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https://img.taocdn.com/s3/m/b5405e86336c1eb91a375dfd.png)
中国移动网络技术白皮书(2020年)目录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 (4)二、网络技术发展之策 (6)(一)求解最大值问题(Maximization),追求极致网络 (6)1.性能提升 (6)2.能力增强 (7)(二)求解最小值问题(Minimization),追求极简网络 (9)1.简化制式 (9)2.节能降本 (9)3.降复杂度 (10)(三)求解化学方程式(Fusion),追求融合创新 (11)1.云网融合 (11)2.网智融合 (12)3.行业融通 (13)三、结束语 (16)缩略语列表 (17)一、网络技术发展之势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入爆发拐点,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深度融入经济社会民生,造福于广大用户的日常生活。
加快推进5G 为代表的国家新基建战略,引领网络技术创新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成为支撑经济社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
面向近中期网络技术发展,中国移动认为以下技术发展趋势值得关注:性能极致化:随着移动通信每十年一代的快速发展,产业各方共同努力不断提升通信网络速率、时延、可靠性等性能,延伸网络覆盖,提供差异化服务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万物互联多样化通信需求。
算网一体化:从云计算、边缘计算到泛在计算发展的大趋势下,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为用户提供各类个性化的算力服务。
算网一体化已经成为ICT发展趋势,云和网络正在打破彼此的界限,通过云边网端链五维协同,相互融合,形成可一键式订购和智能化调度的算网一体化服务。
平台原生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5G云化的浪潮下,产业融合速度加快、网络业务迭代周期缩短。
云原生理念及其相关技术提供了极致的弹性能力和故障自愈能力,获得业界认可。
未来云平台将向云原生演进,为电信网元及应用提供更加灵活、敏捷和便捷的开发和管理能力。
网络智能化:人工智能正在从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人工智能的完善成熟促使其与网络的融合不再是简单的网络智能叠加,而是实现网络智能的内生化,切实提升网络运维效率和运营智能化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的实际效果。
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
![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102856fb770bf78a65295409.png)
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BEA公司谨呈2013年3月24日BEA公司作为当今软件应用服务器市场的翘楚,公司技术和产品脱胎于电信业巨子AT&T,解决方案成功服务于世界500强中所有的电信公司,在电信行业积累了深厚的经验。
BEA中国公司则始终关注着中国移动的信息化建设,致力于将先进的行业经验和优秀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于中国移动。
本方案详细阐述了对当今中国移动的竞争分析、NGOSS系统的建设分析、中国移动本土化的解决方案设计以及BEA公司的解决方案综述,本方案力图为中国移动提供一个先进的而又是可行的整体解决方案。
BEA中国系统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技术白皮书1综述 (5)1.1规模竞争向业务竞争转变 (5)1.2新业务的诞生 (6)1.3移动业务竞争对软件平台的需求映射 (7)1.3.1EIS整体框架结构 (7)1.3.2企业应用集成平台 (9)1.3.3现有业务与Internet的嫁接 (11)1.3.4CRM系统的客户感知渠道的建设 (12)1.3.5建立新的商业价值链 (13)2NGOSS系统概述 (15)2.1NGOSS™的体系结构综述 (17)2.2NGOSS™系统实现 (19)2.2.1规划管理 (19)2.2.2企业级应用体系结构 (20)2.2.3技术实现 (23)3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的建设分析 (24)3.1中国移动业务支撑系统现状分析 (24)3.2NGOSS™与中国移动 (25)3.2.1综合接入门户 (27)3.2.2核心业务平台 (28)3.2.3系统互联平台 (29)4BEA TELCO-PLATFORM解决方案 (33)4.1解决方案综述 (33)4.2W EBLOGIC E NTERPRISE™构筑核心平台 (34)4.2.1核心业务平台描述 (34)4.2.2BEA WebLogic Server核心功能简介 (35)4.2.3BEA Tuxedo核心功能简介 (38)4.3W EBLOGIC P ORTAL™实现综合接入门户 (39)4.3.1接入门户方案描述 (39)4.3.2Weblogic Portal核心功能简介 (41)4.4W EBLOGIC I NTEGRATION™建立EAI平台 (44)4.4.1解决方案描述 (44)4.4.2BEA Weblogic Integration核心功能简述 (47)4.5BEA PS助力完整解决方案 (49)5结语 (50)1综述中国的电信市场无疑是当今全国、亚太乃至全球市场中最为炙手可热的市场之一。
工信部移动终端白皮书_2012
![工信部移动终端白皮书_2012](https://img.taocdn.com/s3/m/150753ec551810a6f524860a.png)
移动终端白皮书(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2年4月版权声明本白皮书版权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言移动终端作为简单通信设备伴随移动通信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自2007年开始,智能化引发了移动终端基因突变,根本改变了终端作为移动网络末梢的传统定位,移动智能终端几乎在一瞬之间转变为互联网业务的关键入口和主要创新平台,新型媒体、电子商务和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资源、移动网络资源与环境交互资源的最重要枢纽,其操作系统和处理器芯片甚至成为当今整个ICT产业的战略制高点。
移动智能终端引发的颠覆性变革揭开了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序幕,开启了一个新的技术产业周期。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持续发展,其影响力将比肩收音机、电视和互联网(PC),成为人类历史上第四个渗透广泛、普及迅速、影响巨大、深入至人类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终端产品。
2011年全球移动智能终端的出货量超越PC,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来临。
2011年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超过1.1亿部,超过2011年之前我国历年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也超过全球2009年除Symbian操作系统(占总数的50%)以外智能终端出货量的总和,而2011年第四季度我国移动智能终端出货量占总出货量比重达36.17%,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站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移动智能终端引领的技术变革和产业模式创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性机遇。
本白皮书首次披露了部分关于移动终端的客观、公正、准确的数据,并展示了我院在移动终端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旨在与业界分享观点、建立共识,谱写我国移动终端智能化发展的新篇章。
数据口径及词条说明【出货量】本白皮书中出货量是指在中国市场进行入网认证的移动终端总数,是所有(国内外)终端制造商在中国市场中经正规渠道,批量销售给经销商,进入销售市场的实际发生数量,不同于社会资讯企业通过企业经销渠道或网络调查所得到的概要统计。
