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高三高中生物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高三高中生物月考试卷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DNA遗传信息改变
B.细胞衰老时核DNA分子数会发生改变
C.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DNA的水解
D.细胞癌变后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与正常细胞相比会有所改变
2.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

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的关系如图。

与此原理最相近的事实是
A.一般生长在背阴处的植物叶肉细胞所含叶绿素比生长在向阳处的要多一些
B.鼢鼠长期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视觉极不发达
C.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D.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3.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4.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④的形成主要由②完成
B.图中⑤主要通过胞吐进行释放
C.若刺激A点一次,图中电流计B将来回偏转一次
D.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5.为验证营养物质能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

对插条的处
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排除生长素的干扰
B.实验结果是细胞分裂素可增大叶面积相对值
C.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B叶片运输
D.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营养液中有相同的结果
6.右图示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捕食, 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
B.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
C.甲种群对乙种群的进化起抑制作用
D.甲乙种群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二、综合题
1.(10分)(1)对某品种茶树在恒温25℃时的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假设该品种茶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

①该研究探讨了对该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该品种茶树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
为 klx。

②研究结果显示,恒温25℃时,一昼夜中(假定白天、黑夜各12 h),该品种茶树白天平均净光合速率应大
于μmol.g-1.h-1才会积累有机物。

C点时该品种茶树实际光合速率为μmol.g-1.h-1。

③B点时该品种茶树根尖细胞形成ATP的场所有。

④若将温度调节到30℃(其他条件不变),则A点将会向移动,B点将会向移动。

(2)为了确定茶树栽培的合适密度,研究者对密度从10000株/公顷到20000株/公顷的处理进行产量(万千克/公顷)测定,其密度梯度为2000株/公顷。

请你为该实验设计一个产量测定记录表。

2.(9分)下图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上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_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进行调节。

两者均是与甲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相应的结合后起调节作用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这是一种调节机制。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

3.(11分)碗豆高茎(D)和矮茎(d)的基因,圆粒(R)和皱粒(r)的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

现有高茎圆粒和矮茎皱粒两个纯合豌豆品种,欲培育出高茎皱粒豌豆新品种。

请将以下简单的计划补充完整并进行相关的分析。

Ⅰ.育种计划
(1)第一年:①将上述两品种的豌豆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地块上,获得亲本植株。

②若以高茎圆粒豌豆为母本,则需在_______以前对母本进行人工去雄和套袋操作。

③在适宜时期取矮茎皱粒豌豆的花粉对母本进行人工授粉。

④收获F
1
种子。

(2)第二年:①种植F
1种子,获得F
1
植株。

任其自交,获得F
2
种子。

②选出F
2种子中的________,这样的种子约占F
2
种子总数的________。

(3)第三年:①种植第二年选出的F
2种子,获得F
2
植株。

②只保留F
2植株中的________,这样的植株约占本年植株总数的________。

③任其自交,产生F
3种子单独收获,分别种植在不同地块上,获得多份F
3
种子。

(4)第四年:将多份F
3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地块上,获得F
3
植株;从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所需纯种。

Ⅱ.相关分析
(1)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

(2)在此育种计划中,F
2种子将出现________种基因型,F
3
种子将出现________种基因型。

(3)利用上述亲本,若想快速培育,可采用的方法,其原理是。

4.(9分)一科研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2)。

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法。

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 m×2 m
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株/m2。

(2)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5~2009年间其种群数量呈型曲线增长。

(3) 调查结果表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可以抑制龙葵等植物的生长。

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
究这一假设。

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

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

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

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

第四步:。

第五步:。

预期结果及结论:。

5.[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回答有关胡萝卜素提取的问题:
(1)工业上可以用微生物的发酵来获得β-胡萝卜素。

①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发酵菌种迅速繁殖,应用________培养基。

③发酵过程中应采用________技术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保证发酵正常进行。

