不可穷尽的经典的张力,这两个特征就决定的经典阅读根本就不同于适用性的阅读、功利性的阅读、娱乐性的时尚阅读,经典的阅读就像学习游泳一样,你必须亲自下水自己去游泳,自己会获得最原始的体验,而不是听游泳教练在水边上跟你说了半天,你还是不敢下水。

黄俊宇先生对此有一个说法,他说:“相对于套装的知识(即概念、通论、通史等很多大学里开的课程)而言,从原点或实验室中经由十道程序而获得的知识,虽然未必与学界中已经普遍公示的知识完全合拍,但却具有较大的原创力与思考力。

”他这个说法其实对于阅读经典而言也是实用的。

叔本华还有一个相关的论述,说:“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他这个说法是针对哲学的,但同样也适合于经典阅读。

我们只有切身地去读,才能够完成知识的内化,完成个体精神的修炼与提升。

2、高声诵读或者吟诵
直接阅读,怎么样直接去读?是这么闭着嘴去默读,还是张开嘴大声去读?理想的经典阅读的方式,首先强调的是直接阅读文本原文,甚至是高声诵读或者吟诵。

很多年前我看过《白鹿原》这部小说,里面的很多情节说实话到现在我已经忘记了,但是有一个情节我记得特别清楚,就里面有一个教私塾的朱先生,也是当地的乡绅,这位朱先生每天清早起来的时候,他就会在户外高声地诵读一些经典的文章。

那个情节我到现在都记得非常清楚,在朱先生的读书里面有一种与天地宇宙相通的气息在其中,也正是因为他养成这样一种气息,他作为一个乡绅,在白鹿原那个地方,他才能在当地起到一个特殊的维系当地社会的这么一个作用。

我们再来看曾国藩的例子,曾国藩他甚至把高声诵读作为人生的一大乐趣。

曾国藩有一个书房,那个书房原来的名字叫求阙斋,有一次在深夜当中,曾国藩在那里高声朗诵古文,在前人的妙词巧构和自己的抑扬顿挫声中就进入了一种飘飘然的境界,领略到极大的乐趣。

孟子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