移动互联网及其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及其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d1cc8ca6d1f34693daef3e2b.png)
移动互联网及其发展趋势【摘要】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的融合发展诞生了移动互联网。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智能终端的进步,移动互联网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移动互联网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它的发展趋势也将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移动网络;云计算1.移动互联网概述1.1移动互联网的定义对于移动互联网,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理解给出了各种各样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由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2011年的《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给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3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
”以上定义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互联网,相比传统互联网,它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因此移动互联网是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物;同时,对应于移动网络的是移动终端,无处不在的移动网络和可移动的终端使用户能够随时随地接入网络;相对桌面互联网,终端的小型化和移动性以及网络的无缝接入等特性促使用户产生新的应用需求,从而促使个性化的移动应用服务的发展,区别于桌面应用的移动应用服务使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划清了界限,开启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1.2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由定义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包含3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
同样,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去阐述。
移动网络和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硬件基础。
早期的移动互联网仿照互联网在移动网内建立一个移动互联网生态环境,使用户可以通过手机获取互联网信息和服务。
但是移动网在2g时代速率非常低,用户起初只能访问文本数据,而对于图片,下载时间过长并且流量费用高昂,更勿论观看视频,因此移动互联网络一直没有发展起来。
直到移动网演进到2.5g、2.75g,移动网络的承载能力大幅提升,流量费用也降至人们可承受的范围,供手机访问的wap 网站和服务才开始增多并初具规模。
而随着3g网络的部署,移动网络在室内、室外和行车的环境中能够分别达到至少2mbps、384kbps以及144kbps的传输速度,这样的速度使它能够支持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提供包括网页浏览、电话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
2011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年5月)
![2011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年5月)](https://img.taocdn.com/s3/m/2da4086aa45177232f60a297.png)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2011 年)
一、 移动互联网的内涵和体系
1. 内涵和要素 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 2. 体系 2.1 移动互联网业务体系 从目前看,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如图 1所示: 一是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固 定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二是移动通 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如3公司与Skype合作推出的移动 VOIP业务、中 国移动的飞信业务等。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而进行的有别 于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方向;如图 2所 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关键是如何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 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 务,如移动 Web2.0业务,如微博、移动位臵类互联网业务等。
功效
射频芯片
应用处理芯片
音频处理器 视频处理器
基带芯片
ARM主处理 DSP
滤波
图像处理器
硬件加速 主处理器
硬件加速
输入输出
存储器
电源管理芯片
键 屏 摄 接 盘 幕 卡 像 口
图 5 AP+基带芯片架构
SD
6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2011 年)
多核芯片
ARM处理1 通信处理 ARM处理2 操作系统 多媒体应用 主DSP 通信算法,编 解码 辅DSP 应用算法,编 解码
二、 移动互联网给信息通信业带来的影响与变革
1. 影响 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当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 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并给信息产业中的主要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进入新的产业周期。一是互联网的接入终
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
![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7755d106763231126edb11ac.png)
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摘要:移动互联网是当前信息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而接入网络则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基础设施。
对目前的接入网络技术: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个域网、蜂窝网络的特点及应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接入网络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各种网络的融合演进,报告了异构无线网络融合的特点及应用。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接入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是信息技术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两项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新型的融合型网络,是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充分融合的产物。
