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2夏商西周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对铜球范
三、艺术的演进
(一)夏和商代早中期
夏(主要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青铜器制作还较为粗糙,但 如鼎和一些礼器及器物上的装饰纹样均被后来的商所继承。
商(早期文化遗址是二里岗)的青铜器制作已然形成系统,
酒器、烹饪和水器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而且这些器皿的使用 已经同社会等级挂钩。
鼎在这一时期,不再只是一种实用品,也成为权力的象征。 相传夏禹铸九鼎以像九州,后来成为传国的重器。在商代, 用鼎有着严格的等级规定。(p41)
二、材料和制作
所谓青铜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在红
铜中添加适量的锡可以降低熔点,并提高其硬度。而在其中
添加适量的铅,会使其硬度降低,但能使得青铜获得优良的 韧性。 古代铸造青铜器至少要经过炼矿、制范和熔铸等几个过程。 《荀子· 疆国篇》有“型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的 记载,正是说明了青铜器制造的几个条件。(p39)
(四)春秋战国时期
铸子叔黑簠 春秋 铸子叔黑簠,高17.8cm,宽 27.6cm,重4.24kg。器斜壁,腹 较浅,有简化的兽首形环耳,器 与圈足的底边均有“”形缺口。 盖可却置。器、盖对铭,各4行17 字:铸子叔黑(音夷)肇作宝, 其万年眉寿,永宝用。铭文大意 为铸国公子叔黑自作宝簠,祈望 万年长寿,永宝用之。传此器为 清光绪初年出土于山东桓台。
坊。
王朝都城不仅是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包
括工艺美术在内的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那里的制作通常
代表了时代的最高水平。
第二节 青铜器
一、引言
考古学家指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之间还应存在一 个铜石并用的时期。
夏商西周,青铜器不仅代表了最尖端的生产技术,是最重
要的人造物品,青铜礼乐器还凝聚了社会的思想观念,展现 着人们的精神信仰。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 成公十三年》), 而当时的“祀”与“戎”都与青铜器不可分离。
(四)春秋战国时期
吴王夫差盉 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前476年),吴王夫差盉肩部 有一条弧形的提梁。整个提梁 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 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 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 饰变形的龙纹。腹的一侧有一 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 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 兽面纹。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 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 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 这件盉。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 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 器。
第三章 夏商西周
(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神统) (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君统、分封、等级、 嫡长子继承制、宗法礼教制度)
第一节 绪言
一、时代与工艺美术
华夏土地上的诸多文化圈落发展到了夏商周时期开始凝聚、 重组,其直接的产物就是国家。
五、装饰及其含义
(二)设计与构图
夏商西周青铜器的装饰走过了一个由简陋入繁缛华美,而
后再趋向单纯的历程。
夏商多为单独适合纹样,形制以对称居多;入西周后,装
饰则开始直到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装饰题材都是兽面
纹。它通常作为主题纹样,出现在作品最醒目的位置。
五、装饰及其含义
五、装饰及其含义