(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
①石油醚是理想的萃取剂,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②萃取过程采用水浴加热,不用明火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胡萝卜的根尖细胞组织培养,则培养成的植株叶片的颜色为________,说明根尖细胞________。

6.[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选取A、B植株的细胞进行如下图操作,请回答问题:
(1)实现图中的①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②过程的发生,必须进行____________,其方法有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3) 若细胞A内含a个染色体,细胞B内含b个染色体,则“杂种细胞”内含________个染色体;若A、B植株采用
常规杂交育种方法成功的话,得到的后代含_____个染色体,必须用______________来处理幼苗,才能得到可育
的杂种植株,其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

这两种方法相比,体细胞杂交方法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原生质体A为小鼠的浆细胞,原生质体B为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诱导二者融合时,独特的方法是用处理。

山西高三高中生物月考试卷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的原因是核DNA遗传信息改变
B.细胞衰老时核DNA分子数会发生改变
C.细胞凋亡的根本原因是DNA的水解
D.细胞癌变后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与正常细胞相比会有所改变
【答案】D
【解析】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核DNA遗传信息没有发生改变,故A错误;衰老是细胞的生理状
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发生变化,但遗传物质不发生改变,故B错误;细胞凋亡是一个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的过程,DNA不水解,故C错误;癌变是指在致癌因
子的作用下,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恶性增殖细胞,则癌细胞中mRNA的种类和数量与
正常细胞相比会有改变,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分化、细胞衰老、细胞凋亡和细胞癌变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水中氧含量随水温的升高而下降。

寒温带湖泊中的某动物,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含量与其生活的水温的关系如图。

与此原理最相近的事实是
A.一般生长在背阴处的植物叶肉细胞所含叶绿素比生长在向阳处的要多一些
B.鼢鼠长期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视觉极不发达
C.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
D.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
【答案】A
【解析】生长在背阴处的植物叶肉细胞所含叶绿素比生长在向阳处的要多一些,与题干原理相符,故A正确;鼢
鼠长期栖息在土壤潮湿、疏松的洞中,视觉极不发达,是由于长期的黑暗生活自然选择的结果,与题干原理不相符,故B错误;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无氧时进行无氧呼吸,与题干原理不相符,故C错误;甲状腺激
素的分级调节,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与题干原理不相符,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命活动的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3.现有大小和生长状况相同的同一品系小鼠甲、乙、丙及另一品系小鼠丁,并对甲、乙、丙分别做如下处理:
A.乙、甲 B.乙、丙 C.甲、丙 D.丙、甲
【答案】B
【解析】在器官移植中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起作用,将丁的皮肤移植到乙的体表上,由移植皮肤(抗原)刺激产生抗体和效应T细胞影响,移植皮肤14天后脱落,这时已产生了记忆细胞,当再移植丁的皮肤到乙的体表上,记
忆细胞迅速产生大量的抗体和效应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所以移植的皮肤最易脱落;丙组切除胸腺后影响T细
胞的分化,从而影响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所以移植的皮肤最易成活,综上所述,B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
容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4.下图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图中④的形成主要由②完成
B.图中⑤主要通过胞吐进行释放
C.若刺激A点一次,图中电流计B将来回偏转一次
D.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①线粒体、②高尔基体、③内质网、④突触小泡、⑤神经递质。

突触小泡中含有神经递质,形成与②高尔基体有关,故A正确;突触小泡会与突触前膜结合,然后以胞吐的方式把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
细胞膜的流动性,故B正确;若刺激A点一次,使电流表右接触点先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偏转,当局部电流流
过后,右接触点恢复外正内负,左接触点变为外负内正,电流表再次偏转,共偏转两次,故C错误;信息传递是
耗能过程,若抑制细胞的呼吸作用,则能量释放减少,将会影响神经兴奋的传递,故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突触结构以及兴奋的传递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5.为验证营养物质能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