在移动互联网环境下,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PDA、车载终端等设备通过移动网访问互联网,随时随地的享受互联网提供的服务。
2011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1]。
”简而言之,移动终端是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接入网络是移动互联网的基础,而应用服务则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核心。
本文详细描述了接入网络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1 接入网络技术现状现有的无线接入网络主要有五类:卫星通信网络、无线城域网(WMAN)、无线局域网(WLAN)、无线个域网(WPAN)、蜂窝网络(2G 网络、3G网络等)[2]。
它们在带宽、覆盖、移动性支持能力和部署成本等方面各有利弊。
1.1 卫星通信网络1.1.1 概述简单来讲,卫星通信就是把卫星作为中继站,在地球上(包括地面和低层大气中)的通信站点间进行通信。
卫星和地球站就是卫星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卫星通信新技术主要包括VSAT系统,即甚小口径终端;中低轨道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等。
1.1.2 特点及应用卫星通信具有通信区域大、距离远、频段宽、容量大的特点,即只要是在卫星发射电波覆盖范围内的任意两点间,都可以互相通信。
其次,卫星通信的可靠性高、质量好、噪声小、可移动性强,即不容易受自然灾害的影响;但是,卫星通信存在传输时延大、回声大、费用高的问题[3]。
C-RAN成下一代无线接入网新潮流中国移动全球首发C-RAN白皮书
![C-RAN成下一代无线接入网新潮流中国移动全球首发C-RAN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35416fc1aa00b52acfc7ca90.png)
36C ommu nications World Wee k ly本刊记者|赵经纬融合了绿色、云计算、低成本等理念的C-RA N 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近期,中国移动在I T U 展览期间更首发了C -R A N 白皮书。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开启为用户带来了巨大福音,大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娱乐和生活,但却使移动运营商遭受前所未有的压力——单用户A R PU 值增长放缓,甚至开始下滑,严重制约了运营商的盈利能力;同时,流量的飙升又使其不得不投入巨大的人财物力建设、运营、升级其无线接入网。
无线接入网的绿色、低成本、灵活部署及运营成为运营商迫切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中国移动适时提出了C -R AN 的架构理念和建设模式,并迅速得到韩国电信、法国电信等国外运营商的相应。
中国移动正积极推动在NG M N (下一代移动网络组织)中成立C -RA N 工作组,加大C -R A N 的国际号召力和市场影响力,其国内试点工作也正有条不紊地运行。
在近期于瑞士日内瓦举行的I TU 展览上,中国移动携其C -RA N 亮相,并发布了C -R A N 白皮书。
O P E X 降一半C A P E X 降三成白皮书指出,中国移动提出C -RA N 的目标,是应对其面临的五大挑战:即大量基站导致高额能耗;网络的建设成本(C APEX )和运营成本(O PEX )逐年增高;无线接入网建设提出低成本高容量需求;用户流量的潮汐效应导致基站利用率低下;不断增长的互联网业务对移动核心网压力巨大。
按照中国移动的规划,R N 是基于集中化处理、协作式无线电和实时云计算构架的绿色无线接入网构架。
其本质是通过实现减少基站机房数量,减少在中国移动的设计框架下,C-RAN 正成为新一代无线接入网解决方案的核心。
C -R A N 成下一代无线接入网新潮流中国移动全球首发C -R A N 白皮书能耗,采用协作化、虚拟化技术,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调度,提高频谱效率,以达到低成本,高带宽和灵活度的运营。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事记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事记](https://img.taocdn.com/s3/m/32bd0a7701f69e31433294c4.png)
2011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大事记1、中国移动在6城市正式启动TD-LTE规模试验布局4G经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式批复同意,中国移动于2011年第一季度正式启动在上海、杭州、南京、广州、深圳、厦门6个城市组织开展TD-LTE规模技术试验。
2、盛大无线创办面向Android开发者的Joy开发基金1月18日,盛大无线在无线互联网新产品推荐会上宣布,投资2000万,为Android开发者创办Joy开发基金,该基金主要面向Android开发者,采取先付订金的投资方式。
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突破3亿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较2009年底增加7330万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依然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但用户手机网民增幅较2009年趋缓。
4、腾讯推出类kik移动IM应用——微信1月21日,继小米科技的米聊、盛大Kiki之后,腾讯推出了类kik移动IM应用—微信iPhone版,微信类服务崛起,对移动运营商造成巨大冲击,在移动IM领域注入了创新活力。
5、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1月26日,中关村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在北京成立。
该联盟旨在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推动中关村移动互联产业圈的加速发展,引领创新、辐射全国,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成为全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中心。
6、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多盟创始团队首次亮相2月21日,拥有大众点评网、口碑网等近百家合作伙伴的移动互联网广告平台多盟(Domob)创始人团队首次公开亮相,阵容强大,包括百度核心技术负责人齐玉杰、前激动网总裁张鹤、卓望信息技术分责人边嘉耕和139移动互联网研发负责人王鹏云。
7、中国联通推出沃Phone及我国首个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终端操作系统2月28日,中国联通旗下自主的OMS操作系统以及搭载该系统的多款机型,在联通公司正式发布。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82b358e71fe910ef12df855.png)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夏明杰摘要:文章首先由微信讲起,引出移动互联网的话题,并详细介绍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探究了促进移动互联时代到来的原因,最后,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做了预测。
关键词:移动互联智能手机发展趋势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不到一年,微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获得上亿的用户,微信,作为一个互联网公司推出的产品,以跨运营商和操作系统以及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和短信,视频,图片并附加大量社交元素的优点,获得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第一张船票。
