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丙醇产业现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丙醇产业现况
一、概述
丙醇是一种重要的工业溶剂和有机原料,有两种异构体,分别为正丙醇和异丙醇。
工业上正、异丙醇采取不同的原料和方法生产,正丙醇以乙烯为原料经过羰基合成反应生产;异丙醇则以丙烯水合法生产,目前工业上尚没有一种方法能同时生产两种丙醇异构体,从应用领域和数量上看,异丙醇远重要于正丙醇。
二、正丙醇
我国正丙醇生产与开发比较落后,仅有十余家厂商小规模生产,多用于化学试剂和溶剂,产能约为5,000吨/年,主要生产厂商有上海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武汉有机实业有限公司、大连化学工业公司、上海新华化工厂、盐城鸿泰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
由于产量较少,因此我国正丙醇仍主要依赖进口。
近几年来我国正丙醇进口量都在1万吨左右(表一)。
我国进口正丙醇主要用于溶剂或者合成乙二醇醚、乙酸丙酯等,其中60%以上产品用于溶剂领域;我国正丙醇另一主要需求领域是用于合成丙胺,尤其是二正丙胺用于合成除草剂氟乐灵,目前我国氟乐灵的产能在2,000吨/年以上,农药行业消耗的正丙醇约为30%;另外10%正丙醇用于与环氧乙烷或环氧丙烷和高分子同系物二乙二醇单丙醚作用,生成物用做刹车液,正丙醇衍生的醇醚类产品用作饲料添加剂。
近年来全球正丙醇的年均需求成长速度仅为2%,尽管正丙醇在西方开发国家和地区需求成长速度缓慢,但是在我国正丙醇的需求潜力却相当大,尤其是在农药和医药工业领域,目前我国没有规模化的正丙醇生产设备,限制此领域的应用。
随着我国石油化工的快速发展,厂商也可以建设较大规模生产设备,同时也加快产品的应用开发力度,尤其是扬子-巴斯夫大型石油化工项目的建设,该系列设备中含有3万吨/年丙酸生产设备,其配套有丙醛设备,可以利用多余的丙醛生产正丙醇。
三、异丙醇
我国异丙醇工业起步较早,1977年锦州石油化工公司炼油厂建设2万吨/年异丙醇生产设备,经过1992年和1999年的两次扩建,目前已经达到10万吨/年,成为我国主要的也是唯一的规模化异丙醇生产设备。
另外我国还有近十套中小型异丙醇生产设备,如上海溶剂厂、济南化工厂、锦西石油五厂、北京化工厂、天津试验三厂等,产能多为1,000吨/年以内,由于设备规模小,产品没有竞争力,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虽然我国异丙醇的产量逐年增加,仍不能满足我国快速成长的市场需求,每年仍需要进口相当数量的异丙醇产品满足我国需求。
在进口的同时,我国异丙醇也有少量出口(表二),产品主要出口到新加坡、台湾、越南和西班牙等国。
从表二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异丙醇需求稳步成长,尤其是2000年以后我国异丙醇的进口量快速增加,2000年到2003年进口的年均成长率高达10%以上,而且我国异丙醇产量也保持稳定成长的态势。
我国表观需求量呈现高速成长的局面,其主要原因如下:一是我国加入WTO后,关税降低,进口渠道增加,国外异丙醇产品大量进入我国;二是国外异丙醇需求成长缓慢,许多著名生产商纷纷瞄准潜力巨大的我国市场;三是随着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涂料、农药、医药、日用化学品等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异丙醇的需求成长较快,进口单价也随之水涨船高,如2000年进口平均单价为533美元/吨,而2003年进口平均单价却高达601美元/吨,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国异丙醇的市场需求旺盛,尽管我国大量进口产品,却并没有对我国异丙醇生产造成严重的冲击。
目前我国异丙醇主要用于油墨和制药工业的溶剂,其需求量约占总需求量的50%,但是由于受到乙醇的竞争,预测今后该领域成长速度趋势变缓;有机中间体领域需求异丙醇约占总需求量的25%;其它各种助剂和异丙醇酯类约占需求的25%。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涂料生产国,而且近几年来我国涂料工业合资合作和结构调整速度明显加快,涂料向高级化方向发展,国外许多著名涂料商纷纷投资在我国建设高档涂料生产设备,加上交通、汽车和建筑等行业快速发展的拉动,我国涂料业对异丙醇的需求呈现快速成长的趋势。
医药和农药工业是我国传统的精细化工领域,加入WTO后我国传统的医药、农药出口
趋势看好,而且医药原料和中间体也保持相当的出口量,因此在医药和农药合成溶剂和中间体领域对异丙醇的需求也将保持稳定成长的趋势。
异丙醇在电子工业清洗剂方面的应用已成为目前全球异丙醇需求成长最快的领域之一,我国目前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电子电器的生产基地,我国在该领域应用刚刚起步,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
基于上述,未来几年内我国异丙醇的需求量仍将保持较快且相对稳定的成长趋势,预计将保持年均5~8%的成长速度,预计2005年我国异丙醇的需求将达到19~20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