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1. (6分) (2019高三上·定远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私家园林有两个体系:商人园林和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文人园林的几个要素都在其中了。
苏州园林大抵是文人园林,和扬州的商人园林______________,气息上不张扬,园主的为人也不张扬,所以在动荡岁月往往能逃过劫难,侥幸传承。
在我看来,苏州园林的历史并不重要,()。
园林的“园”繁体是“園”。
“園”是______________的象形:“園”据童寯先生说,“口”是围墙;“土”
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台楼阁;“口”居中,像是池塘;而剩下的那些笔画如石如树。
对于中国古人而言,“園”______________地表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更表现了一种内心生活。
也许是由于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
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尽管风格纷呈、______________,从季节入手,也可以按照艺术感觉把它们分出个春夏秋冬。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迥然不同地地道道惟妙惟肖气象万千
B . 迥然不同彻头彻尾力透纸背气象万千
C . 截然不同地地道道力透纸背云蒸霞蔚
D . 截然不同彻头彻尾惟妙惟肖云蒸霞蔚
(2)依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有一种对季节的敏锐。
B . 也许出于农业文明之故,中国文化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
C . 也许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
D . 绝对是农业文明的缘故,中国文化有一种对季节的敏感。
(3)依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重要的
B . 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C . 重要的是它在多大程度上把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递出来
D . 它能在多大程度上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至关重要
2. (2分)下列加线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为之踌躇满志
B .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始臣之解牛之时
C . 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提刀而立,为之四顾
D .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以无厚入有间
3. (2分)下列句子与“重为乡党所笑”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 . 屈原放逐
C .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D . 臣以供养无主
4. (2分)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小说中真正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文人参与创作的作品。
B .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得最好的一部作品,显示了高度的现实主义的成就。
原作者曹雪芹,高鹗续补。
C .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原名《诗》,又名《诗三百》,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
《诗经》虽是从民间搜集而来的,但毕竟是经过文人的加工创作而成的,因为还应属于文人诗。
D .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专史。
全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对中国小说的历史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5. (6分) (2020高一上·舒城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典,是指那些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
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按先哲的说法,它们是“不可企及的高峰”。
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经典小说文本,它们从不同题材和类型共同叙写了我们民族的心灵史。
比如《三国演义》,它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和历史启迪以外,更是一首宏大的英雄史诗。
它弘扬的是:民心为立国之本,人才为兴邦之本,战略为胜利之本。
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
它作为我们民族在长期的政治和军事风云中形成的思想意识和感情心态的结晶,对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另外,我国古典诗词,从《诗三百》《楚辞》到李杜、苏辛;散文从庄周到韩柳;戏曲从十大悲剧到十大喜剧:其中不乏经典名篇,几乎都是一座座永难挖掘尽的精神文化矿藏,其历史深度和文化反思力度,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底蕴,值得我们不断品味。