微信的成功同时给网络运营商带来巨大影响,移动运营商意识到业务重点会逐渐由语音短信转向流量提供,中国电信迅速与网易合作开发出易信抢占市场份额,紧接着,阿里巴巴推出来往。
各个网络公司意识到移动互联时代已经到来,必须迅速获得市场份额。
发展历程●播种2000年9月19日,中国移动和国内百家ICP首次坐在了一起,探讨商业合作模式。
随后时任中国移动市场经营部部长张跃率团去日本NTTDoCoMo公司I-mode取经,“移动梦网”雏形初现。
2000年12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移动梦网”计划是2001年初中国通信、互联网业最让人瞩目的事件。
2001年11月10日,中国移动通信的“移动梦网”正式开通。
当时官方的宣传称手机用户可通过“移动梦网”享受到移动游戏、信息点播、掌上理财、旅行服务、移动办公等服务。
随后的几年,依托电信运营商的无线概念,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百万、亿万富翁。
2006年9月,针对二季度电信服务投诉突出的情况,信产部猛力推出新的电信服务规范,严格要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执行。
新规范将包括:短信类业务强制执行二次确认;IVR、彩铃、WAP等非短信类业务强制执行按键确认;点播类业务强制执行全网付费提醒。
这三项主要规定均针对二季度电信服务的投诉焦点。
由于三项新规涵盖了“黑”SP的所有违规利润来源,因此将对国内违规SP形成封杀之势。
●萌芽如果说创建于2004年3月16日的3G门户开创的是中国FREE WAP的另外一种模式的话,那么这种模式在中国移动互联网长河里,仅仅是萌芽的开始。
《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
![《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https://img.taocdn.com/s3/m/0f94cef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ba.png)
《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一、引言1.1 背景1.2 目的1.3 研究方法二、物联网的定义和特点2.1 物联网的定义2.2 物联网的特点2.2.1 智能化2.2.2 互联性2.2.3 实时性2.2.4 大数据2.2.5 安全性三、物联网的关键技术3.1 无线传感技术3.1.1 RFID3.1.2 无线传感器网络 3.2 无线通信技术3.2.1 蜂窝网络3.2.2 WLAN3.2.3 蓝牙3.2.4 Zigbee3.2.5 NB-IoT3.3 云计算技术3.4 大数据技术3.5 边缘计算技术3.6 技术四、物联网的应用场景4.1 智能家居4.2 智慧城市4.3 工业互联网4.4 农业物联网4.5 智能交通4.6 医疗健康4.7 其他领域五、物联网的挑战与发展趋势5.1 安全与隐私问题5.2 标准化问题5.3 管理与监管问题5.4 发展趋势六、附件附件一:物联网相关法律法规附件二: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法律名词及注释:1.物联网:指通过互联网将各种物理设备、传感器、软件应用程序等连接起来,实现数据的收集、交互和分析的网络。
2.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的缩写,射频识别技术,利用无线电频率识别目标并获取相关数据。
3.无线传感器网络:由大量分布在特定区域的无线传感器节点组成的网络。
4.蜂窝网络:基于蜂窝拓扑结构的无线通信系统,由基站和多个移动设备组成。
5.WLAN:无线局域网,使用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的局域网。
6.蓝牙:一种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常用于个人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
7.Zigbee:一种低功耗、低速率的无线通信协议,适用于自组织网络。
8.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的缩写,窄带物联网,一种窄带低功耗无线通信技术。
附件:附件一:物联网相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附件二: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1.GB/T 29772-2013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规范2.GB/T 32960-2016 智能汽车远程服务与管理数据规范3.GB/T 33661-2017 物联网边缘计算功能层级划分与接口规范。
中 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
![中 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be6228e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f8.png)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技术白皮书一、引言在当今数字化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移动通信公司作为行业的领军者,一直致力于推动技术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加优质、便捷和高效的通信服务。
本白皮书将详细介绍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核心技术及其应用,以及未来的技术发展趋势。
二、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一)1G 时代20 世纪 80 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诞生,采用模拟信号传输,主要提供语音通话服务。
然而,由于技术的局限性,通话质量不稳定,且只能进行简单的语音通信。
(二)2G 时代20 世纪 90 年代,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出现,采用数字信号传输,不仅提高了通话质量,还支持短信等简单的数据业务。
(三)3G 时代进入 21 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实现了更高速的数据传输,使得移动互联网应用得以普及,如手机上网、在线视频等。
(四)4G 时代近年来,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带来了更快的网速和更丰富的应用,如高清视频通话、移动支付、在线游戏等,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三、中国移动通信公司的核心技术(一)5G 技术1、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 MIMO)技术通过在基站端配置大量天线,显著提高了频谱效率和系统容量,为用户提供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低的延迟。
2、超密集组网(UDN)技术通过增加基站密度,缩小基站覆盖范围,提高频谱复用效率,从而提升系统容量和用户体验。
3、网络切片技术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将网络划分为多个逻辑切片,每个切片具有独立的网络资源和服务质量保障,满足多样化的业务需求。
(二)物联网技术1、窄带物联网(NBIoT)具有低功耗、广覆盖、大容量等特点,适用于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停车等物联网应用场景。
2、增强机器类型通信(eMTC)支持中低速率、移动性较强的物联网设备,如物流追踪、智能穿戴设备等。
(三)云计算技术通过构建云化的网络架构,实现资源的灵活分配和高效利用,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业务部署的敏捷性。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
![《新时代的中国网络法治建设》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5571c92b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8a.png)
二
——坚持开放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
中国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大力推 进网络法律制度建设,网络立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不断增强。