对插条的处
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排除生长素的干扰
B.实验结果是细胞分裂素可增大叶面积相对值
C.由实验结果可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B叶片运输
D.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营养液中有相同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根系和幼芽产生的细胞分裂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为避免其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必须除去,故A
错误;据图2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因变量是叶面积相对值,故B正确,在实验Ⅰ中,对A
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生长受抑制,故C错误;实验目的是探究细胞分裂素的作用,需要突出细胞分裂素的
作用,若用营养液,外来营养物质对植株的生长也会有一定的作用,不能表明细胞分裂素的作用,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的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右图示有捕食关系的两个种群。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通过捕食, 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
B.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
C.甲种群对乙种群的进化起抑制作用
D.甲乙种群相互选择共同进化
【答案】C
【解析】据图分析,先到波峰的甲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则通过捕食,甲种群的能量可以流向乙种群,故A正确;甲种群可以调节乙种群的个体数量,乙种群也可以调节甲种群的个体变化,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故B正确;不同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如甲、乙种群
相互选择,实现共同进化,故C错误,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捕食关系、共同进化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运用这些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生物学问题。

二、综合题
1.(10分)(1)对某品种茶树在恒温25℃时的有关研究结果如下图所示(假设该品种茶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

①该研究探讨了对该品种茶树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该品种茶树达到最大光合速率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
为 klx。

②研究结果显示,恒温25℃时,一昼夜中(假定白天、黑夜各12 h),该品种茶树白天平均净光合速率应大
于μmol.g-1.h-1才会积累有机物。

C点时该品种茶树实际光合速率为μmol.g-1.h-1。

③B点时该品种茶树根尖细胞形成ATP的场所有。

④若将温度调节到30℃(其他条件不变),则A点将会向移动,B点将会向移动。

(2)为了确定茶树栽培的合适密度,研究者对密度从10000株/公顷到20000株/公顷的处理进行产量(万千
克/公顷)测定,其密度梯度为2000株/公顷。

请你为该实验设计一个产量测定记录表。

【答案】(1)①光照强度 12.5
②8 33
③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④下右
(2)
【解析】
(1)①据图分析,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图乙分析,光照强度为12.5 klx光合速率达
到最大。

②图甲分析,光照强度为0时,净光合速率为-8μmol·g-1·h-1,即呼吸作用速率为8μmol·g-1·h-1。

有机物的积累量=
净光合量-黑夜呼吸作用量,则净光合作用量=8×12μmol·g-1,则平均净光合速率应大于8μmol·g-1·h-1才会积累有机物;据图乙分析,C点时净光合量为25μmol·g-1·h-1,则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速率
=25+8=33μmol·g-1·h-1。

③根尖细胞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则形成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④A点代表呼吸作用速率,温度由25℃上升到30℃,呼吸作用速率升高,CO
的释放量增加,则A点将会向下移
2
动。

B点代表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速率等于呼吸作用速率,温度由25℃上升到30℃,光合作用速度降低,要达到
与呼吸作用相等,需要增加光照强度,B点将会向右移动。

(2)根据题意,实验目的是“确定茶树栽培的适宜密度”,则实验的单一变量是密度,密度从10000株/公顷到20000株/公顷,其密度梯度间隔为2000株/公顷,则可确定密度范围;因变量是产量。

【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2.(9分)下图示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的相关机制,请据图回答问题:
(1)由上图可知,对甲细胞的调节,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_直接进行调节,还可通过有关进行调节。

两者均是与甲细胞的细胞膜表面相应的结合后起调节作用的,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的功能。

(2)图中A处的信号转换过程为。

(3)若甲细胞为下丘脑细胞,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甲细胞分泌的物质会,这是一种调节机制。

(4)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为。

【答案】(1)神经递质激素受体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2)电信号→化学信号
(3)减少(负)反馈
(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解析】
(1)由图可知,甲细胞是受体细胞,既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还可由甲状腺
细胞分泌有关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