不仅仅是因为这些经典名著经过了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筛选,本身的存在证明了它们的不朽,因而需要反复阅读;也不仅仅因为随着我们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而需要重读、深读、精读,以获得新的生命感悟和情感体验。
这里说的经典阅读,是要从文化历史的发展过程着眼,摒弃种种错误阅读思想的影响,不断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本质。
重读的境界应当像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所言:经典,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新发现的书;经典,是即使我们初读也好像是在重温的书。
在阅读这个领域倒不妨借用这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所以,当你跳出传统阅读的思维模式和话语圈子,你才会明敏地发现一个个既在文本之外又与文本息息相关的事实。
因此开辟多向多元多层次的思维格局,培育自身建设性的文化性格,是我们在面对经典时必须要有的一种健康的阅读心态。
有位当代作家谈到阅读名著的感受,他认为阅读进入了敬畏,便有了一种沉重和无法言说的尊重,一种超越纯粹意义上的阅读的体味和凝思,进而有了自卑,深感自己知识的贫乏,对世界和中国历史竟那样缺少骨肉血亲的了解。
这就是经典的力量!在商业大潮和浮躁氛围下,我们更需要精神的滋养、心灵的脱俗。
文学艺术是最贴近人类灵魂的。
我们的使命是把阅读看成生命的一部分,因为阅读经典已经进化成了我们生命的一种欲望。
(节选自宁宗一《为什么经典值得反复品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典作品需要时间的积淀和淘洗,在一个时代曾经很流行的作品,并不能保证其将来能够被认为是经典。
B . 我们传统的经典作品,不论其体裁和题材,必定都是具有历史和文化的深度,触及我们民族的心灵之作。
C . 我们要采用“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阅读心态,也就是说要有自己的看法,脱离经典的文化束缚。
D . 经典之所以能够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敬畏之感,往往是因为个人阅读经典时感受到了它的厚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以宏大的英雄史诗《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了我们传统的经典小说对民族的精神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B . 本文在举例论证时,有详有略,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三国演义》,同时简要地分析了诗词、散文和戏剧。
C . 本文引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话,既是对经典特征的阐释,更是强调了阅读经典的感受和境界。
D . 本文重点论述了经典之于民族文化精神的意义,以此来强调阅读经典的目的和抵近其精神本质的方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 经典是“不可企及的高峰”,其社会认识、艺术表现具有永恒的不可替代和不可重复性。
B . 《诗三百》《楚辞》可谓是我国诗歌的源头,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富矿,每一首都值得不断挖掘。
C . 我们重读经典时,之所以还像初读那样,关键是个人人生阅历的积累和文学修养的不断提升。
D . 本文认为,商业因子侵入阅读世界,会影响经典阅读,就阅读而言,我们需要退守农耕文明时的清净。
6. (12分) (2019高二下·淄川月考)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私塾先生
唐凤雄
先前,桑槐坪唐氏祠堂里有一私塾。
私塾先生为村里一老学究,长须飘飘,一步三摇,才学渊博。
祠堂高大深邃,每日里书声琅琅,给田园平添几分雅趣。
老学究年逾六甸,面容慈祥,执一铁尺教鞭,四书五经堆砌台前,自有几分威仪。
而学生中桀骜不驯者有之,顽钝不化者有之,学究大伤脑筋,每言“人之初,性本善……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一脸惋叹状。
冷不丁,恍见私塾门口有人驻足,搁书去看,空无一人。
天井中几条小小鱼儿于清澈见底浅水里钻来钻去。
老学究便踱回去,继续授课,未几,又有了那种感觉,复去察看,直到祠外,见空旷田园有一牧童在牧牛。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老学究动了愁思,叹息着入祠。
一日,天色阴晦。
有人咣当一声将门撞开,身未见声先至:“夫子,土匪来了,土匪来了!”急呼阵阵。
老学究定睛一看,竟是那未及弱冠的牧童。
老学究慌了,倒是牧童不怕:“莫慌莫慌,土匪还在河对面哩,我再去缠一缠……”一溜烟就跑出祠堂。
土匪拥进桑槐坪,村人早就躲进山里了。
土匪洗劫村子,没见值钱东西,骂骂咧咧,走了。
一日,私塾放学后,老学究一个人踱着步走出祠堂,见不远处草坡上那牧童咬着草根心不在焉地牧牛,他径直走上前去:“娃,你随我来,给你一样东西。
”老学究柔声说。
牧童忐忑地随老学究进了祠堂。
老学究掩上门,掏出书。
“孺子可教也。
往后,你就不用偷偷摸摸听课了。
”
“先生!”牧童跪下了。
牧童唐力做了老学究的关门弟子。
一晃几年过去,学童又换了一轮,老学究须发皆白,一堆雪似的在祠堂蠕动。
在族人会上,他道出告老的念头,族人请问谁可接任,老学究手指一旁肃立的唐力:“他可担当矣。
”众人讶然。
一试之下,果然不负众望。
唐力做梦也不曾想到,年纪轻轻就做了私塾先生,自感责任重大,不敢误人子弟,授业之余,勤学苦练。
置身清风涤荡一净的祠堂,思及牧牛求学经历,恍然若梦。
就在这一年,年轻的私塾先生又遭遇了咄咄怪事。
秋凉一日,唐力正教习《三字经》这篇启蒙圣文,耳闻祠外沓沓之声,不经意地透过木窗朝外一觑,顿时大惊失色:一队扛枪的队伍正沿着石板路朝这边来了。
稍顷,他冷静下来,他想自己可以从后门逃过,可这些十岁以下的学童怎么办?乱糟槽一跑,还不叫乱枪打死?想到此,他极力压抑声音,对学童们说:“现在土匪来了,你们听先生的话,不要交头接耳,只管看书,不许走动。
”学童们一听土匪来了,吓得呜呜直哭,但见唐力镇静,也陆续安静下来。
几个扛枪的已进了祠堂。
唐力迎上去,见他们东张西望,就索性说:“长官行行好吧,这里只有学生,没值钱东西。
”
“嗬,还是个私塾嘛。
”扛枪的就想往里走。
唐力瞪圆眼睛,大步上前拦阻:“贼有贼路,匪有匪道,你们不能欺负孩子!”
