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12A危代裁歹
教学研究•教法新探
基于家、校、社协同的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实践研究
文/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明强小学唐红
【摘要】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小学生生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笔者旨在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当下职业的初步认知和未来职业的憧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生涯教育家、校、社协同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引导小学生对当下社会职业进行初步感知、简单体验和对未来职业的憧憬与遐想的启蒙教育。

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生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中小学生涯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新时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开展的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是从我校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规律和成长需求岀发,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联动机制,构建分年段的职业启蒙教育的实践模块,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当下职业的初步认知和未来职业的憧憬以及对自我、社会、世界的积极认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一、学校教育是小学生职业启蒙的主要载体
考虑到学生走近真正职场的机会并不多,我校对校园活动重新进行梳理、整合、设计,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理念和目标,创设了教育性、人文性、趣味性相结合的职业启蒙教育主题活动。

低年级结合午间微社团和读书节开展“角色游戏体验”“职业绘本阅读”等活动;中年级结合家长课程和校庆纪念日,邀请学生父母讲述职业故事、开展“校园职业大发现”等活动;高年级结合“校园小当家”主题开展“校园职业体验”活动。

其中已开展的“午间十二点”系列活动,我们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校园午间最忙碌的清洁工、保安、食堂工作人员身上,跟随他们去体验普通劳动者的职业岗位。

在这样的校园职业体验活动中,我们给学生创设了劳动体验的机会和平台,学生在实践中获得认知、提升能力、启迪心灵的同时也对校园职业有了初步认知,形成朦胧的职业意识和理想,为今后渐进式地寻找生涯发展的方向提供了实践依据。

二、家庭实践是小学生职业启蒙的练兵场
家庭是儿童最早能接触职业相关概念的场所,父母是儿童最直接的职业启蒙者。

家庭教育虽然没有系统地承载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但家庭成员的职业情况、家庭内部的分工、合作等元素与职业启蒙教育内涵相契合。

因此,我们为不同年段的学生设计了相应的家庭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和实践体验活动。

仁制作图谱,了解职业
家庭成员的职业情况往往是一个人认识职业的起点,也是选择未来发展方向的重要参考,对一个人的生涯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从家庭中获取职业启蒙的信息,完成家庭职业图谱。

依据年段特点,我们引导低年段学生在家长指导下制作家庭职业图谱,采集家庭成员的基本职业信息,如姓名、学历、职业、专业技能等。

中年段学生在此基础上采集更多的职业信息,如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主要职责、工作难度等,以此来拓宽对家人职业的认识面。

高年段学生更进一步,采用打电话、写信、调查问卷等方式来获取整个家族成员的信息,完善家族职业图谱。

2.家庭岗位,体验职业
在家庭实践层面,我们引导家长打破家庭分工的壁垒,把孩子看成是承担家庭责任的一员,让其参与到家庭社会化分工的任务中,通过“我是家庭一份子—
—家庭岗位我来做”的长程活动来推进家庭实践模块。

低年段学生选择自己力所能及和感兴趣的岗位,比如浇花、摆碗筷、洗袜子等,培养最基本的职业劳动兴趣和意识。

中年段学生在家庭分工中开始体现职业角色意识,劳动岗位的难度系数也相应提高。

有的学生化身为“小厨师”,烧简单的饭菜、收拾厨房;有的晋级为“家庭会计”,负责记录家庭开支预算,这些身份的转变,锻炼了学生基本的职业劳动能力。

高年段学生要独立完成某一项家庭任务,如独立策划一个生日派对。

生日预算、邀请客人、购买食材、布置环境、组织游戏、清理保洁,全部由学生自己一手操办。

这样的经历激发了学生的无限潜能,使他们清
53
观代毅厅2019/12A
教学研究•案例分析
初中生拒学行为现状及对策探析
文/上海市建平实验中学刘丽秋
【摘要】近年来,拒学学生数量在不断增加,这对学生个体、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基于此,本文从个案角度,对拒学概念、研究现状以及形成原因等方面予以分析探讨并提出了解决建议。

【关键词】初中生拒学对策建议
什么是拒学行为?国外有关研究认为,拒学行为是指学生在学校注册期间应当上学,却间歇性不上学的行为。

这是一个相对宏观的定义,国内研究则更具体,指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的任何拒绝上学或不能在课堂坚持一天并表现出一系列身心症状的心理问题。

研究发现,大约有5%~8%的青少年群体时不时地表现出拒学行为。

但因国内有关拒学行为的研究相对薄弱,很多家长、教师对此不大了解。

具有该种行为的学生,往往处在很痛苦、焦灼和压抑的状态,却又不知问题何在以及如何解决。

本文选取初中预备年级和初三年级出现的拒学个案进行剖析,希望能引起学校和家庭对拒学现象的重视和思考。

(上接第53页)
晰地获得与职业相关的体验与收获。

三、社会体验是小学生职业启蒙的重要途径
社会是实践的大熔炉,为了避免学生在职业体验时走马观花,我们对不同年段学生的社会体验活动进行精细化设计,依据职业启蒙的兴趣期、探索期、能力期,设置了不同年段的育人目标、实施内容和基本途径,形成了核心活动体验体系。

1.虚拟体验,激发兴趣
低年级的学生有探索社会的好奇心,但还不具备到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去体验的能力。

教师可以借助模拟性和趣味性兼容的儿童职业体验馆,让学生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参与职业游戏体验,从中认识和了解多种职业,形成对社会职业的初步认知。

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有较强的观察、沟通能力,教师和家长可以带领他们进入真实的社会职场进行初步的体验,如银行、消防中队、牙防所等。

通过相关人员的介绍,学生全面地了解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工
一、初中生拒学的现状
仁预备年级的拒学现象
出现拒学的学生往往会在刚入学的两个月之内出现这种情况,一般都是短暂性的一天、两天不能来学校。

他们在家会表现出哭闹,不愿意来学校;到学校会出现头疼、胸闷等躯体症状,上课提不起兴致,不愿意和同学交往等。

小张是一位刚入学一个月的男孩,已经有两次不来学校,第一次是妈妈请假的,说孩子身体不舒服,第二次家里人也不知道孩子没来学校。

班主任发现学生没到学校,联系家人,家人寻找后才发现孩子独自到家里的另一处房子去了。

经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的了解与咨询得知,他就是不喜欢读书,想一个
(下转第55页)
作难点等,再参与部分边缘性的工作,如清点钞票、如何使用灭火器等。

这样的走访体验,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观察、感悟、体验、收获,使学生对职业的认识,从幻想期逐渐步入到探索期中。

2.真实体验,加深理解
高年级的学生喜欢挑战,适应社会的能力更强。

我校充分发挥家长资源库的优势,设立了特别的“小不点上班日”,学生跟随父母一起上班。

变身大人之后,学生们明白了要承担责任、完成任务,更要感受挫折、克服困难。

在真实体验中,学生们体悟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家长们也深有感触。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成长、家长的认同就是职业启蒙教育最大的魅力,学生在真实体验中获得的教育和收获是任何一种教育都无可比拟的。


参考文献:
[1]朱凌云.中小学生涯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5.
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