体现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功能。

(2)突触小体是神经细胞的轴突末梢膨大部分,当神经兴奋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至该部分时,即电信号的形式,使突触小体中的突触小泡运动到突触前膜,并将其中的化学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转换成化学信号,即电信号→化学信号。

(3)当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时,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会减少,这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理。

(4)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理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3.(11分)碗豆高茎(D)和矮茎(d)的基因,圆粒(R)和皱粒(r)的基因位于不同对染色体上。

现有高茎圆粒和矮茎皱
粒两个纯合豌豆品种,欲培育出高茎皱粒豌豆新品种。

请将以下简单的计划补充完整并进行相关的分析。

Ⅰ.育种计划
(1)第一年:①将上述两品种的豌豆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地块上,获得亲本植株。

②若以高茎圆粒豌豆为母本,则需在_______以前对母本进行人工去雄和套袋操作。

③在适宜时期取矮茎皱粒豌豆的花粉对母本进行人工授粉。

④收获F 1种子。

(2)第二年:①种植F 1种子,获得F 1植株。

任其自交,获得F 2种子。

②选出F 2种子中的________,这样的种子约占F 2种子总数的________。

(3)第三年:①种植第二年选出的F 2种子,获得F 2植株。

②只保留F 2植株中的________,这样的植株约占本年植株总数的________。

③任其自交,产生F 3种子单独收获,分别种植在不同地块上,获得多份F 3种子。

(4)第四年:将多份F 3种子分别种植在不同地块上,获得F 3植株;从____________________获得所需纯种。

Ⅱ.相关分析
(1)杂交育种所依据的主要遗传学原理是________。

(2)在此育种计划中,F 2种子将出现________种基因型,F 3种子将出现________种基因型。

(3)利用上述亲本,若想快速培育,可采用 的方法,其原理是 。

【答案】Ⅰ.(1)②自花传粉(开花) (2)②皱粒种子 1/4 (3)②高茎植株 3/4
(4)不发生性状分离的地块上(或全是高茎植株的地块上) Ⅱ.(1)基因重组 (2)9 3
(3)单倍体育种 染色体变异 【解析】
Ⅰ、第一年: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植物,为避免其自花传粉,需自花传粉之前对高茎的母本进行人工去雄和套袋处理。

第二年:由于F 1(DdRr )自交获得的F 2中皱粒种子的基因型为1/16DDrr 、1/8Ddrr 、1/16ddrr ,因此皱粒种子占1/4。

第三年:由于第二年中保留的是皱粒种子,皱粒种子中DDrr :Ddrr :ddrr=1:2:1,因此对于F 2植株,可以观察出其植株的高矮,淘汰矮茎植株,保留高茎植株,这样的植株(1DDrr 、2Ddrr )占当年总数的3/4。

第四年:种植F 3圆粒种子后长出的植株中肯定有发生性状分离的,即DdRr 、DdRR 自交获得的后代,而DDRR 自交的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获得所需的纯种。

Ⅱ、(1)杂交育种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2)F 1(DdRr )自交获得的F 2种子的基因型共有3×3=9种;F 3的种子将会出现RR 、Rr 、rr 三种基因型。

(3)由于单倍体育种可以明显缩短了育种年限,原理是染色体变异。

【考点】本题考查育种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4.(9分) 一科研小组对某地区一定区域内的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2)。

在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取样调查时,常采用 法。

某同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随机选择了2 m×2 m 的五个区域,各个区域内的个体数依次为22、20、24、19、23,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 株/m 2。

(2)以上数据表明,豚草在2005~2009年间其种群数量呈 型曲线增长。

(3) 调查结果表明: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可以抑制龙葵等植物的生长。

请你利用下列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探究这一假设。

写出第四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预期实验结果并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材料及用具:完全营养液、蒸馏水、龙葵、豚草、锥形瓶、量筒、滴管等。