正在此时,祠外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吵什么!”落音处,又一伙扛枪的拥着一挎驳壳枪头领模样的大汉进来了。
唐力心一横,想先求求情,万一不行就豁出命去,他于是请求头领手下留情,那头领不待他说完,笑了:“先
生你误会了,我们是工农红军。
”
“你们就是红军?”唐力听说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事,暗暗松了一口气。
“我们想借贵地开个会,行吗?”
“行的,当然行的。
”唐力喜出望外。
这队红军对地方果无骚扰,就在祠里开会休息。
大约开了半天会,就生火做饭。
那红军长官好歹要唐力和他们吃一顿饭,说:“你是先生,知书达礼,我张猛子是粗人,就是吃了不识字的亏呀。
”
这话唐力很受用。
临走时,红军走下祠堂台阶,又踅回来,重重地说:“我张猛子看你是个好先生,以后有机会,我张猛子保你上省城,做个官怎样?当然喽,我张猛子这条命那时还在才行哇……”说完,他大笑远去。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
十数年后,县里转来省城信函,正是那张猛子,邀唐力去省城发展。
其时桑槐坪也是沧海桑田,祠堂里的私塾已被政府兴办的公立小学取代,唐力便是小学唯一的教师。
唐力拿着张猛子的信很是为难:去吧,当时公立小学师资奇缺,他实在不忍心弃下那些学生不管;不去吧,不但拂了张猛子的美意,而且也错失了良机。
后来唐力依旧那件长衫,在祠堂里进出,把那些前尘旧事的惆怅,付于抑扬顿挫的吟诵之中了。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7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标题“私塾先生”一语双关,既指先前的老学究,又指后来的唐力。
两人虽然时代不同,年龄迥异,但都不失为合格的“先生”。
B . “目送远去的红军队伍,唐力疑是梦幻,泪湿长衫”明写唐力,暗写红军,借写唐力的心理和神情,衬托出了红军是真正的人民军队。
C . 虽然小说对张猛子着墨不多,但是透过他的言行,读者可以看到—个威严直爽、爱护百姓、尊重人才、重诺守信的红军指挥官形象。
D . 老学究收唐力做了关门弟子,是为了报答唐力的救命之恩:土匪到来前,唐力不但跑到祠堂给他报信,而后又“再去缠一缠”土匪。
(2)小说中的唐力有哪些突出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两次写到土匪来到桑槐坪,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 (11分) (2019高二上·广西期中) 阅读《逍遥游(节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
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 绝云气,负青天绝:断绝
B . 彼且奚适也适:到……去
C .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匹:相比
D . 未有知其修者修: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此小大之辩也
B .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以五百岁为春
C . 腾跃而上御风而行
D . 奚以知其然也腹犹果然
(3)对这段文字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生命极为短促的朝菌、蟪蛄,一个活不到一天,一个活不到一年,与冥灵、大椿相比,不足为道。
B . 用“朝菌”“蟪蛄”“众人”与“冥灵”、“大椿”、“彭祖”对比,说明“小知”与“大知”的不同。
C . 彭祖不过活了八百岁,他与冥灵、大椿比起来,就如同朝菌、蟪蛄和冥灵、大椿相比,他的寿命是很短的,而世间众人往往同他相比,真是可悲。
D . 这段文字给人一种既夸张又鲜明的印象,与前文不是简单的重复,在论证上,它与篇首的内容相照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②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③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 (7分) (2018高二上·贵阳月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
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
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诗的第一句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渐衰颓的情况。
B . “两行雁带杜陵秋”,诗人希望鸿雁能将自己的思情带回故乡,寄寓着诗人对关中、故都的怀恋之情。
C . “横槊赋诗非复昔”,“横槊赋诗”指作者驻守边地军中吟诗之事,“非复昔”感慨良多,铁马往事仍萦怀。
D . “梦魂犹绕古梁州”,诗人经常怀念曾经的戎马生涯,“魂牵梦萦”正是其收复失土、报国心志的抒发。
E . 本诗写诗人登楼所见所想,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之思、赤子之情跃然纸上。
(2)本诗以“愁”字为线索,贯穿全篇。
