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档案的文化建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档案的文化建设
作者:叶巧玲
来源:《速读·上旬》2017年第04期
摘要:档案文化是档案记录时代文明成果的具体体现。

随着我国档案体制改革的深化和档案管理的加强,加强档案文化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分析了档案文化属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档案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与瓶颈及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关键词:档案文化;困境;对策措施
档案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民族文明传承的不竭源泉。

新形势下,继续解放思想、不断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档案文化建设,是适应时代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

一、档案文化属性的理论及实践意义
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档案和人类文化的发展具有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承关系,有着其他一些文化分支所不具备的特点。

因此可以说没有档案不可能有人类文明的星火相传、世代传承,没有文化也不会有档案的形成、流传,以及档案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而对档案文化的这种特质,则是人们经历很长时间才会逐渐认知的。

档案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是客观存在和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档案具有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特性;反映着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特性。

档案的载体形态,档案的形成与管理,乃至档案开发与利用等各个环节和层面,与一定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档案工作的各个环节,无不渗透着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人类的文化取向。

从档案载体的演变过程来看,经历了结绳、刻契、龟甲,到后来的竹、帛、纸张,以至今天的磁带光盘、胶片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与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是同步运行的。

因此,从人类学角度出发,档案的文化属性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而档案文化属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档案文化的弘扬具有很强的指导价值。

这种价值主要是:
(1)解读文化遗产的凭证。

档案的这种独特文化功能得到世界文化发展史的充分印证,反过来又成为人们拜读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通道。

(2)传承人类文明的使者。

在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中,每个民族在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进程中都创造了特定的历史文化。

这些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长期延续,传承不辍,构成了世界文明多姿多彩的瑰丽画卷。

而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与档案文化功能分不开的,档案在民族文化传承中处于基础地位。

由于档案延续了民族文化成果,通过对它的开发利用,可以达到发展已有文化成果的目的。

(3)教育人民的工具。

档案史料具有真实性、权威性的特征,是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

利用档案蕴含丰厚文化资源,通过举办档案陈列、展览等社会教育活动,能够发挥资治教化、陶冶情操、传承民族文化的作用。

档案以其独有的魅力,正在成为吸引社会受众眼球受到广泛关注的地方。

二、档案文化建设存在的困境与瓶颈
1.价值本质认识上的非充分性
我们对档案文化价值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随着档案学的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

长期以来,档案文化的发展相对迟缓,档案的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的长期不被认识和不被挖掘。

后来,从基础认识逐渐提升、拓展到了一定认识,反映了我们对档案文化价值本质认识深化的轨迹。

但总体而言,我们对档案文化价值本质的认识相对浅显,具有局限性,不全面、不系统,偏重于档案资源等物质层面的研究,对档案管理等精神层面的探索仍显零碎,不深入、不完整。

2.工作体制上的非文化性
21世纪的新档案观要求凸显档案的社会文化价值和功能。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档案馆并没有正视自身文化事业机构的性质,更多的被标以行政机构属性,是政府机构的附属。

由于档案的文化功能长期被淡忘,档案作为文化有机构组成部分的价值被忽视,文化形象在社会中还未完全树立,这直接影响了其社会功能的发挥,也一定程度上制约档案文化建设进程。

3.社会转型带来档案文化冲突
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在各个领域的深入,档案文化也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信息社会化使得档案文化传播方式从原来的单一趋向于多元化,互联网成了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电子文件本身所具有的种种特质给原有的档案文化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要求档案工作人员提升自身素质,适应信息化社会,掌握网络技术,把握网络传播规律。

另一方面要求档案部门要打破原有传统思维的约束,引入新的服务理念与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拓展原有的服务对象,以期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求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三、推进档案文化建设的途径
1.加强调研,深化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推进档案文化建设,需要先进理念的引导,这就需要加强档案文化建设专题调研,召开座谈会、新闻发布会,以加强对档案工作的认识。

全面挖掘整理与合理妥善保护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遗产,深入基层,进行有关文化资料的摸底调查工作。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广泛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意见,扎实推进档案工作,确保档案文化建设顺利实施。

2.建立评审准入机制
档案接收工作是档案工作的起点和基础,也是提高档案馆文化品位、提升档案馆权威性的起点。

为了准确鉴别档案史料的真伪和价值,保证进馆档案资源的质量,建立流畅的档案接收工作流程迫在眉睫。

因此,应当成立由档案馆资深工作人员、社会学者及专家等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进馆档案进行认定和评价,以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替代性为出发点,确定进馆档案的价值和等级,为档案鉴定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3.做好档案接收征集工作
没有档案资源的档案馆,就无档案文化可言;没有特色的档案资源,就很难开发出具有利用价值的档案文化产品。

因此,要做好档案接收工作,除依法接收本馆接收范围内的档案之外,还要加大民生档案资源的接收力度,要特别注意挖掘地方档案资源,加强特色档案建设力度,如名人、名品、名企档案,城市记忆、文化遗产、民俗风貌、名胜古迹等档案资源,以形成多元化馆藏结构。

4.提升档案馆文化形象
人们在得到档案服务的同时,应能充分领略深厚的文化气息,享受档案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全国各地纷纷把新馆建设纳入“十二五”规划,我们应以新馆建设为契机,做好档案形象标识的征集和设计工作。

一个庄重、简洁且富有创意的标志,加上富有文化品位与格调的环境布置,既能提升档案服务部门的文化品位,又能营造档案工作环境的文化氛围,更好地树立和宣传档案工作面向社会、服务大众的良好形象和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王英玮.档案文化论[J].档案学通讯,2003(2).
[2]翟春燕.档案文化建设初探[J].兰台内外,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