(一)产生渊源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 恐惧与敬畏。在青铜器上用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 的安全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从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 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 的时代,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
在国的基础上,阶级出现了,奴隶制度形成了,王朝建立 了。
在工艺美术层面,到了夏商周时期,石制工具逐渐淡出历 史舞台,其被更为先进的青铜器所替代。从夏王朝一直到东 周的春秋时期,这将近16个世纪的时间被后人称为“青铜时 代”。
二、工艺美术生产
除去简陋的制品自造自用以外,商与西周的工商业基本
由官府全权控制。直到春秋战国之际的“礼乐崩坏”,这 种严格的控制制度才得以改观,出现了大量的民间工艺作
西周食 器青铜 簋
小子省壶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小子 省壶是晚商时期十分著名的器物,它直颈, 鼓腹微微下垂,仅在盖、颈和圈足上用单或 双线勾勒出十分简单的龙纹,风格简洁质朴, 与商代晚期繁纹缛饰、华丽至极的时尚迥异 其趣。而壶的盖上和器内,却铸有内容相同 的二十二字铭文,表明小子省受赏作器以资 纪念。商代晚期青铜器上铸有铭文并不少见, 但一般铭文都较短少,铸造长篇记事铭文是 周人的习惯,并往往因之不饰花纹。小子省 壶的出现,表明较长的记事铭文及其在纹饰 上的相应简化并非周人的首创,只是在注重 奢华外表的商代格外罕见而已。
鼎方彝 商 商晚期(公元前13世纪-前11世纪),青铜 的方彝出现于商代晚期,通常作长方形,带 有四阿屋顶形的盖。此器的器盖各有1字铭 文“鼎”,盖身装饰有多层浮雕的兽面纹, 盖部的兽面纹呈倒置状,配合器身上大下小 的造型,和谐贴切,体现了商人高超的设计 思想。
执簋 商 侈口,束颈,鼓腹,两侧有兽形耳,高圈足。口沿下前后中央各一浮 雕兽首。口沿下、腹、足各饰蝉纹、鸟纹、兽面纹、雷纹。耳内各铭1 字。
(四)春秋战国时期
继西周青铜器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铸作的又 一个高潮期。可分为春秋早期,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早期,战国 中晚期3个阶段。春秋早期青铜器形制和组合与西周晚期基本 相同, 纹饰也沿袭西周的特点。这一阶段代表器物有山东黄 县南埠出土的纪国媵器、河南三门峡上村岭出土的虢国青铜器、 湖北京山苏家垅出土的曾国青铜器、山东烟台上夼出土的纪国
(四)春秋战国时期
牺尊 春秋 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前476年),牺尊的整体造型是一基本写 实的牛,凝重壮健。背上有三个孔穴,中间一穴放置一只小锅,用来盛酒;牛 的腹部中空,与前后两个孔穴相通,可以注热水,是用以温酒的温酒器。其形 制独特,是一件极为珍稀的器物。
(四)春秋战国时期
变形龙纹盆 春秋 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 纪上半叶—前6世纪上 半叶),根据文献的记 载,盆在古代主要用于 盛水,但出土青铜盆的 铭文却表明它主要用于 盛食,应是兼可作盛食 或盛水的器物。它是西 周较晚时期才出现新型 的食器,盛行于春秋时 期。此盆侈口折肩,圈 形盖顶,装饰精细的变 形龙纹,制作十分精良。
(四)春秋战国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③各地区之间逐渐交流。 例如吴越地区流行的细线云雷纹在楚地也时有发现,而原先用于北方的 带钩也传播到了南方,从物质文化角度反映出东周时期走向统一的历史 趋势。 ④铸造技术的长足进步。 器物制作方面主要体现在合范法铸造的高度发达、失蜡法的应用、模印 法制范、镶嵌工艺的普遍流行,以及兵器的表面处理技术等。湖北大冶 县铜绿山的矿井遗址体现了东周时代青铜冶铸业的巨大规模,反映出春 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
下降,种类和数量日趋减少。
青铜酒器线描图1:
青铜酒器线描图2:
问题: 请分别告知 右侧几件青 铜酒器的名 称
觚(gu)
卣(you)

觥(gong)
(二)食器
西周时期,食器的地位上升,取代了商代酒器的地位而 成为礼器的中心。按照功能,食器可细分为鼎、鬲、甗等烹 煮器,簋、簠、盨、豆等盛食器。 青铜食器线描图1:
商周青铜器兽面纹(饕餮)
商周青铜器凤鸟纹
青铜器夔(kui)龙纹
(三)几何形纹样
夏商西周青铜器上的几何纹随处可见,在夏和商的早期,
青铜食器
线描图2:
问题: 请分别告知 右侧几件青 铜食器的名 称
甗(yan) 鬲(li)
(三)水器及其他
与酒器、食器相比,水器的种类和数量都要少,但其中 也不乏精美之作。
齐侯匜 西周 西周晚期(公元前9世纪-前771年),此器平盖,龙首鋬,四兽形足。通体饰 较密的横条沟脊纹。腹内底有铭文四行二十二字,记齐侯为虢孟姬良女作匜。 孟姬女是虢君之女,为齐侯夫人。在青铜匜中,以此形制为最大、最重。
青铜器、山东历城百草沟出土的鲁国媵器及湖北随县熊家老湾
出土的曾国青铜器等。
(四)春秋战国时期
(一)发展历程