请简要赏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
9. (2分)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②________,开国何茫然。
________,不与秦塞通人烟。
(李白《蜀道难》)
③________,________。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琵琶行》)
④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________,谁怕?________。
(苏轼《定风波》)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10. (5分) (2019高二上·南昌月考)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段话,不超过50个字。
暴龙是一种超大型的肉食性恐龙,生活年代距今约6850至6550万年。
它们的化石以前只是被发现于北美洲各地。
2019年7月29日,赣州被发现了一个巨大的恐龙足迹。
这是中国乃至亚洲首次发现暴龙类的足迹,对研究中国白垩纪最末期恐龙动物群的分布与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赣州享有“中国恐龙之乡”的称号,已经发现并命名的斑嵴龙、中国赣南龙、赣州江西龙等均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化石。
专家建议,将赣州的恐龙化石文化打造成赣州的新名片,全面推进赣州旅游事业的大发展。
11. (1分) (2020高二下·临沂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佛山、大明湖和约突泉,是济南的三大。
()。
泉太好了。
泉池差不多见方,三个泉口偏西,北边便是条小溪流向西门去。
看那三个大泉,一年四季,________,老那么翻滚。
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
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冬天更好,泉上起了一片热气,白而轻软,在深绿的长草藻上 _着,使
你不由的想起一种似乎神秘的境界。
():有的像大鱼吐水,极轻快的上来一串水泡;有的像一串明珠,走到中途又歪下去,真像一串珍珠在水里斜放着;有的半天才上来一个水泡,大,扁一点,慢慢的,有姿态的,摇动上来,碎了,看,又来了一个!有的好几串小碎珠一齐上来,像一朵攒整齐的珠花,雪白。
有的……这比那大泉还更有味。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名胜不舍昼夜游荡涌
B . 名胜昼夜不停飘荡挤
C . 圣地昼夜不停游荡挤
D . 圣地不舍昼夜飘荡涌
(2)文中画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永远那么纯洁,活泼,鲜明”,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3)请在文中括号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 (5分) (2017高一上·忻州月考) 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许多年前,一个十多岁的男孩来到杭州一老字号药房做学徒。
临行前,他的老祖母交代了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做事。
”男孩记住了这句话。
当学徒很辛苦,可得到的报酬却很少。
有一天,男孩打扫卫生捡到了几枚钱币。
他很缺钱,但他还是把钱捡起来交给了师傅。
这样的事后来还发生过多次,他都如数上交。
师傅每次见他来交钱,总是不置可否。
治咳嗽有一味药叫鲜竹沥,需要用火烤毛竹蒸出的水分。
这是一件细致活,烤好几两鲜竹沥往往需要烤上个把时辰。
男孩就老老实实地烤,一点一滴地收集,从来没想过往鲜竹沥中掺点水。
多年后,他成了某著名药厂的老总,他创出的品牌已热销了二十多年。
要求:①根据对上述材料的阅读理解,请从“铭记”“考验”“诚信”“坚守”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写作,700 字以上。
②文体(诗歌除外)自选,题目自拟。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4题;共12分)
1-1、
1-2、
1-3、
2-1、
3-1、
4-1、
二、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
5-1、
5-2、
5-3、
6-1、
6-2、
6-3、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7-1、
7-2、
7-3、
7-4、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8-1、
8-2、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
9-1、
六、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 10-1、
11-1、
11-2、
11-3、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