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好题精选)(含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三地理一轮总复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和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好题精选)(含参考答案)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近几年来,我国加快了住房改革的步伐,加大了住房建设的规模,保障居者有其屋。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最有可能是住宅区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沿甲—乙方向,气温、地租变化趋势曲线最有可能的是()
答案 1.A 2.C
城市地标(下图)多由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建筑构成,一般具备五大要素:外形、地段、技
术、规模以及公众性。
首先是建筑本身的形象鲜明突出,富有本土文化特点和内涵,有良好的视觉视线效果;其次,其所在位置必须是城市中的显赫地段、稀缺地段;第三,要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水平;第四,地标性的建筑应该是具有完备的能承载城市功能的群落,因此要具有一定的规模。
最后是这样的建筑群落应有极强的包容性、公众性,让市民可以随时融入其中、参与其中。
据此,回答3~4题。
3.地标建筑一般具有的功能是()
A.商务行政休闲B.商务文化旅游
C.住宅教育行政D.旅游商务住宅
解析地标建筑一般位于城市中的显赫地段,具有商务功能,富有本土文化特点和内涵,具有文化功能,市民可以随时融入其中,具有旅游功能,B项正确;地标建筑没有行政、住宅、教育功能,A、C、D三项错误。
答案 B
4.地标建筑一般不会分布在下列地点中的()
A.山麓B.水畔C.广场D.路口
解析地标建筑一般不会分布在山麓,受山脉阻挡,视觉视线效果差,A项正确;水畔、广场、路口视觉视线效果好,都有可能分布,B、C、D三项错误。
答案 A
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
新城市主义主张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中枢的步行化城区,即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400~800米(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建立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以实现各个城市组团紧凑布局的协调发展模式。
下图示意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步行化城区。
据此,完成5~7题。
5.(城市空间规划意义)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步行化城区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城市() A.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
B.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
C.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
D.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
解析高密度、紧凑布局可节省大量建筑用地,说明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城市向郊区的无限度蔓延,A项正确;步行化城区建立了集工作、商业、文化、教育、高居住密度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区,不能解决人口集聚带来的就业困难、基础设施的年久失修、房价昂贵导致的住房紧张等问题,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6.(城市空间结构)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适宜于()
A.小城镇的远期人口规划
B.中等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
C.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
D.城市群的合理布局
解析新城市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北美城市化问题而形成的一种城市规划和发展理念。
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是为了解决城市化问题,适宜于大城市的旧城改造项目,C 项正确;步行化城区的规划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大城市,A、B两项错误;步行化城区的规划属于城市内规划,而不是城市群的合理布局,D项错误。
答案 C
7.(步行化城区的影响)步行化城区采用的交通方式,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A.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
B.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
C.密布商业网点,发展中心商务区
D.避免交通拥堵,减轻环境污染
解析步行化城区以公交站点为中心,带来的有利影响是避免交通拥堵,减轻环境污染,D项正确;公交是客运,不能满足城区居民的多种需求,A项错误;与尊重传统独特的建筑风格无关,B项错误;集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区,没有中心商务区,C项错误。
答案 D
休闲商务区(RBD)是城市中以游憩和商业服务为主的各种设施(购物、饮食、娱乐、文化、交往、健身等)集聚的特定区域。