方法步骤:
第一步:取一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甲,加入适量的完全营养液,取长势较好的豚草植株种植于瓶中。

第二步:将甲瓶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全部取出其中的豚草植株。

甲瓶中的培养液保存备用。

第三步:另取两只洁净的锥形瓶,编号为乙、丙,分别加入适量且等量的完全营养液。

第四步: 。

第五步: 。

预期结果及结论:。

【答案】(1)样方 5.4
(2) “J”
(3) 第四步:取长势相同的龙葵植株随机均分为两组,并分别种植于乙、丙两锥形瓶中。

向乙瓶中加入一定量的甲瓶中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向丙瓶中加入与之等量的适当稀释的完全培养液
第五步:将乙、丙两锥形瓶共同放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并比较乙、丙两瓶幼苗的长势
预期结果及结论:若乙瓶幼苗的长势与丙瓶没有显著差别,说明豚草根部未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某种物质;若乙瓶幼苗的长势显著差于丙瓶,说明豚草根部分泌抑制龙葵生长的物质
【解析】
(1)豚草等是双子叶植物,容易辨认,常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调查狗尾草种群密度时,取五个数据的平均值=(22+20+24+19+23)÷5=21.6,则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为=21.6÷4=5.4株/m2。

(2)比较豚草在2005~2009年间,种群密度持续增加,其种群数量呈J型曲线增长。

(3)实验研究“豚草根部分泌的某种物质可以抑制龙癸等植物的生长”,则设计的对照实验中单一变量是培养过豚草的培养液和稀释的完全培养液,因变量是幼苗的长势;实验设计时注意等量原则和重复实验,排除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考点】本题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5.[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回答有关胡萝卜素提取的问题:
(1)工业上可以用微生物的发酵来获得β­胡萝卜素。

①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主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使发酵菌种迅速繁殖,应用________培养基。

③发酵过程中应采用________技术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保证发酵正常进行。

(2)在胡萝卜素的提取过程中:
①石油醚是理想的萃取剂,因为它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点。

②萃取过程采用水浴加热,不用明火加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用胡萝卜的根尖细胞组织培养,则培养成的植株叶片的颜色为________,说明根尖细胞________。

【答案】(1)①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②液体
③无菌
(2)①沸点高充分溶解胡萝卜素不与水混溶
②有机溶剂易燃
(3)绿色具有全能性
【解析】
(1)微生物的培养基一般都要含有水、碳源、氮源、无机盐4类营养物质。

②应用液体培养基培养菌种。

③发酵过程中应采用无菌技术来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2)①萃取胡萝卜素的萃取剂,应该具有沸点高,能成分溶解胡萝卜素,不与水混溶等特点。

②萃取剂是有机溶剂,遇明火易燃烧、爆炸。

(3)由于不同体细胞中含有基因相同,即根尖细胞也含有表达叶绿体基因,则经过植物组织培养形成绿色叶片,说明根尖细胞具有全能性。

【考点】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6.[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选取A、B植株的细胞进行如下图操作,请回答问题:
(1)实现图中的①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

(2)②过程的发生,必须进行____________,其方法有____________法和____________法。

(3) 若细胞A内含a个染色体,细胞B内含b个染色体,则“杂种细胞”内含________个染色体;若A、B植株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成功的话,得到的后代含_____个染色体,必须用______________来处理幼苗,才能得到可育的杂种植株,其中含有_____个染色体。

这两种方法相比,体细胞杂交方法的优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原生质体A为小鼠的浆细胞,原生质体B为小鼠的骨髓瘤细胞,诱导二者融合时,独特的方法是用处理。

【答案】(1)酶解法(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2)诱导融合物理化学
(3)a+b (a+b)/2 秋水仙素 a+b 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合的障碍
(4)灭活的病毒
【解析】
(1)图示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①是去壁过程,最常用的方法是酶解法,即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处理去除细胞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