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农家三胞胎姐妹均被大学录取,每天工作超12小时攒出大一学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济南农家三胞胎姐妹均被大学录取,每天工作超12小时攒出
大一学费
生活日报2019-07-25 10:25:54
老大刘哲551分被青岛理工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录取
老二刘涵534分被曲阜师范大学法学专业录取
老三刘蔚552分被青岛科技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录取——
7月1日,生活日报报道了《农家三胞胎姐妹平均分超本科线100分》的新闻,家住济阳区崔寨镇刘家村的农家三胞胎姐妹,在今年的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7月24日,三姐妹的高考录取结果揭晓,均被心仪的高校录取。
消息传来的时候,三人都忙于打工。
记者了解到,为了筹措学费,三姐妹暑假期间一天都舍不得休息。
老大刘哲负责甜点销售。
记者郭春雨摄
老二刘涵负责收银。
记者郭春雨摄
老三刘蔚给小孩做家教。
记者郭春雨摄
考完试仨人就没闲着
记者见到刘哲、刘涵姐妹俩的时候,她们正在天桥区一个小超市里打工。
刘涵负责超市的收银,正是中午的交接时间,她需要把柜台上的所有账目理清楚。
排队的顾客等得着急,一直在催促刘涵抓紧结账。
虽然超市里开着空调,但刘涵还是急得涨红了脸,一边跟顾客解释和道歉,一边手
上的动作不停,还要仔细计算着手里的钱数——如果算错了,收银员需要自己填补。
距离刘涵不远处就是面包甜点柜台,这里是刘哲负责销售的区域。
见到记者,一直站着销售的刘哲特地寻了椅子让记者坐下休息一会。
刘哲告诉记者,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得站着,早上8点上班到晚上9点半下班,中午有一个小时的吃饭时间,一天要工作12个半小时。
“刚开始觉得挺累,后来就习惯了。
我已经干了半个多月了,干完这个月就能挣3000块钱。
”刘哲对目前这份工作非常满意,暑假里姐妹仨发过传单,给补习班做过招生,现在刘哲和二妹妹刘涵在超市打工,三妹妹刘蔚在家里给小孩补习功课。
刘哲向记者细数工作的好处:“一个月能挣3000就很好了,而且卖了的货还有提成,我计划干1个半月,尽量挣5000块钱。
加上我高中申请的学生救助基金啥的还有4000多,我第一年的学费5200,就完全不成问题了。
”
第一年的学费基本凑齐了
姐妹仨家庭以务农为生,父亲身体不好,干不了重活,母亲不识字。
家里的经济情况捉襟见肘,全家唯一的经济来源是承包的一亩大棚和包产到户的四亩地。
大棚种植西红柿,光景好的时候一年收入能有3万;光景不好的时候也就1万出头;种地主要是玉米和小麦,只能维持一家人的温饱。
据了解,三姐妹一年的学费都在5000元左右,加起来1.5万元,还要加上住宿费、生活费……钱,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有一字千钧之重。
钱从哪里来?高考结束后,三姐妹就开始勤工俭学。
“干得这么辛苦,你就没想给自己买点东西么?”记者问刘哲。
“肯定要买啊,开学要带不少东西呢。
”刘哲很开心地告诉记者,按照现在的打工计划,自己能挣出大一的学费和生活费,两个妹妹的学费也基本都能凑齐。
因经济压力放弃喜欢的专业
实际上,在选择学校和专业之初,三姐妹就已经开始了对学费和未来工作的考量。
按照兴趣,老大刘哲喜欢建筑学;老二刘涵想学新闻和传播,未来能当一名记者;老三刘蔚的志愿是当一名医生,因为自己的爸爸做过肾脏手术,她想用医术为家人健康保驾护航。
但兴趣和现实相比,三姐妹最终的专业选择无一不是围绕着就业和行业工资而定,兴趣则被她们排在了第二位。
“现在选的学校和专业,一方面比较稳妥,报考录取率高。
另一方面就是学费比较便宜,将来就业也比较容易。
这样就能早点工作,回馈爸爸妈妈。
”在收银的间隙,刘涵告诉记者,唯一有些遗憾的就是妹妹刘蔚,刘蔚想要成为一名医生,但是学医的时间太长,就业的周期太长。
在现实的经济压力面前,梦想需要暂时的屈服。
