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 现实热点练 训练3 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练3 劳作方式与生活方式
1.考古学家发现,在出土的许多汉代漆、陶器上,往往有“市”“亭”等戳记(“市”和“亭”指各地官府管理的手工业和商业区)。

如某某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上有铭文“成市草”“市府草”等,经考证,“成市草”“市府草”为某某县的市所造,而这类产品曾在汉代一些小官吏或平民墓葬中出现。

由此可知,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生产( )
A.冲击当时的等级观念
B.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
C.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D.导致私营工业的日益萎缩
答案 B
解析材料表明,汉代地方官营手工业也在一定程度上从事商品生产,具有一定的商品生产性质,故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对当时等级观念的冲击,A项排除;官营手工业是由政府控制的,产品是供皇室和贵族使用的,本身无法促进商品经济发展,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对私营手工业的影响,D项错误。

2.《齐民要术》载:“(汉)武帝以赵过为搜粟都尉,教民耕植,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

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

”材料所指的农具( )
A.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
B.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
C.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
D.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
答案 B
解析材料的农具是耦犁,耦犁不能方便除草培土,保持土地肥力,故A项错误;耦犁是用于开沟播种,提高劳动效率,故B项正确;便于深耕碎土,节省人力畜力的是曲辕犁,故C 项错误;可以防旱排涝,增加粮食产量的是灌溉工具,不是耦犁,故D项错误。

3.佛教在古印度,其出家众的生活来源是由托钵化缘来获得的。

两汉魏晋传入中国之后,出家众的生活来源发生了改变,由托钵化缘式改变为坐拥土地及寺产的安居受供式。

佛教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 )
A.表明佛教放弃了原始教义
B.旨在适应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
C.反映了佛教与儒学的融合
D.成为两汉魏晋土地兼并的主要力量
答案 B
解析中国封建农耕经济形态下,拥有土地即可依赖土地获得地租收入,以此维持佛教出家团体的生活,因此佛教传入中国后出家团体生活方式的改变适应了中国封建农耕的经济形态,故答案为B项。

材料没有反映佛教教义的改变,排除A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绝对,“主要力量”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4.《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20世纪初的某某:“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

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

”这反映出此时的某某( )
A.生活习俗已经完全西方化
B.一些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
C.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
D.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
答案 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20世纪初某某商人聚集在茶楼协商贸易,没有体现某某生活习俗完全西方化,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某某商人利用茶楼消费的机会进行贸易的状况,体现出一些日常消费具有功利色彩,故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商人的日常消费,不能体现市民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故C项错误;材料仅体现了商人在茶楼交易,没有体现出商业活动奢侈之风大肆增长,故D项错误。

5.布罗代尔在《文明史纲》中写道: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

……它们对物价的影响大大降低了。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机械化生产普及和交通革命
B.劳动人民购买力显著提高
C.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资源
D.殖民扩X扩大了海外市场
答案 A
解析题干中“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推知此时英国处于工业革命期间,究其原因就是机械化和交通革命,故A项正确;题干提及的是物价下降,购买力显著提高与材料“工资基本保持稳定”不符,故B项错误;劳动力资源的增加会导致工资下降,但题干中“工
资基本保持稳定”,故C项错误;题干涉及的是英国国内市场,故D项错误。

6.1786年,一封提交给政府的请愿书上写道:“机器产生的罪恶不胜枚举。

我们真诚希望人类的判断力不受狭隘利益的左右,发现继续使用机器将产生的危害,例如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以致最后被吞没等恶果。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大众对工业文明的反思
B.劳动者深刻认识到贫困根源
C.处于机器大工业的早期时代
D.工人运动开始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 C
解析结合所学,“后代人口减少、贸易消失、地产利益得不到满足”反映了当时消费产品质量下降,房价上涨,民众生活成本增加,贫富分化加剧,请愿书反映了机器大工业的早期,正在形成中的工人阶级对遭受压迫、境遇下降的不满,也体现了思想不成熟的保守心态,故C项正确。

7.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手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农村被纳入市场网络之中,直到19世纪初为止,它成功养活城市与工业居民点……英国农村形成国内市场的主体,而国内市场是正在起步的英国工业首先与天然的销售场所。

——布罗代尔
材料二20世纪20-30年代,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牧畜种类数量、农艺措施以及农蓄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

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的产品。

1953年斯大林逝世时,农庄义务交售的产品价格与成本之比为:粮食13.2%,土豆7.5%,牛肉5%。

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的产量只有432公斤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的540公斤和31.4千克还要低。

——吕奔《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研究(1927-1939年)》材料三分田到户、包产到户在那些已经使用机械生产的中国平原地区显然是倒退。

因为单干就要废弃机耕,实行畜耕和人耕,而农业现代化的表现就是耕作机械化。

但是,人少地多,干部分配不公,农民宁愿出力出汗也愿意分田到户。

“从机耕到人耕,确实令人感到可笑,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却高涨起来了。

他们不惜出力出汗,也要把地种好,为了能畜耕,他们自发地互相换地,然后或一家买牲口,或两三家合买牲口,一时牲口的价值猛涨。


——摘自任世江《高中历史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圈地运动与工业革命之间的关系。

(2)依据材料二,概括苏联在推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的经济体制及影响。

(3)依据材料三,分析农业改革的原因、方式。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农村改革的影响。

(4)综合上述问题,对你有何启示?
答案(1)关系:圈地运动的进行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劳动力;农业经济的市场化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重要条件。

(2)体制:集体农庄经济制度。

影响:为苏联快速工业化积累了资金,但由于集体化对农民积极性的严重挫伤,致使苏联的农业生产严重下降。

(3)原因:人民公社体制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

方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有了生产的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4)启示:生产关系的调整要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要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