中国网络立法随着互联网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由点到面、由 面到体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从1994年至1999年,是接入互联网阶段。上网用 户和设备数量稳步增加。这一阶段网络立法主要聚焦于网络基础设施安全,即 计算机系统安全和联网安全。第二阶段从2000年至2011年,是PC互联网阶段。 随着计算机数量逐步增加、上网资费逐步降低,用户上网日益普遍,网络信息 服务迅猛发展。这一阶段网络立法转向侧重网络服务管理和内容管理。第三阶 段从2012年至今,是移动互联网阶段。这一阶段网络立法逐步趋向全面涵盖网 络信息服务、信息化发展、网络安全保护等在内的网络综合治理。在这一进程 中,中国制定出台网络领域立法140余部,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根本,以法律、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为依托,以传统立法为基础, 以网络内容建设与管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等网络专门立法为主干的网络法律 体系,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一、坚定不移走依法治网之路
坚持开放合作。中国的网络法治建设既坚持网络主权,同时广泛借鉴世界各国网络法治先进经验,吸收国外成熟做法,把中国互联网发展置于国际互联网发展的大背景下谋划,形成了既 有中国特色又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的互联网治理模式。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开展网络法治领域国际交流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致力于建立多边、民主、透明的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
(一)建立网络权益保障法律制度
科学构建网络权益保障法律制度,为实现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线上、线下全方位保护提供了充分法律依据。 保障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保护是确保公民能够自主地在网络空间表达诉求和思想的前提。早在1997年就制定《计算机信息网 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落实宪法对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基本权利的保护。2000年制定《电信条例》,规定电信用户依法使用电信的自由和通信秘密 受法律保护。2016年修订《无线电管理条例》,进一步强化无线电领域对通信秘密的保护,实现对这一基本权利在网络空间的全方位保障。 保护个人信息权益。通过民法、刑法和专门立法,构建个人信息权益全链条保护的法律屏障。2020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民法典,在前期法 律规定的基础上,对民事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作了系统规定。2009年、2015年通过刑法修正案,设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强化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 在网络专门立法中,2012年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明确保护能够识别公民个人身份和涉及公民个人隐私的电子 信息。2016年制定网络安全法,进一步完善个人信息保护规则。2021年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细化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原则和个人信息处理规则,依法规范国 家机关处理个人信息的活动,赋予个人信息主体多项权利,强化个人信息处理者义务,健全个人信息保护工作机制,设置严格的法律责任,个人信息保护水平 得到全面提升。 守护公民财产安全。持续加大立法保护力度,遏制利用网络侵犯财产权益的行为。2018年出台电子商务法,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销售的商品或者提供的服 务应当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民法典明确利用网络侵害他人财产权益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法律责任。2022年出台反电信网络诈骗法,为打击电信网 络诈骗活动提供有力法律支撑,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财产权益。 保障特殊群体数字权利。通过多层次、多维度立法,弥合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数字鸿沟,使其能够更加平等广泛地融入数字社会,享 受数字时代红利。网络安全法规定,国家支持研究开发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依法惩治利用网络从事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2019年制定《儿童个人信息网络保护规定》,对儿童个人信息权益予以重点保护。2020年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强化未成年 人网络内容监管、加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保护和网络沉迷防治等做出专门规定,保护未成年人的网络合法权益。2021年出台数据安全法,要求提供智能化公共 服务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残疾人的需求,避免对老年人、残疾人的日常生活造成障碍。
互联网的发展史4个阶段
![互联网的发展史4个阶段](https://img.taocdn.com/s3/m/9f2c539d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1f.png)
互联网的发展史4个阶段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有四个阶段,店铺为大家整理了这四个阶段中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阅读!互联网发展史的4个阶段在互联网发展的同时,移动互联网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CNNIC 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 亿,同比增长17.5%,增长势头强劲。
这个阶段的产品呈现跨平台的趋势,在移动互联网上都有产品战略布局。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分如下四个主要阶段。
1.互联网发展史第一阶段(2000 年—2002 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初级阶段。
2000 年11 月10 日,中国移动推出“移动梦网计划”,打造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价值链。
2002 年5月17 日,中国电信在广州启动“互联星空”计划,标志着ISP(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互联网服务供应商)和ICP(InternetContent Provider,互联网内容服务商)开始联合打造宽带互联网产业。
2002 年5月17日,中国移动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出GPRS 业务。
这个阶段的主要产品有文字信息、图案及铃声。
2互联网发展史第二阶段(2003 年—2005 年)WAP(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无线应用协议)时期,用户主要在移动互联网上看新闻、读小说、听音乐,这是一个内容为王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个阶段开始出现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如SP(Service Provider,服务提供商)产品经理或WAP 产品经理等。