卖的面包自己舍不得吃
“现在报的学校和专业我们也很喜欢,特别期待接下来的大学生活。
”刘涵说,虽然干收银工作需要站一天,但是和干农活比还是轻松多了,唯一有点伤感的就是暑假过后三姐妹就要分开读大学,而且这个暑假也不能全家待在一起。
因为自己如果请假,一个月200的全勤奖就会扣掉。
谈到离别,记者在刘哲、刘涵眼中看到了伤感,但更多的还是开心和一点小得意,“我爸我妈来济南打工的时候都会过来看我们,还会买面包给我们吃。
”老大刘哲开心地告诉记者,爸爸妈妈来的时候,自己可以随意“挑选”想吃的面包,“我卖的这些面包大部分没吃过,就是有时候下班太晚,我会买两个便宜点的跟妹妹一起吃。
”
虽然家庭贫寒,虽然父母没能提供优渥的生活,但记者在采访中深切地体会到,对于她们来说,家是最温馨的港湾,父母是伟大而可靠的靠山,姐妹是最亲最近的依恋。
三姐妹曾拒绝捐款因为“对方打工不容易”
在生活日报对三姐妹的第一篇报道刊出后,有爱心人士梧桐(化名)辗转找到记者,想要为她们捐款。
梧桐说,自己在工厂打工,平时挣得也不多,但是希望向三个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点心意。
在记者转达了这一想法后,三个孩子却拒绝了梧桐的助学捐款。
“大哥的心意我们领了,姐姐你替我谢谢这位好心的大哥。
我真的特别感谢你们,但是这个钱我们不能要。
”刘哲说,“大哥在工厂打工,挣钱不容易。
”
在孩子的暑假花费动辄过万的今天,大学生的开学行囊中高档电子产品、数码产品等几乎成为“必备”。
与之相比,这农家三姐妹可谓一穷二白,但在她们身上,记者看到了比任何实物都珍贵的品质——自强、自立、友爱。
没有优渥的生活条件,没有上过辅导班,没有能够辅导功课的父母,但这三个女孩却用自己的成绩和实力证明——品格,无关财富;努力,能通往幸福。
读书改变命运。
相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父母,大学之门已向三个努力的女孩敞开。
起点虽低,但未来光明。
三个女孩用汗水再次证明,希望永远青睐努力的人。
(生活日报记者郭春雨)
济南三胞胎姐妹高考均超本科线!但她们却一直发愁……
生活日报2019-07-01 10:20:43
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又来了,
这次居然是一下三个娃!
但是,最担心的事情也来了……
三喜临门!
济南三胞胎姐妹高考齐刷刷出佳绩
眼前的三胞胎姐妹,最近可是济阳区崔寨镇刘家村家喻户晓的人物。
今年高考,姐妹仨齐刷刷的考出了好成绩。
老刘家也一下成了三喜临门之家。
老大刘哲考了551、老三刘蔚考了552,俩人成绩仅仅相差一分。
姐妹仨告诉记者,平常成绩最好的是老二刘涵,但是由于考试前压力太大,刘涵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成绩,只考了534分。
尽管如此,姐妹仨都过了本科线,互相为彼此高兴。
没上过补习班,
经验就是仨人互相比
坐在记者面前的三姐妹都是18岁青葱一样的年纪,堪称“三朵金花”。
这三胞胎姐妹中,老二刘涵和老三刘蔚是同卵姐妹,模样难分彼此,老大刘哲是异卵而生,模样稍有不同,但一眼看上去就是姐妹。
“在学校里我们经常会被认错。
”老二刘涵和老三刘蔚从幼儿园到高中就在一起读书,形影不离的两姐妹经常在学校里被认错。
俩人小时候还曾经互相换衣服来“捉弄”爸爸妈妈,看他们能不能分清楚。
“我爸我妈一眼就能分清,从小到大一次都没有混淆过。
”老三刘蔚性格最活泼,在采访中充当“新闻发言人”的角色;老二刘涵的性格比较中和,妹妹说得不准确的地方她做补充和更正;老大刘哲性格宽厚沉稳,看着两个妹妹叽叽喳喳地说话,不定时做出修正。
虽然三姐妹长相相似,但是性格却截然不同。
“我们三个没有上过任何补习班,主要是互相比,互相学。
”老三刘蔚说,三姐妹平时学习水平相差不大,老二的学习成绩最好。
从小到大每一次考试,三姐妹都在一分一题上暗暗较劲。
不仅如此,她们的成绩也经常被同学和老师拿来做对比,因此学习上的压力也就格外大。
老大刘哲告诉记者,高考成绩出来后,很多人都问她们姐妹三个的学习经验,她觉得无非“好好听课,认真刷题,多努力”。
如果非要说经验,那就是身边一定要有“对手”。
从小优秀到大!
