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同步练习
1.“尚力、尚贤、节用、节葬”持这一主张的思想家是下列哪个学派的代表人物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2.下列言论属于孟子的是
A.“性相近也”B.“人无有不善”
C.“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D.“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
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
A.周王室衰微
B.宗法分封制破坏
C.生产力提高
D.争霸战争的需要
4.西方学者说:“跨越了2000年,孔夫子活跃在东方人、西方人的唇齿之间” ,孔子对人类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是
A.创立儒家学派B.进行民主改革
C.提倡无为而治D.坚持以法治国
5.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①井田制的崩溃①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①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①出现了私人讲学
A.①①①①B.①①①C.①①①D.①①①
6.中国古代的国家治理思想主要有两个源头,即
A.礼与法
B.道与法
C.礼与乐
D.农与商
7.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
A.克己复礼B.宽刑薄赋C.仁D.民贵君轻
8.小明的同桌考试作弊,小明想找他谈心,这时候他可以引用孔子的主张是A.“因材施教”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1953年河北省兴隆县古洞沟出土的战国双镰铁范,此范系单范,背后有弓形把手,一次可铸两镰,该范近镰柄处有“右廪”字样。
该文物能直接反映()
A.小农经济的全面普及情况B.中国古代劳作方式的发展
C.我国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D.我国古代冶金的工艺水准
10.早在2300多年前,《墨经》中就有关于力、力系的平衡和斜面等简单机械的论述,还记载了关于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等成像的观察研究,以及时间(“久”,即宙)和空间(“字”)的概念。
由此可见,《墨经》()
A.反映了社会主流思想的演进B.具有了朴素的科学观念
C.奠定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D.形成了严密的科学体系
11.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下列主张属于老子思想主张的是A.“有教无类”B.“格物致知”
C.“存天理,灭人欲”D.“无为而治”
12.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能长期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统治思想,主要是由于A.历代皇帝都重用信奉儒家思想的人
B.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发挥
C.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
D.儒家思想代表了劳动人民利益
13.孔子曾用“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等描述人生的轨迹。
其中“不惑”、“知天命”分别是多少岁()
A.20岁、30岁B.30岁、40岁C.40岁、50岁D.50岁、60岁14.最早动摇井田制,标志土地国有制开始瓦解的措施是
A.为田开阡陌封疆B.“废沟洫”
C.“尽地力”D.“相地而衰征”
15.孔子在论语中曾38次提到“信”,强调“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把“朋友有信”纳
入“五伦”之中;荀子认为讲诚信则政治公正清明。
这表明当时儒家()A.顺应自然追求个性B.重视塑造忠君思想
C.力图维护伦理道德秩序D.力图用儒家思想取代周礼
16.商鞅认为“欲农富其国者,境内之食必贵”。
因此,他第二次变法时只向农夫普遍授田,对于从事商贾技艺者不授田,这些人需要靠购买粮食解决吃饭问题。
商鞅推行的授田法()A.旨在维护宗法分封制度B.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C.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D.突破“工商食官”局面
17.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
——《左传》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
——《孟子·告子》材料三“故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
——《左传·桓公二年》材料四(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工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1)材料一所述的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制度推行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制度的推行有何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诸侯对周王有何义务?
(3)材料三体现了宗法制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列举出一个今天在经济上与宗法制联系的现象吗?
(4)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时穿有鼻环的牛尊战国时的铁制农具私田出现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期。
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新兴的士阶层崛起……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三士人周游列国,颇受重用。
他们的活跃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当时出现众多学说、学派,各自提出对政治社会乃至宇宙万物的看法,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繁荣局面。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新现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经济和政治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并概括百家争鸣的影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C A A A C B D B 题号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C C D C B
17.(1)制度:分封制;
目的:巩固统治;
作用: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范围;传播了周文化。
(2)义务:朝觐述职。
(3)目的:防止贵族内部纷争(为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例子:家族企业等。
(4)问题: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本质:分封制崩溃。
18.(1)新现象:使用铁农具,运用牛耕技术;出现土地私有制。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的发展)。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3)孟子:人性善、提倡“仁政”。
荀子:人性恶、隆礼重法。
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
答案第1页,共1页。