3.互联网发展史第三阶段(2006 年—2008 年)这时的中国移动互联网除了内容之外,开始有了一些功能性的应用,比如:手机QQ、手机搜索、手机流媒体等,手机单机游戏和手机网游起步,移动互联网开始作为传统互联网的补充,占据了用户大量的碎片时间,这是一个互动娱乐的移动互联网时代。
这个阶段,移动互联网产品经理得到一定的发展,对产品经理的需求也逐渐在扩大。
移动互联网市场价值开发不足1%
![移动互联网市场价值开发不足1%](https://img.taocdn.com/s3/m/c142612ccfc789eb172dc84c.png)
Communicatio ns World Weekly移动互联网市场价值本刊记者|梁辰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64.4亿元,同比增长43.4%,环比增长23.0%。
开发不足1%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完成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
白皮书中称,移动互联网正在开辟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新时代。
艾瑞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64.4亿元,同比增长43.4%,环比增长23.0%。
移动互联网的市场格局基本稳定,在电信运营商对计费通道治理结束后,移动增值市场整体复苏。
业务趋势:平民化移动互联网业务是以移植互联网业务为起点,在近年来成长并逐步展现出了其较为鲜明的自身特色。
腾讯3G 产品部总经理冼文佟认为,相较以往,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种类丰富多样,各大应用市场的繁荣发展也体现了行业应用的丰富趋势。
而随着市场与产业环境的变化,更多的力量进入移动互联网,使整个产业链更加完善。
此外,应用的实用性增强,更加贴近用户的生活。
作为一个有着11年创业经验的创业者,在千尺无限CEO 冯文杰的眼中,目前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的一个最主要的趋势就是平民化。
他认为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控制行业发展的主要决定者由电信运营商转变为互联网中的强势企业,以及更多的人加入了移动互联网创业队伍。
不过,随着大量人力和资源涌入移动互联网市场,也有不少业内人士对目前虚浮的市场产生了担忧,认为这种看似蓬勃的发展很可能并没有足够的支撑。
创新工场软件工程师罗兆波表示,假如这个市场真的发展成为一个泡沫的话,那么戳破这个泡沫的将是外部因素,而不是其自身。
行业或面临重新洗牌时下很多人的手机中都有这样一个应用,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会按下“签到”键,同时分享到自己的社交网站或微博平台,有时候还会获得虚拟徽章或者打折优惠等。
这是一种基于位置的移动服务,通过电信运营商的通信网络或外部定位的方式获取用户的位置信息,在GIS 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服务。
2024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2024年移动互联网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4bb5c7d3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8.png)
一、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2024年会出现更加发达的移动互联
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移动互联网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让他们随时随地想要什么就可以获得什么,更好地满足他们的日常需求,
从而增强用户体验。
本白皮书将详细介绍移动互联网在2024年发展的趋势。
二、移动互联网技术
1、5G无线网络
2024年,5G无线网络将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基础,提供更大
的带宽、更快的网络速度、更安全的信息传输以及更低的延迟等功能。
2、智能语音技术
智能语音识别技术可以让用户更轻松的与智能设备进行交流,具有中
文语音识别、国际语音识别等功能,以及更友好的用户体验,处理复杂的
任务,可以为智能家居、智能安全和社交、电子商务等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3、虚拟现实技术
2024年,虚拟现实技术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
有趣的体验。
它支持多种形式的虚拟现实体验,更好地满足移动互联网的
消费者需求,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动消费者行为,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满意度。
4、跨屏技术
2024年,跨屏技术将获得进一步发展。
5g”方面的标准和白皮书
![5g”方面的标准和白皮书](https://img.taocdn.com/s3/m/f8546357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03.png)
5g”方面的标准和白皮书5G是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了推动5G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相关标准和白皮书的发布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5G方面的标准和白皮书。
首先,我们来看看5G的标准。
国际电信联盟(ITU)是负责制定全球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的国际组织。
在ITU的指导下,由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组织负责制定5G的技术标准。
3GPP由全球各大电信标准组织组成,包括中国的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
目前,3GPP已经发布了一系列的5G标准。
首先是5G的无线接入网络(RAN)标准。
该标准定义了5G移动通信系统中无线接入网络的架构和功能,包括基站设备和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协议。
根据3GPP的标准,5GRAN将能够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更低的延迟和更高的连接密度,以满足大规模物联网、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应用的需求。
另一个重要的标准是5G的核心网络(Core Network)标准。
5G核心网络是支撑整个5G系统运行的关键部分,它负责管理用户的接入、认证、安全和移动性等功能。
根据3GPP的标准,5G核心网络将采用基于云技术的架构,支持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和网络函数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等关键技术,以提供更高效、更灵活、更安全的网络服务。
此外,3GPP还发布了关于5G网络和新业务模式的一系列白皮书。
这些白皮书包括了5G网络的架构设计、性能指标、频谱管理、安全和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这些白皮书旨在为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应用开发者提供技术指导和参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5G技术。
除了ITU和3GPP,各国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动5G标准的研究和制定。
例如,中国政府将5G作为国家战略进行推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标准。
此外,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也在积极参与5G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总结一下,5G方面的标准和白皮书至关重要,它们指导和推动了5G 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中西部宽带投入十年内无法回收 国内宽带战略亟待政府专项资金支持