春秋中期以后的青铜器以蟠螭纹的流行为标志。 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青铜器纹饰发展成浮雕状,繁复的镂空花 纹则达到了东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顶峰。 到了战国中晚期,许多铜器都变成素面的,而且服御器、日用器 大量增加。代表器物有长沙、寿县等地出土的楚器,陕县后川出 土的魏器等。
(三)动物纹
动物纹主要是以动物为原形而进行的动物图案装饰。动物型大 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写实动物型,以尊最多,像象尊、羊尊、 牛尊等等。 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真实、生动;而另一类为想象动物 型。多有鸟首兽尊、鸟兽纹四足光觥等等。这类动物多是人们把一 些动物典型的特征加以组合创造出来的,多恐怖、怪诞、神秘为主。
兽面纹 青铜方 鼎
乳钉纹 青铜爵
(二)商晚期和西周早期
从盘庚迁殷肇始的商晚期,商代的青铜器逐渐臻于极盛,中
国的青铜艺术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著名的是司母 戊大方鼎
1939年 安阳武官村出 土,是为祭奠 商王之母戊所 铸。
商晚期的青铜器中大型青铜器颇多,上面的司母戊鼎便是 其中的代表。此外酒器在当时也是异常发达,这与商代的嗜 酒之风不无关系。 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了周。在西周早期的近百年中, 青铜器依然如商一般威严神秘,其造型和装饰很难同晚期商 代风格相区异。
失。中期以后,青铜器中成组成套的器物增多。这与西周人薄
鬼神而重礼仪的观念有关。
青铜“伯 多父”盨
►四、器型及其功能
商周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它们可以分成:礼器、乐器、工具、 兵器、车马器、杂器。其中礼器最为重要,按用途礼器又可分
为酒器、食器、水器及其他。
(一)酒器
在夏商,青铜酒器甚多,种类最繁,而入周以后,酒器地位
(四)春秋战国时期
(二)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主要特点是:
①列国器物大量出现。 西周的有铭青铜器属周王室和王臣制作的占大多数,诸侯国的为数甚少。 到了春秋时期,王室、王臣的礼器几乎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列国诸侯、 卿大夫甚至卿大夫家臣铸造的器物。这和当时王室衰微而诸侯、大夫及 家臣势力不断壮大的形势相吻合。 ②地域风格的形成。 大体上呈现以三晋为中心的中原、以秦国为中心的西方和以楚国为中心 的南方三足鼎立的格局。此外,北方、西南方、东南方等几处少数民族 区域也各有其独特风格。
五、装饰及其含义
(三)动物纹
1.兽面纹 这类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神兽头部的正视图案。后另名为兽面 纹,比之饕餮纹更确切、明了。商代至西周时常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不 过这些由各种猛兽综合形成的凶恶动物形象,衬托出一股狰狞、神秘、规正、 威严的气氛。 2.夔纹、龙纹 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 尾上卷。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 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3.凤鸟纹 青铜觥,此风鸟纹大,而商朝风鸟纹小,尾短。
戈父丁簋 商 敞口,卷唇,深弧腹兽首耳。口沿下饰雷纹,前后中央各1浮雕兽首, 腹、足各饰乳钉纹、雷纹、鸟纹。腹铭3字“戈父丁”,系戈氏为父丁 所作之器。
(三)西周中晚期
从穆王(公元前976至前922年)开始西周进入中期, 青铜器的新风貌也越发成熟。 以食器为中心的礼器组合开始完备,而许多酒器器形相继消
五、装饰及其含义
(一)产生渊源
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对自然的无 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 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 “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周人装饰饕餮纹的目的是为了使人们知道贪吃必将害己,也暗含着人 对猛兽恐惧万分、痛恨不已又无能为力而诅咒它们自食其果的感情成分。 这时青铜器纹饰中人形装饰极为罕见,偶尔出现时,也仅处于被动的地位, 而饕餮面形常常构成全部装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狰狞恐怖的纹饰是 对命运的恐惧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本氏族 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