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悯农》及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悯农》及解释
《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
悯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
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
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
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
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其中一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理。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
唐·李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禾日当午,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滴禾下土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知盘中餐,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唐代宰相、诗人。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大历七年(772年),父亲李晤时任乌程县县令,生李绅于湖州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

李绅六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庐氏带着他迁居润州无锡(今属江苏),由母亲躬授学业。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注释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
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
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
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
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
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悯农
李绅
chūn zhòng yī lì sù
春种一粒粟,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收万颗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海无闲田,
nóng fū yóu è sǐ
农夫犹饿死!
注词释义
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

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悯:怜悯。

【译文】
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里,农民们种下一粒谷子,
待到收获的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

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
农民还是会饿死。

赏析:
这是李绅《悯农》诗中的一首。

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然而,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赞美农民的劳动,这样层层递进的写法,是为了下文制造悬念。

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悯农
李绅
chú hé rì dāng wǔ
锄禾日当午,
hàn dī hé xià tǔ
汗滴禾下土
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谁知盘中餐,
lì lì jiē xīn kǔ
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
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
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
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
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