![中西部宽带投入十年内无法回收 国内宽带战略亟待政府专项资金支持](https://img.taocdn.com/s3/m/27ee2f0f581b6bd97f19ea0e.png)
Communicatio ns World Weekly3中西部宽带投入十年内国内宽带战略亟待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本刊记者|陈琛业内人士呼吁政府出台宽带国家战略,并以政府补贴等方式帮助运营商解决目前宽带投入回收期过长的问题。
5月20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主办的“2011宽带通信及物联网高层论坛”在京举行。
本届论坛以“融合宽带价值”为主题,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三大运营商、业内研究机构等的领导与代表对宽带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行业重点话题进行了交流探讨,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还在会上发布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和《中国物联网白皮书(2011)》。
当前,固移宽带、物联网、云计算协同发展的融合宽带已成行业发展趋势,其中,战略机遇方面,与会领导与专家肯定了国家宽带计划对行业持续发展、国民经济拉动以及缩小数字鸿沟的积极意义,中国电信科技委主任韦乐平、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更呼吁出台宽带国家战略,并以政府补贴等方式助力运营商解决目前宽带投入回收期过长的问题;发展现状方面,调查显示,虽然我国宽带在下载速率、普及率以及资费收入占比等领域仍落后于发达国家,但我国移动用户对于移动互联网业务尤其是娱乐业务的兴趣与需求却显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韦乐平还特别指出,相比其它领域的布局,物联网、云计算对运营商的营收贡献可能十年后才会明显体现。
中、西部宽带尤需政府补贴目前,国家已明确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发展,工信部副部长奚国华在本届论坛期间透露,相关部门正在编制我国“十二五”宽带计划。
“‘十二五’期间,宽带将成为信息通信行业关键性的驱动力,”韦乐平表示,“目前,全国宽带发展现状良好,过去6年间,全国宽带用户数增长5.3倍,年均增长1700万户,收入增长方面,2010年我国电信行业整体宽带收入为90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6%。
”对于国家宽带战略,邬贺铨认为,发展宽带不仅有利于信息通信行业可持续发展,更利于促进经济、服务民生,“韩国有I T 大运河计划,美国提出连接美国宽带计划,多个国家都出台国家宽带激励计划是看到了宽带对于社会及经济的积极意义,据统计,宽带服务每增加10个百分点将会给该国带来1.3个百分点的GDP 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2011年5月版权声明本白皮书版权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并受法律保护。
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白皮书文字或者观点的,应注明“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院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前言发表《移动互联网白皮书》,旨在与业界分享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研究成果。
移动互联网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这两个发展最快、创新最活跃的领域连接在一起,并凭借数十亿的用户规模,正在开辟信息通信业发展的新时代。
移动互联网所改变的绝不仅仅是接入手段,也绝不仅是桌面互联网的简单复制,而是一种新的能力、新的思想和新的模式,并将不断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业务形态和商业模式。
在移动互联网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的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对我国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是中国信息通信业发展和创新的重要方向。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很早就预见到移动互联网的重大趋势。
自2007年起启动了重大课题,对移动互联网的战略、技术、业务、安全、监管进行系统研究,成果为业界广泛引用。
本白皮书展示了我院在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部分研究成果,希望能为业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目录一、移动互联网的内涵和体系 (1)二、移动互联网给信息通信业带来的影响与变革 (7)三、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与格局 (12)四、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模式解析 (23)五、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状况 (34)六、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45)图目录图1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 (2)图2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方向 (2)图3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体系图 (3)图4 移动互联网主流软件平台架构体系 (5)图5 AP+基带芯片架构 (6)图6 多核基带芯片架构 (7)图7 操作系统与Unix、Linux的关系图 (14)图8 2010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机OS市场份额 (15)图9 移动终端操作系统三大阵营示意图 (16)图10 HTML5技术示意图 (26)图11 谷歌Android与GMS、谷歌业务之间的关系 (30)图12 产业架构发展的一般规律示意图 (33)图13 中国电信的“天翼工厂”模式 (40)图14 2010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应用状况 (41)图15 主流程序商店内应用数量对比 (44)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年)一、移动互联网的内涵和体系1. 内涵和要素移动互联网是以移动网络作为接入网络的互联网及服务。
移动互联网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应用服务。
2. 体系2.1 移动互联网业务体系从目前看,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类,如图1所示:一是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向移动终端的复制,从而实现移动互联网与固定互联网相似的业务体验,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基础。
二是移动通信业务的互联网化,如3公司与Skype合作推出的移动VOIP业务、中国移动的飞信业务等。
三是结合移动通信与互联网功能而进行的有别于固定互联网的业务创新,这是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方向;如图2所示,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关键是如何将移动通信的网络能力与互联网的网络与应用能力进行聚合,从而创新出适合移动终端的互联网业务,如移动Web2.0业务,如微博、移动位臵类互联网业务等。
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图1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体系图2 移动互联网的业务创新方向2.2 移动互联网技术体系移动互联网作为空前广阔的融合发展领域,与广泛的技术和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 移动互联网白皮书 (2011年)相关联,纵览当前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技术的发展,其主要涵盖六大技术产业领域。