图甲为北京主要交通线路布局示意图,图乙为2016年北京城市RBD密度分布示意图。
据此,完成8~9题。
甲乙
8.中心商务区与休闲商务区的共同特点是()
A.占地面积大B.人流量日变化明显
C.内部分区不明显D.具有很强的旅游吸引力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中心商务区与休闲商务区,都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位置,地价高,占地面积较小,A项错误;这两类功能区白天人口密集,夜晚人口数量少,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B项正确;中心商务区内部存在着明显的分区,一般来说,零售商店多分布在底层,而办公区多分布在高层,中间多为一般的商业活动区,C项错误;中心商务区和休闲商务区主要以经济活动为主,旅游吸引力并不强,D项错误。
答案 B
9.北京城市RBD分布特征为()
A.依托交通干线B.分布较为广泛
C.集中于人口稀疏地区D.多分布在地价较低地区
解析读北京主要交通线路布局示意图和2016年北京城市RBD密度分布示意图可知,北京城市RBD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或主要沿交通干线分布,故A项正确、B项错误;主要分布在人口流动量较大的地区,C项错误;市中心和交通便利的地区地价较高,D项错误。
答案 A
古雷镇位于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南端的古雷半岛上。
三面临海环境优美,景色宜人,旅游资源丰富。
读图,回答10~11题。
10.城市等级体系从大到小依次是()
A.厦门、龙岩、永春、古雷
B.龙岩、永春、古雷、厦门
C.永春、古雷、厦门、龙岩
D.古雷、永春、龙岩、厦门
11.古雷的居民在寻求下列几组不同的服务时,合理的城市选择是()
A.到东山购买鱼虾等副食品
B.到漳州购买彩电、冰箱等生活用品
C.到厦门看疑难重病,购买高档商品
D.只要有钱,到哪里消费都一样
答案10.A11.C
下图为某城市规划示意图。
读图,完成5~6题。
10..高级住宅区适合布局在()
A.A地B.B地
C.C地D.D地
解析高级住宅区适宜布局在地势较高、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区。
据图可知,D点地势较高,且位于盛行风向上风向,靠近文化区,远离工业区,适合建高级住宅区。
故选D。
答案 D
11.近年来,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为缓解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下列措施不合理的是()
A.合理规划城市道路B.限制汽车产业发展
C.优先发展公共交通D.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
解析为缓解该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应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加强和完善交通管理,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但限制汽车产业发展不现实。
故选B。
答案 B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
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回答12~13题。
12.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解析结合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的含义可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其人口日流通量较多。
答案 C
13.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则它可能分布在该城的()
A.西北方向B.西南方向
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解析该市西南方向住宅区地租指数高,工业区地租指数低。
说明其单位面积土地租金高,环境较好,适于建设高级住宅区。
答案 B
读2012年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图和2030年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预测图,完成14~15题。
14.依据2012年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图,可知()
A.城市等级越高,城市数目越少
B.城市等级越高,相互距离越近
C.郑州市的服务种类多于南阳市
D.商丘市的服务范围大于洛阳市
解析2012年,区域中心城市比区域次中心城市等级高,但数量也多于区域次中心城市;城市等级越高,相互距离越远;郑州市等级高于南阳市,故其服务种类多于南阳市;商丘属于区域次中心城市,洛阳属于核心城市,故商丘市的服务范围小于洛阳市。
答案 C
15.对河南省城市等级体系的正确预测有()
①城市等级体系由单核变成三核模式②豫东城市等级均有提升③新乡市等级提升加快豫北经济发展④城市等级体系趋于合理
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③④
解析对比两图可知,城市等级体系由双核模式变为三核模式;豫东有些城市的等级并没有提升;新乡市等级由区域中心城市提升为核心城市,其服务种类增多,服务范围扩大,从而加快豫北经济发展;不同等级城市数量更加优化,城市等级也变得更加合理。
答案 D
在国内特大城市中,武汉是继深圳之后,第二个以政府令形式划定生态控制线的城市。
依照规划,武汉市生态保护区分为生态底线区和生态发展区。
生态底线区是城市生态安全的最后底线,遵循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
下图示意武汉市城市规划。
据此,完成16~17
题。
16.武汉市城市规划中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的主要目的是()
A.控制城市规模,防止无序蔓延
B.增加绿地面积,美化城市环境
C.预留发展空间,促进产业转型
D.协调城乡发展,提升经济水平
