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违建案例分析及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违建案例分析及意义
【案情分析】
2020年1月,谢某前往我局办理建设工程竣工备案手续,我局工作人员进行资料审核后,发现谢某未取得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擅自在河源市源城区学生路东十二巷某址进行开工建设,该行为涉嫌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第x条、《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管理办法》第x条及《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x条的规定。
我局于2020年1月6日将谢某涉嫌未取得施工许可擅自施工的案件线索移交给河源市源城区城管执法局。
【调查与处理】
区城管执法局于2020年1月13日对谢某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在河源市源城区学生路东十二巷某址施工立案调查。
经调查,谢某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擅自施工的行为属实。
以上事实有《现场检查(勘验)笔录》、《询问笔录》、相片等证据证实。
上述行为违反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三条的规定。
根据谢某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和相关证据,按照《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工程建设与建筑业类)》的规定,谢某的违法行为为一般等次。
根据《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五十七条的规定,决定对谢某作出限期整改,并罚款人民币5934元的处罚决定。
该案已于2020年1月20日执行完毕。
【法律分析】
所谓违法建筑,是指不符合城乡整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或者未办理或超越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建筑工程规划许可、施工许可进行建设而处于不合法状态的建筑。
违法建筑所违之“法”,应为公法,主要是涉及土地利用管理、城乡规划和建设秩序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违法建筑的违法性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建设行为的违法性,又称程序违法,即违法建筑的建设行为未获得相关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批、许可,或未严格按照主管部门的审批、许可进行建设。
二是,建筑物本身的违法性,又称实质违法,即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中的义务性或者禁止性规定。
违法建筑违反了《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建筑法》等法律法规中的禁止性规定,如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的实施等。
我国现存的大量违法建筑中,有相当多的违法建筑并非必须要立即拆除。
例如,有的建筑用地虽属农用地,但符合未来用地规划,经征收后可以转化为建设用地;有的建筑物虽属于违反城乡规划,但并不妨碍当前的城乡规划或者近期的城乡规划;有的建筑物属于程序性违法,即没有办理建设工程规划手续或施工许可手续,但工程本身实际上并不违反城乡规划,如能完善相关手续,还可以转化为合法建筑。
本案属于程序性违法,没有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擅自开工,但工程本身实际上并不违反城乡规划。
综合考虑谢某违法建设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和危害后果,区城管执法局决定对谢某作出限期整改,并罚款人民币5934元的处罚决定。
【典型意义】
谢某私人住宅建设工程违法建设案是一种比较普遍的违法建设
乱象。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建设进入大变迁、大开发、大发展的重要时期。
与此同时,由于受利益的驱动和大量人口涌入的市场需求,大量未经城市规划和管理部门批准、私占土地擅自建造的违法建筑随之也不断出现,并呈蔓延泛滥之势,严重影响道路交通、环境卫生、公共安全和市容景观。
一定程度,违法建筑成为了脏乱的源头、纠纷的诱因和安全的隐患。
这些违法建筑的存在与现代文明要求和集镇形象极不协调,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背道而驰,成为城乡管理工作的难点和广大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整治违法建筑,必然将触动和影响一部分人的利益,可能引发不满情绪和抵触行为。
因此,对整治违法建筑,必须思想上高度重视,要充分认识到整治违法建筑的重要、紧迫性和艰巨性。
因此对违法建筑的整治刻不容缓。
整治违章建筑之初,总会有人说,“拆违”这浑水不好趟,弦外之音,是说想打破违法建设这一利益壁垒谈何容易。
如今,违法建筑层出不穷,如果能让想建者不建,违建者自拆,那么违法建筑的整治工作会开展得更容易些。
因此,整治违章建筑首先要充分开展宣传工作,必须让广大的居民群众清楚得认识到违法建筑是一种处于持续违法状态的行为,要让违章建筑者知道不能存在一种幻想或侥幸心理,认为只要将楼建起来,造成既成事实,时间长了就可以免于拆除。
其实绝大多数违章建造者都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须知违法建筑在任何时间都是违法的。
如果知晓了这些,对于想建者而言,能使他们望而
却步,对于已造者而言,是一个应当汲取的教训。
通过此次处罚案件的宣传,把法律法规普之于众,把拆违行动变成单位和个人的自觉行动,并且尽可能争取更多的“自觉户”,在全社会形成自觉抵制违法建筑的良好氛围,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社会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