● 移动互联网关键应用服务平台技术● 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 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 移动互联网安全控制技术由于当前移动互联网的特点集中于终端,各方巨头竞争焦点也在终端,因此智能终端软、硬件技术是移动互联网技术产业中最为关键的技术。
移动互联网技术产业体系示意图如图3。
移动智能终端软件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平台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平台技术移动智能终端原材料元器件技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网络平台技术移动互联网安全控制技术图3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体系图移动互联网白皮书(2011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在移动互联网的整体架构中,终端占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不仅是由于当前移动互联网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体系林立、平台多样化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移动终端的个性化、移动性、融合性的诸多特点本身就是移动互联网发展创新的根本驱动力,对移动互联网的研究不可能绕开终端而仅关注移动互联网业务和服务,不仅如此,终端的软、硬件还是移动互联网研究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1)终端软件平台体系目前主流的移动终端软件体系包括四个层次:基本操作系统、中间件、应用程序框架和引擎及接口、应用程序。
其中基本操作系统包括操作系统内核和对硬件和设备的支持如驱动程序,中间件包括操作系统的基本服务部分,如核心库、数据库支持、媒体支持、音视频编码等,应用程序框架和引擎及接口包括应用程序管理、用户界面、应用引擎,用户界面和应用引擎的接口等。
应用程序一般包括两大类:面向Web的轻量级应用、本地应用。
主流移动终端软件平台体系抽象示意图如下图所示:中间件应用程序基本操作系统Java 虚拟机操作系统内核硬件&设备支持重要但可选功能必备功能Java 类库OS 基本服务应用程序框架/引擎、接口应用框架/UI 接口应用引擎接口终端能力接口应用程序框架/UI 应用程序管理UI 框架各类应用引擎:定位、搜索、游戏Widget 引擎Flash支持应用引擎Web 应用本地应用第三方应用Widget 浏览器设置应用商店第三方应用联系簿拨号第三方引擎第三方应用系统服务、核心库、媒体支持、音视频编码、数据库支持、网络服务等图4 移动互联网主流软件平台架构体系(2)终端硬件平台体系处理器芯片是移动智能终端硬件体系的核心部分。
传统手机芯片包含基带芯片、射频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和存储芯片。
其中电源管理芯片通常与基带同设,存储芯片负责数据的存储,射频芯片负责信号的收发,基带负责信号的处理。
基带芯片实现了传统手机最核心的通信信号处理功能,相当于传统手机的CPU ,与嵌入式软件紧密关联。
智能手机引入的大量应用促生了应用处理芯片(AP ),以支持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以及音视频、图像等功能的实现,与基带芯片一起成为智能手机的CPU。
在实际商用中,既有AP+基带芯片的分离方案,如图5;也有更为主流的多核基带芯片方案(能耗小、省电、省空间),即通过集成2个以上ARM 内核和2个以上DSP内核,在一个芯片中同时实现应用处理和基带功能的方案,如图6。
音频处理器视频处理器图像处理器硬件加速主处理器ARM主处理DSP硬件加速输入输出射频芯片存储器电源管理芯片图5 AP+基带芯片架构ARM处理1通信处理ARM处理2操作系统多媒体应用主DSP通信算法,编解码辅DSP应用算法,编解码射频芯片存储器电源管理芯片图6 多核基带芯片架构除核心芯片外,终端硬件还包括外设部件,如显示屏、键盘、面板、SD卡、摄像头、传感器等,目前外设领域创新迅速,既有功能的变化,也有新硬件的添加,如在iPhone等新一代智能机中,显示屏由单纯的显示器件变为可触摸的输入类器件,键盘功能从硬实现变成软实现。
摄像头和外存储等配件等级不断提升,而重力、方向、温度、距离等传感器逐步被引入中高端智能终端,支持传感类新型应用。
二、移动互联网给信息通信业带来的影响与变革1. 影响移动互联网目前已经成为信息产业当中发展最快、竞争最激烈、创新最活跃的领域,并给信息产业中的主要领域带来巨大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让互联网进入新的产业周期。
一是互联网的接入终端形态发生变化,并成为产业的基本要素。
移动上网终端数量已超过PC,在2010年第四季度占移动互联网消费主体的移动智能终端的销量也已超越PC,人们接入互联网的主要方式发生变化,而移动终端的独特性让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互联网产业的基本要素——终端成为关键环节,谷歌以智能终端操作系统Android而非Chrome(所谓Web 操作系统)为支点发起了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竞争。
二是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重心、用户消费方式和业务组织模式发生了重要变化。
互联网业务及信息逐步从以PC为中心转变为以手机为中心:短短两年多时间苹果App Store应用超过30万,下载次数超过100亿,我国新浪微博用户在2010年增长了25倍,超过一亿用户规模。
在业务的爆发性发展下,以应用程序为中心的应用商店模式改变了用户使用、购买互联网服务的方式,让应用程序与浏览器平分了用户的业务入口;在业务组织方面,应用商店的影响更为深远,其改变了互联网业务的开发、提供和产业链组织方式,以苹果、谷歌公司应用商店的爆炸性成长为代表,形成了以终端和互联网为中心、基于接口开放和开发者广泛参与的新的互联网业务模式。
移动互联网跨越了产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壁垒,让互联网公司、消费电子公司、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甚至芯片厂商之间形成短兵相接的竞争,其融合效应远远超过目前所有已知的产业融合如固定与移动融合、三网融合,让互联网延伸至更广泛的领域、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移动互联网让移动通信产业发生颠覆性变化,基本的业务模式、商业模式和资源发展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应用商店模式成为移动通信(数据)业务的主导业务模式,以I-Mode和移动梦网为代表、以移动网络为中心的封闭花园模式被颠覆和超越,电信运营商在通信领域仅存的贴近用户和理解用户感知的优势被颠覆,在新一轮的浪潮中逐渐被边缘化;不仅如此,移动运营商的命脉业务移动话音正在受到破坏性创新的威胁——移动终端的融合性让移动V oIP、移动即时消息与互联网服务融为一体,正在替代基本的移动通信业务,电信运营商原有的商业模式受到巨大冲击;同时,移动互联网带动了移动网络流量的爆炸性增长,导致无线网络资源加速消耗和服务质量的急剧下降。
2010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同比增长159%;据思科预计,2010-2015年全球移动数据流量复合增长率将达92%。
无线资源稀缺性和无线环境突变性导致的带宽资源矛盾更加尖锐和长远,传统的资源构建和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挑战。
2011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其“国情咨文”讲演中提出高速无线网络将作为美国实施“基建超越”计划最重要的两项基础设施之一,五年内覆盖98%的美国民众。
移动互联网推动了移动终端产业跨越式发展,终端能力、形态、与服务的关系都发生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链在移动互联网的驱动下迅速进化,在谷歌Android影响下,移动终端操作系统开源、开放和免费的趋势风靡,极大的调动了开发者、硬件厂商的参与热情,终端系统软件、硬件适配成本大幅度降低,低端移动智能终端的成本迅速降低到100美元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