解析由图可知,新城组群间为生态底线区,其是城市生态安全的最后底线,不容破坏,因此基本生态控制线是防止城市摊大饼式无序蔓延、严格控制城市增长边界的“红线”。
故选A。
答案 A
17.生态底线区适宜布局的产业是()
A.房地产业B.农产品加工业
C.金融服务业D.休闲旅游业
解析生态底线区是城市生态安全最后的底线,遵循最为严格的生态保护要求,因此生态底线区以生态建设为主,房地产业、农产品加工业、金融服务业都不适合在这里布局;休闲旅游业具有生态功能,可以在此布局。
故选D。
答案 D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荆州,历史名城。
紧邻长江干流,东达吴越、西抵巴蜀、北上中原、南下湘粤。
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荆州一直为长江中游的中心城市。
在此之后其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地位让位给湖广行省的治所——武昌。
荆州对外水运中心位置不断变化,楚建郢都时,在今江陵城下,后移至荆州,唐、宋之际,码头转移到沙头市(今沙市)。
明朝后期,黄汴撰写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北京至贵州、云南二省的道路:“自荆州府渡大江,六十里,方至对岸公安县;由汉口渡江,仅七里,即至对岸武昌府。
”
材料二江陵、荆州、沙市及武汉位置图。
材料三武汉别称“江城”,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
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现有大小湖泊140余个。
(1)分析荆州在元世祖忽必烈之前成为长江中游中心城市的主要原因,并简析其之后衰落的原因。
(2)描述荆州城区中心位置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3)城市聚落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场所,要创建宜居城市环境,洪涝、酷暑是武汉面临的不利自然条件,分别分析这些不利条件形成的自然原因。
(4)汉江、长江在武汉市区交汇,且市区郊区湖泊众多,简要分析这些河湖湿地对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
解析第(1)题,成为中心城市的原因从影响城市区位因素气候、地形、河流提供水源与水运等方面分析作答。
衰落原因与荆州江面过宽,渡江交通条件差,元代后荆州行政中心地位的改变有关。
第(2)题,读图可知,荆州城区中心位置变化特征:城区中心从江陵逐步转移到荆州、
沙市,不断向(东)南方向(或下游)迁移。
原因是长江干流不断向南偏离影响码头的位置随之向南移动,导致城区中心随之向南移动。
第(3)题,洪涝成因与梅雨天气及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有关;高温酷暑成因是伏旱天气导致的。
第(4)题,河湖湿地对武汉创建宜居城市的影响有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湖泊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河湖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等等。
答案(1)成为中心城市的原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热充足,并且地处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农业发展条件优越,成为农业发展中心;紧邻长江干流,交通便利。
衰落原因:荆州江面过宽,渡江交通条件差;元代后荆州行政中心地位改变。
(2)特征:城区中心从江陵逐步转移到荆州、沙市,不断向(东)南方向(或下游)迁移。
原因:该地地势低平,水流不畅,泥沙堆积,长江干流不断(向南)偏离,码头的位置(城区交通中心)随之(向南)移动,城区中心随之(向南)移动。
(3)洪涝:(梅雨)雨季时间长,降水量大,河流水位高;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道淤积,水流不畅。
高温酷暑:夏季7~8月由于受副高控制,降水少;地处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散热困难,形成高温酷暑伏旱天气。
(4)汉江、长江从武汉市区交汇,洪水季节,容易造成洪涝灾害;湖泊对洪水具有调节作用;河湖湿地可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图示意某市土地利用情况,并且城市功能区布局比较合理,①②③④代表城市常见用地和仓储用地。
(1)判断①②③④代表的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并说明该城市的主导风向。
(2)列举图示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区位选择理由。
(3)说明①土地利用类型在M位置选择的有利条件。
解析第(1)题,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判读主要从其所处的位置和面积大小两个方面进行考虑;工业区一般位于与城市主导风向垂直的郊外,据此可推断出城市的主导风向。
第(2)题,为获得洁净的水源,水厂应设置在河流的上游;为能更好地处理污水,污水处理厂多分布在河流的下游。
第(3)题,M位于城市外围,地价低;且靠近火车站,客货流量大。
答案(1)①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和街角路口等交通便捷、服务范围广的区域,应为商业用地;②类型主要分布在工业区和商业区附近,靠近交通干线,应为仓储用地;③类型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占地面积较广,应为工业用地;④类型占地面积最广,主要分布在城市中心外围,应为居住用地。
主导风向:工业区布局在城市的西南和东北方向,故主导风向应为东南风或西北风。
(2)水厂位于河流上游,能够获得洁净水源;污水处理厂位于河流下游,能够集中处理污水。
(3)位于城市外围,地价较为便宜,面向市内、市外两个市场;靠近火车站,交通便捷,客货流量大,能够扩大服务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