村民:姐妹仨的表现一点都不意外
姐妹仨有这样的成绩,也绝不是意外,她们可是从小优秀到大,获得的奖状、荣誉证书更是不计其数。
说起来,这三胞胎姐妹中,老二刘涵和老三刘蔚是同卵姐妹,模
样一样,而老大是异卵而生。
姐妹仨的感情一直很好,如今一起考出佳绩,老大想学建筑,老二和老三都想学医。
姐妹仨的父母说了,孩子们不仅学习努力,而且很孝顺,很懂事。
是父母心中的好孩子,更是村里人眼中的“别人家的优秀孩子”。
仨姐妹的父母告诉记者,在出成绩的那一刻,她们夫妻俩比三个孩子还要激动。
突然担心!
妈妈:上大学的费用还没着落……
但是,在激动、欣喜过后,这对父母更多的是担心和忧愁,因为仨姐妹的在未来上大学的费用还没有着落。
家里种大棚,一年的纯收入有三万左右,都供给三姐妹上学了。
如今爸爸做了手术,不能干活。
生活的重担几乎全部压在了仨姐妹的母亲一个的身上。
看到母亲的辛苦,仨姐妹的懂事让母亲很心疼。
尽管生活艰辛,三姐妹也从未抱怨过。
她们表示,在填报完志愿后就去各自找工作,攒下来的钱作为将来大学的生活费,希望为父母减轻一分负担。
父母都没什么文化,
他们说不想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
“我们俩都没什么学历,孩子妈也不识字。
现在就只能在地里刨食,让孩子好好读书,就是不想让她们走我们的老路。
”刘延哲说,因为都是女孩,加上家里经济条件确实差,也曾有不少乡亲好心劝说让孩子早点去打工挣钱,但是自己从来没有动摇过让孩子上学的念头。
“村里很多跟我们一样大的同学都辍学了。
要么出去打工,要么在家里当网红,天天刷手机。
”老三刘蔚接过爸爸的话,“还有的已经开始准备结婚了。
不能说他们的选择不好,但是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
”
别的孩子回校大包小包
她们从来不要东西
即便已经倾其所有,刘延哲夫妇还觉得自己欠孩子太多。
“她仨5岁的时候,我们在地里忙活,她们就在家做好饭,然后给我们送饭。
”三姐妹的妈妈回忆,仨孩子自己洗菜、点火,做饭,再步行2里地去大棚里给他们送饭。
农忙的时候挑水、拔草、割麦子、掰玉米,仨闺女一样都没落下。
最让她心疼的是孩子在高中的生活,一人一个月的生活费才200块,还经常有结余。
“跟她们说了别心疼钱,该买就得买,该吃就得吃。
但是一个花钱的都没有。
别的孩子从家里去学校都要带大包小包一大堆,但是她们三个从来不要东西,就想着怎么给家里省钱。
”说起孩子的懂事,这位妈妈不由得红了眼眶。
听着妈妈声音不对,三姐妹立刻开始宽慰母亲,“我们住校,没有地方花钱;我们是觉得带东西太沉了,才什么都不带;钱够花,我都吃胖了我要减肥……”
老大刘哲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学校的饭很便宜,一天的伙食费也就花五六块钱;笔记本等学校会发;平时花钱的地方,也就买支笔芯,“笔壳能连续用,不用换”。
如今,面对着即将展开的大学生活,三个姐妹唯一担心的就是学费。
并不昂贵的普通大学的学费,是笼罩在这个家庭上空唯一的乌云。
优秀到让人羡慕
懂事到让人心疼
……
希望大家为三姐妹伸出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